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拍下王世襄夫妻愛情信物唐代古琴「大聖遺音」
陳仁毅讓古物煥發新生,分享千年前盛唐琴音
陳仁毅
十六年前,中國嘉德拍賣現場,拍賣師高德明先請現場競拍者欣賞一段由鄭珉中使用「大聖遺音」彈奏的《良宵吟》錄音,未見琴身,先聞琴聲,而後給出250萬元的起拍價。「250萬有沒有回應?」話音剛落,會場前座的一位買家大聲報價「600萬!」會場一片驚嘆聲和掌聲。此後經過十幾輪的激烈爭奪,39號牌持有者,一位操著東北口音的競拍人一舉定價,以891萬元天價成交,創下當時中國古琴的世界拍賣紀錄,而背後的推手正是陳仁毅。
王世襄、袁荃猷夫婦
對於文物大家、「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來說,唐代宮廷製作的古琴「大聖遺音」是他最重要、最珍愛的兩件藏品之一。「大聖遺音」是王世襄夫妻於1948年「鬻書典釵」,以傾家之資求得的,古琴也成為他們夫妻幾十年恩愛生活的見證。直到2003年, 夫人久病辭世後,王老先生不忍睹物思人,便將家中所存古琴連同與夫人共度幾十歲艱難時光的各種珍藏,盡數釋出,交付中國嘉德拍賣,便有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王世襄舊藏唐 「大聖遺音」伏羲式古琴
2003年上拍中國嘉德,891萬元天價成交,創下當時中國古琴的世界拍賣紀錄,而背後的推手正是陳仁毅
八年後再次上拍中國嘉德,結果1.15億元成交,古琴佳話變神話。
「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
「其實王老的收藏種類很多,最有名的還是跟他《明式家具研究》相關的家具系列收藏。我個人認為王世襄先生最重要、最具品味的收藏是「唐代至德丙申年『大聖遺音』伏羲式古琴。此琴流傳有序,原屬清宮舊藏,自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知名琴家錫寶臣等遞藏。1948年,王世襄、袁荃猷夫婦以飾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再加翠戒指三枚換得,其中最佳的一枚,為王世襄先生母親遺物。
因為此琴對於文化和歷史有著如此特殊的意義,幾經思考,我發起了一個名為『遺音再現 搶救文化』的項目,也得到了知名作曲家譚盾、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我希望通過舉辦慈善演奏會、出唱片等形式,讓更多的人可以聆聽到千年以前的盛唐琴音,讓『古物煥發新生』,展現它原本的價值,正如孟子所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陳仁毅用他特有的細膩而有質感的聲音娓娓道來。
王世襄舊藏唐 「大聖遺音」伏羲式古琴
「大聖遺音」琴遍體蛇腹斷紋,這被藏家所讚美的斷紋,卻讓演奏家犯愁:琴弦按不到底,不光滑的表面會帶來雜音(沙音),沒辦法彈出完整的曲目。面對珍貴的歷史文物,到底是選擇保存唐琴的包漿皮殼完整,還是重新打磨、破壞皮殼、校調音準?這些問題歷時八年仍無法解決,唐代古琴「大聖遺音」於2011年再次上拍中國嘉德,結果1.15億元成交。
歷史難以還原,而流傳至今的古代藝術品卻讓人發現歷史、抓住歷史、感悟歷史,體會那個時代特有的美學思想和精神內涵。陳仁毅在尋找過去的美好中,邂逅了先輩審美情趣的凝結,還找到了接續文化脈絡的方式。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並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中國人重新發現自己祖先的那種優雅與從容。於是他走進收藏,從未止歇。
仇國仕首本中國古代藝術攝影集《無盡意》
憶述陳仁毅二十多年收藏旅程
陳仁毅(Jerry J.I. Chen),春在 CHUNZAI創辦人、設計總監,雅典襍Art of Chen 藝術品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
陳仁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朝氣十足,渾身散發著儒雅氣質。但他早年可謂能文能「武」(舞):從小喜歡打拳,靠著國術項目考試,考進文化大學,成為舞蹈系第一屆兩位男生之一;他曾想在畢業後,當個職業舞蹈家,但是眼見年過40的舞者在臺上,常有力不從心的狀況,陳仁毅才驚覺,舞蹈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行業。在這個階段,陳仁毅利用國外演出時參觀美術館跟藝術機構,打開了眼界,觸發了他的思考,讓他決定換個路徑繼續他的藝術追求,並開始了美妙的鑑賞收藏之旅。
