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李廣瀚 焦宇
50分鐘電視紀錄片《重回六福客棧》,在今年獲得了「第21屆中國電視片十佳十優紀錄片評選」的「十優」作品,入選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同時,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舉辦的「讓歷史告訴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記錄主題活動中,獲紀錄片評比長片組三等獎。
這部紀錄片由晉城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在2015年市政府機構改革中與市旅遊文物局合併為市外事僑務和旅遊文物局)組織拍攝,而且獲得一系列紀錄片獎,又一次把「六福客棧」的宣傳推向了一個高度。
這是晉城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一次偶然的機會,山西作家譚曙方從一個美國學者口中了解到陽城縣有一個在歐美極有影響的「六福客棧」,並且陪同這位學者走訪了六福客棧,寫了《尋找六福客棧》一文。此文一經發表,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六福客棧的關注。
市外僑辦了解情況之後,認識到這是晉城一張走向世界的名片,立即將「六福客棧」的宣傳提上議事日程,委託陽城縣的青年作家林雲編著了《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一書,詳細記錄了艾偉德的生平事跡和六福客棧的前世今生。這是我市組織編寫的第一本介紹六福客棧的書,出版以後引起強烈反響,很多人看後都說:「沒想到我們身邊還有這麼一個在歐美有這麼大影響的地方,沒想到還有格拉蒂斯·艾偉德這麼一個博愛的人!」
2012年,市外僑辦組織了六福客棧與世界對接座談會,邀請世界生產力科學聯盟董事、世界生產力生產力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勝昌,中國生產力學會副秘書長韓建軍,北京中航新視界影視文化公司總經理李蘇,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浩東,中航新視界影視文化公司影視總監張敏等專家光臨,時任外僑辦主任賈長生向到會專家介紹了六福客棧。到會專家一致認為六福客棧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資源素材,是晉城走向世界的名片,應該好好宣傳。
劉浩東認為,艾偉德的故事對今天的觀眾來說,特別是青年觀眾是一個勵志故事,一部勵志的影片題材。對艾偉德事跡的發掘,可為晉城帶來兩個機遇:其一,它是晉城向世界展現魅力的一張名片,通過電影傳播艾偉德的傳奇故事,讓歐美觀眾品味艾偉德傳奇經歷的同時,見識晉城的魅力與風土人情、中國地域文化。其二,這個題材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機遇。我們可以在這個故事裡融入價值觀和文化元素,巧妙包裝之後再傳播於歐美市場,讓歐美觀眾感受這個故事的同時,認識晉城,認識中國文化。
與此同時,六福客棧所在的陽城縣東關村也積極開始制定開發規劃,村支書王保律提出了將六福客棧的修復開發與附近的明清一條街改造相結合的方案,還先後五次組織人員行程近千裡,反覆考證艾偉德當年護送孤兒的路線。
艾偉德和六福客棧走出塵封,迅速得到了晉城市及陽城縣的重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外僑辦組織拍攝了電視紀錄片《重回六福客棧》。
紀錄片導演張敏是陽城本地人,曾是在央視工作多年的資深媒體人。他說,拍攝紀錄片,第一個是考證,第二個是還原。考證就是要以科學的態度去還原艾偉德當年真實的故事,比如說她的客棧在哪裡?救助的那些孤兒都是誰?她走的路線是什麼樣的路線,這些都是需要考證的事。還有就是還原故事,因為這段故事已經塵封了70多年,現在有很多已經找不到了,原來的六福客棧,現在已經變成了明月住宅小區,所以我們必須得找到類似的場景、類似的人。我們更希望能夠通過這部紀錄片,讓中西方都確實了解真實的六福客棧和真實的艾偉德。
市外僑辦副主任曹廣全說,一本書、一部紀錄片,這僅僅是宣傳「六福客棧」的一個開始。原來被艾偉德救助的孤兒也都已離世,現在只能搜集到一些口述整理的資料和照片,完全恢復六福客棧的原貌,現在已經不太現實。當下,全省上下正在全力重塑山西形象,六福客棧和艾偉德無疑將是晉城走向世界的一張最好的名片。
正如譚曙方先生所言,如果六福客棧還存在,或者被我們宣傳出去,外國人也許會像朝聖一樣,直奔陽城。
六福客棧的故事需要更深的挖掘
曹廣全認為,六福客棧的意義不僅僅在建築本身,而是發生在這裡的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六福客棧將是一座照耀世界的精神地標。「六福客棧」和艾偉德救助的孤兒的故事,還有更多的內涵需要我們去挖掘。
第一,為什麼「六福客棧」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
1903年,英國人斯米德來陽城傳教,在東關城後巷設立教堂。1921年後,由簡稱為何、巴、艾的3個英國人依次傳教。1938年,日軍侵入陽城,艾教士離陽。」這是1994年版的《陽城縣誌》的一段文字記載,其中提到的「艾教士」就是艾偉德。
格拉蒂斯·艾偉德1902年出生於一個英國的工人家庭,與大多數英國人不同,她的長相更像中國人:身高1米5左右,深褐色頭髮,橢圓臉,大眼睛,體重80斤,十分瘦弱。
