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棧》的傳奇為你講述五十年來被塵封、雪藏的「中國孤兒的母親"——艾偉德

2021-02-17 心中的純正

太行山上有個山西陽城縣。那裡有一個六福客棧的傳奇。

六福客棧的主人叫艾偉德,她是出生在英國的白人女子,1930年來中國傳教,1936年加入中國籍。到後來,從語言到生活方式,她完全漢化,愛中國甚於愛母國,贏得"中國孤兒的母親"的美譽。

1958年,以艾偉德為原型,美國好萊塢拍攝了《六福客棧》電影,獲得金球獎。幾乎一夜之間,山西陽城、六福客棧、艾偉德女士,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

主演這部電影的,是三次獲得奧斯卡獎、被譽為"好萊塢第一夫人"的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名片《卡薩布蘭卡》、《東方快車謀殺案》《真假公主》是她的代表作。

六福客棧在陽城縣東關村的邢後巷。這是個坐北朝南的兩層樓四合院,門楣上寫有「六福客棧」四個大字,其實這是陽城縣教會所在地。六福客棧在門外一路之隔處,可惜都毀了,原址上新建了居民住宅。一如院裡其它房間一樣,布滿歲月的滄桑。蒼涼填滿了這座四合院。

艾偉德是英國普通人家的姑娘,身高只有1.5米,她在英國用了五年時間做女傭,才攢足來中國的車票錢。

1930年秋末,她攜帶鄰人贈送的一個舊箱子,懷揣車票,獨自一人,揮別了家鄉埃德蒙頓,揮別了父母親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她渡過英吉利海峽,過海牙,穿德國,經波蘭,到蘇聯,幾經換乘,倒來倒去。

穿越漫長的西伯利亞,露宿雪地、無端被捕審訊、強行被改護照、險遭軍人姦污、被迫深夜逃亡,遭遇邊境戰火。

無奈改道日本、輾轉天津,歷經千難萬險,終於來到完全陌生的太行山上,來到還處在農耕時代的陽城縣,一住就是整整10年。

她在這裡開辦了六福客棧,一座普普通通的客棧。是為了賺點錢,養活自己收留的孤兒和難童。開始只是一個、兩個,到後來,收留下的孩子有一百多人。

艾偉德收留的部分孤兒

萬事開頭難。為了賺錢,艾偉德硬著頭皮,蹲守在客棧門前候客。第一個騾夫,就是她好說歹說,生拉硬拽進店的。一生二,二生三,生意逐漸紅火起來。

不久之後,人們發現,來往入住的騾夫,粗魯的語言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禮貌的言行和教人行善的歌聲。

一紙縣政府頒發的放足督察委任狀,又讓艾偉德走進了陽城縣周邊的許多山村。

當時的山西,婦女纏足的封建陋習,根深蒂固,多少年了,三令五申,得不到根除。主政山西的閻錫山深以為恥,痛心疾首:"各省纏足之風早已退除殆盡,而山西不思所以自拔,尚何以立於大地之上?"

艾偉德被陽城縣長委以重任。她在縣政府兩名士兵的護衛下,走村串鄉,餐風飲露,勸說女性放足。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哭笑不得的戲碼村村上演,軟磨硬抗的鬧劇時時出現。艾偉德好心性:你躲藏起來,我耐心等待,你冷眼相迎,我笑臉相送,你來硬的,我以柔克剛……功夫不虧有心人,陽城婦女放足,逐步見效。

縣長很奇怪:以艾偉德的能力,為何不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要待在這小地方、對騾夫與囚犯說故事?