陳仁毅曾過眼、經手、鑑藏的中國古代藝術品
從此,他心無旁騖,一直在做中國藝術品價值的發現以及海外重要藝術品的回流工作。在進入藝術市場初期,陳仁毅曾參與投資畫廊、並與全球拍賣公司合作超三十年,還曾創辦了最早的中國藝術品投資基金。多年來足跡遍布全球、視野開闊,豐富多元,加上上手無數藝術品的過眼和鑑賞經驗,造就了陳仁毅極高的藝術審美和文人品位,成為享譽業內的全球知名中國藝術品專家,多年來助力眾多博物館和私人藏家建立優質的收藏體系。
蘇富比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及主席仇國仕先生在拍攝現場(攝影:Julie)
「逾二十寒暑,陳仁毅以此為志,精挑細擇,所蓄之物,希微溢美、渾涵生趣,照證藏者之淵學博識、果敢明斷。陳君雅藏,除墨客賞珍,並蓄宮廷御製,文房、香器、根木、賞石、殘像、清玩等,宜置書齋,細語君子高風。」好友仇國仕在《無盡意》自序中如此評價陳仁毅的收藏。
清 竹根蓮蓬如意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明 居節 紫雲長駐 靈芝清供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清 葵口銅花觚 「飛雲閣」款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談及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陳仁毅表示:「對我來說,收藏的價值,是在豐富生命過程中的閱讀和學習。但是更有意義的,卻是在鑑賞的過程中,體會那品味的涵養和人文的沉澱。我一直想要找一個攝影師,他能夠真正讀懂古代藝術品的美感和文化,仇國仕以他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及其卓越的攝影藝術造詣,絕對是這個計劃最好的詮釋者。
清 隨形木根花幾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清 乾隆御製 香盤詞銅香盤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金 木雕立姿菩薩造像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那次拍攝,我們前後準備了近三百件藝術品,從文人、宮廷兩個視角,包含不同年代跨度和不同工藝、材料、名家表現的一批精彩藏品。一年多時間裡,他前前後後拍了將近兩千張的影像,最後才挑出他最滿意的一百張收錄攝影集。」
西周/戰國時期 「乾隆己丑夏御題」陶壺,這件古陶壺出自清宮舊藏,曾著錄於倫敦知名收藏家戴維德爵士出版的《中國陶瓷收藏》一書,也被用作此次攝影集的封面
為何選擇這件其貌不揚、灰禿禿的陶罐做為仇國仕首本中國古代藝術攝影集《無盡意》的封面呢?
圖片來源:蘇富比官網
「2012年11月初冬,我在倫敦蘇富比看到這件古陶壺,讓我聯想起1936年倫敦知名收藏家戴維德爵士出版的《中國陶瓷收藏》一書,其中有一件刻有御製詩的陶壺。在詩文中清楚傳達出乾隆意圖透過河濱遺範的典故,闡述他將以德治理天下的情懷,並一路上溯至舜做陶於河濱的故事,實有效法古代聖人楷模成就今日帝王德行的深遠意義。」
陳仁毅在閱讀西周/戰國時期 「乾隆己丑夏御題」陶壺
沒錯,就是這件!
曾經被收錄在目前已經絕版的戴維德爵士《中國陶瓷收藏》中(第180~181頁)。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驚喜——一件歷經了兩千多年完整保存至今的陶壺,曾經是乾隆詠贊御題的藝術珍藏!民國初期溥儀因宮中資金短缺,由內務府以皇室珍寶名義抵押給銀行借款支應,最終才由英國收藏家戴維德爵士以贖回方式購得。
乾隆詠贊御題的周朝陶壺
仇國仕攝影集《無盡意》
「如今,這一件底蘊豐厚、造型古樸、有著清楚來源著錄的、出自清宮舊藏、亦鐫刻著御製詩文、傳世千年的藝術珍品,就擺在你眼前,你怎能不心動!最終,還是咬著牙,以將近120萬美元的代價(拍前估價2萬英鎊),換回了這份沉甸甸的文化記憶。」陳仁毅憶起往事,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陶瓷鑑定專家劉越曾在《收藏之眼:20世紀海內外中國陶瓷收藏大家》一書中寫到,戴維德爵士的收藏重心在宋代及以後的瓷器,他認同乾隆的品味,這件西周陶壺對戴維德爵士有著特殊意義,劉越曾建議朋友去競拍這件陶罐「你就去買吧!如果你能買到,別說2萬英鎊,哪怕花上20萬英鎊也是個大漏。最終朋友也沒有買到,因為這件東西賣了735650英鎊,按照當時匯率,相當於人民幣700多萬。」