艾偉德17歲時在倫敦做家庭女僕,日子平淡,幾乎可以一眼看到未來,但命運給她安排了更重要的使命。27歲時,艾偉德看到報紙上關於呼籲英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播福音的文章,產生了到中國傳教的願望。
但是,艾偉德傳教願望在付諸實踐時並不是那麼順利,因為學歷和學習成績的關係,她幾度被拒絕。一年過後,她得知在中國的陽城有一位73歲的宣教士想退休而無人接替時,就主動寫信表達了自己前去的願望,終於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1930年秋,28歲的艾偉德告別親人,隻身踏上夢寐以求的傳教之路,繞道西伯利亞,歷經艱險終於到達中國天津,多方打聽之後,在一位晉城人的幫助下,方才到達目的地陽城。當時,那位宣教士已經去世,留下已在中國生活超過50年的妻子羅森夫人。從此,艾偉德就與羅森夫人住在了一起,不久後兩人在樓房對面開辦了一間客棧,接待往來的騾夫住宿,向那些淳樸的人們勸和施愛、弘德務滋,提供客宿炊飲,經商通濟之便。一年多後,羅森夫人在一次講經過程中不慎從高處墜地,後不治身亡,艾偉德就一個人肩負起這間客棧所有的責任。
艾偉德為陽城百姓做過三件重要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保護一百多名孩子躲避戰爭。此外,艾偉德還為陽城縣的「放足運動」立下很大功勞。
上個世紀30年代的陽城,仍是一個極其封閉的窮鄉僻壤,「放足運動」在這裡遭遇到極大地抵制,縣長無奈之下就想到了艾偉德這位深受當地人歡迎的外國女子。在陽城生活的日子裡,艾偉德因其基督教信仰而具有特別的親和力,與當地的人民打成一片,並於1936年加入中國國籍,改名為艾偉德。
1970年1月11日,辛勞了一生的艾偉德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68歲,安葬在臺灣。據說,安葬時,她的頭朝向大陸,表達了她對那片土地的眷戀。
第二,艾偉德在抗戰中的表現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不久戰火就燒到了陽城縣城,艾偉德看到城內的傷員,就把他們收留在「六福客棧」。甚至,後來這裡還居住了敵對雙方的傷病,艾偉德告訴他們,雖然在客棧外面他們是敵人,但是在客棧裡面都是她的病人。這是她為陽城做的另一件事情。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之中,這位英國小婦人的選擇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艾偉德這樣描述:朋友,我曾經是踏上這個世界的最幸福的女人,我有一個美妙的大家庭,有許多孩子,我無怨無悔地愛著他們……
不過,儘管艾偉德對戰爭保持中立態度,但是日軍的暴行和人性的良知讓她選擇站在中國軍隊的一方,並在接受《時代》雜誌的採訪時痛斥日軍,使一些日軍的罪行在國外媒體得到披露,因此遭到對方通緝,致使艾偉德不得不帶著100多名孩子離開陽城,徒步千裡遷至陝西扶風縣。
六福客棧現在依然有震撼世界的力量
成功帶領這些孩子到達扶風縣孤兒院之後,艾偉德於1941年返回英國,並將他在中國的經歷記錄在自傳《我的心在中國》裡。後來,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根據她的生平創作了傳記體小說《小婦人》,十分暢銷,英國廣播公司(BBC)將她的故事改編成廣播劇,又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婦人」艾偉德成了西方家喻戶曉的英雄,感召了歐美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六福客棧真正聞名於世,是源自1958年的美國同名電影《六福客棧》。電影主要講述了艾偉德帶領百名孤兒跋山涉水,歷經千難萬險,將孤兒們平安護送到了戰爭後方陝西扶風的故事。影片一經上演就在歐美引起轟動,影片所產生的巨大精神衝擊波,在歐美大地上激蕩起一股英雄主義的雄風和博愛的暖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
這一電影讓艾偉德的名聲享譽全球,也讓許多歐美人得知了中國陽城這個山區小縣城。
六福客棧從此成為一個特殊的符號。據了解,電影《六福客棧》是每年聖誕節英國教會必看的電影,女主角艾偉德也成為眾多歐美人心目中的英雄。正因如此,遠在重洋的六福客棧成為諸多歐美人心中神往之地。從2000年開始,前來六福客棧的外國人絡繹不絕,他們尋訪六福客棧舊址,尋找艾偉德遺蹟,感受那濃濃的人性溫暖。2000年9月,在鄭州基督教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對英國夫婦從河南鄭州來到陽城;2004年10月,15名美英等國外賓來到陽城;2011年11月,一位名叫丹尼爾的瑞士商人來到陽城;2012年,一些美國兒童也前來尋訪六福客棧,並與陽城當地幼兒園進行了交流。2012年5月,美國友人傑夫重走艾偉德當年走過的千裡救孤路……
陽城縣鳳城鎮東關村老支書王保律說:「還有全家一起來的。來了後又是問情況,又是拍照,說是要帶回去,讓親朋好友都看看。」
「這個故事太感人了,我從小就萌生了來中國陽城看看的想法。」2011年11月29日,一位名叫丹尼爾的瑞士商人漂洋過海來到陽城。
這位38歲的瑞士籍商人來到東關村,找到那座老宅院後,興奮地掏出筆記本,將自己聽到的每一句話,都悉心記在本上。「我很激動,很興奮,回去後,我一定會把這個故事告訴我的親朋好友,讓他們有機會也來這兒看看,感受一下中國陽城人文資源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