艾偉德沉靜地回答說:「請從這窗口望出去,那身背重擔,走起來搖搖欲墜的苦力,再望過去那田野的農夫,茅屋內的女人,還有赤身露體飢餓的孩子。這些窮苦、憂傷、飢餓的人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有希望和快樂。」

這位藍眼睛黃頭髮、一身中國打扮、一口當地方言的小女子,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人。艾偉德的名字在陽城無人不曉。

日本侵華的戰火燒到太行山。

面對日本人的燒殺搶掠,艾偉德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當面怒斥日軍,不分晝夜救治傷員,領著群眾逃難深山。在戰火紛飛中,她的後背中了一顆終生未能取出的子彈。

艾偉德坦然接受了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的採訪,她說:「我恨惡日軍的暴行,不能緘默不言。」

艾偉德向西方媒體無情揭露、憤怒痛斥日軍的侵略罪行,世界為之譁然,但激怒了日軍,發出捉拿她的通緝令:「懸賞捉拿小婦人艾偉德」。

艾偉德自己可以躲避,可以回到沒有戰火的英國家鄉,可六福客棧的孩子們呢?她做出決定:率領百名孩子們到陝西大後方去。這些孩子,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3歲!

一段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千裡大遷徙,從1940年春天開始。

電影《六福客棧》劇照

春寒料峭,山高溝深路遠,野狼晝出夜伏。沒有後勤補給,沿途乞討是她和孩子們的主要生活來源。

太行山、中條山,一山放出一山攔。艾偉德和孩子們在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中,小心翼翼,緩慢前行。

飢腸轆轆、筋疲力盡時,艾偉德領上孩子們一起歌唱;黑暗無邊、夜涼浸骨時,艾偉德讓大家擠在一起抱團取暖;危途險路、步步驚心時,艾偉德懷裡抱一個,背上背一個,手上牽一個,一會兒趕到隊伍前面探路,一會兒返身隊尾殿後。

每一天都是一場無法想像的戰鬥,每一段路都是一場超乎尋常的考驗,每一個小孩的頭疼腦熱、腳底打泡,都時刻繃緊著這位「小婦人」的神經。

這是一場希望與絕望的搏鬥,堅韌與脆弱的廝殺,光明與暗夜的較量,意志對極限的挑戰,傳奇對平庸的勝出,是信仰力量的展示,是大愛無疆的見證,是一場真正的"挑戰不可能"。

經過23天的艱苦跋涉,這支史所未聞的客棧娃,出深山、渡黃河、過澠池,步"表裡山河潼關路",終於"出埃及",來到地處陝西省扶風縣的宋美齡兒童基金會。

孩子們一個不少,艾偉德卻發高燒,營養不良,傷寒,加上肺炎,過度疲勞,還有之前背上的一顆子彈的傷口,她昏迷了。三個月後,才出院。

二戰勝利後,1949年,艾偉德回到英國。記者為她寫了一篇專訪:《 靠信仰生活的女孩傳奇故事》,引起廣泛關注。

英國廣播公司製作了節目《從中國回來的女兒艾偉德》,引來歐洲媒體持續聚焦。

1950年,艾偉德口述的個人傳記問世,數年之內一版再版,而至17版。

英國廣播電臺節目根據艾偉德傳記撰寫的書《小婦人》一經出版,再次轟動,被改編成廣播劇。

再後來,就是1958年美國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六福客棧》,影響了歐美幾代人。

不得不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美關係冰凍,這部電影沒有獲準到中國取景,不盡如人意處,包括那位縣長的扮演者和群眾演員等,好在瑕不掩瑜。

1957年,艾偉德想回到魂牽夢繞的大陸,想回到陽城,但無果。無奈之下,她只好去了臺灣。好在,臺灣也姓中(中國)。

從1959年起,艾偉德在歐美巡迴演講。每到一地,就是一波輿論的高潮。

1963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艾偉德來白金漢宮,兩人親切交談,世人為之矚目。

1966年,艾偉德重返中國臺灣。她前後在臺灣待了13年,這期間,年過半百的「小婦人」,依然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投身於救助和養育孤兒難童。

她先後創辦了艾偉德兒童育幼院、艾偉德兒童之家等慈善機構,收養救助了數百名被遺棄的孩子和流浪兒。沒有姓名的孤兒,都跟隨艾偉德,以"艾"為姓。

1970年1月2日,終身未婚的艾偉德在臺灣去世。享年68歲。美國、英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為之哀悼。

