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落幕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結果是必然的,對金曲獎的抱怨是什麼?無非就是照顧面不夠、提名面太窄,獲獎名單就更是有點透露出評審的目光短淺。我不是說《阿密特》不好,而是說那一連串的補償性獎項的頒發。
張惠妹憑藉《阿密特》專輯成金曲獎大贏家。
(文/三石一聲)金曲獎落幕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結果是必然的,徐佳瑩、張惠妹、1976很開心,陶喆即使憤怒應該也會很開心,陳綺貞、蔡健雅、莫文蔚、蘇打綠、陳奕迅卻很落寞。你罵也好,誇也好——當然,現在會誇金曲獎的人越來越少了。對金曲獎的抱怨是什麼?無非就是照顧面不夠、提名面太窄,獲獎名單就更是有點透露出評審的目光短淺。我不是說《阿密特》不好,而是說那一連串的補償性獎項的頒發。
或者,也許,我們都忘了金曲獎的性質初衷。我們都知道格萊美的目的在於鼓勵美國唱片工業界的傑出工作者,所以有80%的獎都給的是業界人員,請注意,這裡說的是唱片工業界,而不是音樂界,金曲獎的涉獵範圍也同樣如此,換言之,金曲獎的評判範圍其實從來都是這樣的。金曲獎鼓勵唱片工業界人士的精神一直沒變,變得只是我們聽音樂的涉獵範圍,從過去我們只在媒體的引導下聽音樂,到現在自主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大,而從事唱片工業的人員數量基礎變化其實不大。所以才導致了歌迷抱怨金曲獎,媒體批評金曲獎的局面越來越嚴重。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金曲獎優勝者是指對臺灣省唱片工業做出貢獻的人們,不只是說貢獻出大量的銷售數字而已,更包括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所以僅從這一點來說,飛輪海、羅志祥當然不夠資格和金曲獎掛上鉤,而徐佳瑩、阿密特、1976還有陶喆得獎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唱片業做出了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就拿這一次得到多項大獎的張惠妹來說,儘管《阿密特》專輯可能音樂的深度開發性稍稍欠缺,但從唱片工業嚴謹的生產、製作流行音樂的角度以及自我突破的方面來看,你能說《阿密特》專輯不夠精緻嗎?更何況金曲評審從來都喜歡拿「突破」說事兒,《阿密特》得獎顯得太應該了。
再拿這一次得獎的1976來說,你能說人家的《不合時宜》專輯真的不合時宜嗎?雖然苦了蘇打綠和範曉萱&100%,但是從噪音滾滾的英倫搖滾轉型帶點電子的英倫風,1976做出這一步其實是非常合乎情理也非常理所應當的,人家Club 8還從小清新轉型唱熱情桑巴呢,1976從搖滾轉唱電子相當符合評委鍾愛的「突破」點,所以最佳樂團的歸屬也算是有證可考。
還要拿這一次終於得獎的陶喆來說,《六九樂章》絕對不是陶喆最巔峰的一張專輯,但專輯在編曲方面的認真、在包裝方面的用心、在主題方面的致敬態度,都實實在在、勤勤懇懇的為其他浮躁的唱片工業從事者做了個好的榜樣。當然陶喆這一次的得獎也著實透露出了金曲獎的滯後性,但對陶喆來說,金曲獎總算是給這個一直在為唱片工業做貢獻的男歌手來了一次「最佳」的冊封。
我們甚至可以拿這一次並非巔峰之作卻得到最佳作詞獎的林夕來說,畢竟沒有人能否認林夕對唱片工業界的貢獻,而以往夕爺的詞總是寫的肝腸寸斷、魂飛魄散的,但是這一次一首《開門見山》用詞幹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又比喻精準、看法獨到,最主要的是,這樣形態的林夕是以往所不曾有過的。所以《開門見山》能壓過《亡命之徒》拿最佳作詞獎也是因為他的「突破」。
你不能否認張惠妹、徐佳瑩、陶喆他們幾個去年的專輯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更不能否認他們給唱片工業界帶來的影響甚至是啟示,儘管和他們同樣優秀的音樂人也有,但獎項本就是像陳昇說的那樣,是一件「偶然的事」,從同等優秀的人當中選出一個代表,這樣的選擇可以被理解。其實我從一開始就覺得曾軼可是內地版的徐佳瑩,而曾軼可早已在大陸得到了該有的榮譽,這一次,徐佳瑩也終於讓自己的音樂事業有了個好的起步點,更重要的是,她的創作風格給唱片工業界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更何況,在唱片業已經如此蕭條的今天,你看看還有幾個人是在認認真真呆在幕後做音樂的?連周杰倫、王力宏都放慢了發片速度,來靠巡演和電影賺錢了,賺來錢再投資到音樂上面。所以在現如今除了八卦、緋聞、醜聞的病態歌壇上,你還能聽到多少真正用心的音樂是通過唱片工業的途徑傳播出來的?所以我說啊,金曲獎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金曲獎表彰唱片工業界傑出工作者的精神並沒有改變,變得只是我們對音樂的認知——從過去以實體唱片為收聽載體的依賴轉換到對數位音樂形態的依賴,而這些,其實已經和唱片工業沒太大關聯了。我們能去責怪金曲獎嗎?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