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塑」!記者探訪青島商超、奶茶店……不「塑」之客多

2021-01-08 大眾網

  出去購物,你帶「袋」了嗎?隨著各地「升級版」限塑令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人門購物時自帶各種「袋」。根據《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市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進入2021年,早報記者分別探訪了市場上的塑膠袋、塑料吸管和塑料餐具的使用情況,發現商超可降解購物袋使用較好,但農貿市場內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還是很普遍;各飲品店也開始換上了紙質吸管;記者暗訪批發市場發現,仍有很多不合格的塑膠袋、餐具在銷售,並及時聯繫到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查處。從2008年開始實施「限塑令」後,很多島城市民開始養成自帶購物袋去購物的習慣,既環保又省錢。

  市民自備購物袋到超市購物。

  /探訪 /

  商超普遍養成環保「習慣」

  昨天上午,在青島永旺東部店超市收銀區,來購物的市民多數自帶各式各樣購物袋,將買到的商品逐一裝袋打包帶走,只有少量顧客消費了商場提供的收費生物降解購物袋,價格按照大小號每個從0.7元至1.3元不等。「我們超市從去年11月份開始使用這種全生物降解購物袋,可能是售價略高,使用的人並不多,多數使用者是年輕人。」現場一名收銀員說,多數中老年消費者都是自己帶著購物袋來買東西。

  「一方面響應環保,另一方面現在這些可降解購物袋有些貴,並且也不耐用。」剛從超市結完帳出來的市民張先生說,他現在已經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方便又環保。他說,自己幾乎每天都要到超市買菜,如果每次都用超市的收費袋子,一天就得多花1元錢左右。

  家樂福超市名達店也是向顧客提供了收費的生物降解購物袋,每個袋子按照大小號,分別為1元和0.5元,來購物的多數市民也是自帶各類購物袋。

  「從2008年實施『限塑令』開始,我市的各商超普遍不提供免費的一次性塑膠袋了,而是更換了收費的可降解塑膠袋。」市南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市民已經逐漸養成了到商超購物自帶購物袋的習慣,並且商場提供的收費包裝袋也從10多年前的0.3-0.5元,漲價到了目前的0.5-1.5元不等,收費提高更加速了市民自帶購物袋習慣的養成。

  農貿市場內依然免費提供各種塑膠袋。

  農貿市場普通塑膠袋居多

  記者近日走訪了團島市場、亞美市場等多家農貿市場發現,一次性塑膠袋的應用還是比較普遍。

  記者注意到,雖然來農貿市場買菜的市民中,很多中老年人自己拉著購物小推車,但小推車裡裝的菜也都是各自用小塑膠袋包裝著,有些年輕人則是滿手提著各種塑膠袋。「晚上去父母家聚餐,買了10多種菜,其實不想用這麼多塑膠袋,但裝的都是食品,還是單獨包裝衛生一些。」市民齊先生從團島市場提了10多個塑膠袋的食材出來,記者注意到,他手上的塑膠袋「五花八門」,有的塑膠袋上標著可降解,也有的是純透明的薄塑膠袋,還有無紡布的購物袋。

  「市場早就要求我們用可降解的塑膠袋,並且也有統一的綠色無紡布購物袋,但是實際的應用範圍不太廣。」團島市場內一家海鮮攤位業主說,他們海鮮攤位用不了無紡布的購物袋,因為海鮮都有水,無紡布購物袋裝起來不方便。這名業主說,按照市場的要求,這種無紡布購物袋是需要收費提供的,但實際在應用中也多數是給消費者免費了。

  「市場攤位不比商場,如果我說塑膠袋要收費,顧客就會去隔壁攤位買東西,我這生意就難做了。」一名水果攤位的業主說,所以很多攤位還是本著低成本給消費者方便的原則,使用一些普通的一次性塑膠袋。

  記者發現,在這家市場上的熟食區域,已經有部分業戶開始使用紙質的包裝袋。「用紙質的衛生,相比塑膠袋也環保很多,其實幾十年前很多食品袋都是紙質的。」一家火燒店老闆說。

