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阿密特2》發布了「黑暗人性三部曲」,各種MV截圖連微博上對重口味司空見慣的網民都難以忍受,在表示噁心的同時也表現出了謙虛,說這是自己欣賞不了的藝術。說明在普通大眾的心裡,如果知道阿密特這個概念,會認為張惠妹代表著流行,阿密特代表著藝術,至於聽過幾首阿密特的歌那並不重要,這就是「概念專輯」的好處。「黑化」在群眾眼裡是迅速通向深刻的一條道路,上個月汪國真去世,一大幫人批評他的詩是膚淺的心靈雞湯,這時有人說的很有意思,把汪國真詩歌裡面的「美」、「光明」替換成「黑暗」、「毀滅」,那就是半本90年代詩選。
不過從概念上來說,《阿密特2》確實是不太成功的。一般來說,一張「概念專輯」主要分為命題概念、主題概念、情緒概念、形式概念與故事概念這幾類。為什麼說《阿密特2》的概念是不成功的,我們可以來分析下幾種概念類型。
1、命題概念,就像命題作文,屬於比較討巧的一類。比如林憶蓮的《野花》,以花為題,專輯的每首歌都融合一種花的概念;還有盧巧音的《色放》,以顏色為題,每首歌是一種顏色的概念;以及TFboys團魂梁歡的《不存在的王國》,是「成人的童話」概念,每首歌的製作都有一些卡通元素。這類專輯每首歌可能有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圍,但他們都有同一個命題來串聯成一個統一的方向,往往具有比較強的形式感。
2、主題概念,類似於材料作文,內容包羅萬象,多為社會議題或者生命哲思,如反戰、環保、呼籲人權、批判政府、怒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哀嘆我這麼深刻的男人為何孤獨等,常見於民謠、搖滾專輯。不過如今並不是一個動蕩的年代,流行歌手也偶爾涉及,但都是在某首歌裡淺嘗輒止,內容多是迎合主流價值觀的,比如反家暴、聲援LGBT、關愛留守兒童、拒絕黃賭毒等公益話題,其實都稱不上概念。主題概念類的專輯,很經典的比如Stevie Wonder的《Innervisions》,以「城市」為線條,「人性」為落腳點,「社會」為材料,還有一個「盲人」的視角,內容廣闊卻深刻,主題發散且統一。
3、情緒概念,往往主題是淡化的,主要在於統一的情緒以及氛圍,比如FKA Twigs的《LP1》、Adele的《21》,這兩者的格調在一些人看來儘管差距很大,但都是在於一種情緒或氛圍的塑造上;這一類的還比如鄧麗君的《淡淡幽情》,儘管這張的十二首歌的歌詞都來自宋詞名作,有命題概念的意圖,但整體卻跟古典詩詞的關係並不大,她主要就是要表達出一種淡淡幽情,所以屬於情緒概念類的專輯。
4、形式概念,主題往往是次要的,凸顯的是美學概念、其它的藝術概念、特定的時代概念、角色概念等外在形式上的東西。
5、故事概念,由一個完整地故事串聯起來的專輯,甚至有著文學式的敘述結構,比如有一張專輯,Seventh Wonder的《Mercy Falls》,講述一個男人車禍後從兒子身上移植骨髓失敗,而後採用倒敘的形式,得知了兒子並非親生的真相的故事。做這類故事概念專輯,在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與深刻的同時,還能兼具音樂的質量是非常有難度的。
