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
走基層 看變化
中國江蘇網7月20日訊 「梨樹上結的梨太密,這些向上長的梨都應該去掉,正常每根梨枝上20公分左右留1個梨,千萬別捨不得!」記者近日來到泗陽縣盧集鎮三新桃果示範基地,只見嵇恩光正在教基地負責人許祥和進行梨樹疏果。
「這麼大的梨,去掉太可惜了。」許祥和看著已長到鵪鶉蛋大的梨很心痛。
「不去掉就保證不了品質,到時就賣不出好價錢!」嵇恩光說。
「好的。」許祥和二話不說,立即按要求進行疏果。
去年起,許祥和開始種植新品種梨樹,並與「技術顧問」嵇恩光建立密切聯繫,「有時一天要打四五次電話請教,這種梨是嵇恩光首先引進的,周圍也只有他懂栽培技術。」
泗陽人嵇恩光是個「80後」,身材瘦弱,皮膚被曬得黝黑。2008年,正在揚州大學攻讀園藝專業研究生的他,被導師派到東海縣研究與草莓相關的課題。其間,他萌生了回家鄉創業的想法。東拼西湊資金,加上政策支持,他承包20畝地種起草莓,除去人工、種子、農藥、肥料、地租等成本,當年每畝淨效益達2.5萬元。嵇恩光並不滿足,又流轉50畝土地,試著種植從日本引進的高品質梨樹,並獲得成功。
隨著省級6個重點扶貧開發片區之一——成子湖片區幫扶推進的加快,受當地優惠政策吸引,嵇恩光決定把梨栽到成子湖片區,引導當地農民改變一麥一稻的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2014年,他在省級貧困村盧集鎮郝橋村承包230畝地,種植梨、桃、杮、棗等果樹,其中包括日本梨110畝。「這種梨口感好,皮薄、糖分高、核小,肉質細膩,上市後供不應求,每盒8個梨售價108元,每個梨平均超過10元。」嵇恩光說。
走進嵇恩光的梨樹園,上有防鳥網罩著,下有便於梨樹修剪的棚架,每個梨被套了袋子,梨樹間布滿滴灌水龍頭。嵇恩光邊走邊介紹,梨樹肥料採用以羊糞為主的有機肥,澆水、治蟲、修剪、疏花疏果等都須按標準進行。梨果長到鵪鶉蛋大時須套上袋子一直到採摘,以保證外觀和口感。每畝梨產量必須控制在1000公斤以內,每個梨七八兩重。
「10元錢1個梨」,讓嵇恩光的梨園美名遠揚。去年7月25日,省委書記李強來到他的果樹基地,仔細端詳剛摘下的梨子,語重心長地說,現代農業發展潛力很大,希望他能更好地發揮專業所長,帶動更多的鄉親一起致富。
嵇恩光今年又在盧集鎮成河社區承包310畝地,栽植梨、桃、棗、葡萄等。一批外地種植大戶前來投靠,包地種果,宿遷的單長寧承包200畝地,泗陽高渡鎮的許祥和承包140多畝地……「由於初期投入較多、風險較大、技術要求相對較高,我想還是先帶動大戶們搞起來,這樣,給村民帶來租金收入的同時,還帶來大量就業。」嵇恩光說。
在這些大戶果園基地,記者看到,每個基地正常管理用工都超過10人,遇到除草、採摘等大忙時,每天用工則達五六十人。一般女工每天60元,男工100多元。嵇恩光的果園每年發放的工資達100多萬元,土地租金80多萬元。「家裡的幾畝地全租出去了,這麼大年紀了,能有份穩定的工作,貼補家用足夠了!」正在果園澆水的60歲的劉道平很滿足。
大戶們跟嵇恩光栽梨,嵇恩光不僅提供梨苗,還提供從栽到採摘全程服務。今年春天,許祥和40畝梨樹長出的葉子全被蟲吃成花葉、卷葉,嵇恩光一邊在電話裡安慰他,一邊駕車趕到現場。經過半個月的治療,梨樹全部緩過來了,許祥和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栽植日本梨的大戶,從栽到摘都是一竅不通,全靠我遙控指導!」嵇恩光笑著說。
在盧集境內的330省道兩側,果樹已連成片。盧集鎮黨委書記夏前浩告訴記者,該鎮多年來以一麥一稻輪作為主,受典型大戶帶動不足、栽培管理技術缺乏等困擾,特色農業遲遲沒有發展起來。這兩年,湧現出像嵇恩光這樣的一批果蔬栽培大戶,帶動形成桃果產業帶4000畝,帶來500多個就業崗位,受益農戶2000多戶,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加快鎮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本報記者 徐明澤
本報通訊員 張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