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榨油、曬醋、炒茶、種米、做面、制香、做陶、制傘、刻硯。
你有多久沒有見過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藝了?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
本刊記者探訪十位手藝人,通過鏡頭和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手藝人形象,展示他們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鄉愁,講述他們堅守、傳承、創新的故事。
期望通過我們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堅持的力量,讓老手藝傳承下去。
指尖流雲雨中繁花
油紙傘製作手藝人:張其貴
古鎮幽,細雨紛,吊腳樓,青石路,一柄柄在空中綻放的油紙傘給丙安古鎮更添一份雅致、一抹詩意,讓人不禁憧憬,是否有一位如丁香一般的姑娘曾在這裡執傘行。
作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的丙安古鎮,曾是赤水河航運繁榮的水陸碼頭,多少滇、川、黔三省區往來的鹽船和商賈在這裡停泊過夜,人們熟知它的久遠歷史、紅色文化,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這裡還能尋覓到油紙傘製作工藝。
靠近丙安古鎮鐵索橋橋頭,有一棟三層木樓在左右皆是一層木樓的民居建築中煞是顯眼,那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手藝人張其貴的傘鋪。
張其貴
一把油紙傘,108道工序
進入傘鋪,一柄柄或靛藍、或嫣紅、或玄青的傘面懸掛屋頂,細看,傘面上或繪著清秀俊逸的墨竹、或花開富貴的牡丹,或喜上眉梢的梅花……充滿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韻味。
油紙傘成品
其實,自古以來,傘在中國就具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油紙,諧音「有子」,有多子多福的期盼;傘,繁體字是「傘」,人字頭下還有四個「人」,有五子登科的希冀;以竹為骨,暗含竹報平安;以園為面又寓意團圓美滿。
張其貴拿起一把油紙傘介紹說,「油紙傘看似簡單,只有傘杆、傘骨架、傘面三部分組成,但背後卻蘊藏著108道工序的精雕細琢,歷經7天時光的打磨。」
製作油紙傘,大致需要桐油、楠竹、水竹、木頭、五彩線、皮紙這幾種材料。其中,楠竹為襯,水竹為杆。楠竹堅韌耐用,可以承受住油紙傘的大開大合;水竹細長且直,適合做傘杆。
製作一把油紙傘,從筏竹算起,大概要需經過刮青、削骨、做骨架、貼傘面、穿傘、塗油、晾曬幾大工序。與現代傘比較起來,有以下幾大特點:
骨架多。現代金屬結構的雨傘一般是6至8條骨架,但是油紙傘的骨架則在24根以上。同時,根據傘面尺寸的大小,呈4的倍數增加。比如直徑是 80 釐米的油紙傘有28根骨架;直徑是1米的油紙傘有32根骨架;直徑是1.2米的油紙傘,有36根骨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骨架,張其貴告訴我,是因為紙比較脆,骨架多才能保證傘不會輕易被風雨淋壞。
挑選好的竹竿烘乾刮淨打磨
挖跳孔
上跳孔
貼傘紙。張其貴製作的油紙傘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傘面不是一整張紙,而是用八片紙拼接而成。在粘接的過程中要保證每張紙之間嚴絲合縫,這樣拼接出的傘面才渾然一體。不僅如此,好的油紙傘還會採用三層紙,即整個傘面是貼合緊密的三層紙。此舉是保留了熱脹冷縮的空間,避免傘面開裂和不平整。
貼傘紙
熬製桐油。油紙傘能遮風擋雨的秘密就在於傘面上的桐油。桐油是油桐樹的果實壓榨出來的油。生的桐油要熬成熟的桐油後才能用於製作油紙傘。
千百年來,調製桐油過程中溫度的控制,配料的添加都是各家油紙傘鋪的「不傳之秘」。在張其貴看來,調製桐油是一項需要長期實踐和個人領悟才能具備的能力。第一,調製桐油要結合當天的天氣情況,溫度、溼度不同,調製方法就會有差異;第二,將稀釋劑兌進桐油裡的比例,需要細緻拿捏。第三,刷桐油也是一項技術活,要刷的均勻,如果桐油刷的太厚,傘面會起殼,如果刷的太薄,傘面不夠透亮,又會影響美觀。
竹跳子。現代人並不知曉的是如今使用的摺疊傘,其實是19世紀英國人根據中國油紙傘的開合原理,運用現代工藝製作而成。而油紙傘能夠開合的關鍵就是一片薄薄的竹片。張其貴拿起一塊好似人微微彎曲的手指形狀的竹片說,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這個竹片就是收傘的開關。竹跳子完全是靠竹子的韌性,支撐著一把傘的開合。
用傘頂、傘託、傘杆組成傘架
傘架