  /講述 /

  環保觀念養成尚需繼續努力

  「從2008年起,我們國家就提出『限塑令』,倡導大家多使用環保購物袋,特別是前些年,街頭經常有免費發放布質購物袋的活動,也對我們有促進作用。」提著一個購物袋從大潤發超市出來的市民胡寶宇說,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隨身的包裡就帶著幾個購物袋。「老百姓過日子也得好好算計,超市裡的購物袋幾毛錢一個,看似不貴,但是日子久了也是很大的支出。」胡寶宇告訴記者,他認為,從超市開始對塑膠袋收費,這就是邁了一步臺階,用經濟方式促進環保。而這兩年各超市的購物袋在漲價,這又是一波加強版的推進,這樣很好,讓大家慢慢接受。

  胡寶宇告訴早報記者,他是一名大學退休教師,對社會以及國家政策也非常關注。他覺得,大家的環保觀念養成尚需努力,除了自覺外,還應該有更多的福利和促進措施。雖然「限塑令」對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使用進行了規定,但並未明確違規後的處罰措施,而且替代品價格很高,讓商家一力承擔,無疑加大了經營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市場又難以接受。胡寶宇建議,若對執行禁令到位的商家能有相關扶持政策,可以激勵商家積極推廣禁令。

  /延伸 /

  最嚴「限塑令」分3個階段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嚴限塑令」。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遞塑料包裝等被納入禁止、限制使用的範圍,分2020年、2022年、2025年3個階段,「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對零售、餐飲、住宿、會展、電子商務等重點行業禁塑、限塑提出了具體要求。當年10月,青島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區(市)、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全市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奶茶吸管全面減「塑」

  島城茶飲店連鎖快餐店普遍使用紙質吸管部分商家還提供可降解吸管

  「一夜之間,喝奶茶的塑料吸管都變成紙吸管了,還真沒想到。」1月1日,是一次性塑料吸管禁令生效的第一天,記者在島城走訪時發現,很多奶茶店、飲品店和快餐店已經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紙質吸管和可降解吸管,這讓不少「奶茶愛好者」有些不適應。

  2020年10月,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全市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這意味著,從今年1月1日開始,一次性塑料吸管將退出島城餐飲大舞臺。

  部分飲品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

  /現象 /

  茶飲店使用紙質吸管

  奶茶店、飲品管的用「塑」大戶,不過隨著「限塑令」生效後,許多茶飲店都更換上了紙質吸管。

  1月1日,記者發現島城的COCO、喜茶、奈雪的茶等現制茶飲店都已用上紙質吸管。記者在香港中路的一家COCO門店看到,店內向消費者提供紙質吸管,去年還擺放在吧檯上的塑料吸管盒已經不見蹤影。而在喜茶的門店中,記者看到店內除了向消費者提供紙質吸管外,吸管的外包裝上還寫有「少使用吸管更環保」的推廣語。

  「我們從2019年開始就不提供塑料吸管了,全部更換成了紙質吸管。」星巴克工作人員表示。

  除了連鎖品牌的茶飲店,部分自營門店也積極響應「限塑令」,淘汰了一次性塑料吸管。在萬象城內的一家茶飲店,店裡的吧檯上已經擺放著紙質吸管。工作人員表示,自去年年底開始,店內的吸管已經全部換為紙質吸管。

  連鎖快餐店提前「換裝」

  除了茶飲店,連鎖快餐店也是吸管消費的主力軍。

  1月1日,記者來到位於南京路上的肯德基門店發現,取餐檯的吸管盒內也已換成紙質吸管。店內服務人員表示,肯德基自去年年底已完成吸管「換裝」,目前都是給消費者提供紙質吸管。

  在麥當勞門店內,記者同樣也沒有看到塑料吸管的身影。麥當勞工作人員介紹,他們自2020年6月全面停用塑料吸管,現在的飲品都配有直飲杯蓋。「塑料吸管不提倡使用了,您可以直接用杯蓋喝飲料,很方便的。」工作人員說。