縱橫藝術品市場三十餘年 鍾愛老家具收藏
成就了第一件超百萬美元中國家具的誕生
陳仁毅尤為鍾愛老家具收藏,從1987年開始了解並收藏老家具,走遍所有和中國家具文化有的地區。當時適逢改革開放初期,釋出大量低廉老家具,剛好對接了香港外籍人士的東方風情,各種中原家具、漢民族家具,全部湧到香港。但他遺憾地發現,這些老家具好不容易經歷幾百年,完整地到了香港,就被鋸了腿,八仙桌變成矮咖啡桌,因為市場要的是家具而不是古董,現在要幾千萬的東西當時不過幾十塊人民幣,自然是說鋸就鋸。
1996年9月,陳仁毅在紐約佳士得參與競拍
在三十多年的收藏經歷中,陳仁毅對1996年的一場拍賣記憶猶新。那是紐約佳士得全球第一場中國的黃花梨家具專場拍賣,當時全球知名的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因為財務問題,將多年珍藏的中國家具藝術品全部交給佳士得對外競拍。
17世紀 黃花梨嵌大理石插座式屏風,長181釐米,寬105釐米,高215釐米
這是拍賣歷史上第一件超百萬美元的家具,被認定為出自福建。(現藏於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
「在那個家具還不是藝術品的年代,我湊了120萬美金遠赴紐約,準備購藏心儀已久、流散海外的7件明式黃花梨家具珍品。就在開拍後,現場氣氛極度熱絡,成交價格遠超過我出發前的預估,只好逐一放棄,決定孤注一擲在最重要的一件黃花梨嵌雲石大落地屏上。
2000年,紐約國際亞洲藝術博覽會上,陳仁毅(左)與美國知名藏家Mr. Bruce Dayton(右)在一起
「當時,我和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首富布魯斯·戴頓(Bruce Dayton)先生兩人競標到最後,最終他以110.25萬美元標得此座珍貴的大地屏,同時也創下了當時中國古典家具拍賣的世界紀錄。」布魯斯·戴頓贊助的明尼蘇達州博物館中國藝術部門即將開幕,這件難得一見的黃花梨嵌雲石大地屏,將作為鎮館之寶展出。
反觀當時,競標過程中,全球知名的行家與收藏家在50萬美元之後竟再也無人出手,可見在當時所有人在面對一件中國古代家具藝術品時,價格與價值之間的落差竟是如此的巨大!
黃花梨嵌雲石大落地屏的流轉經歷
圖片來源:知木網
「這是一場成績特別好的拍賣,把中國家具藝術品從原來單件不到30萬美金,一下提高到100多萬美金的門檻。這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當時全球以西方收藏家主導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的家具項目,搖身一變,用價格來肯定中國明式家具的地位。從此,中國家具的收藏進入了主流藝術品的行列。」陳仁毅雖未如願競得佳品,卻為見證了歷史而深感欣然。
那麼,中西方藏家在收藏思維上有何異同?
陳仁毅(左)與安思遠(右)在安思遠紐約家中
在陳仁毅看來,「東方的收藏起步較晚,尚未了解到收藏品味的真諦,都是市場先有事件出來——比方齊白石、傅抱石高價位出來後,大家才開始聊這個事情,最後才去追逐價格、買進或收藏。這種行為或邏輯,對於藝術品項目的收藏或投資,都是非常不可取的,並且會直接影響到這個新時代對藝術品收藏正確的觀念和藝術品市場未來健康的發展。」
安思遠
「而西方藏家的出發點,是基於文化內在的吸引力和對生活的品味,安思遠的家就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20世紀90年末,我頻繁旅行到紐約。每次造訪安思遠鄉下的住所,或是他位於紐約中央公園旁價值數千萬美元的工作室時,他總會興致勃勃地告訴我,這空間裡的每一件家具、雕塑和藝術品在他旅行與生活中的關係。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生活環境中所有的陳設,其實就是他真實的品味和生活日記。」
安思遠在紐約曼哈頓的家
據《紐約時報》報導,安思遠公寓3.7億元易主,新主人系來自哥倫比亞的金融大亨
「在康納迪克州的鄉下別墅裡,可以看到眾多類型的中國家具,有大畫案,有大柜子,有椅子等,這些家具不是擺設,而是完完全全地融入在生活中使用,絲毫感覺不到人和藝術品之間有距離。這一點實際上也體現出他對藝術品的態度。能在那麼遙遠的地方,將中國文人的細膩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安思遠應該是第一人。」
面對處於調整期的藝術市場,您對新老藏家有什麼建議呢?
