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原為兒子一代感到悲哀,因為他們評價世界的唯一尺度是搞笑

2020-12-25 海右讀書

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播出,它以拜訪的方式,讓知名作家在盡地主之誼的同時展現其生活和精神世界。《文學的日常》註定不能像《舌尖上的中國》那樣風靡,但喜歡它的人還是能從中感受到共鳴,包括作家精神的磅礴,以及文學退出文化中心時的那一點落寞。這些年來,文學一直在努力突圍,試水各種傳播渠道,無論它們的文化屬性是否相同。文學碰到紀錄片,算是一種惺惺相惜。

《文學的日常》海報

《文學的日常》第一集出場的作家是馬原。他在雲南南糯山姑娘寨的家裡,招待遠道而來的畫家朋友吳嘯海。

幾乎每個熟悉馬原的讀者,都知道他的「九路馬堡」。他離開上海,遷居於北回歸線以南的這座大山裡,耗費多年,於其中為自己建了一座莊園城堡,用世界文學大師的名字為每個房間命名,比如格林屋、加繆屋、福克納屋、紀德屋等。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完成了《灣格花原》三卷本童話,書名取自一家四口的名字。他還出版了《姑娘寨》,向讀者講述他「在別處」的生活。

2017年,馬原在接受新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他正在建造自己設計的書院,斷斷續續,有稿費了就建一點兒。《文學的日常》中,馬原的書院應該是蓋好了。房間裡書架環繞,光線交織,他上身穿著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白衣,端坐於桌前,揮毫落筆,說:「我們這個職業特別像是模仿神的職業。」

《文學的日常》第二集的主人公是馬家輝,他帶著從中國臺灣去的古典音樂寫作者焦元溥遊走在香港街頭,從建築、街名、餐飯中介紹那裡如江湖般風起雲湧的歷史,介紹現實與小說之間的冷酷勾連,朗讀自己創作的亂世故事《龍頭鳳尾》。

馬原和馬家輝,兩位風格迥異的作家,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對現實和精神也各有關懷。這或許就是文學的一大迷人之處,有著不同經驗的作家,帶著他們不同的思考,用不同的作品表達,而讀者只需要藉助他們的文本,便可獲得他們思想的種種,如此一來,閱讀猶如花園採花,一朵花從生芽到盛放歷盡千辛萬苦,而讀者只需輕輕採擷便可取其精華。正如另一位作家唐諾在《十三邀》中所說:「我不懂人家為什麼不買書,就因為這是全世界最划得來的東西。因為一個了不起的書寫者、思維者,一生的時光,他可能只留下八到十本書。」而只通過這些書,讀者便可以獲得他們的一生,擴展自己的生命維度。

《他們在島嶼寫作》海報

《文學的日常》不是第一部以文學為主題的紀錄片,也不是文學與紀錄片的第一次相遇。前幾年,講述中國臺灣作家文學故事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也曾深受讀者關注。如今回看,這部紀錄片裡的種種已經成為過往,比如於2017年逝世的詩人余光中。鏡頭裡,夕陽的餘韻鋪滿海峽,清瘦的老人彎腰撿拾飄零的落葉。這部紀錄片中,有很多餘光中遙望或凝視的特寫,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它們想要表達什麼,就像他的那首《鄉愁》,這頭思念著那頭。

《他們在島嶼寫作》的主人公除了余光中,還有鄭愁予、楊牧、林海音等。我們習慣了從文字裡閱讀他們,但是紀錄片卻幫助他們離開文本,用畫面、音樂和自己的聲音來展現生活裡的困惑和喜悅,展現他們的所思所想。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聚焦作家與故土之間的根脈相連,藉助鏡頭,讀者跟著莫言來到了他的高密東北鄉,跟遲子建去了她的林海雪原,跟著賈平凹登上秦嶺……作家講述自己從哪裡來,講述故鄉的長河、大地和親人如何支撐著他們的寫作。紀錄片裡,那些作家筆下的文字一下子有了具象的畫面,深雪覆蓋的森林,黃河衝刷的溝壑,乾涸死去的河流,一一被鏡頭呈現。原來,作家在描寫他們時,眼睛看到的、心裡想到的景象是這個樣子。紀錄片的畫面,帶著讀者一起來到了作家的寫作現場。

