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飲食的標準已經從能吃飽變成了要吃好。我們國人的早餐中「牛奶」似乎已經變成了必不可少的飲品,雖然牛奶非常有益於我們的健康,但是前段時間,伊利和蒙牛分別對旗下白奶產品漲價4%-5%的消息讓很多網友表示在漲價就真的快喝不起了。
其實牛奶漲價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只不過以前的漲價幅度相對來說較少,消費者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但是新的一年,牛奶價格幅度提升之大已經讓我們在前段時間切實感受到了。
牛奶價格變貴首先一點就是進貨的成本變高了。我們知道,奶牛是牛奶的主要生產者,但是飼養奶牛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這幾年,不止是人們的房價變高,對於飼主來說,這些奶牛的「房價」也變高了。
用來圈養奶牛的土地和飼養成本都在上升,而飼主們為了不讓自己損失太多的錢,只能通過調高進價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就這樣一環扣一環,賣牛奶的企業進價變高,為了維持自己公司的運轉,只能調高牛奶的零售價。
其次加工生牛乳的設備成本也在提高,我們國家自己的設備因為質量方面和西方製造強國製造的設備仍然有一段的差距,所以目前為止的擠奶設備,奶牛養殖設備和加工設備都要依賴於進口,進口就需要繳納一定的進口稅。
加工完之後就需要檢測牛奶裡是是否有殘留物,能否達到包裝的要求。根據業內人士表示,光是檢測的總成本,已經由過去的1%左右提升到近10%。而之後的包裝成本又是一筆開銷。
而在我們國家,包裝行業幾乎已經被一個牌子所「壟斷」,那就是利樂。利樂質量好,性價比高,很多大企業都跟它有合作,但是這幾年隨著消費者的環保觀念越來越強,導致包裝的紙箱成本就變高了,任何一個環節成本的上漲,到最後買單的或許都將會是「消費者」。
其實不光成本變高了,人們的需求也在促使著牛奶價格的提高。現在的老百姓都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定的要求,早餐標配其中就要有牛奶,但是牛奶往往隨著我們國家人口的變多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買的人多了但是貨不足,那對於企業來說,就可以進行一波人為提高價格了。
前幾年的牛奶出現了安全問題讓很多地方都要求規範奶牛的養殖模式,但是對於飼主來說,保質的同時量就要減少,再加上今年「特殊情況」的影響,奶牛的數量和過去相比已經少了幾百萬頭,但是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因此減少,生產牛奶的牛少了,需求不斷變高,那麼牛奶價格自然要漲。
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對牛奶的需求量將會超過600萬噸,但是奶牛數量卻是逐年遞減的,2019年的時候,我國奶牛存欄數跌下了1000萬頭,這樣不平衡的供需關係可能會讓牛奶的價格依然有上升的趨勢。那麼對於牛奶價格變高,大家有什麼想討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