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erico 'Fed' Tan 陳奕明,圖片由Michael Wong拍攝
是藝術影響時尚趨勢,還是時尚引領藝術品味?在時尚界工作多年的陳奕明(Federico 『Fed』 Tan)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校友,曾運營傳播營銷公司social/capital,並與sacai, New Guards Group和路易酩軒(LVMH)等品牌和企業合作。在此之前,Fed在Diesel、上海灘(Shanghai Tang),Shya-La-La和德勤工作,培養了他的管理與市場營銷能力。擁有時尚和文化超過20年的經歷後,Fed將開啟全新的「商業顧問」工作,服務全球一眾時尚品牌。在藝術行業,Fed也繼續在藝術世界與貝浩登(Perrotin)、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Madsaki、Futura和KAWS等緊密合作。
時尚和藝術都對Fed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作為藝術藏家,Fed將帶我們走進他的藝術與時尚世界,帶我們了解藝術收藏的幕後故事,以及2020年的心路歷程。
在香港,Fed因為時尚工作的關係被眾人所熟知,然而其實早在15年前,已經受到哥哥Alexi的影響,開始了藝術收藏。出生於菲律賓的華人家庭,在紐約學習和工作,如今Fed已在香港成家立業,香港是Fed的家,也是他人生中居住得最久的城市。2001年初剛移居香港的Fed曾為香港著名攝影師和藝術家夏永康(Wing Shya,曾為導演王家衛負責多部電影,包括《春光乍洩》、《花樣年華》及《2046》的拍攝及設計)工作。從那時開始後,Fed真正接觸這個充滿創意的行業,開始了解藝術家創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Fed收藏的《Condition of sense #10》(2011),李基鳳,圖片由Fed提供
Fed第一件正式的藝術收藏出自韓國藝術家李基鳳(Kibong Rhee)之手,是在2011年ART HK期間於韓國Kukje藝廊購入的。當時也正好碰上巴塞爾藝術展宣布收購ART HK的轉型期。那時候他對李基鳳一無所知,並且不禁在購買前質問自己:我是否真的需要花那麼多錢在這件作品上?但10多年後,這件作品依然陪伴著Fed,並影響了他之後的藝術收藏方向。單色畫也是Fed最喜愛的藝術作品類型,從收藏早期到現在,Fed的喜好始終如一。
李基鳳的作品風格深深影響著Fed。每一個藏家在購買作品時,總會疑問這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之後要掛在哪裡?雖然這看上去是一筆交易,但是人與藝術之間有一種情感的聯繫,這也是藝術收藏的核心部分。你和藝術生活在一起,它不像一件買來的衣服,穿了三次之後便可能被遺棄在衣櫥的角落裡。當這些顧慮消失後,你會開始覺得和藝術生活是一種享受,也讓你開始漸漸理解這個世界,這是你與藝術之間的承諾。
2012年,貝浩登香港空間以KAWS個展「THE NATURE OF NEED」作為揭幕展覽,圖片由貝浩登提供
Fed說道:「在藝術收藏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當你近距離走進這個世界的時候。最初我和貝浩登合作,當時他們還沒有在香港開設空間,我們一起合作策劃了KAWS在香港的首個展覽。慢慢的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貝浩登,關注KAWS。」
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13年第一次舉辦的時候,Fed當時的公司social/capital也曾與展會合作負責社交媒體的部分工作。對於一名普通觀眾來說,我們看到了藝術界最美的樣子:白色空間的展位和藝術作品的完美呈現。而對於Fed來說,最有趣的是參與到藝術活動準備的過程,以及所有人為了一個優秀的展會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在一次與高古軒亞洲總監Nick Simunovic的交談中,他問到:「如果有一個年輕藏家來問你,應該收藏哪個藝術家的作品,你會推薦誰?」Nick指向展位中懸掛的Jonas Wood作品。這些人與人之間交流獲得的信息在Fed看來不僅有趣,也非常珍貴。
Fed一直在藝術圈建立自己的網絡,也不斷支持著巴塞爾藝術展,和藝術家保持緊密聯繫,與村上隆合作的在大館的展覽「村上隆對戰村上隆」正是建基於這樣的人際網絡。走進幕後的Fed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藝術世界,但他也有時擔心看到事情的背後發展,或許就像他沉浸了20年的時尚行業,當看到某些東西的時候會自然而然進入到一個「專業」的角度去剖析問題,因此Fed並不希望因為與藝術過於親密而失去單純地欣賞藝術的能力。