  此外,必勝客日前宣布,2020年底,必勝客在全國所有餐廳內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轉而使用紙吸管代替。漢堡王也在去年完成了吸管「換裝」,為消費者提供可降解的塑料吸管。

  部分商家用可降解吸管

  記者在南京路上的「一點點」奶茶店發現,店內使用的既不是一次性塑料吸管,也不是紙質吸管,而是一種標有PLA+PBS材質的可降解吸管。打開包裝後可以發現,吸管表面具有類似普通塑料吸管的光澤,但摸起來比普通塑料吸管粗糙,有一種磨砂的質感,按起來比普通塑料吸管硬一些。

  與「一點點」一樣,使用這種可降解吸管的還有喜茶。記者在喜茶門店提供的可降解吸管外包裝上看到,吸管的主要成分是PLA。據了解,這是一種名為聚乳酸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所提出的澱粉原料製成。

  /體驗 /

  易變形缺「口感」紙吸管不適應

  記者在多家茶飲店發現,初次使用紙質吸管,不少人會下意識低頭看一下這種「不一樣」的吸管。「我支持限塑,也支持改用紙質吸管,不過這紙質吸管的口感確實和之前差別較大。」市民魏女士表示,使用塑料吸管已成為習慣,更換紙質吸管之後讓她一時間有些不適應。記者從多家奶茶店了解到,由於紙質吸管在耐熱等性能上弱於塑料吸管,入冬後市民更多會選擇熱飲,禁用塑料吸管或多或少會讓消費者不適應。

  紙質吸管真實體驗究竟如何?記者嘗試將紙質吸管插入一杯熱奶茶中,浸泡10分鐘後,用吸管攪拌奶茶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吸管變軟了。由於材質的原因,紙質吸管比較容易塌,無意中咬了之後會一直處於變形狀態,難以回彈。

  /專家 /

  新型可降解吸管市民可放心使用

  可降解吸管究竟是什麼材質?材料符合食品級嗎?

  青島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高級實驗師馬兆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主要替代產品包括聚乳酸(PLA)、紙等材質製成的可降解吸管。聚乳酸吸管是採用一種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製作而成,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玉米、木薯等作物提煉出澱粉,通過加工合成生物可降解的吸管。這種吸管除了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澤度、手感和耐熱性好,同時還具有綠色、環保等特點。「目前,餐飲行業的聚乳酸吸管肯定符合食品級安全,市民可放心使用。」

  /問題 /

  仍有部分餐飲店還在用塑料吸管

  知名連鎖品牌餐飲店、奶茶店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幾乎全部「下崗」,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部分餐飲店的塑料吸管卻仍「在崗」。

  1月1日,在徐州路的堡遇茶奶茶漢堡店,記者看到吧檯上擺放著許多等待取貨的奶茶與飲料,包裝袋中都是普通的一次性塑料吸管。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其他材質的吸管時,店員表示目前只有這種塑料吸管。同在徐州路的華萊士店內,記者看到外賣騎手進進出出,手中拎著的包裝袋裡均是普通塑料吸管。而在店內吧檯上,仍擺放著塑料吸管盒,尚未更換成紙質吸管或可降解吸管。

  隨後,記者通過某外賣平臺隨機選擇了5家「不為人熟知」的餐飲店、快餐店,電話諮詢吸管的材質種類,其中4個商家表示仍在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一個商家表示已使用紙質吸管。

  /記者手記 /

  告別塑料吸管請勿我行我「塑」

  隨著科技的發展,紙質吸管、可降解吸管已陸續出現,並在餐飲行業普及開來。然而真正告別一次性塑料吸管,還需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對於有關部門來說,應當嚴格落實禁止、限制生產、銷售、使用部分塑料製品的政策措施,加強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不能讓限塑規定成為「一紙空文」。對於商家而言,要遵守相關規定,響應政策號召,而不是依然我行我「塑」。而作為消費者,也應該主動了解「限塑令」內容,當面對不符合規定的吸管時,要學會拒絕。相信通過多方攜手,可以真正跟一次性塑料吸管說再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博文)