另一部播出於2018年的文學紀錄片《書迷》也值得文學愛好者一看。它只有4集,講愛書之人的故事,包括做書的人、開書店的人、淘書的人、販書的人等。其中《平如美棠》的作者饒平如也出現在紀錄片裡,彼時老人尚且健康,還能在鏡頭前回憶自己與美棠的故事,他珍惜地翻開發畫冊,講述其中最後一幅畫裡的生死別離。前不久,饒平如老人也已逝去,紀錄片跟他的書作一樣,成為珍貴的見證和遺產。

《書迷》劇照

當紀錄片的鏡頭對準文學,當文學成為紀錄片的主題,這或許是嚴肅與嚴肅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正因為這種嚴肅,它們不可能在大眾之間流行。近年來,藉助美食、故宮等題材,似乎人人都在觀看紀錄片,可是比起看紀錄片本身,觀眾看得是其中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以及他們深感好奇的紅牆故事。文學紀錄片裡沒有驚濤駭浪,沒有一波三折的傳說秘密,它只是平靜地陳述文學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的位置。

《文學的日常》裡的主人公都是知名作家,拜訪者也是各個文化領域裡的知名人士。作為普通的讀者,我們不具有那樣的知名度,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學對我們而言不重要,更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資格談論文學。我們的生活同樣需要文學,也同樣在創造文學,儘管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唯一遺憾的是,我們在文學的門檻邊徜徉已久,不肯也不願繼續往前邁一步。我們將邁出這一步的時間和精力,留給了更加輕鬆的大眾娛樂,看過一笑,笑過便忘。

我們總是說生活沉重,不需要那麼多記憶,但我們理應知道,如果沒有記憶,今天永遠是昨天的重複。那些作家便是幫助我們記住的人,他們不是先知,也不是預言家,只是他們用作品為人類留下了記憶。

《文學的日常》裡有一個提問:這個時代還需要嚴肅的精神產物嗎?馬原舉了10歲的兒子馬格的例子。他說:「我其實特別悲哀,你看馬格,是個那麼可愛的孩子,但是對我來說,馬格又是個多可怕的一代孩子,因為馬格評價世界的唯一的尺度居然是搞笑,他要誇什麼,他會特別強調搞笑不搞笑,他要貶低什麼,他要不屑什麼,他要告訴你,一點兒都不搞笑,也就是說一點兒價值都沒有,搞笑變成他一代人的唯一的價值標尺。」

不只是馬格這一代人,自1990年代文學從巔峰滑落,於文化中心退場以後,我們的價值維度便日漸單一,我們的價值標尺便慢慢失準。「真是搞笑!」這難道不是我們也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嗎?

