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偉德的一生:上帝愛中國的明證!

2021-02-13 恩寵尊榮

我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

然而,有這樣一位影響著中國一代人的女宣教士,在我們的近代史課本裡,卻連她的名字都不曾提及

78年前,一位英國獨立女宣教士。在入侵者沾染鮮血的刺刀即將揮向她所在的中國山西陽城縣前夕,毅然決然的孤身一人領著100多個中國孤兒,生死瞬間輾轉超過一千裡,最終平安抵達陝西扶風縣,一個孩子也沒有落下。

沒有鏡頭記錄、沒有照片留存,除了當時被她保護的那一百多個孩子之外,沒有人知道她是憑藉怎樣的信心與勇氣,保護他們毫髮無傷。


01

1929年7月,倫敦中國內地會總部,來了一個身材十分嬌小,火急火燎的女孩。

艾偉德年輕時

負責的接待的老先生看著這個身高不足一米五,眼睛裡閃著澄澈光芒的「小精靈」,下意識地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鏡,溫柔地問她:

「你是哪家神學院畢業的呢?」

「對不起,我沒讀神學院。」女孩眼裡的光黯淡了些,低下頭小聲回答。

「中國的教會大學急需理工科的老師,請問你大學讀的是什麼專業呢?」

「對不起,我也沒有讀過大學。」小小的她,看起來似乎更難過了。

「那這樣吧!中國的女子中學需要舍監,你有高中文憑嗎?」

「對不起,我也沒讀過高中。」說完這些,她差點兒哭出聲。

「那就抱歉了,我想按照規定,你並不適合去中國。」話音剛落,老先生已經做出了請回的神態。

她猛地一下抬起稚嫩的臉,發出堅定、高亢的聲音和老先生說:

「先生,我愛神,我很喜歡孩子,我相信我會比其他人更努力!Let I go.」

老先生噗嗤一笑:「孩子,快回家吧!什麼『Let I go』,是『Let me go』。


你連最基本的英文都說不好,國門都出不去,再說了,就算到了中國,你能教別人什麼呢?

當年的英國倫敦聖保羅教堂

「先生,我是去傳福音啊!不是去教英文,聽說好幾億中國人,一生都沒有機會認識那愛我們的神。我知道是神要我去中國,我不能不去啊!」 粉撲撲的小臉上掛滿了淚水和憧憬。

老先生被女孩這顆火熱的心感動了,就對她說:

「你做好準備了嗎?如果你真的想去中國,我就先安排你先去照顧兩位返國養老的宣教士,他們在中國宣教幾十年,你跟他們學一點基礎的中文,再努力提升一下英文。」

02

就這樣,小女孩盡心盡力地去照顧那兩位從中國回來的老婦人,並她克服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難題,在極短的時間內,熟練掌握了一口高雅的牛津英語。

這個小女孩就是那位在戰火中,拯救了中國一百餘名孩子的女宣教士,叫格拉蒂絲·艾偉德(Gladys Aylward)。

於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英國倫敦北郊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郵差家庭,因家境貧寒沒有機會上高中,她不得不從小就到富貴人家做女傭,以維持家庭基本生計。

英國著名宣教士劍橋七傑

她個子只有1米45,體重僅僅七八十斤,瘦得像一根牙籤,她留給熟識她的人的印象是 —— 「不起眼、缺少教育、普普通通」

比起劍橋七傑、戴德生那些我們熟知的英國來華宣教士,在人們眼中,她幾乎卑微到了塵土裡。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就在身邊所有人都覺得艾偉德去中國服侍這輩子都不可能的時候,神卻為她開了道路,定意使用她。

1930年初,艾偉德偶然聽說中國山西有位宣教士珍妮•羅森(Jeannie Lawson)已經73歲高齡了,卻因無人接替福音事工,欲退而不能休。

聽到這個消息,艾偉德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地跳起來,大聲歡呼,她一刻也等不了,立馬寫信給羅森說:「我相信神的呼召,接替你的那個人就是我!」

艾偉德與珍妮羅森

1930年10月18日,28歲的艾偉德告別了親人,隻身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宣教之路。