  外賣餐盒我行我「塑」

  島城批發市場仍有不合格塑料餐具在售很多小餐館成一次性餐盒「重災區」

  去年10月份,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青島最嚴「限塑令」生效後,記者暗訪發現仍有人偷著賣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根據記者舉報,市北市場監管分局執法人員及時趕到現場,查處了我市實行「限塑令」後首起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違法行為。

  執法人員在店鋪裡查獲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探訪1批發市場 /

  一次性塑料餐盒偷著賣

  1月2日上午,記者趕到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二樓的日用品交易區,這裡有一些餐具的經營攤位。在一家名為「匯通塑料包裝製品總匯」的店鋪裡,店主指著架子上掛著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說,當天訂貨,當天就可以提貨,「一大包500個,每包賣70元錢。」

  另外一家店鋪裡,只見架子上掛了一串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店員聲稱,這些發泡餐盒論大包賣,折合下來每個三毛多錢。

  「那些發泡餐具都不讓賣,即便是賣的,也都是偷著賣。」一家店鋪的店主說,前些年,發泡餐具還比較好賣,近幾年來銷量越來越差,PP、PET、密胺材質的餐盒成為主流。

  在記者暗訪的半個小時裡,發現有四家店鋪裡擺放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不過,記者注意到時常有顧客前來交易區,但是走了一圈下來,沒有見到有人選購這種一

  有店主稱餐盒多流向工地

  「你是不是往工地上送盒飯的,前些日子工地上有人來買過,現在一般的飯店都不願意用這樣的飯盒了,也就工地上還有人在用。」一家店鋪的店主這樣說。

  記者注意到這些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都很簡陋,盒子上很少有標識,不少盒子稍微一捏就碎了,不過有的發泡塑料餐盒上竟然帶著「可降解」的字樣。對此,有店主說,他們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這些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基本都是來自臨沂、德州等地。」有店主說。當記者再進一步詢問廠家的生產地址時,店主都不願意繼續講了。

  違法業戶被處罰

  隨後,記者撥打了12345熱線舉報該處市場存在的情況,市北市場監管分局執法大隊、敦化路市場監管所共3名執法人員趕到現場。

  記者與執法人員一同趕到「達富順塑料包裝商行」店鋪裡,執法人員當場查扣店裡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並做了詢問筆錄,然後要求店主提供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以及其他塑料製品的進貨憑證等材料。

  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二樓交易廳經理孫聖起說,「對於今天執法人員查獲的業戶,我們要給予200元處罰。對於在一個月內有3次違規的業戶,我們要予以停業處理。」

  /探訪2餐飲店 /

  外賣仍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1月2日,記者走訪島城許多餐飲店發現,部分商家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在南京路上的沙縣小吃與黃燜雞米飯店外,記者看到進進出出的外賣騎手拿著的都是一次性塑料餐盒。「現在大多小餐館還是用這種塑料打包盒,我每天送餐40單,有近30單都是在用塑料盒。」外賣騎手小張說。

  在漳州二路的章佬記腸粉店,記者看到店裡依舊使用著一次性塑料餐盒。臨近中午,記者點了一份粥與腸粉,表示要打包帶走,工作人員隨即用塑料餐盒給記者盛裝了食品,並在打包袋中放上了塑料餐具。當記者詢問是否有其他材質的餐盒時,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店裡的打包餐盒、塑膠袋都是品牌統一定做的,尚無其他種類的打包盒。

  有商家稱沒聽過「限塑令」

  記者隨後走訪了南京路、閩江路、徐州路的多個小吃店及餐館,在打包盒的使用上,部分商家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而使用紙質餐盒和鋁箔餐盒的僅為少數。其中,有商家表示沒有聽過「限塑令」的消息;也有商家坦言自己店內仍有許多塑料餐盒,待這些餐盒使用完後會考慮紙質餐盒或可降解的餐盒。