相關焦點

  • 麥家、馬家輝、馬原、阿來、小白,作家的生活比你想像中的有滋味
    以一位朋友拜訪作家的形式,進行兩天一夜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開啟作家的精神花園,聽他們分享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解密》被翻譯成33種語言,是世界圖書館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被《經濟學人》評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說」,英文版被收進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唯一入選該文庫中國當代作家。 來尋訪他的友人是史航,編劇界的「網紅」,主要作品有電視劇《雷雨》《鐵齒銅牙紀曉嵐》等。
  • 馬原:先鋒小說的真正意義,批評家們並沒有挖掘清楚丨專訪
    他還用六年時間造了九棟房子,取名為「九路馬書院」。在他的家裡,他為自己蓋了一座鐘樓,想敲鐘時便敲鐘,聽鐘聲在山谷間迴蕩。馬原說,他一直關心自然,關注這個世界的神秘部分。大家以為馬原變了,其實馬原一直是那個馬原。他覺得他的寫作不過是在不同的點上發生位移,由這個位移,可以生出特別奇妙的關係。曾經是西藏,現在是姑娘寨。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因為閱讀漸漸勢微,所以催生出許多鼓勵人們閱讀的電視節目,如《朗讀者》《見字如面》《一本好書》等等,也有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但還有書籍》,不僅為書迷也是為普通人打開了一扇通往閱讀的窗戶,希望可以藉此讓人們重新拾回閱讀的樂趣。
  • 《重讀八十年代》⑧ | 馬原:善於誘惑別人的作家
    今天,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重讀八十年代》的第八部分:善於「誘惑」他人的作家馬原。善於「誘惑」別人的馬原如果說古代神話裡的女妖是憑藉姿色迷惑世人的,那馬原一個大男人是如何誘惑別人的呢?這裡的誘惑其實是馬原善於推銷自己。用陳村的話說就是:馬原喜歡「自說自話」,而你會在他眉飛色舞的講述中淪陷。
  • 影評:《一代驕馬》
    一代驕馬是一部精彩的電影,拍攝得非常漂亮,值得一看。作家Mike Rich值得信賴,因為他設法為故事帶來了深度和溫暖 - 特別是Penny Chenery Tweedy(Diane Lane)和Big Red(秘書處)。
  • 《岡底斯的誘惑》《拉薩河女神》再版|再讀先鋒作家馬原創造的秘境...
    圖:新書實拍中國文壇「敘事圈套」的締造者 評論家吳亮曾在一篇題為《馬原的敘事圈套》的文章裡首次提出了「敘事圈套」的概念,並稱馬原是當代中國文壇「敘事圈套」的締造者,「屬於最好的小說家之列」。這並非溢美之詞。
  • 《文學的日常》刀還是那把刀,馬原還是那個馬原
    在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中,我驚喜地看到了一個鋒芒內斂的馬原。他不再像太陽那般無法令人直視,參破生死玄關後,他的犀利更多地體現在思想上。 「西毒」馬原,先鋒文學的五虎將之一,八九十年代文壇上的風雲人物。他的《牛鬼蛇神》《岡底斯的誘惑》《虛構》《遊神》《舊死》等作品,都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 麥家:作家唯一要迎合的是自己
    原標題:麥家:作家唯一要迎合的是自己   原標題:麥家特情小說是我進入文學的捷徑(圖)   麥家,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64年生於浙江富陽,現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出版長篇小說《解密》《暗算》《風聲》《風語》等。《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解密》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是中國第一部被收進該文庫的當代小說。
  • 《文學的日常》歸隱山林的馬原