艾偉德的墓地在臺北市淡水鎮關渡基督書院內,這裡面對淡水河出海口,能夠遠眺中國大陸。按照她的遺囑,她的墓地朝向第二故鄉——中國大陸,她的頭朝向山西陽城。

而陽城,自她1940年帶領孤兒們離開,再也沒能回去過;而大陸,自她1949年離開,再也沒能踏上一步。

在艾偉德的悼詞裡有一句話:「我們今後最大的罪惡,是對她的遺忘。」

我們不用擔心這個罪名落到自己頭上了。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

1970年,在《六福客棧》電影中扮演艾偉德的英格麗.褒曼來到臺灣,第一時間去拜訪艾偉德,但兩人已是陰陽兩界。

英格麗.褒曼睹物思人,扼腕嘆息——

「經過這麼多年後我終於來到這裡,可是艾偉德已經走了。下午我和凱薩琳一起,到了艾偉德住過的房間,這個房間和她走時一模一樣,她房間的簡陋和清貧讓我非常感動。在她的床上疊放著一件非常漂亮的綠色旗袍,這是她最喜愛的顏色。在房間裡我們遇到了艾偉德從小收養的孩子,現已長成了年輕人。我們趴在艾偉德的床邊痛哭。雖然我們從沒交往,但感覺好像神交已久。她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女人。」

「傳教士媽媽」艾偉德、「中國孤兒的母親」艾偉德,實至名歸!在歐美,在臺灣,不論在哪裡,艾偉德都稱自己為中國人,她以自己是中國人為驕傲!

1973年,以艾偉德名字命名的學校在她故鄉、倫敦北郊的埃德蒙頓正式揭牌。

2012年,艾偉德學校校長在為《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寫的序言裡介紹:「我們(學校)經常會舉行一些集體和課堂活動來宣傳她的偉大事跡。在每年以艾偉德名字命名的那一天,所有的學生和員工都為她的生平和事跡慶祝,這是多麼不平凡的一生啊!」

一輩子捨己為人,一輩子甘守清貧;

一輩子為愛獻身,一輩子未嫁他人;

一輩子收養孤兒最多的母親。

問世界,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國際主義者白求恩被中國領導人評價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評價同樣也可以用在艾偉德身上。

對這樣一位聖潔、光輝的女性,對這位偉大女性那麼多的傳奇故事,讀者你知道嗎?

張石山、譚曙方兩位先生在《六福客棧——小婦人艾偉德傳奇》自序中做了一連串痛徹心扉的拷問: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令人耿耿於懷的是,艾偉德其人其事竟被塵封屏蔽。中國(大陸)人對之一無所知,山西人對之一無所知,陽城人對之一無所知。

」中國人到底怎麼了?我們屬於一個翻臉無情、忘恩負義的族類嗎?

「歷史的屏蔽果然那樣厚重、那樣令人絕望,我們到底還能不能發現歷史的真相?

」在知道真相之後,中國人到底能不能做點什麼,以洗雪那莫須有的汙名?

「艾偉德的故事,是繼續屏蔽雪藏還是讓人知道?艾偉德身上體現出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是理直氣壯地宣揚,還是視而不見任其自生自滅?」

與收養的孤兒、難童在一起,左邊站立女性為艾偉德

加拿大的白求恩、英吉利的艾偉德,都為中國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兩者身後的聲譽,區別為何如此之大?

這個問題,《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的序言裡也有無奈的表白:"由於諸多原因,陽城六福客棧和艾偉德的故事五十年來竟被塵封、雪藏,陽城人不知道,山西人不知道,甚至整個中國(大陸)都知之甚少。"

據說特蕾莎修女生前也曾要求來中國大陸,據說,得到的答覆是,我們沒有需要救助的對象。

這大概也是艾偉德客死臺灣的原因之一吧。

歷史,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邂逅美德。

歷史,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撞上遺憾。

歷史,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難以啟齒。

陽城人、山西人、大陸人,什麼時候才能迎接回卑微而偉大的自家人——艾偉德的遺骸和魂靈,回歸故裡?

