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版權聲明:本站提供的所有視頻資源均來自網上,所有版權皆屬原創者所有,如果認為本平臺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知本平臺立即配合刪除.
電影簡介:英國女宣教士艾偉德(Gladys Aylward),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來到中國。在日本侵略山西陽城時,她和唯一的助手帶領100個孤兒翻山越嶺,希望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在途中,她們缺乏食物,顛沛流離,非常疲勞,又擔心會碰上日軍。在度過一個不眠之夜後,她感到已沒有任何指望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這時,有個13歲的女孩用他們所喜愛的摩西和紅海的故事提醒她。
「但我不是摩西。」 艾偉德絕望地嘆息道。
「你當然不是摩西,但是上帝仍然是上帝!」女孩說。
最終,憑著內心對上帝的信念,艾偉德和孤兒們安然渡過艱險,安全抵達目的地。她們的故事最後被拍攝成福音電影《六福客棧》。
以下是題外話,是影片沒有的內容。
格拉蒂絲·艾偉德1949年因病返回英國調養。1953年,她啟程期望重新到中國,但被大陸拒絕入境,只好留在香港,1957年她去了臺灣,1970年1月3日在臺灣病逝,享年68歲。
她曾經寫過一本自傳,著名小說《小婦人》就是作家根據她的自傳創作的。不過,孤陋寡聞的我都沒有看過。
真實的艾偉德,並不是那個美麗非凡、亭亭玉立的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而是一位瘦弱矮小、貌不驚人的英國婦女。
《六福客棧》1958年在美國上映,並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
真實的艾偉德
艾偉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出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一名郵差。早年未受太多教育,做過侍女,後決心去中國傳教,被內地會拒絕,但是內地會安排了她先去照顧兩位從中國返回養老的老傳教士,這兩位年老的傳教士便是揚何斯本爵士夫婦,在他們那裡她練就了一口高雅的牛津英語,並學習了很多關於東方的知識。
1930年初,在衛理公會的一次聚會中,她偶然聽說中國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勞森已經73歲了,因無人接替而不能退休,便馬上寫信給羅森說:「那人就是我!」1930年10月18日,28歲的她隻身從英國出發,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積蓄,乘船和火車,輾轉俄國、日本,經歷了一路的艱辛困苦,最終到達天津。後又從天津長途跋涉到達山西的陽城,找到了年老的衛理會傳教士珍妮·勞森。
艾偉德和勞森夫人
在陽城,珍妮在城門外騾隊往來的大道旁租了一座有大院的大房子,因為這房子被當地人認為是「鬼屋」,所以租金很便宜,一年只需1英鎊。她們將這大院和房子清理得整潔乾淨,改作一座客棧,專門向來往做長途運輸的騾夫們提供食宿。這客棧名叫「八福客棧」,取自《聖經》中耶穌的「登山寶訓」。當騾夫們休息吃飯的時候,艾偉德就給他們講聖經故事。許多人便是這樣信了耶穌基督。一天,她從一個乞丐手上買了一個生病的女孩,花了9分錢。她疼愛這個女孩,收養為自己的女兒,給她起名叫「9分錢」。後來「9分錢」從外面領回來一個無家可歸的男孩,說自己寧可吃少一點,好節省食物分給那個男孩,男孩留了下來,並且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少一點」,就這樣她收養的孤兒越來越多。陽城縣的縣尹看到了那些騾夫們的變化,便前來探訪艾偉德,要求她來幫助他推動當時政府正在推行的「天足運動」,艾偉德答應了,後來她還幫助縣尹平息了一次監獄暴亂。最後這個縣尹也歸信了基督。
抗日期間,艾偉德帶著孤兒們抵達陝西合影
1936年,艾偉德撕毀了她的英國護照,加入了中國籍。1939年,日本軍隊進攻這一地區,由於艾偉德在美國的《時代雜誌》(Time)上控告了日本軍隊在中國的暴行,日軍發了告示要懸賞捉拿這個「小婦人艾偉德」。艾偉德不得不帶領94個中國孤兒翻山越嶺、一路跋涉進入了安全的陝西地區。二戰之後,艾偉德在香港和臺灣開辦孤兒院,幫助那裡的人民,直到1970年在臺灣去世,安葬在臺北,安葬時她的頭朝向中國大陸,表達了她對大陸這片土地的眷戀。1949年她的故事被英國廣播公司的博格斯(Alan Burgess)寫成《小婦人》Th(The Small Woman)一書,1957年好萊塢又以她的故事為藍本改編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
1948年,艾偉德在上海遇見早年收養的美恩,美恩已結婚生子
點擊觀看
電影《六福客棧》
中文字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