她隨身只帶了兩個箱子,一個箱子裡是她常穿的衣物,另一個箱子是父母為他準備的,簡單到極致了的食物和路上做飯用的酒精爐。

因負擔不起走海路到遠東的費用,她只好計劃乘坐長途列車經過蘇聯,穿越西伯利亞的茫茫雪原,最終抵達中國。

當她買完車票後,全身上下僅剩2英鎊9便士。沒有片刻猶豫,艾偉德就帶著聖經、衣服和食物,頭也不回的走了。

最初的旅途還蠻順利,可就在繞道進入西伯利亞期間,情況開始變糟,艾偉德差點被人給賣了! 

列車長信手拈來一個藉口,當作理由,把所有人都趕下了車,讓他們步行到下一站赤塔搭車。十一月的西伯利亞周邊日均最高溫-7 ℃,最低溫-20 ℃。

在溫室效應遠沒有今天如此嚴重的1930年,在艾偉德艱難跋涉於荒郊野外的那個夜晚,在呼出一口氣都能瞬間結冰的黑夜裡,人會有多冷?不敢想像。

但是,她唱著詩歌,毫無畏懼的,一步一步愣是徒步走到了赤塔!

在神的保守下,她勝過各種環境的挑戰,搭乘別國船隻,終於抵達了她心之所向的禾場 —— 中國

那時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後來竟會面對這麼多又大又難的挑戰。

 

03

通過在天津的宣教中心,艾偉德女士在山西陽城縣見到了老宣教士羅森,她開始迫不及待的向每一個碰到的中國人傳講福音。

在陽城縣,艾偉德與羅森夫人住在一起,不久後兩人在樓房對面開辦了一間客棧,接待往來的騾夫住宿,向那些淳樸的人們傳經布道、勸和施愛、弘德務滋,提供客宿炊飲、經商通濟之便。

過了一段,住宿的這些山野騾夫起了變化,他們不再吸食菸酒、高聲喧譁,不再說髒話,哼唱黃色小調,而是學唱柔和動人的讚美詩歌。文明的氛圍瀰漫於這座山地小城之中。

她們把客棧作為宣教基地,取名為「八福客棧」,也就是聖經中耶穌在山上向門徒宣講的「八福」。

八福客棧的耶穌堂舊址

艾偉德因著從其基督信仰而有的特別的親和力,很快與當地的人民打成一片,深受歡迎。

在與當地人交往的過程中,艾偉德看到中國女人還在纏小腳特別心痛,她不理解為什么女人要被纏足?這是多麼痛苦的折磨啊?

當她蹲下來,幫中國女人揭開一層又一層的裹腳布時驚呆了,當她看到被破壞的畸形的腳的時候落淚了。

於是,史無前例的,她開始勇敢的在當時還很封閉的縣城中呼籲大家放足。她親自示範自己的腳,通過她不辭辛勞的遊說和勸導,慢慢的,很多女孩子開始不再裹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僅是腳,更是對女性的解放。

這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根本無法想像的,陽城也成為了當時最早消除女性纏足陋習的地區之一。

八福客棧

出於神的感動和憐憫,幾經波折,艾偉德又開始收養被遺棄的中國孤兒,把他們接到客棧裡來撫養。

艾偉德收養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小女孩,這個女孩被人販子拐到她所在的縣城,開價兩個銀元。經過討價還價,她花了九毛錢把女孩領回了客棧,起小名為「九毛」,學名為「美恩」,意為「上帝美麗的恩典」。

艾偉德忍不住嚎啕大哭,九毛錢就能買到一個孩子的所有權!一個鮮活的生命,在神面前同樣尊貴的生命,此刻,竟是如此廉價。

由「美恩」開頭,艾偉德又接連收養了三個孤兒。 

艾偉德與她收養的孩子們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後戰火就燒到了陽城縣城,艾偉德看到城內的傷員,就把他們收留在了客棧。