這樣來看的話,《阿密特1》(為了區分暫且這麼稱呼)與《阿密特2》在概念上其實是不同的兩類。《阿密特1》的概念是形式概念,即從張惠妹身體裡分出一個阿密特的角色,在六年前拋出的這個理念,已是專輯最大的概念,而它本身是一張優秀的華語流行專輯,至於搖滾理念、意識理念、原住民理念,更多的是淺嘗輒止,這些理念在《阿密特1》超過預期的成功及口碑大熱後被大眾及媒體深刻化,繼而超出了專輯本身的概念容量。這對於《阿密特1》來說是一種額外收穫,但卻給了《阿密特2》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境地,《阿密特2》延續了分身的概念,但卻不能把這個概念當作二次賣點,因為新鮮感已經失去,也就是說《1》最大的概念在《2》中是一個理所應當的常態,因此被迫之下,其實也是無奈之選,《2》在《1》的形式概念上面又疊加了諸多主題概念,選擇了概念的以量取勝——女權、自我、黑暗人性,其次是升級了《1》的形式概念,把「分身」更新為「超脫體」,但這其實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升級,只能讓文案更華麗,諸多的主題概念也顯得龐大且難以抓到主心骨。要知道,張惠妹本體為尋求突破,在《偏執面》中也已分裂了,分裂出了舞曲電音女的角色,外加一個戀屍癖的重口味MV,那麼如何讓阿密特這個角色保持辨識不至於跟突破的「張惠妹」混淆?那必須比《阿密特1》更極端,比《偏執面》更重口,不出意料地,在疊加了諸多主題概念後,《阿密特2》把落腳點放在了形式概念的視覺衝擊上,重口味MV三連發、恐怖的氛圍、有爭議的取材、引發生理不適的強勢存在感,這樣一來,它強化並鮮明了分裂形象、轉移了人們對概念模糊的注意力、偷換了突破的定義與著力點,並前所未有地顯得更大膽與豁得出去。要知道絕大多數的路人是不會完整地去聽一張專輯的,把外在形式做的越驚人,那麼阿密特的形象就越得以存活。經過諸多的形式與概念疊加,很多人會發現這次的概念極有存在感,但具體是什麼呢,一兩句話是總結不出的,只能用很多大而空泛的主題來概括,比如一場噩夢、黑暗人性、突破束縛……不能一語中的地表述,說明它本身就存在著混沌的缺憾。
而這次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概念,是詞曲的質量,如果說缺少《1》中像《好膽你就來》那樣藝術格調與流行價值兼備的神曲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它可遇不可求,但《2》刻意用「弱化流行元素」來作為「缺少流行價值」的遮掩,我認為是遺憾的。《1》的成功正因為其流行價值之高,所以才拓寬了概念上的格局,如果《1》沒有流行價值,那麼阿密特這個品牌不會有如此重的分量,而《2》除了一首《血腥愛情故事》外普遍缺少具有漂亮的流行旋律,所以用了豪華又繁雜的編曲來彌補,外在是精緻龐大的、內在是單薄匱乏的,這樣容易導致的就是聽起來很像一張BGM,有震撼的點,有悅耳的點,有精美的點,但缺少有原始生命力的點。所以《阿密特2》在視覺上招到的罵聲並不是壞事,它甚至是公司的一種刻意引導,極端鮮明的視覺衝擊掩蓋了主題概念的上模糊,轉移並彌補了本身流行價值不足的注意力,甚至為詞曲質量上的缺憾分流走了批評之聲。
當然這是拿《阿密特1》在做比較,如果拋開《1》,把《2》放到當下華語樂壇,那也是製作精良的佳作。能跟阿密特比較的只有阿密特自己,我們就拿《1》與《2》中的單曲來一個比拼。
1、《好膽你就來》VS《怪胎秀》
兩首都是專輯的重頭戲,下足了功夫。同為Alternative Rock,前者融入世界風,後者融入巴洛克;前者是閩南語唱腔,後者是帶了一點Rock opera的唱腔;前者有閩南情歌的嗲氣與古意,而後者在諷刺浮誇的眼球文化。這樣一來前者的各項都配合地有味兒,稱得上是一種理念,後者只能算是嘗試的一個想法。當然,最大的差距還是在於詞曲上。
勝:《好膽你就來》
2、《掉了》VS《難搞》
兩首都像是張惠妹的作品,而不像阿密特的作品,芭樂比拼,旋律好的勝。
勝:《掉了》
3、《相愛後動物感傷》VS《牙買加的檳榔》