左:《Paper Drop (White) B》(2004),中:《Flashed Pool》(1998),右:《Paper Drop (New York) II》(2008),沃爾夫岡·提爾曼斯,作品於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覽呈現,圖片由Fed提供
時尚毫無疑問是Fed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它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Fed的藝術收藏。在他初進入時尚行業的那幾年,《i-D》、《Interview》和《The Face》等雜誌可說是Fed的啟蒙,也因此有幸與《i-D》的創辦人Terry和Trisha Jones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對於《i-D》的深入了解,也讓Fed在翻閱雜誌的過程中發現了像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和斯特林·魯比(Sterling Ruby)這樣的當代藝術家。曾在中國康泰納仕(Condé Nast)擔當創意總監的朋友Vicson Guevara與Fed兩人都非常喜愛攝影藝術,所以也促使Fed收藏了幾件沃爾夫岡·提爾曼斯的作品以及之前的老闆夏永康的作品。
除此以外,Fed透過時尚工作關係也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家:例如他對斯特林·魯比的了解是源於藝術家和設計師Raf Simons的幾次合作,以及90年代開始在紐約為獨立時尚品牌創作印刷品的Rita Ackermann,當時的Rita還沒有全職投入藝術創作中。
Fed收藏的《O.T.》(2013),Thilo Heinzmann,圖片由Fed提供
工作以外,他更喜歡在家裡展示一些感覺平靜的作品,這也是樸棲甫(Park Seo Bo)和河鍾賢(Ha Chong-Hyun)的單色畫作品被Fed安置在家中的原因。此外,德國抽象藝術家Thilo Heinzmann的一件油畫作品被他認為是整個家裡最重要的中心作品,或許最初的概念很簡單,但是在Fed眼中它在家中的存在讓周邊一切顯得與眾不同因為和這樣的藝術生活在一起讓人感到安然舒適。在公司裡,不同的事物與人交錯在一起,所以需要像空山基(Hajime Sorayama)和Madsaki等藝術家的作品。Fed同時也會收藏手錶,在與藝術家的相處中,也會彼此影響,例如Madsaki創作的勞力士錶盤油畫系列。
從2005年至2011年,Fed作為Diesel品牌的亞太市場總監,當時品牌支持很多不同的藝術項目並且極具創意,他也因此認識了何塞·帕拉(José Parlá)。Fed也是在那是購買了帕拉的第一件作品,後來也和這位藝術家建立了很好的關係,當帕拉在亞洲有展覽的時候,Fed總會鼎力協助。
Fed收藏的《不要輸給風》(2020), 黃進曦,圖片由Fed提供
香港本土藝術家的作品也在Fed的收藏中,包括夏永康和梁偉庭(Prodip Leung)的創作。在明天即將舉辦的「藝薈香港 – 由巴塞爾藝術展呈現」的展覽中,安全口畫廊代表的藝術家黃進曦也是Fed很喜愛的藝術家。黃進曦的作品都是和爬山與自然風景有關,因為2020的原因也讓很多香港人開始愛上爬山,開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Fed也加入了回歸大自然的行列。
《Gong Li, French Vogue》(2001),夏永康,作品於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覽呈現,圖片由Fed提供
Fed回憶起早年和夏永康一起工作的時候,當時夏永康有一個工作室叫Shya-La-La,但沒有很多人知道它具體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它很酷,做的項目都充滿創意,聚集了一些創意鬼才和一些大膽有趣的客戶。後來這些離開Shya-La-La的人開始進入不同的行業,例如連卡佛、I.T,或成為獨立的創意設計師。在香港的創意圈子裡,很多人會尋找不同的方法走在一起,隨後又各自分散並形成個人獨有的風格。
位於香港大坑的THE SHOPHOUSE,圖片由HYPEBEAST提供
和夏永康的工作這段時間,讓Fed了解自己應該如何選擇未來的人生。在香港的時尚圈裡,他支持的年輕設計師包括麥雋亭(Anaïs Mak)和她的品牌Anaïs Jourden,及Jerry Haha的cashmerepullover品牌。他最近參與在香港大坑THE SHOPHOUSE的項目「SYNTHNERGY」。THE SHOPHOUSE是今年由Alex Chan創辦的社區地標,也開始逐漸成為一個香港副文化地標,並影響著本地不同的社群。在內地,藝術界有像曾梵志和嶽敏君這樣的大人物,雖然香港也有像蛙王郭孟浩和「九龍皇帝」曾灶財這樣厲害的人物,但香港依舊在努力發展屬於自己的創意社區。Fed認為巴塞爾藝術展對此有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也讓香港的藝術社群迎來了全球頂尖的藝廊。