    馬原,中國當代先鋒派的的開拓者及代表人物之一,有著「東邪」餘華,「西毒」馬原的稱謂,寫《活著》的餘華或者更為大眾所熟知。說實話,我之前並沒有讀過馬原的作品,對他的生平更是陌生,也是通過這檔紀錄片才讓我見到了這樣普通的老人。
  • 《文學的日常》普通人的小說家/作家與城市/打動我的一些對話
    講作家的日常,首先可能要講小說家不是聖人,小說家首先是普通人:相信換水可以治癌症的馬原,講自己八卦的馬家輝,深陷童年情傷的麥家,總帶幾句髒話的阿來,和佝僂著背的小白,都是鮮活的、明確的、日常的,然後才是文學的。
  • 婁藝瀟:我替你感到悲哀
    一句「我替你感到悲哀」,也成為紅極一時的金句。婁藝瀟作為評委中的一員,本來安靜的她存在感並不是很強,但確實因為這一句話而被點燃了怒火,從婁藝瀟直接化身為胡一菲怒懟這樣的價值觀,我替你感到悲哀。盲目的去追求有錢的人,而忽略了自己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 尺度超綱!日本經典恐怖片《咒怨》再出劇場版,原來人比鬼更可怕
    影片的主題非常灰暗,「怨恨是人類情感中唯一能長時間,根本的強烈影響人類的情感」,並且強調「愛在仇恨面前是如此無力」。因為故事「非常靠近生活」,描繪了真實人性和當時的社會現象,於是被眾多影迷和部分媒體冠以「日本第一恐怖片」的稱號。
  • 作家小飯:我覺得這一代人的價值觀比較紊亂
    作家小飯:我覺得這一代人的價值觀比較紊亂 社會對於年輕作家的宣傳可能也有誤差,舉一個例子,郭敬明的核心競爭力是有錢;而韓寒的核心競爭力是反叛和幽默,雖然這些特質也能滲入到文學中,只是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作為寫作者的嚴肅一面,已經被過濾掉了。
  • 莫言:一個作家就應該有種「白馬非馬」的精神
    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自由詩、唐傳奇、宋話本、元雜劇、明小說。新的文體形成,非朝夕之功,一旦形成,總要穩定很長的時期,總要有它的規範——籠子。九頭鳥們不斷地衝撞著它擴展著它,但在未衝破籠子之前,總要在籠子裡飛。這裡邊也許有馬克思的辯證法吧。我們這些獨頭鳥,能在被九頭大師們衝撞得寬闊畸曲的散文的籠子裡撲弄幾下瘦翅膀子就足矣。
  • 搞笑漫畫:家族最公平的財產劃分?懂事小兒子卻有想死的心!
    小夥伴們,小火車開起來啦,這是一個通往搞笑世界的神奇漫畫之旅,每天小編都會為大家更新時下最好看,最有趣的漫畫,希望大家可以喜歡,如果你看了小編的漫畫以後感覺非常有意思,那麼一定不要吝嗇你的點讚與轉發呦,好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搞笑漫畫:家族最公平的財產劃分?懂事小兒子卻有想死的心!
  • 馬大師比武裁判訪談中還原現場,揭開三十秒被打倒真相(內有視頻)
    當記者詢問作為資深武術愛好者的裁判,對比武的馬大師和搏擊愛好者王慶民兩人的水平怎麼樣看法時,裁判告訴記者,在開始比武前,自己曾經一再強調,一定要喊停就停,因為從所有的資料和宣傳來看,馬大師功夫很厲害,深不可測,因此,害怕馬大師會失手給對手造成嚴重傷害,只要喊停就停,那麼對手王慶民只是輸而已,不會遭受很嚴重傷害。
  • 「薦讀」王蒙:人與人的不理解,皆因萬事以自己為尺度
    人與人的不理解,皆因萬事以自己為尺度 | 王蒙說來有趣,你所喜愛的,你以為旁人也喜愛;你所恐懼的,你以為旁人也恐懼;你最厭惡的他們說:「您那時候唱的歌的歌詞怎麼這麼『水』呀?」我感到奇怪,因為我覺得他們唱的歌的歌詞才不成樣子呢。直到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們有時會接受一點我的所愛,但是他們畢竟有自己的所愛。因為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背景下。我發現,人的這種以自己的好惡為尺度來判斷事情的特點,幾乎可以上《笑話大全》。
  • 胡錫進:蔡英文的心眼小如針尖,老胡真為臺灣感到悲哀
    臺灣「總統」蔡英文的心眼小如針尖,老胡真為臺灣感到悲哀。蔡英文同學今天中午在臉書上發文,強烈譴責「特定使用簡體字的網友,合成、變造F-16戰機降落在廈門機場的畫面並惡意散播」,稱臺灣遭到了「典型的資訊戰」。大陸網友這兩天惡搞臺灣戰機失蹤事件,編造臺機飛行員駕機投誠大陸,已在廈門吃火鍋,老胡昨天夜裡已經發微博,說沒有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