甚至,後來這裡還居住了敵對雙方的傷病,艾偉德告訴他們,雖然在客棧外面他們是敵人,但是在客棧裡面都是她的病人。在她眼裡,每個生命都是上帝重視的。

就這樣,八福客棧收留的孤兒和難民越來越多。

艾偉德也因此和中國的情感連接的越來越緊密,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加入中國國籍,她也是第一個入籍中國的英國宣教士。

並且,她勇敢的放棄教會一貫求穩的「中立」態度,在接受《時代》雜誌的採訪時,公開譴責了入侵國日本的野蠻行徑,痛斥日軍。 

04

因為艾偉德的公開譴責,遭到了日軍的通緝,當1940年侵略者逼進陽城時,日軍發布公告,懸賞100美元捉拿艾偉德

她不顧個人安危,利用一孔窯洞,及僅有的幾樣急救藥品,建立了一個臨時「醫院」,連續不斷地救治軍民中的傷患者。艾偉德無私救助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當地的官民。

縣長說:「儒家的教導存在我頭腦裡,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偉德的心裡。我要做一個基督徒!」

此時已經是3月份,除了年初已託人護送百餘名孩子先逃去西安之外,八福客棧裡還有100多個孤兒。

為了保護孩子,必須離開陽城!這是一次死裡逃生的轉移,艾偉德決定先去西安。

行前她向剛剛成為基督徒的縣長告別,當艾偉德告訴縣長,她要帶八福客棧現在收留的一百名孤兒一起去時,縣長嚇壞了,勸她千萬別做傻事。但艾偉德堅持,這一百個都是神賜給她的孩子,一個也不能丟下。

縣長見無法阻止,就關切說:「以後,我只有為你禱告了。」艾偉德說:「我也為你禱告。」

05

他們要徒步翻山越嶺,憑信心趟水而行。

艾偉德本身就很瘦弱,孩子們最小的才四歲,她只能抱在懷裡時不時的哄著走;挑著的籮筐,前後可以各放一個孩子;騾子背上也能騎一兩個孩子;但更多的孩子不得不相互攙扶著艱難步行。

孩子人小腿短,要翻越這一座座高山,簡直是噩夢。更不用說,那一面面險峻的陡坡、一條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失足掉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艾偉德就像上帝派來的天使般,時時守護著這100個孩子。

僅靠徒步的長途跋涉,透支著他們的身體,折磨著他們的心靈。飢餓襲來,只能喝乞討來的小米粥,清澈稀薄,壓根填不飽肚子。前行的速度越來越慢,籮筐中的食物卻越來越少,只好裝進生病走不動的小孩。

這蒼涼的出山西之路,是艾偉德做夢都沒有想到的,鞋子磨破了,肚子痛了,走不動了,孩子們會焦躁、會哭鬧。但是,無論如何,她都沒有一絲想放棄的念頭。 

五天之後,食物都吃完了,依然荒無人煙。

艾偉德每天堅持一休息就給孩子們講聖經裡的故事,說來也奇怪,孩子們聽完故事,總能忘掉疲累與飢餓,鼓起勇氣,不哭不鬧,繼續前進。

從陽城到垣曲,170公裡路,他們整整走了12天。一路唱詩,一路讚美神!

多年後她曾談起這趟艱難的旅程:

「那兒時常沒有真正的路,只有騾道。我們不停地走,越過了山區,睡在路旁,躺在無遮蔽的天空下。我們沒有氈子,所以我們擠在一塊睡使彼此溫暖。」

翻過最後一座山,他們終於看到了黃河。艾偉德期望在黃河邊的村莊,能為孩子們找來一些食物。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一片狼藉的荒涼村莊。為了不給日軍留下任何物資,這裡的村莊已被棄置,每間屋子都是空的,沒有任何食物,孩子們失望地大哭。

望著癱軟的孩子們,艾偉德心力交瘁,也想躺在路邊不想管了。她不禁哭了起來,孩子們也跟著哭。於是,哭聲震天,哭過後,還得掙扎著往前走。她堅持的底線是:「一個也不能掉隊!」