位於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覽現場,圖片由Fed提供
正如之前提到黃進曦的作品,它們在2020年有著獨特的意義,作品中的景色就是生活在香港的人們在2020年最熟悉的環境。爬山就像是一場人生旅行,一開始會耗盡體力往上爬,但最後當山頂的景色映入眼帘,你會用心去體會腳下的土地,溪流和身旁的樹木。這種獨特的視角教會Fed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給予了他對生命看待的全新角度。對於Fed他來說,今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身邊的人都開始改變,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大家重新發掘香港各個熱點,而他常到訪的地方包括灣仔的SHOP Taka Ishii和WOAW Gallery,以及搬到南港島黃竹坑成為了Fed「鄰居」的布朗畫廊(Ben Brown Fine Arts),他十分喜歡藝廊早前舉辦的美國藝術家Hank Willis Thomas展覽。
位於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覽現場,圖片由Fed提供
今年秋天,Fed和朋友在上面提到的THE SHOPHOUSE合作創辦了「SYNTHNERGY」項目。這是最早由品牌The Salvages的Earn Chen所提議的項目,Fed聽說後建議可以一起合作,並邀請了位於香港上環普慶坊潮流店鋪ASTERISK的店主Wai參與。ASTERISK在這座歷史建築的2樓創作了一個展示蘋果相關產品的展覽,Fed則在三樓策劃了一個名為「SCALE」(尺寸)的當代藝術展覽。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在購藏早期,Fed只能負擔較小尺寸的作品,後來發現自己開始對這個尺寸情有獨鍾。
《STOREFAN$UMER》(2015),劉建文,作品於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覽呈現,照片由Fed提供
另外一個原因,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籌集拓展總監施珊珊(Alexandra Seno)建議Fed在策展時要懂得配合建築物本身的特性。THE SHOPHOUSE是一棟1930年代的歷史建築,所以每一個樓層空間都很小,同時貝浩登的亞太地區夥伴Etsuko Nakajima也建議Fed創造一個富有個人藝術旅程體驗的展覽形式。因此沃爾夫岡·提爾曼斯和斯特林.魯比在展覽中代表了Fed和時尚的旅程,而夏永康是他早年的生活與工作經歷。香港「Figure教父」劉建文(Michael Lau)的具象雕塑也講述了和Fed因為在Shya-La-La工作,及收藏藝術玩具而結下的緣。
Fed的2020年的寄望
2020年是藝術市場高速數位化的一年。數字個性化在Fed看來是一件好事,擴闊展示藝術的渠道,然而他依然建議每一個想開始收藏藝術的人,去用自己的眼睛近距離的看一看作品,因為裡面的細節是數位技術活無法取代的,那些顏色和質感需要我們親身去探索。網上展廳或線上藝術的發展,讓很多藝術家一夜爆紅。Fed認為,在沒有一個很好的藝術生態體系支持他們的時候,線上有很多資源讓大家去深度挖掘感興趣的藝術家。也因此得益於數位化的世界,讓他最近可以回顧過去,關注戰後藝術家理察·佩蒂伯恩(Richard Pettibone)和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Perdu XLV》(2020),李昢,圖片由李昢工作室和立木畫廊提供
當問到Fed想給予年輕藏家的建議,我們聽到:「一開始選擇作品,建議第一或第二件作品你跟著自己的感覺去選擇,因為慢慢你就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收藏時,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讓別人的三言兩語改變你的想法。每一個藏家要有自己的原則,做一些深入調查並等待作品的出現。」最後在「藝薈香港」即將呈現的藝術家和作品中,Fed提到他非常期待的立木畫廊帶來的李昢(Lee Bul)少有的繪畫作品,馬凌畫廊的謝素梅(Su-Mei Tse)和貝浩登艾迪·馬丁內斯(Eddie Martinez)的作品。
《立方研究(重製)》(2019),謝素梅,圖片由藝術家和馬凌畫廊提供
2020年,對每個人都提出了挑戰,同時也賦予了機會。Fed因此希望每個人可以藉此時機,給自己一次機會,接受命運的挑戰,努力做出一些改變。我們最終都會明白自己是如何順應時代和發揮創意才得以生存,並找到另一種方式與其他人保持聯絡。正如他的「SCALE「展覽、和巴塞爾藝術展首次與典亞藝博合作的」藝薈香港」一樣,總有一些美好會在未來回報你。
相關閱讀...
—
長按二維碼關注巴塞爾藝術展微信,獲取最新展會動態
內容版權歸巴塞爾藝術展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