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遍布全身,有運輸、參與體液調節、維持內環境穩定以及防禦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血液中除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以外,還含有氧氣、二氧化碳、無機鹽、激素、酶、抗體、細胞代謝產物等多種物質。
運輸——由肺吸入的氧氣以及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需要通過血液運輸到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供其使用;同時血液又將各組織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帶走,運送至排洩器官,排出體外。
參與體液調節——激素、酶等物質依靠血液傳遞才能發揮其生理作用。
維持內環境穩定——血液對於維持內環境溫度、PH值、滲透壓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防禦——血液中的白細胞可以吞噬病毒、細菌等,各種抗體也具有免疫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
機體的生理變化和病理變化往往會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可以說血液當中存儲著人體的健康信息,所以很多疾病都需要驗血,對血液成分進行檢測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血常規可以幫助醫生診斷感冒類型、貧血類型、腹瀉原因等。通過血液檢查還可以了解人的血脂和血糖水平、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是否正常,還可以進行免疫檢測、腫瘤篩查等。
為什麼大多時候抽血要空腹?
很多時候醫生都要求病人早晨空腹來抽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看過驗血單的人都知道,一般情況下每種化驗結果後面都會有一個正常值參考範圍,這個參考範圍一般都是在空腹條件下採集大量健康人的血液進行檢測得出的。前面我們講過,血液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進食後食物中的成分進入血液後會對某些成分的濃度造成影響,從而使化驗結果出現偏差。此外,進食後食物經過消化形成的乳糜微粒被吸收到血液中,血液容易變得渾濁,幹擾血液的分析化驗,也會造成驗血結果不準確。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驗血項目都一定要空腹進行,比如血常規就可以不空腹。國家衛健委2020年3月26日發布的《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2020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中指出,需要空腹採血的檢測項目包括(不限於):
(1)糖代謝: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空腹C肽等;
(2)血脂:總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 A1、載脂蛋白B、脂蛋白a、載脂蛋白E、游離脂肪酸等;
(3)血液流變學(血粘度);
(4)骨代謝標誌物:骨鈣素、I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骨鹼性硫酸酶等;
(5)血小板聚集率(比濁法)。
除了上述幾種檢測外,還有一些檢測也往往建議在空腹條件下進行。一般情況下需要空腹採血的項目在檢查單上都會明確寫出,醫生也會明確提醒。
《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中還明確的空腹的標準:
空腹要求至少禁食8h,以12h~14h為宜,但不宜超過16h。宜安排在上午7:00~9:00採血。空腹期間可少量飲水。
抽血部位也有講究?
大部分時候抽血,都是從手肘處抽取靜脈血,但偶爾也有從指尖抽血的時候,甚至還有從手腕抽血的情況。不同部位抽血有什麼講究呢?
人體內的血管可以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從不同部位採的血相應也有動脈血、靜脈血和末梢血之分。
肘靜脈是最常用的抽血部位,這裡靜脈較粗,且位於淺表位置,容易操作。血常規、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生化及免疫檢查一般都從肘靜脈抽血。
與靜脈相比,動脈的位置一般較深,而且血管壁厚,採血疼痛感也強。動脈血最常用的採血部位是手腕處的橈動脈,此處動脈位置相對較淺。動脈採血一般用於血氣分析,即通過血氣分析儀對血液中的氫離子濃度(pH值)、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分壓等進行檢測,以了解人體內的酸鹼平衡狀態和呼吸功能。
末梢血則往往在指尖抽取,有時候也會在耳垂抽取。末梢血可以用來做血常規、血型檢測等抽血量比較少的檢查。需要的血量較多時,一般還是用靜脈血。
參考材料:
[1]十萬個為什麼:醫學(第六版).P105
[2]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WS/T 661—2020)
[3]醫學微視:血氣分析是查什麼的?主要指標是什麼?(https://www.mvyxws.com/vod/play/id/21344)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