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找遺失的芳草地
編者按: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相關要求,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的學習空間,因地制宜實施素質教育。大自然是一部鮮活的教材,幼兒園應建構開放而又充滿活力的教育模式,引領孩子走進自然、探索生活,激發孩子對身邊事物關注和探究的興趣,獲得生活經驗。本期周刊從不同角度聚焦幼兒的探究與體驗這一主題。
城市越來越大,芳草地越來越少,「圈養」在城市幼兒園裡的孩子,離郊野的泥土氣息越來越遠。雖然幼教工作者們都知道,大自然是孩子探究與體驗的絕佳場所,卻因為種種限制和顧慮,只能帶他們逛逛近處的公園或看看園所裡有限的植物。
兒童是一個城市的生機和未來,當兒童失去了對土地的親近感,他對生命的敬畏感也難以變得深厚。「芳草地」是一個符號,象徵著親近自然、融入社會。我們今天探討芳草地的遺失,不只是要表達一種悵然或追憶,還要觸發人們去思考,在城市文明和兒童發展之間,應該找回些什麼。
九○年代
江西省上高縣幼兒園曹雪萍:一個小姑娘帶三十多個孩子出遊
提起郊遊,讓我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一所鄉鎮幼兒園任教的情景。每當油菜花開的時候,我一個人帶著全班三十多個孩子,步行到離幼兒園四五裡遠的田野。一路上,我們要過石板橋,走田間小道,跨田間小溝。來到田野裡,一起聞油菜花香,看小蜜蜂在花叢中採蜜,採野花,追蝴蝶,在草地上打滾……無比愜意和陶醉。
玩得差不多時,我又安全地把孩子們帶回幼兒園。那時,組織郊遊好像是件很平常的事,沒有安全壓力,沒有各種請示匯報的約束,只要孩子們樂意,天氣好,心情好,隨時都可以出發。
後來,我調到上高縣幼兒園,這裡地處城中心,去郊遊就沒那麼方便了,加上城裡的孩子更嬌貴,缺少遠足鍛鍊,走不了遠路,因此,我再沒帶孩子們去過。但幼兒園臨近我們的母親河——錦江,春天時,老師們會組織孩子們到錦江公園或更遠一點兒的一所中學去遊玩。每到那一天,孩子們在草地上打滾、奔跑、嬉戲,像過年一樣開心。
再後來,隨著社會、學校、家長和老師安全意識的增強,我們幼兒園的郊遊活動就完全取消了,孩子們再也享受不到和老師、小朋友一起遊玩的樂趣。也曾有家長和老師提議過組織郊遊,園裡也想過一些安全保護措施,如讓家長籤訂安全協議,但最終因為一些家長拒籤,園裡又擔心出現安全事故而放棄。現在,幼兒園組織郊遊就更加麻煩了,外出大型活動要制定詳細的安全預案,還要向教育局請示、審批,未經批准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出於安全考慮,教育局通常不贊成幼兒園組織外出活動,就這樣,快樂的集體郊遊活動從幼兒園悄然消失了。
每當春暖花開的時候,孩子們只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在園內看看面積有限的綠化帶裡的花和草,看看頭頂上的那一方藍天,想像著外面的世界多麼美麗。一些有心的家長會帶孩子去郊遊,而留守兒童或是家長工作繁忙的孩子,就少有這樣的樂趣。
○○年代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河海幼兒園郝衛鋒:他們對親身經歷印象深刻
面對樹木草叢、鳥語花香、小橋流水等自然景觀,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想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聽一聽,他們自由自在地遊戲,趴在草坪上找蟲子,躺在長椅上享受陽光,練習爬樹的本領……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孩子們發現蟲子時的那種興奮,苦苦央求我再玩一會兒。
我園位於城鄉接合處,有兩塊大型塑膠場地,戶外活動空間相對充裕,但在園所綠化方面,稍有欠缺。一到夏季,整個塑膠場地在陽光下暴曬,找不到一塊兒綠蔭。孩子們能夠享受標準化的運動場,卻遠離了自然之美。
近幾年,我園一直都開展外出遊玩活動,地點選在近處的新區公園。儘管多數老師對此有些厭倦,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樂趣無窮。我們也曾想過,選擇自然景觀更豐富的地方,但是,鑑於安全的考慮、審批的流程,始終沒有成功。