「第一點,「量力而為」,藝術品收藏的目的不能是為了投資和獲利。第二點,要學會品味文化,讓收藏真正的融入生活,豐富人生。第三點,當前的國際經濟是處於一個非常緊張的變動期,以我個人經驗來看,如果你是一個高手、好手,那麼不管在經濟上升波段還是下跌波段,都會找到很好的事情去做。所以這兩三年將是古代藝術品很好的收藏時間點。我們叫這3年為採購的季節。」陳仁毅對雅昌藝術網說。
陳仁毅把數十年中國古代藝術鑑賞經驗化作「春在」創新
三十年的藝術品收藏經歷、二十年的老家具拆解經驗,陳仁毅親歷了中國家具從甦醒到快速消失的輝煌年代,也參與了一場又一場重要拍賣。這讓陳仁毅對於中國藝術品文化價值的理解更為深刻,看到了中國家具在全世界的特殊價值,也看到了當代家具設計的狹窄與不足。
「我發現古代存在過很多美好的創造,當時它們並不是博物館裡的藝術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美好。」陳仁毅在感嘆不同朝代的美好之時,也惋惜中國近代百年來的文化「空窗期」讓國人丟掉了祖先的遺產,忘卻了傳統的手工藝。「一百年之後,當人們再回頭看看今天這個時代,那代表這個年代的生活美好,到底會在哪裡?」
經陳仁毅過手的古董家具——明黃花梨圈背交椅椅式中腿足與圈口的造型,結構與曲度創意,影響了近百年來西方家具的設計
在陳仁毅看來,收藏屬於過去的美好,我們從文化裡吸收了養分,接下來就該吐出去,來創造未來的文化。2004年,陳仁毅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當代中式家具設計品牌「春在」,建立了第一個有規模、有概念、有產銷配套的家居設計產業。陳仁毅希望通過「春在」,可以讓全世界感受到新中式美學、當代精緻的生活態度與新文化理想。
有別於複製古董家具的概念,他希望中式家具重新回到人們生活裡,把過去詩一般的審美觀,放在現代的生活中。這位資深的「文藝青年」陳仁毅還喜歡從各種藝術中尋找靈感。
2006年臺北故宮"Old is New 時尚故宮「設計展
「春在」品牌推出 「大觀」系列
2006年,兩岸故宮80年院慶,臺北故宮舉辦北宋大展,同期舉辦"Old is New 時尚故宮「設計展,通過這個展覽,館方也在反思他們的展覽、出版、研究對當代生活有什麼意義,臺北故宮首次邀請一個家具品牌擔綱設計策劃,「春在」品牌推出 「大觀」系列。
宋徽宗坐像 188.2x106.7 絹本
圖片來源:臺北故宮官網
通過翻閱臺北故宮館藏宋畫,「春在」設計團隊發現宋代皇帝服飾非常簡單,仿佛現在流行的北歐極簡風:大紅袍、暗花,黑色的烏紗帽;色彩上用內斂的紅色和黑色,極度衝突又極度的協調,在衝突中找到特別協調的質感。而皇帝戴的平天冠兩根直帽翅特別長,加起來超過一米長。水平方向是延伸的長帽翅,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張力,一種平衡的美感。它以一種內斂的氣勢和一種含蓄的態度讓人折服。這種水平直線散發的威嚴是由內而外,與清代帝王著龍紋服飾的華麗袞服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外在的威嚴迥然不同。
2006年春在「大觀」系列
於是,「春在」用一根水平長線條來向宋代致敬,「大觀」系列由此而生,這個設計第一次提案就獲得臺北故宮通過。「大觀」系列裡,還有另一件作品「流水三人椅」設計的靈感則來自形式和音樂之間的通感。
2006年春在「大觀」系列
「一切藝術都有共通之處,細心觀察,萬物皆有靈感」。在常人看來,芭蕾舞應該很難和家具聯繫在一起。陳仁毅卻表示,因為學習舞蹈時做過舞臺打光,他很容易發現怎樣的空間感和舞臺效果是最好的。難怪「春在」的家具,總感覺「家好像就是一個舞臺,光影交錯間自成旋律,每件家具都恍若姿態優美的舞者」。
陳仁毅著作《中國當代家具設計》封面
故宮出版社,2016年出版
2016年出版的這本《中國當代家具設計——從文化鑑賞到春在創新》也因「春在」而起,也是對中國當代設計過去十年的總結與回望,它被業內人士稱之為「中國當代家具設計美學的奠基之作」,《中國當代家具設計——從文化鑑賞到春在創新》的英文版已於2018年12月出版發行。
「春在」贊直系列
談及出版這本書的初衷,陳仁毅表示:「收藏和文化是兩件事,從文化到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切入的是一個新角度——當代家具設計。
「春在」青藤系列
「春在」詠竹系列
當代中式設計的「內涵層次表」
本來我以為已經有很多設計領域的人在談中國當代家具創新,結果在搜尋相關書名的過程中,以此為主題的書並不太多。我們希望這本書不再讓人只是看到造型和材料,而是看到家具的文化內涵、哲學層面的思考。這也是我們不計成本做這本書的動力。」
結 語
自1987年踏入中國古代藝術品領域,至今三十二年,陳仁毅親眼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藝術品的瘋狂和激蕩,留下了許多沉思和遙想。他也把數十年中國古代藝術鑑賞的經驗,投入到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以文化和設計兩個角度,來探討和分享當代中國創意設計在未來的可能性。
註:文章圖片致謝陳仁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