默想經文:「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馬太福音 23:37-39 和合本)

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 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 神嗎?」 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加福音 17:17-19 和合本)

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  (提摩太後書 3:1-2 和合本)

相關焦點

  • 不應被中國遺忘的人——聞名世界的影片《六福客棧》
    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時期,她在這裡開設車馬店,並且收留近百名孤兒,同時開展婦女放足、救助戰爭傷員等慈善活動。1958年,美國好萊塢以格拉蒂絲·艾偉德的故事為原型,挑選當時的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
  • 打造「六福客棧」這張走向世界的名片
    同時,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舉辦的「讓歷史告訴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記錄主題活動中,獲紀錄片評比長片組三等獎。  這部紀錄片由晉城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在2015年市政府機構改革中與市旅遊文物局合併為市外事僑務和旅遊文物局)組織拍攝,而且獲得一系列紀錄片獎,又一次把「六福客棧」的宣傳推向了一個高度。
  • 孫莉平||六福客棧
    以「六福」來命名客棧的名字,想必這客棧一定是福氣滿滿。實際上也是這樣的,當年艾偉德在這裡的時候,用她博大的愛來溫暖一群缺衣少食的孤兒,六福客棧就是她愛的源泉。然而,隨著艾偉德的離開,客棧走入了它的另一個生命循環。
  • 電影《六福客棧》與格蕾蒂斯·艾偉德
    電影《六福客棧》改編自英國人格蕾蒂斯·艾偉德1930年來到中國,在中國的傳教經歷,抗戰時期救助100餘名孤兒安全轉移的故事。
  • 電影《六福客棧》背後的真實歷史
    1930年,這位身高只有1.5米、體重40公斤的女子揣著九便士、一本《聖經》和一張火車票,行程萬裡來到中國,最終落腳太行山區陽城縣,開辦客棧、收養孤兒、救助難民,做過許多善事。10年間,為掃除纏足陋習,當時的民國陽城縣政府聘任她為禁足督察,為此她幾乎走遍了陽城的每一座村莊。
  • 陽城六福客棧:一個震撼歐美地方!
    10年間,為掃除纏足陋習,當時的民國陽城縣政府聘任她為禁足督察,為此她幾乎走遍了陽城的每一座村莊。1940年春,為躲避侵華日軍的屠殺暴行,這位身材小巧的女子隻身一人,帶領100多名中國孤兒艱苦穿行27天,輾轉到達陝西扶風孤兒院。
  • 在中國山西尋找英格麗·褒曼的「六福客棧」
    60年後的今天,記者尋訪至這座小城。「六福客棧」原貌圖。新華社記者王皓 攝山西晉城市陽城縣東關村,一座並不起眼的明清樣式小院內,院牆上懸掛著一位身著旗袍的英國女士的照片。她叫格拉蒂絲·艾偉德。1930年,28歲的艾偉德從英國長途跋涉來到中國,居住在這個小院裡,並開設了一家名為「八福客棧(電影改名為『六福客棧』)」的車馬店。
  • 【強力推薦】不應被中國遺忘的人—聞名世界的影片《六福客棧》
    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時期,她在這裡開設車馬店,並且收留近百名孤兒,同時開展婦女放足、救助戰爭傷員等慈善活動。1958年,美國好萊塢以格拉蒂絲·艾偉德的故事為原型,挑選當時的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本片強調中華兒女抗日精神,場面壯觀,感情豐富動人,令人深浸其中。該影片以「最能促進國際間的了解」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本片也曾獲得最佳導演金像獎提名。
  • 《六福客棧》與《金薔薇》
    》,講述英國女子艾偉德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從山西陽城帶領一百多個孤兒徒步千裡到達西安的故事。艾偉德和勞森夫人,艾偉德是作為勞森夫人的助手來到中國的,一年後勞森夫人去世,艾偉德獨立經營八福客棧,並用當禁足督查的薪水部分做為僱工的補貼令人無奈,似是而非的改寫,部分地從《小婦人艾偉德傳奇》中得到糾正,書中文字大量重複,涉及信仰必以中華理念重述一遍