對於孩子來說,外出遊玩能直接體驗外界環境帶來的刺激,促進感知覺的發展,這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他們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象深刻。在一次大班繪畫活動中,皮皮介紹自己的作品,說畫的是中班遊玩時師生坐在草地上唱歌的情景;還有一次區域活動,可可扮演老師的角色,為大家講解安全注意事項。我問她怎麼知道這麼多,她說是中班時去公園前老師說的。由此可見,外出遊玩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經驗,更能讓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安全雖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因此剝奪幼兒接觸、了解、發現自然的權利。雖然平時孩子們也去公園散步,但是和老師、好朋友一起去,獲得的體驗截然不同。
其實,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到位,就可以大大減少安全隱患。在出遊之前,家園要同步合作,引導幼兒增長安全知識,如:不要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險要大喊救命、拿好自己的卡牌、記住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等。教師要提前對遊玩地點進行踩點、觀察、檢測,尤其是交通、場地、人流量等環境因素。另外,可以邀請家長參與,保證每人看護一名幼兒,這樣就會有效提高活動的安全性。
一○年代
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政府機關第二幼兒園張樂:孩子的觀察力令人驚嘆
作為90後的我,對於郊遊,只能憧憬一下而已。由於父母工作比較繁忙,小時候的我和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即使老人想帶著我走進大森林,爸爸媽媽也會以細菌和病毒感染等為由加以制止。看到其他孩子和爸爸媽媽外出放風箏、挖野菜,我只能偷偷地想一想,可憐地追視著天空中漂亮的風箏,遙望著田野裡跳躍的背影。郊遊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的嚮往。
走上幼兒園教師崗位後,很喜歡園所濃厚的底蘊。我園處於市中心地帶,佔地較大,空間利用率較高,除了有活動教學樓、操場、遊戲場地等必備的設施,還有小魚池和果樹林,老師會根據季節變化調節活動安排,如春季觀察草木,夏季欣賞花魚,秋季撿拾落葉,冬季打雪仗,保證孩子們的戶外活動量。
作為一線教師,我深知,被悶了一個冬季的孩子們應該乘著和煦的春風盡情玩耍,走進大自然,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和聞一聞去探究奧秘,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增強環保意識,體驗與他人一起遊戲的快樂,這既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也有利於其身心健康發展。但因為多方面的約束,使得孩子們無法開拓視野,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好,作為老師的我也力不從心,只好組織他們看一看果樹開花、小草發芽,感受一下園所內的春天氣息。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滿洞洞的樹葉」這一事件,我帶領孩子們在室外觀察樹葉,之後組織他們用橡皮泥製作樹葉,軒軒做了一片綠樹葉後,還用工具在上面扎了很多小洞,問及原因,他說:「因為樹葉被飢餓的蟲子吃了,所以留下很多洞洞。老師,你沒見過這樣的樹葉嗎?」我笑了笑說:「你的觀察好仔細,老師都沒有你厲害。」可見,孩子的知識來自經驗,沒有相關的知識,就沒有創意的基礎,我也相信,適當的鼓勵會激發孩子以更多的好奇心去探究、發現大自然的美。(本報記者紀秀君採訪整理)
借鑑
應對郊遊活動帶來的安全事故與矛盾衝突問題,是世界性難題。許多國家在安全防範與矛盾化解方面做得比較細緻與到位,值得我們借鑑。例如,日本幼兒園每年都要組織大量各種類型的戶外活動,其郊遊活動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活動十分豐富,除了一般的遊覽河流山川外,還有下田插秧、地裡挖土豆、田間種植、樹上採摘等活動;二是準備相當充分,除了通常的交通安全與意外防護措施外,還細緻到為每一位家長派送一本小冊子,詳細告知活動的時間安排、路程、飲食、注意事項、領隊老師等具體信息。
澳大利亞幼兒園也十分重視郊遊活動,除了在交通安全方面的嚴格要求外,其在風險防範方面也具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徵。一是監護人員配備充分,小朋友與隨行大人的比例不高於2∶1;二是如果幼兒園人手不夠,會有很多家長作為義務的監護人來看管隨行的孩子。
由此可見,只要準備充分,防範得當,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幼兒園郊遊就不再是躺著的奢望。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