在最困難的時刻,信仰是她唯一的力量。

終於在兩天之後,他們遇到了一支部隊,不僅給了孩子們食物,還護送他們走了一段路,渡過了黃河。過河後又走了兩天,而後搭上了火車,可是因為橋梁被炸毀,火車停在一個小山村就再也不能前進了。

艾偉德只好帶著孩子們,一路摸索著繼續咬牙前進。

這時,艾偉德真的想躺下來,她已經患上了肺炎和傷寒,加上長期嚴重營養不良,身體出現高燒。在從陽城出發之前,她在一場空襲中,被打傷了肩頭,傷口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

她想什麼都不管,但她不能啊!哭過之後,繼續往前走。

06

有鐵路了,卻沒有客運火車。顧不上那麼多了,她帶著孩子們爬上拉煤的火車,乘過了一段,再轉搭客車。

經歷了整整27天後,艾偉德和孩子們終於來到了西安,100多個孩子一個也沒少!這讓所有人都感到無比震驚!

所有的孩子們,健健康康地,被安置在宋美齡所創辦的孤兒院內。 

她清點完人數後昏迷了過去,她再也撐不住了,她的槍傷化膿潰爛,還感染了斑疹傷害,並轉為更嚴重的肺炎。在那一刻她終於倒下了,在恍惚中還喃喃地說道:「我的孩子們在哪裡?……我有一百個孩子。」

醫生對她說:「你現在撿回一條命了,你發高燒,營養不良,傷寒,加上肺炎,過度疲勞。還有一顆子彈穿過你的肩頭,還好不深。你會活下去的。」

「我的孩子們在哪裡?……我有一百個孩子。」

即便是剛撿回自己的命,心中牽掛的依舊是那一百個中國孩子。

 

是怎樣的愛,支撐著她毫無保留的,拿生命愛著這群跟自己毫不相干的異國的孤兒?

「不要擔心你所受的教育,上帝不要你呈驗畢業文憑,只要你對蒙召的事,凡事忠心。」她常常是這麼說的,一生也是這麼做的。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出身貧寒,以女傭為生的瘦小女子,日後會在離家鄉11993公裡的中國,成就如此大的事呢?

1941年,病剛剛轉好,她就又踏上了服侍的道路,在中國西北、西南地區救助麻風病人,和囚犯對話,向他們傳福音。1944年和1945年又在甘肅蘭州和四川成都教授青年人英文。

07

1949年,艾偉德因為是外國宣教士的身份,被趕出中國,只好返回英國。

至此,她已經離開故鄉近20年。她對中國全然無私的愛,成為全英國的驕傲!她的事跡被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寫成小說,書名《小婦人》,出版後異常火爆。

英國廣播電臺BBC將她的故事改編成廣播劇,又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婦人」艾偉德成了西方家喻戶曉的英雄,她的見證激勵了歐美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也邀她去白金汗宮訪問,並籌集資金幫助中國孤兒。

1953年,艾偉德決定重新回到中國,她的骨子裡,早已當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了。令人心寒的是,因為宣教士的身份,她被中國大陸拒絕入境,只能前往中國臺灣。

她前往中國臺灣時,兩名她曾收養的孤兒,像迎接母親那樣迎接她。

1970年元旦,艾偉患了感冒,卻仍然出席中華基督教婦女禱告會,回到孤兒院後就一病不起。兩天後,這位一生未嫁,全然為福音獻上自己的女子,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安息主懷

她的死,在國際社會引起極大反響,但卻不為中國人所知。但這不影響她成為20世紀人類值得深刻銘記的歷史人物。

如今,她的墓在臺北淡水的基督學院校園內。碑文有蔣介石手書「弘道遺愛」

根據她的遺願,她的頭朝大陸,表達了這個英國人對奉獻一生又被拒之門外的中國土地的深深眷戀。

08

 

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棧》,現實中是《八福客棧》,這部電影不是瞎編的,那個倔強執著善良勇敢的小婦人,原型就是艾偉德。

