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廣州,惠風和暢。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主辦的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於12月11日在廣州召開,大會與「第十九屆廣東種業博覽會」一同舉辦,旨在打造世界級、國際性、綜合性大規模數字農業平臺。作為世界農業數字大會的重頭戲之一,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創建與發展論壇同日舉行,「數字力量、抗疫助農」是本次論壇的主題。
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位化設計、信息化管理,這就是農業現代化的高級階段——數字農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是中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字農業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如何?在抗疫助農中,看似虛無縹緲的數字力量已有了驚人的表現。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打亂了社會原有的經濟秩序。傳統銷路受阻、貨物積壓滯銷、倉儲物流不通暢等一度成為擺在農民面前的「攔路虎」。一邊是農民在田間地頭愁賣,一邊是市民宅於家中愁買,農時無法等人,生活不能中斷,怎樣破局?
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應運而生。
在廣東省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時期,為落實省委主要領導關於「確保米袋子、菜籃子供應,做好較長時間準備,絕對不能斷供或造成恐慌」的指示精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動員所有力量和資源,緊急發出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倡議,在B2B農產品電商平臺「一畝田」上僅用了一天一夜就搭建起了廣東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雖然疫情給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困擾,但依靠這一平臺,廣東卻牢牢守住了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肉筐子」。
對接供需兩端,保供平臺是聯結中心,它消除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實現了供銷匹配;呼應市場中各方聲音,保供平臺還是信息中心,它既發布市場需求信息、生產供給信息,也發布物流冷鏈倉儲信息,可以滿足多元化多方位需求。而保供平臺的最大優勢則在於數字賦能,既將市場導向與數位技術進行了有機結合,又確保了數據可信和平臺中立。
謀大事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因疫情而生的保供平臺不缺天時,數位技術則讓其插上了網際網路翅膀,擁有了「器利」,而從籌建到運轉,向著同一個目標,各種力量的匯聚更讓平臺具備了「人和」的特點。隨著「保供穩價」倡議的發起,從水果蔬菜到水產禽畜肉類,從食品生產商到生鮮超市再到物流公司,一條給市民穩定輸送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線上線下「綠色通道」迅速搭建了起來。保供應、穩物價、安民心,保供平臺實現了初衷。
進入後疫情時代,是否意味著因疫情而生的保供平臺已經完成其使命?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目前保供平臺已不再局限於廣東,其對接功能已逐步拓展至全國,乃至世界,而且平臺還在不斷創新,各種營銷的新業態正在倒逼產業鏈上遊的革新,使其加快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進程,改變產品加工、包裝、儲藏、運輸方式,乃至調整品種結構以更適應新渠道,由此促進產業的整體發展。未來的保供平臺,不僅是服務廣東乃至全國的農業數字平臺,還將伴隨技術進步、產業發展、消費升級和自我賦能,逐漸躍升成為廣東農業大數據中心、政府著力打造的民生「新基建」。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落後的生產模式、沉重的人力支出到大數據精準的市場導向、高效智慧的產業鏈條,數位化農業的前景是星辰大海,在這樣一種全新的趨勢中,保供平臺必會行穩致遠,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會愈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