  • 電影《六福客棧》
    《六福客棧》觀後感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基礎拍攝的電影,是一部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主演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版白求恩的故事。她的原名叫格拉蒂絲·艾偉德。1936年,她加入中國籍。她先後收留了一百名流浪孤兒。最為驚心動魄的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不讓孩子們受到侵略者的炮火轟炸和肆意蹂躪,她懷裡抱著,肩上背著,帶領他們爬山涉水,徒步走完了從山西到陝西的小長徵,最終把他們送到平安的大後方西安。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葛拉蒂也是這樣的人。她只知道奉獻。在中國山西陽城這樣一個偏僻的小縣城,為了生存,也為了傳教,她辦起了六福客棧。
  • 看電影《六福客棧》
    讀到一篇介紹「六福客棧」艾偉德的文章,然後又去找了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棧》電影去看。因為這是外國人在外國取景拍的電影,環境、人物、言行舉止不像中國,那是肯定的。拋開這些因素,電影還是很感人的。英國女傭艾偉德發願要到中國傳教,因為文化水平低和貧窮,她來得相當不容易。她在晉東南的陽城,開客棧傳教、督導放足、收養孤兒、關心囚犯,做的事都很偉大。
  • 中國孤兒的母親,獨自前往中國傳教的英國小婦人:艾偉德
    是說到受卑視的行業:其中「店」是開客棧的;「腳」是行腳的,就是運輸業者。這位遠道從英國來中國的宣教士,居然開起客店,而且專招待行腳的騾伕。她是艾偉德,曾在山西開設「八福客棧」。艾偉德(Gladys Aylward)於1902年二月二十四日,生在倫敦北郊。父親是一名郵差。因為家境清寒,給富貴人家作伺候客人的侍女。
  • 基督教電影《六福客棧》中文字幕完整版
    艾偉德絕望地嘆息道。「你當然不是摩西,但是上帝仍然是上帝!」女孩說。最終,憑著內心對上帝的信念,艾偉德和孤兒們安然渡過艱險,安全抵達目的地。她們的故事最後被拍攝成福音電影《六福客棧》。以下是題外話,是影片沒有的內容。 格拉蒂絲·艾偉德1949年因病返回英國調養。
  • 尋訪六福客棧:好萊塢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
    這裡古來就是條商道,村民王廷智撰寫的《東關記憶》一書中說,上世紀中期,東關是陽城縣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旅投宿區,街裡有商鋪作坊160多家,行業50多種,有多家客棧接待往來騾隊,艾偉德的「六福客棧」是其中之一。「六福客棧」已規劃復建。原客棧1938年被日軍轟炸後停業,2009年原址建起居民樓,叫明月小區。客棧院牆以及艾偉德居住的耶穌堂尚在。
  • 六福客棧
    記錄的是一位入了中國國籍的英國女子格拉蒂絲·艾偉德在中國的故事。她的中國名字叫「仁愛」。這部電影曾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她的故事被譽為具有崇高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身後,蔣介石曾為她題字:弘道遺愛。1930年,28歲的英國女子格拉蒂絲·艾偉德,帶著對「主」的無比虔誠隻身來到中國傳教,歷經千辛萬苦落腳在山西陽城。
  • 艾偉德——對她的遺忘,是我們最大的罪惡
    她傳奇般的事跡,在1958年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六福客棧》,英格麗·褒曼主演。中國的近代史課本裡,卻連她的名字都沒有。有太多太多本應永遠崇仰、追憶的人,遭遇了類似不公正待遇,我們無法在這篇文字裡一一囊括。那麼今天,就請記住這位偉大的女性:格蕾蒂絲·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 艾偉德的一生:上帝愛中國的明證!
    我知道是神要我去中國,我不能不去啊!」 粉撲撲的小臉上掛滿了淚水和憧憬。老先生被女孩這顆火熱的心感動了,就對她說:「你做好準備了嗎?如果你真的想去中國,我就先安排你先去照顧兩位返國養老的宣教士,他們在中國宣教幾十年,你跟他們學一點基礎的中文,再努力提升一下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