滇西小哥雖稱小哥,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雲南妹子。她和李子柒一起在2020年走紅世界。有人說,李子柒的生活,是屬於不染一絲煙火的歲月靜好;而滇西小哥的生活,以美食和風土人情治癒人心,傳遞出來的則是滿滿的人間溫暖。
本文主人公
辭去白領工作,返鄉照顧父親
滇西小哥本名董梅華,1990年出生於雲南保山一個偏遠貧困的小山村。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村裡面沒有自來水,媽媽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沿著村裡的石板路到村腳下去挑水,把家裡的大缸裝滿,而她的爸爸則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滇西小哥學習一直特別努力,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四川警官學院。
2010年8月,她到汶川映秀派出所實習,8月14日凌晨當地突發泥石流,她在抗擊泥石流災害和系列重大警衛保衛工作中表現突出被記三等功。
這不是她唯一一次顯露英雄本色。2011年11月30日中午,她與兩名同學李鵬飛、巫從文像往常一樣乘坐瀘州3路公交車,前往駕校練車,路上公交車突然起火自燃。車廂前部瞬間燃燒起來,車內的溫度陡然躥升,車窗內開始瀰漫著濃煙和突來的恐慌。在這樣的危急關頭,3名警校學生表現出來的卻是沉著與勇敢,在前門被火封堵的情況下,董梅華與兩名同學奮力破窗,將被困在火場的群眾拉出險境。
董梅華說:「當我看到一個阿姨就卡在窗口,用渴望的眼神望著我時,我在想,我要是不把她救出來,這輩子良心都會不安的。」從大火燃起到燒遍車廂,只有短短4分鐘,然而,從烈焰撲來到31名乘客全部撤離,董梅華和兩名同學卻只用了3分鐘,正是這1分鐘的時間差,為大家的安全轉移贏得了時間。
2012年,在燃燒的公交車上勇救群眾的三人被共青團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被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授予「見義勇為大學生」榮譽稱號,被瀘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瀘州市見義勇為勇士」。
一份份榮譽對董梅華來說,是嘉獎也是鼓勵,她只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事,並不因此驕傲膨脹。從警校畢業後,董梅華想留在城市裡打拼,她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城裡買房,接父母到城裡生活。隨後,她進入成都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場部工作,哪怕每天擠公交、擠地鐵,點著便宜的外賣,蝸居在一個特別小的出租屋裡面,她也想堅持下去。
如果沒有父親突如其來的一場病,董梅華應該還在成都過著白領生活。可是2016年的一天,董梅華正在出差,突然接到了家裡打來的電話,告訴她父親心梗急診送醫的消息。從小,父親就是最疼自己的人。匆匆交代完手裡的工作,她趕回滇西老家照顧父親。
在父親的病危通知書上簽字的那一分鐘,董梅華決定放棄正在上升期的工作,辭職回家。沒有什麼比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在一起,每天分享著簡單的一日三餐來得幸福和踏實。
讓世界迷上了中國美食
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怎麼讓自己有收入,又能留在家人身邊一起生活呢?董梅華想著做電商銷售土特產,但她在自己的社交帳號裡賣力吆喝了一個月,卻什麼都沒賣出去。因為沒有知名度,哪怕東西再好,也沒有人買帳。正逢短視頻興起,因為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過,她決定從依靠熟人社交賣雲南土特產轉向拍攝視頻,目標受眾從身邊親朋好友轉向屏幕前的陌生人,展示雲南的美食美景,也展示保山的風土人情。
她為自己起名「滇西小哥」,「滇西」代表所處的地方,「小哥」則代表自己豪爽的個性。很長一段時間裡,粉絲都以為視頻裡的女生是「滇西小哥」的女朋友。
保山西與德宏毗鄰,東與大理接壤,西北、正南同緬甸交界,民族風情和美食一應俱全。「雲南菜很特別,食材又很獨特,在外省幾乎很難看到。我當時就想把這些菜拍成視頻,應該會有人看,然後我能順帶賣一些雲南的土特產。」在拍視頻的前兩年,董梅華都是靠工作幾年的積蓄支持視頻的拍攝,她把雲南當地的特產、美食一點點都拍到了視頻裡。但是在村子裡,她沒有什麼說得上話的朋友,也很難和村子裡的人解釋她每天在忙活什麼。
