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曾寫到:「當人40歲之後,滿腦子想的,除了錢之外,還是錢。你所看到的,都是你不想去看到的;你所過的生活,都是你未曾預料到的。」
人到中年,滿腦愁緒,萬般壓力。在外,要為了工作而去打拼,哪管遭人白眼,被人恥笑,也只能默默去忍受。在家,望著即將爆發的家庭矛盾,每個人都想盡力去避免,可到頭來,依舊是「家衰吵不停」。
生活,很殘酷,現實,很扎心。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想改變這個世界,甚至能闖出一番天地,可到頭來,世界沒有能改變,可自己卻被世界所改變了。那尖銳的稜角被磨平了,連人也變得愁緒良多。
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如狗。」每個人都想活得安心,活得自在,活得瀟灑,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世界,始終是困苦多於幸福,不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番話是從哪而來的呢?
當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慢慢地明白,我們都在適應著生活的變化規律,沒有人能跳出這個「圈」。想要活得好,就得從自身入手,從而提升自己的「修為」,提升自己的能力,進而迎來幸福,東山再起。
人到中年,練就自己良好的「心態」
我們常說:「心態決定成敗,心態決定生活。」
很多人就會疑惑,為何心態會決定人的生活呢?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心態,其實就是每個人的所思所想。他所要做的一切,全都由自己的心態去支配。能不能做得好,看心態,是否活得幸福,還是看心態。
一個人,如果他心態陽光自信,那麼他看這個世界的眼光也都是「美好」的。可如果這個人的心態「消極」,不管生活變得有多幸福,在他眼裡,依舊是「昏暗」的日子。
人,其實很複雜,也很簡單,關鍵是要看你心態的選擇。越是擁有好心態的人,越容易活出自己,越容易有出頭天。因為他的內心早已達到了一定的境界,那麼他也就不會再畏懼外界的風和雨。
有位禪師說:「心不動,萬物皆靜,心若動,清風拂面。」
人的心態,其實就是人的命。當人到中年的時候,人已然到了一個煩惱的「頂峰」期,想要好好地度過這個「過程」,就該修煉良好的「心態」,讓本就不容易的生活,由內到外,變得越來越好。
心若向陽,自然無謂悲傷。
人到中年,有「存錢」的本事
網上有句話:「我只想要兩朵花,一朵是「錢花」,一朵是隨便花。」
人到中年,煩惱來源於哪裡呢?說到底,其實就是錢。有錢,自然萬事皆成,沒錢,自然萬事皆失。有些時候,別說錢不是萬能的,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錢就是萬能的。
就連王爾德都認為,當人年老之時,最重要的,就是金錢了。而生活中的我們,想要迎來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在「金錢」這個問題上下功夫。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人有了錢,生活就有了希望。
當人去到一定的年紀,其實就得好好去「存錢」了。懂得存錢的人,他們就算日子再不濟,也有錢財傍身,不至於處處受人掣肘,被生活逼到了牆角也沒能力去反擊。
懂得存錢的人,其實他們就是有遠見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要知道,當人去到中年的時期,養家餬口需要錢,替父母養老,為孩子交學費需要錢。不存錢,人連轉彎的餘地都沒有。
不管怎麼說,存錢,就是一種對自身生活的保障。只要人有了保障,那麼,他也就能安穩工作,安穩過好每一天。
人到中年,好好安頓自己的家
人的歸宿在哪?其實就是自己的家。無論人到了哪裡,都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因為沒有家,人也就只能承受生活的風吹雨打,甚至心無所依,身無所靠,居無定所。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人到中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有一個安靜整潔的家。」
家庭,便是人之來路,更是人之歸途。只要家庭整潔幸福,那麼這個人的生活也就能越過越好。而只要人的家庭混亂,家人不和諧,無論他賺了多少錢,永遠也不會幸福。
為什麼現在的人常說自己過得不幸福?其實就是自己的家庭出了問題。想想看,如果自己的家人能全心全意支持自己,你的心也就能感受到莫大的溫暖,那麼你看到的世界,也就是美好的世界。
人到中年,為了孩子,為了親情,為了往後餘生的安穩,要好好安頓自己的家庭。一個家,便是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倘若自己連這片天地都打理不好,又怎能去成就一番事業呢?
儒家有句名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要懂得「齊家」,之後才能由內轉外,從而逆境重生,東山再起。
人到中年,做好生活規劃,懂得「積穀防饑」
俗話說:「未雨綢繆,積穀防饑。」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他的「遠慮」就是他未來的生活,而他的「近憂」則是他當下的日子。想要過得好,懂得事先規劃,那就顯得很重要了。
有一些人,一輩子都喜歡「臨時抱佛腳」。那麼他們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只能求助於他人,自己沒有能力去解決,活得甚是狼狽。
有一些人,無論當下的生活如何,總是喜歡給自己一點「安全感」。在事情還未發生前,就想好不同的方案,想好不同的應對策略。也就是這樣的人,終究能安穩活好一輩子。
人到中年,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都要有「積穀防饑」的思想。要知道,閒時做來急時用,渴了挖井不現成。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下去,人才能慢慢地看到希望。
往後餘生,無論去到哪個階段,要給自己留有一點「餘地」,給家庭留有一點「餘糧」,給後輩留有一些「餘錢」。唯有如此,生活才能越過越好,人才能擺脫逐漸地擺脫困境,迎來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