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印度電影,叫《皮胡》,影片全程只有兩個人露臉,一個是躺在床上的媽媽,另一個是三歲的女孩皮胡。
皮胡今年三歲了,昨晚,她的家裡舉辦了一場熱鬧的派對,持續了一整晚。清晨小皮胡醒來,發現家裡還是亂糟糟的一片。
皮胡喊了喊睡在旁邊的媽媽,媽媽沒有醒來,爸爸也不在家,於是皮胡光著腳跳到地上,一個人在房子裡玩耍。她拿了報紙,看了下電視,跟著電視裡一起跳舞,皮胡叫媽媽一起來跳舞,可是媽媽依舊躺在那裡一動不動,皮胡開始著急地哭了。
哭聲並沒有吵醒媽媽,突然電話鈴聲響了,皮胡拿不夠電話,跑到樓下去搬椅子,小皮胡抱著跟她差不多高的椅子,顫顫巍巍的從樓梯走上來,一個不小心就會從樓梯滾下去。皮胡站在椅子上,可還是拿不到手機。
皮胡再次來到媽媽身邊,可是任她如何哭喊,媽媽就是一動不動,皮胡搖動著媽媽的手臂,一瓶藥從媽媽的手心滾到地上,白色的藥片灑了一地,原來媽媽已經吃安眠藥自殺了,可是小皮胡不知道這些是什麼,她肚子有點餓了,想把這些藥片吃下去。
關鍵時刻,電話又響了,這次皮胡終於摸到了電話,電話裡響起了爸爸的聲音,原來,昨晚派對結束後,爸爸和媽媽吵了一架,今天一大早爸爸就趕著談生意去了,他不知道,因為昨晚的爭吵,媽媽真的自殺了,還用口紅在鏡子上留下了遺言。
整整一天時間,皮胡就一個人在家,玩一會,哭一會,哭累了睡一會,好幾次遇上危險,雖然都幸運地躲了過去,然而整個家越來越糟糕。水龍頭的水把一樓全都淹了,煤氣灶的火開著,電熨鬥也通著電,爸爸幾次打電話來,皮胡都說媽媽在睡覺,到下午的時候,媽媽還在睡覺,爸爸終於發現有些不對勁了,連忙坐飛機往家趕。
小皮胡玩也玩累了,哭也哭累了,她又看到了媽媽旁邊的白色藥片,她拿起藥片問媽媽可不可以吃,媽媽還是一言不發,終於,皮胡還是把藥片塞進了嘴裡,然後靜靜的睡著了。
傍晚,爸爸終於趕回來了,然而一切都太遲了,家裡冒著濃煙,到處一片狼藉,他哭著四處尋找皮胡,最終,他似乎看到皮胡藏在媽媽的床底下,一個人玩著積木,當然,這只是幻覺而已。
《皮胡》由真實事件改編,但現實生活的結局是孩子死了
3演員91分鐘的電影:父親有聲無形、母親有形無聲,只有一個小演員在鏡頭裡活動的電影,卻可以達到讓觀眾從開頭到結局都提心弔膽的效果。
《詩經》裡寫:「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大抵就是寫的就是看《皮胡》的觀眾們的感受吧。
有人評價說這是「每對新任父母都要看的電影。」
筆者認為:
悲劇是父母共同釀成的。
根據零散的片段可知,媽媽不顧家人的反對和爸爸結婚,而婚後的生活可能並不如她想像中那麼美好,甚至發生家暴。
媽媽可能是處於對丈夫家暴的失望、也許懷疑丈夫和自己的好朋友出軌,進而覺得人生失去了希望,畢竟雙雙背叛的打擊不小。
爸爸打電話怪媽媽耽誤了他的工作、怪媽媽把他的生活弄得一團糟還責怪媽媽沒有幫他收拾行李及熨燙衣服。
他說:「你們女人是我們男人人生中最爛的存在。」、「不管你是生是死,我一點都不在乎。」他忙於工作,沒有在意孩子的哭鬧、沒有在意打了好多通電話都沒有出現媽媽的聲音。這也是悲劇所在。
皮胡是無辜的: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天真爛漫,對危險沒有任何探知和預判的能力,她錯在何處要被迫處在未知的危險當中呢?
「希望沒有能力養孩子的『孩子』不要生孩子。」
「沒有能力」並不是說沒有錢,而是說沒有讓孩子快樂成長、安心成長的能力。有孩子的家裡,安全隱患居然隨處可見,真的愛孩子,有的為人父母卻還像個『孩子』,自己都照顧不好,怎麼去照顧孩子,怎麼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