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人們的生命走到盡頭後講究入土為安,特別是對於一些老人來說,在臨終前會叮囑晚輩,選擇最原始的土葬進行安葬。但江西有一位老人,卻選擇了一種特殊的安葬方式——缸葬,做自己最後的歸宿。
缸葬,顧名思義,就是將死者葬在一口大缸裡,由於缸內空間有限,死者的四肢通常是蜷縮的。這種方式對於普通人來說難以接受,甚至會被批判為對屍體的不尊重。但在佛教的文化裡,這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安葬方式,不少佛教高僧會在臨終前交代弟子以這種方式安排自己的遺體。
今天要講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在臨終之前交代了兒子採取這種不被人理解安葬方式,使得兒子遭受不少非議。常言道,人死萬事空,體面地離開、減少親屬的困擾是不少人最後的願望,那麼這位老人為什麼執著於這種安葬方式,不惜讓兒子受人非議呢?
中年偶然頓悟佛教,心嚮往之但未出家
這位缸葬的老人,並不是什麼佛教高僧,甚至都不是一位僧侶,而是一位出生在江西一個小村莊裡的農民,他就是林觀榮。林觀榮出生於1925年,在少年時期,他沒受過什麼教育,與佛教基本無交集,只是遵循父母的教導與人為善,做一個善良的人。在60年代的某一天,他看著桌子上的葷菜突然失了胃口,覺得內心充滿了罪惡,從此只食用素菜。
突然的變化讓林觀榮感受到心中出現一絲不一樣的光景,他決定離家去附近山上的寺廟修行。在寺廟裡,他和僧人們攀談甚歡,還熟讀了大量的經書,但一直沒有出家。除此之外,林觀榮還自發為僧人們修路,將精心挑選的石頭撲在山路上做成臺階,據估算,他一生修了2000多階臺階,這讓僧人們感動不已。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出家,也是一個功德無量的人,可以說是生活在俗世裡的高僧。
臨終前叮囑兒子缸葬,1000日後開缸
林觀榮雖廣積善緣,但肉體凡胎終難逃生老病死,在預感自己時日無多時,他將家裡最孝順的一個兒子交到床前,立下了一個讓兒子終身難忘的遺囑——不土葬也不火葬,而是希望像佛教高僧一樣缸葬,1000日後開缸供奉家中。
受到他囑託的兒子叫林尚成,是村裡有名的孝子,雖然父親的想法很不可思議,但還是照做不誤。聽了父親的話之後,他便著手為父親準備大缸,以便能夠容納父親一米八的遺體。在2002年,父親去世後,他便遵循父親的囑託將父親的遺體放進缸中,同時採用上好的木炭、石灰、黃紙等填滿縫隙,最後再另一口大缸封頂保存。除此之外,林尚成還特地為父親修了一間屋子遮風擋雨。在1000日後,林尚成遵循父親的遺囑進行開缸,他有了驚人的發現。
肉身被供奉在家中,兒子因此遭受非議
林尚成發現,父親的肉體並沒有腐爛,只是有些脫水,其餘保存的非常完好。一生做盡善事的父親,終於如願以償,在去世之後化作了一座肉身佛。按理來說,這樣的肉身佛應該供奉在寺廟裡,接受人們的供奉。可父親沒有出家,林尚成便將父親供奉在了家中二樓,每天燒香祭拜,經常擦拭灰塵。
在民間,這樣的肉身佛是很珍貴的,為了防止有人偷盜父親的肉身,林尚成還仿製可一個一模一樣的佛像混淆視聽,這無疑是一個孝子。不過村民知道這件事之後更多的是恐懼,一時間林尚成變為村民議論的對象,也無人再敢踏足林家。作為江西的孝子,他將離世父親放入缸中密封,1000日後開缸,成了一尊佛,實在令人驚訝。
佛教文化的盛行,造就了缸葬
林觀榮通過缸葬變為肉身佛故事,在佛教文化裡並不陌生。佛教文化在漢代傳入我國,便成了眾多人的精神信仰,各種各樣的佛教文化生生不息。肉身佛便是佛教文化裡常說的「舍利子」,一些得道高僧再圓寂之後屍體會經過特殊的處理存放在缸中,三年後如果沒有腐爛,就會被鍍成金身供奉在寺廟,這是高僧功德無量的象徵。這種安葬方式從唐代開始便在全國各地盛行,所以舉行缸葬的不一定是得道高僧,也有可能是佛教信徒。
歷史上著名的肉身佛有唐朝的慧能法師,他的真身供奉於廣東的南華寺靈照塔中;還有惠能的弟子也是著名的肉身佛,可惜的是1930年被偷走,至今未能回歸祖國。
結語
無論哪一種安葬方式,都是關於死亡的一種儀式。死亡不再禁忌與恐懼,而是生命的凝視與整理,人們對死亡的重視,恰恰體現了對生命的重視。即使有些人選擇的安葬方式我們無法理解,如若能夠尊重死者、撫慰生者,它就是有意義的。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