她沒有多想,也沒要一分錢,覺得只要能傳福音就可以。

後來,才知道,電影公司壓根無意於傳福音,把真實的事件改得面目全非,儼然成了一部英雄美人的愛情傳奇。

電影《六福客棧》裡艾偉德與軍官

事實上,艾偉德終其一生,既沒有任何花前月下的愛情經歷,更沒有和任何男性接過吻。本來的「八福客棧」,也不知何故變成了「六福客棧」。這使艾偉德羞愧難當,她再也不願提及這件事。 

是的,這就是艾偉德,她善良又倔強。

她很善良,在那個屍骨遍地的年代,善良到竟看不得一個孤兒流落街頭。

她很倔強,倔強到即便是有了唾手可得,賺取大筆財富的機會,也因著福音的緣故,不肯妥協!

為著福音的緣故,她把畢生的愛與熱情都毫無保留的給了中國人,史可梅說道:「僅僅悼念她是不夠的,我們今後最大的罪惡,是對她的遺忘。」 

09

如今,「八福客棧」原址也早已建起一排排樓房,完全找不到原先客棧的影子。

絕大部分中國人根本就沒有聽過艾偉德這個名字,她所奉獻的一切都被我們深埋在土地裡,從不提及。

但在她心中,回應了神的呼召,不被這國的人記念又何妨。

聖經告訴我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12:24 ;又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 你的 神。」- 馬可福音12:30 

愛是什麼呢?

愛是擊碎原本禁錮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束縛的奇蹟;愛是治癒成千上萬處於崩潰邊緣受傷之人靈魂的良藥;愛是知道即便會倒下、會犧牲,也渴慕為此暫別自己。

地球,五億一千萬平方公裡,

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為主名奔跑的腳步;

人類,七十四億四千萬,

每一個時空裡都流淌著為福音歡唱的笑臉。

艾偉德的一生,就是上帝愛中國的明證!