《牙買加的檳榔》是《阿密特2》中的佳作,它的重點倒不在於是全碟最好的編曲,或是融合Reggae、Dubstep有多突破,而是在於這首歌的理念,它每一處的細節都傳遞出多元文化的交匯與碰撞,「莊周夢蝶」的故事發生在牙買加;臺東檳榔與牙買加檳榔的互換;進入「慢動作」的夢中夢時,打到頭的檳榔有蘋果的寓意,是夢境所賦予的靈感;歌詞引用的Bob Marley的《Get Up, Stand Up》說的是大麻,又是嚼檳榔會醉的夢境寫法。這混雜著多元的身份、文化、靈感的幻想與暗喻才符合阿密特「超脫體」的概念,不危言聳聽,又妙趣橫生。當然《相愛後動物感傷》也不錯,但與後者比較就有些弱了。
勝:《牙買加的檳榔》
4、《靈魂的重量》VS《放了那個作品》
《放了那個作品》在《阿密特2》的多種概念與包裝之中倒顯得異常真摯,「何必要試著解構呢,品頭論足的認清了,當不成藝術家,也別被評論奴役冰冷的解剖」,這話我想絕對是阿妹的真心話,被逼迫到一種局面裡的《阿密特2》在創造過程中絕對是壓力巨大的,這首歌恐怕脫胎於那樣的一個過程,是真實寫照。
勝:《放了那個作品》
5、《OK》VS《不睡》
拿來比較是因為都有「不睡」的概念,一首是狂歡的不睡,一首是深沉的不睡。前者大概可以從《1》中刪掉,後者至少還有些新面貌。
勝:《不睡》
6、《開門見山》VS《母系社會》
兩者的最大差距在於詞曲創作,其實兩首的旋律都稱不上優秀,但《開門見山》最好的點在於「詞曲咬合」,漢語本身是有音律的,這種音律不能跟旋律打架,如果打架會讓人聽不懂歌詞在唱什麼,而如果文字音律與旋律配合的恰到好處,那就會出現朗朗上口、渾然天成的感覺,「什麼秋水怎麼望穿,什麼燈火怎麼闌珊」、「點了燈就會亮、關了燈就會暗」、「笨蛋」、「混帳」,這些詞曲咬合堪稱完美,所以這麼一首高難度的歌不僅能唱到各大KTV裡,還能唱到各大選秀比賽中。而《母系社會》的詞曲咬合就不那麼好了,而且這個副歌曲子像是典型的新手特徵,在把單個字突然大跨度的拔高然後不斷重複,這是缺少用和聲進行寫出張力的能力,而要靠音程大跳來彌補,手法不太高級。
勝:《開門見山》
7、《黑吃黑》VS《你想幹什麼》
前者的「IT'S BULLSHIT」對應後者的「你根本犯賤」,大概是想比前者更有力。《你想幹什麼》的結構更複雜,還有一個漂亮的像閩南語歌的Pre-chorus的「好個打不還手,有種罵不還口」的旋律堪稱亮點。
勝:《你想幹什麼》
8、《分生》VS《衝突得很》
《衝突得很》的旋律令我想到Katy Perry的《The One That Got Away》,不同的是它有一個Hip-hop的鼓點,聽到這首歌時也算耳目一新。比較不滿意的是《衝突得很》的歌詞,簡直有種中學生科普讀物的感覺。而《分生》則是一首毫不刻意的流行作品,當初作為首播很好的充當了阿密特這個角色的前言。
勝:《分生》
9、《彩虹》VS《血腥愛情故事》
《血腥愛情故事》是全專最好的作曲,我曾說過是新專輯中最有流行感、最酣暢淋漓的一首歌,段落的銜接非常流暢,一波接一波的Hook,起承轉合、承前啟後,連橋段都被融入了hook中去,當聽到「再去琢磨都太遲了」的地方簡直是意外之喜,完全沒意識到這是一個橋段,而《彩虹》除了有一個比較討巧的主題外,其他部分是比較普通的。
勝:《血腥愛情故事》
這樣對比下來可以發現,除掉《阿密特》與《戰之祭》兩首不太像單曲的歌,《阿密特1》與《阿密特2》的比拼結果是4:5,看似《阿密特2》是略勝一籌的,但《阿密特1》是在主打菜上大獲全勝、《阿密特2》是在配菜上全面開花,價值還是不一樣。經過我這一番的吹毛求疵,還是用《放了那個作品的歌詞》來收尾並送給我自己吧:
於是我欣賞愛慕著,五體投地的就夠了
何必要試著解構呢,品頭論足的認清了
當不成藝術家,也別被評論奴役、冰冷的解剖
哦拜託,放了那個作品
真實去感受,她才是真正的存在
(視頻為《怪胎秀》的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