  隨後,記者通過某外賣平臺隨機選擇了3家餐館,電話諮詢打包餐盒的材質種類,其中兩個商家表示是在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一個連鎖品牌商家表示在使用紙質餐盒。

  /專家 /

  發泡餐盒危害大

  禁塑限塑勢在必行

  對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可能造成的危害,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市政協委員李少香介紹,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樹脂(PS)為原料,在擠出機中經過高溫加熱熔融後加入發泡劑(丁烷)擠出拉片,將片材收卷後在通風潮溼的環境中放置再進行二次加熱吸塑成型,製成的各種餐飲具如快餐盒、湯碗、方便麵碗、生鮮託盤等。

  發泡塑料餐盒加工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發泡劑、抗老化劑、填充劑等助劑。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裝的食物溫度達到65℃以上時,助劑中的一些有毒物質釋放出來,融入到飯菜裡面。「這些有害物質進入到人體內,會加重肝臟、腎臟等器官的負擔,容易引起肝臟疾病,甚至還會損傷神經系統。」李少香教授提醒廣大市民,一定要避免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更不能放到微波爐加熱或者盛放溫度較高的飯菜。

  作為市政協委員,李少香一直關注著國內限塑令的推進情況,「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塑料消費國,去年塑料消耗量超過了6000萬噸,相當於人均42.85公斤。照此測算,青島去年消耗的塑料總量超過40.7萬噸。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島人均塑料消耗量呈現上升趨勢,生活塑料垃圾汙染問題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禁塑、限塑勢在必行。」

  李少香認為,禁塑、限塑是一項持久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一起參與,政府部門要儘快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執法部門要強化監督檢查,企業也要多生產可降解塑料產品,消費者也要從自身做起,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量。

  「現在可降解塑料的成本相對較高,但是隨著生產工藝的進一步提升,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隨著人們對於可降解塑料認識的不斷提高,綠色消費習慣將進一步養成,治理塑料汙染也將不斷取得成效。」李少香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相關焦點