有一次,董梅華想拍保山當地特產幹欄片的製作,去作坊學了以後覺得不難,實際做起來卻失敗了無數次。那幾天,左右四鄰家家都吃稀豆粉,那是實驗失敗的副產品,奶奶就拿去分送給鄰居。董梅華說:「村子裡的人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反正就老做一大鍋吃的分給大家吃。」
但她喜歡拍攝的過程,因為有她最眷戀的家鄉味道。在她的鏡頭裡,家鄉是早晨將新鮮的食材從田地裡摘下,在暖烘烘的柴火裡,變成熱騰騰的飯菜;家鄉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促膝而食,熱騰騰的蒸汽映著阿公阿婆的笑臉;家鄉是朗朗鄉音、嫋嫋炊煙,是令人動容的平凡和真切。
董梅華的視頻不長,通常是5分鐘。在這5分鐘裡,她穿著樸素的衣服,走在田間地頭,採集各種原材料,烹飪各色美食。毛豆腐、豬油渣、吹豬肝,每一道菜都驚豔了「粉絲」,仿佛打開了一扇雲南美食的大門。
人們都說,雲南是個吃花的地方,這種浪漫也延續在了董梅華的視頻裡。春天裡,她便將螃蟹花、玫瑰花、松樹花、石榴花都取用做了食材。透過她的視頻,你可以看到四季三餐,窺探鄉野浪漫。陽春三月玫瑰花開,摘一背簍做鮮花餅;金秋十月稻香魚肥,煮一鍋酸木瓜魚,可以說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鏡頭一轉,你還可以感受最淳樸的雲南特色風情,置身目瑙縱歌節、德宏潑水節的現場。
儘管花光了積蓄,儘管依然不被人理解,但董梅華仍然頂著壓力堅持做這件自己喜歡的事。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漸漸收穫了越來越多的粉絲,和專業機構籤約後,她的視頻還被推廣到海外。當滇西小哥的雲南特色菜出現在Youtube平臺上時,美食的力量超越了國界,打通了文化壁壘,半年多時間,她就積累了180餘萬粉絲,視頻播放量超過3億次。
董梅華把雲南大地上的時令作物製作成外國人聞所未聞的美食——酸角糕、雲腿酥、竹筒飯、蘸水辣等,每期視頻的播放量都在300萬次左右。澳大利亞媒體AWOL說:「滇西小哥的視頻讓世界迷上了中國美食。」
回到農村生活這幾年,董梅華收起了職業裝、高跟鞋,也不怎麼化妝。曾經村子裡有小孩無心地說:「你看讀大學有什麼用,還不是回來挖地?」這讓董梅華介意了很久,甚至在村子裡拍攝都偷偷摸摸背著人。直到2019年在視頻變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身邊的人才開始理解、支持,這種實實在在的「回報」讓她覺得之前的三年還挺值得。
現在,偶爾去出差,晚上住在酒店,聽不到村裡的蟬鳴雞叫,董梅華還覺得睡不踏實。她開始漸漸明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意義。「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和使命,把家鄉的東西表現出來。」
除了菜餚,還有溫情
董梅華的視頻結尾通常是這樣的畫面:日暮時分,她和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家常菜,嘮著家常話,溫馨感溢滿了屏幕。在大多數外國粉絲眼中,滇西小哥通過視頻傳遞出的平靜、簡單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正是他們所嚮往的。
每個漂泊在外的人都會有一道心心念念百吃不厭的家鄉菜,對於董梅華來說,她最愛的家鄉菜就是爸爸做的牛肉乾。其實城市裡面也有很多牛肉乾,品類繁多,味道齊全,但是她還是最喜歡爸爸做的,那裡面有溫暖的父愛,還鐫刻著自己成長的印記。
所以董梅華覺得,不管她做什麼菜,大家有沒有吃過,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她的視頻裡面去發現自己內心的記憶或者渴望,看到自己和家人的一日三餐,看到和家人分享著同一桌飯菜的那種溫情……
因為拍攝的視頻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歡和支持,董梅華也更有勇氣去嘗試初心所期。她開始籌備電商,將雲南特色的原汁紅糖、玫瑰鮮花餅上架,讓更多人品嘗到「舌尖上的雲南鄉村」。未來,她將在家鄉建甘蔗和玫瑰花種植基地,帶動鄉親們創收致富。
這個年輕的女孩,通過拍視頻,正在將家鄉特色美食「端」到全世界觀眾面前。
文章來源: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