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發生以來,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按照「摸清底數、密切監測、暢通渠道、強化保障、從嚴監管、合力引導」的原則,成立了疫情防控物資保障組,全力保障呼和浩特市防疫物資需求和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從儲備情況看,截至2月3日,全市存量大米1597噸、面3412噸、食用油1967噸、牛羊肉3048噸、豬肉2546噸、雞蛋77.79噸、蔬菜2441噸、食鹽229噸。從價格情況看,蔬菜、糧油、蛋、肉類已連續4天保持穩定。與春節前相比,大白菜、洋蔥、胡蘿蔔、土豆、青椒、油菜等蔬菜價格平穩,白蘿蔔、黃瓜、西紅柿、茄子價格下降,降幅在11%~29%之間,除雞蛋價格略有上漲外,糧油、肉類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開展摸底、監測、研判三項前期工作。
疫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立即組織專門工作隊對各旗縣區以及美通、保全莊、東瓦窯、雙樹、萬惠等重點農貿批發市場儲備的土豆、白菜、糧油、肉類等重點民生必需品進行摸底,及時全面掌握基本信息。通過設立監測點,密切監測民生商品供應和價格變化情況;對呼和浩特市19家供應農產品、方便食品、防護用品的重點流通企業,通過商務部生活必需品監測系統適時監測。在研判方面,物資保障組實行日監測日報告制度,每天調度市場存儲、價格等相關情況,加強對市場運行、商品供求狀況的監測分析;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豬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變化監測預警提示,印發《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案》,確保遇有緊急情況能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保障市場有效供應。
——抓好生產、流通、銷售三個重要環節。
一是抓生產。2019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16.06萬畝,各類蔬菜溫室大棚累計達3萬餘座,全年蔬菜預計產量為62.86萬噸,蔬菜自給率大幅上升; 新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場11個,全市生豬存欄40萬頭,同比增長15%,生豬產品自給能力近70%。在疫情期間,呼和浩特市採取對冬春淡季生產蔬菜的農戶給予獎勵補貼等多種有效方式,全力提升重要民生商品自給能力。據統計,近期我市主要蔬菜生產基地可上市蔬菜50噸,供應馬鈴薯30噸。保守估計,近三個月內,地產上市豬肉產品可滿足正常年份人均需求的60%。
二是保流通。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新建改造農貿市場44家,改造5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社區標準化菜市場30個,生鮮連鎖超市68個,基本形成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以便民農貿市場、綜合連鎖超市為骨幹,以標準化菜市場和社區便利店為終端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疫情期間,開闢防疫物資、重要民生商品運輸專項通道,快速、優先保障物資轉運,及時協調解決物資運輸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確保供應渠道暢通。
三是促銷售。確定近800個門店為重點生活必需品應急保供企業,指導各旗縣區建立應急保供投放網絡,在全市範圍內建立了81個投放點,確保銷售渠道暢通;對重點保供企業和網點防控疫情工作每天進行實地檢查,針對部分重點銷售企業防護物資緊缺等實際情況,積極協調為其提供口罩、消毒劑等防護用品,並督促企業落實疫情防控要求,正常進行營業。
——強化儲備、監管、調控三種具體舉措。
一是強化儲備。市委、市政府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的原則,建立冬春蔬菜儲備制度,下發凍豬肉儲備實施方案,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儲備。目前,全市政府儲備糧食1.2萬噸,食用油3800噸,肉類(豬肉)137.78噸,蔬菜(大白菜、胡蘿蔔、洋蔥、土豆)4500噸,為呼和浩特市做好保供穩價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從嚴監管。在疫情防控期間,發布相關公告,就嚴禁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行為對生產經營者做出規定;及時約談市內重點醫藥連鎖企業以及市內重點批發市場、超市,並與其籤署《守法經營價格承諾書》,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公平的價格秩序。在我市重點農產品集貿市場、大型超市建立市場監管人員「駐場值守」制度,監測價格,督促疫情防控,做好申訴舉報事項的調查處置。強化執法檢查,全市共檢查農貿市場22家、超市74家、社區蔬菜副食店386家、藥店306家,從嚴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行為。1月25日至今,接受各類電話2118件,對涉嫌價格違法行為的進行立案查處,共立案32起。
三是精準調控。針對疫情實際,呼和浩特市制定《疫情防控期間應急保供冬春蔬菜儲備投放工作預案》《豬肉儲備投放應急工作預案》,根據市場需求隨時組織投放,確保肉、菜等重點民生商品不斷檔、不脫銷,價格不大幅上漲。為合理引導消費預期,通過正面輿論引導,穩定廣大市民消費心理,避免出現「擠兌式」購買。(記者 宋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