  • 青島最嚴「限塑令」年底生效,商超、市場、快遞等「用塑大戶」開始...
    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於今年10月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讓青島版「限塑令」落了地。生活中,各種不可降解塑膠袋仍十分常見。如今,「限塑令」將至,青島商超、市場、餐飲等用「塑」大戶準備好了嗎?市民的使用習慣是否有所改變?日後打散啤、喝冷飲要用什麼塑膠袋與吸管?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調查。
  • 禁塑令生效後,多家商超開始用它
    同時,《通知》提出,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簡稱「禁塑令」)。 近日,記者至廣州市部分商超走訪了解到,部分商超積極落實《通知》要求,將購物塑膠袋更新調整為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價格在0.5元/個至1.5元/個不等。
  • 青島版最嚴「限塑令」落地 記者探訪店鋪、商超塑料品使用情況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秀青 青島報導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為「史上最嚴限塑令」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於2020年10月聯合印發《青島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實施方案》,讓青島版「限塑令」落了地。截至2021年1月份,青島版「限塑令」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青島的商超、市場、餐飲等地在塑料製品使用方面有什麼變化?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對市南區的麥島商圈、麥凱樂商圈附近的店鋪、商超、市場進行了探訪調查。
  • 西安商家"禁塑"動起來:制定"禁塑"新舉措 上線紙質吸管降解袋
    餐飲:大飯店找替代品小吃店有點慌亂  「我暫時沒有接到『禁塑令』的相關通知,對這個還不太清楚,不過接到的話肯定會第一時間給員工通知培訓的,要求大家按規定來。」針對「禁塑令」的執行問題,陝西蓮花餐飲集團一位夏姓負責人告訴記者,餐飲類店面多在外賣當中才廣泛使用塑料製品,「禁塑令」對店面的實體經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屆時將針對禁令尋找合適的替代品。
  • 「吸管禁塑令」即將施行,部分商家已「換裝」
    距離限期不足10天,12月23日,記者走訪發現,大部分商家已試水紙質或可降解吸管。對於吸管要「換裝」的消息,不少市民表示知曉並支持。商家:不少商家已「換裝」12月23日,記者走訪中心城區的幾大商圈的十餘家餐飲店發現,原來清一色使用普通塑料吸管的飲品店,已經悄悄換了吸管。
  • 全國禁塑進入倒計時,上海商超明年元旦起不提供一次性塑膠袋
    記者 趙曉娟 實習記者 顧嘉琪 陳楊 趙蘭溪2020年僅剩一周左右時間,全國禁塑進入倒計時。2020年9月底,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部門印發《上海市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同樣將禁塑時間錨定為2020年底。全國禁塑時間表。根據公開資料製圖12月23日晚,界面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超市、便利店、餐廳、藥店等,發現多數商家已經在為禁塑做準備,部分商家尚無此意識。
  • 深圳「減塑」:肯德基全面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12月27日,在深圳萬科雲城肯德基餐廳,深圳肯德基聯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邀請深圳海濱實驗小學的同學們來到肯德基餐廳,開展了一場主題為「『減』單生活,擺脫『塑』縛」的環保公益活動,宣傳「減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踐行更加環保的生活方式。
  • 最嚴禁塑令實施啟動倒計時 武漢部分商家提前邁入「可降解時代」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了江城部分商超、醫院發現,雖然PE材質的不可降解塑膠袋(簡稱PE購物袋)等產品還在使用,但不少商家已經為年底生效的禁塑令做好準備,部分商家更是停止供應PE購物袋,提前進入「可降解時代」。不少商家已為禁塑做準備近日,市民劉先生到中百超市武昌黃鸝路店購物時,要購買一個塑膠袋裝東西。
  • 仙降街道仙降村:一雙塑革鞋富了一個村
    據了解,仙降村常住人口有2000多人,外來務工人員卻有近萬人,大多從事製鞋行業,這樣就明白了這裡的夜市經濟為何如此紅火。「做鞋林」創造的仙降奇蹟說起眼前的繁華,就繞不開「做鞋林」。在仙降村,人們可能不知道村委會主任是誰,但提到「做鞋林」,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說上幾句,因為他被稱為「仙降做鞋第一人」。「做鞋林」叫徐朝林,本村人,1931年出生,他的聲名遠播還要從1978年說起。那年,他發明了第一雙塑革鞋。從此,一雙「仙降鞋」帶領整個仙降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 為什麼要禁塑、限塑?