穿線。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油紙傘內側的線繩穿法各異。據張其貴介紹,油紙傘分為半穿和全穿兩種。全穿就是指油紙傘傘架上穿滿了五色絲線,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粉色以及白色等顏色,一方面,使傘更加牢固;另一方面,五彩線與中國風的傘面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畫面。半穿則只是穿了傘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看起來更簡潔。穿線成功的關鍵是前期鑽孔的孔位是否準確。一把全穿的油紙傘,需要2000 多針的穿渡。每一次穿渡都是指尖飛舞。
傘架網編
穿線
傳承,迫在眉睫
與丙安古鎮一河之隔的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堯壩古鎮,擁有400年歷史的油紙傘製作技藝,張其貴就出生在這裡。
張其貴的家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竹林遍布房前屋後。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四季常青。也許是被竹子的身姿吸引,張其貴從小就喜歡竹子,「我喜歡竹子有韌性」。
張其貴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祖傳制傘手藝。張啟貴的父親心中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只要兒子有份手藝,就能娶到媳婦。於是,父親做傘骨架忙不過來,就讓張其貴去刮青;母親穿傘線忙不過來,就讓張其貴去穿線。對於張其貴來講,童年少了一份孩童的樂趣,一雙小手經常被竹條割傷,傷痕累累。但成年後的他回味起來,也領悟到其中是父親對兒子一份深沉的愛。
「家裡製作油紙傘,一般是我父親做前半段,我母親做後半段。有父母的教授,我學會了整個制傘手藝。」張其貴說。
2011年,張其貴決定將自己的傘鋪開在丙安古鎮。最初,他的油紙傘鋪是一個家庭作坊,父母,妻子、兒子女兒,一家六口全部參與制傘。一樓是展示廳,二樓是自住,三樓是工作室。彼時,貴州旅遊業初步發展,一到端午、中秋等節日期間,來丙安旅遊的遊人,人山人海,旺季月收入都能過萬元。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復古產品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對油紙傘的喜愛又再次升溫。看好油紙傘發展前景,張其貴又覓得一處新廠房,就在離傘鋪不遠的丙安老鷹壩。
我們去張其貴的新廠房時,他的廠房正在裝修。廠房的地下一層瀰漫著濃重的油漆味。在這裡,我看到一些獨特的傘,比如植物標本傘。傘面上有楓葉或竹葉圖案,這圖案可不是手繪或者印刷上去的,而是張其貴從丹寨古法造紙中得到啟發,將山上採摘的新鮮楓葉、竹葉,拿回家定型24小時候後,將楓葉、竹葉夾在傘紙中,做成的獨一無二的樹葉標本傘。
不僅如此,張其貴還會從古裝劇、動漫中尋找靈感。古裝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熱播時,他就製作了傘面上印有桃花和書寫有十裡桃花四個毛筆字的油紙傘。「銷量不錯,火了一陣」。張其貴回憶說。
從10多歲幫父母制傘,到如今知天命的年紀,張其貴津津樂道的作品是和其他50位工藝大師,一起合作的傘徑達16米的巨型油紙傘。「不論做多大的傘,10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只是傘越大,製作空間也越大,需要事先砍伐竹子搭好腳手架,得踩在高處才能完成貼紙等工藝。」在張其貴看來,不論傘的大小,製作工藝並無二致。如今,和他一起做這柄巨型油紙傘的手藝人已有一半都去世了。
傳承迫在眉睫。張其貴下一步打算是等廠房裝修好,準備和赤水、丙安的小學、初中等學校聯繫,讓孩子們到廠裡觀摩油紙傘的製作工藝,他適量收些費用「夠支付廠房的水電費就行」。希望通過此舉,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顆種子。「等若干年後,不論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偶爾想起油紙傘時心頭會湧現一些美好的回憶。」
雖然現代傘更輕便,但比起油紙傘卻缺少了一份意蘊與生命力。而正是因為手藝人的堅守,我們還能一睹它的芳容,驚嘆於油紙傘的細緻與精美,領略油紙傘蘊含的美好寓意。
文章內容有刪減 全文請見《鄉村地理》2020年夏季刊或掃描二維碼閱讀全本
策劃、文 | 黃莎莎
圖| 林劍 李玲
刊頭海報 | 李若瑩
編輯 | 吳婭 孫晉楠
編審 | 張齊
出品 | 《鄉村地理》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