成為我的異象 榮耀救主

讓萬國的榮華盡都失色

賜我勇敢的心一無畏懼

因為我願為禰去

相關焦點

  • 艾偉德宣教士信仰人生——偉大的小婦人
    你連英文都不會講,什麼『Let I go』,是『Let me go』。你連英文都說不好,去中國能教人什麼呢?」      「我是去傳福音啊!不是去教英文。好幾億中國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認識那愛我們的神。我知道神要我去中國,我不能不去啊!」      此時,她的確不具備傳教士的基本素質,但她的赤誠卻深深打動了老先生。
  • 「小婦人」艾偉德Gladys Aylward(賀宗寧)
    艾偉德探詢旅行去中國的走法。得知從歐洲去遙遠的中國有兩條路:一是直接坐船到天津,這樣走快捷方便,但費用要高得多。另一條路是走陸路,比較省錢,但會很艱苦,那就是坐火車東行,經過東歐,再穿越西伯利亞後,進入中國。艾偉德選擇了第二條路。 1932年,她將幫傭所省下來的錢購買了一張火車票,動身前往中國山西的陽城。
  • 中國孤兒的母親,獨自前往中國傳教的英國小婦人:艾偉德
    這位遠道從英國來中國的宣教士,居然開起客店,而且專招待行腳的騾伕。她是艾偉德,曾在山西開設「八福客棧」。艾偉德(Gladys Aylward)於1902年二月二十四日,生在倫敦北郊。父親是一名郵差。因為家境清寒,給富貴人家作伺候客人的侍女。在十八歲的時候,悔改重生,極想服事主,到中國傳福音;她申請參加內地會,因缺乏正式教育而被拒絕。
  • 《六福客棧》的傳奇為你講述五十年來被塵封、雪藏的「中國孤兒的母親"——艾偉德
    六福客棧的主人叫艾偉德,她是出生在英國的白人女子,1930年來中國傳教,1936年加入中國籍。到後來,從語言到生活方式,她完全漢化,愛中國甚於愛母國,贏得"中國孤兒的母親"的美譽。1958年,以艾偉德為原型,美國好萊塢拍攝了《六福客棧》電影,獲得金球獎。幾乎一夜之間,山西陽城、六福客棧、艾偉德女士,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
  • 艾偉德——對她的遺忘,是我們最大的罪惡
    艾偉德女士生於1902年,27歲開始信奉天主教。1930年底,她讀到一篇文章,「了解到中國的百萬人民從未聽過耶穌基督」,於是決定赴中國傳教。她很清貧,負擔不起走海路到遠東的費用,只能乘坐長途列車取道東歐駛入蘇聯,穿越西伯利亞的茫茫雪原,最終抵達中國。當她買好車票之後,手裡只剩下2英鎊9便士。
  • 電影《六福客棧》與格蕾蒂斯·艾偉德
    1930年初,在一次聚會中,她聽說在中國有位老宣教士珍妮·勞生(Jeannie Lawson),已經73歲,想退休,但沒有人肯去接替她。艾偉德聽了立即寫信給她,希望接替她。幾個月後,勞生太太回信歡迎她來中國天津。1930年10月,經過簡單籌備,她從打工獲得的積蓄中購買了一張從倫敦到荷蘭的船票。
  • 好萊塢拍的中國抗日神片,90%的中國人都不知道...
    天性樂觀的她總說:上帝在看著我們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我的使命,就是幫助別人,傳播愛。這一年,中國山西的一個小縣城裡,有一位傳教士即將退休。可是卻沒有人接班… 29歲的艾偉德知道後,馬上申請:我要去中國!
  • 【影評】《被嫌棄松子的一生》:上帝便是愛,活著就要向光而歌
    平成13年7月10日,松子53歲,死在了花團錦簇的田野上,死在了最後一次愛與希望裡。整部影片是由松子的侄子阿笙來講述的。阿笙被父親派去給這個從未見過面的姑姑收拾遺物,卻意外地揭開了松子渴望被愛坎坷的一生。松子在電影的其他人眼中似乎是一個討厭且骯髒的存在。在最初幫助學生阿龍的時候,在與妹妹分享愛情的喜悅時總是會被他人誤解埋怨。
  • 不應被中國遺忘的人——聞名世界的影片《六福客棧》
    1936年格拉蒂絲·艾偉德加入中國籍,1941年,她返回英國後寫了一本自傳《我的心在中國》,記錄她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後來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根據格拉蒂絲·艾偉德的故事寫了一部傳記體小說《小婦人》,感召了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著名的飛虎隊,許多飛行員義無反顧的飛赴中國戰區。
  • 【強力推薦】不應被中國遺忘的人—聞名世界的影片《六福客棧》
    格拉蒂絲·艾偉德便開始收養救助中國兒,還開辦了車馬店為這些孩子解決日常生活所需。 1936年格拉蒂絲·艾偉德加入中國籍,1941年,她返回英國後寫了一本自傳《我的心在中國》,記錄她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後來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根據格拉蒂絲·艾偉德的一生故事寫了一部傳記體小說《小婦人》,感召了歐美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著名的飛虎隊許多飛行員義無反顧的飛赴中國戰區。
  • 在中國山西尋找英格麗·褒曼的「六福客棧」
    這部轟動一時的影片在西方國家廣為流傳,卻少有人知故事始於一位英國女子與中國山西一座小城的情緣。60年後的今天,記者尋訪至這座小城。「六福客棧」原貌圖。新華社記者王皓 攝山西晉城市陽城縣東關村,一座並不起眼的明清樣式小院內,院牆上懸掛著一位身著旗袍的英國女士的照片。她叫格拉蒂絲·艾偉德。
  • 【2020推薦新福音電影】三十一電影合集(巴拉巴+勇氣+聖袍千秋+血濺競技場+第九日+愛的誓言+如果上帝願意
    【《如果上帝願意》】【請點擊上圖來觀看】                            簡介:英國女宣教士艾偉德(Gladys Aylward),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來到中國。艾偉德絕望地嘆息道。「你當然不是摩西,但是上帝仍然是上帝!」女孩說。最終,憑著內心對上帝的信念,艾偉德和孤兒們安然渡過艱險,安全抵達目的地。她們的故事最後被拍攝成福音電影《六福客棧》。【《六福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