    一根黃瓜、兩頭蒜、三個辣椒、別看東西不多
  • 實探|塑料之鄉的禁塑令「前夜」:all in可降解=賭博?
    30多地「禁塑令」槍響,全國塑料之鄉——安徽桐城徘徊在了十字路口。從上世紀80年代涉足塑料製品,到坐擁千餘企業發跡,幾十年間這裡對限塑並不陌生。只是這一次,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大限將至,何時轉型成為小城的焦點。「當下轉肯定不行,轉了沒訂單就是等死,但不轉也沒單子做」。桐城一位從事塑料行業多年的企業主難掩內心糾結。
  • 「吸管禁塑令」倒計時,我們還能愉快地喝奶茶嗎?
    用粗粗的吸管攪動杯中奶茶,珍珠、芋圓、紅豆、椰果、布丁都在奶茶裡翻騰,猛吸一口,仿佛將所有快樂因子都喝進口中。我們喝奶茶離不開吸管,吸管實在是太方便了。可是,再過不到兩周,全國範圍的餐飲行業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 捏捏塑塑
    這次的課安排了陶泥、彩泥的捏、塑。源於日常,可以是一個曾經感動過你的、可以是留存記憶中的、可以是天天發生著的、可以是夢想中的、可以是詩裡的一個場景。它不同於單獨捏塑一個動物、一個人,它需要腦子裡先要有一幅圖景,然後再去考慮單獨的個體的每個細節,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內容和思考。孩子們大多對素色的陶泥司空見慣,對彩泥頗有興致(但我覺得提供給他們那麼多種顏色是個失誤)。每個人的景象、手法、色調、感覺都各不相同!
  • 首屆非遺捏塑作品大賽來了!面向全城招募小小非遺傳承人,免費學捏塑
    對於提交上來的作品,非遺專家們將進行初步海選,挑選出20名學員在杭州市海塘遺址博物館跟隨非遺傳承人進行三節免費的捏塑課培訓,提高捏塑技藝,培訓時間定在9月份的周末,每次課兩個小時。培訓結束後,學員需以海塘遺址博物館為元素,自主創作出一件捏塑作品,現場由非遺專家進行評選,頒發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每位獲獎者都將拿到獲獎證書和獎品。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獲獎作品將在海塘遺址博物館展出並由博物館永久收藏。
  • 活幹完了工資沒結 山東濰坊東塑建築有限公司也失聯了
    原標題:活幹完了 山東濰坊東塑建築也失聯了信網12月18日訊 許先生是一名裝修工人,2019年10月份,許先生及兩名工友受山東濰坊東塑建築有限公司僱傭,來到西海岸新區長江中路味千拉麵佳世客店進行裝修。原來,王總的裝修公司承接了味千拉麵佳世客店的裝修工作,味千拉麵佳世客店結算了75%的工程款,還有25%沒有付,所以許先生想從這25%裡要回自己的錢,但該店的負責人楊總拒絕了許先生三人的要求。「對方說前期的工程款已經結算完了,我們的工資不在剩下的25%以內,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
  • 海南「禁塑令」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海南日報海口11月30日訊(記者周曉夢 實習生劉冰一)12月1日起,《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開始實施,這意味著我省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飲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禁塑』工作是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標誌性項目之一,是保持一流生態環境質量的現實需要。」
  • 奶茶店裡的吸管已「新年大換新」
    在北京市西城區一家Coco奶茶店,則依稀散落著幾根塑料吸管。「這是之前的庫存,很多顧客不喜歡紙吸管想要塑料的,就把這些擺在外面,用完就進不到了。」Coco店員向中新網介紹,目前他們有兩種新吸管,一種是PLA(聚乳酸)可降解材質,但因為放熱飲裡會立馬軟掉,所以只在冷飲中使用;另一種則是適用範圍更廣的紙吸管。
  • 灰塑藝人許達聯: 灰刀凝練匠心之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傳統技藝總是在時光荏苒中凝聚匠心巧思,時間積澱下的人文瑰寶在今時今日依舊能夠反映人們心中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  幾十年來,來自文昌東閣鎮的灰塑藝人許達聯用他手中的大小灰刀在牆面上向世人展示灰塑藝術之美,也在時代的幕布下,「揮舞」出他對傳統技藝傳承保護的初心和渴望。
  • 外地神秘客給青島商圈打分,臺東步行街位列前三
    近日,青島市消保委公布了NPS口碑指數暨神秘客調查結果,市北區臺東三路步行街再迎「高光時刻」,在神秘客測評滿意度中位列前三名。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青島「老字號」商圈中唯一實現突圍的翹楚。擁有百年歷史的商街靠什麼迎得了神秘客的寶貴一票?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 婁藝瀟:為何喝奶茶我不喜歡用吸管 |「塑」戰
    看到「北極熊『打劫』垃圾車」新聞就會心碎的婁藝瀟,對一些環保小問題很執拗,一直堅持對塑料製品說「不」,她呼籲自己粉絲不要應援,不要送禮物,不要寫燈牌,希望更多人看到減少塑料製品使用的意義,「要有環保意識,就得從自身做起。哪怕今天節省了幾斤水,也算一種公益慈善」。南方周末:官方對塑料、塑料棉籤、吸管等常見塑料製品說「不」,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