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人工耳蝸開機後,調機聲慢慢地由小變大、不斷循環,時間已經過去30分鐘。
對於陳姐來說,從懷孕、分娩,到帶孩子篩查、確診先天性極重度耳聾,直到植入人工耳蝸,經歷了這麼多,感覺這一刻才是最漫長的……
「給大女兒生個弟弟妹妹做伴兒吧!」當初就是這麼一句話,讓陳姐和丈夫決定再要個孩子,家裡也熱鬧熱鬧。小幸福還來不及令人豔羨,自小女兒出生後,一家人卻被命運捉弄了一番。
2015年4月15日,小女兒文文在諸暨市中心醫院出生,3天後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顯示,文文可能失聰。42天的進一步篩查依然是同樣的結果——隨後夫妻倆輾轉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隔著窗看到醫生對我老公搖搖頭,還是不行」。
禍不單行的是,同年10月,陳姐自己也被診斷為肺癌晚期。
「再長大點,姐姐就抱不動你啦!」
「媽媽,你身體不好,早點休息,我來做。」這是大女兒吟吟對陳姐最常說的一句話,姐姐真的很懂事。「寶貝們還小,我捨不得這麼早走。」陳姐每每聲音哽咽,卻從沒有哭出來,在孩子們面前,她總是帶著微笑。
為了幫助肺癌媽媽陳姐實現給小女兒文文裝人工耳蝸,聽到孩子喊一聲「媽媽」的心願,浙江在線健康網聯合浙江經視、網易、今日頭條、民生996等媒體,共同發起了「愛的回聲」公益行動。
5月中旬,好消息傳來——孩子的手術費已經集齊!5月20日,小文文住進了浙大兒院準備植入人工耳蝸。24日,手術如期進行並且非常成功。
「哇……」今天上午9點30分左右,隨著一聲溫柔的啼哭,意味著文文聽到了來自有聲世界的「問候」——陳姐戴著口罩的臉上卻掩飾不了興奮和激動,「成功了!成功了!終於可以聽見了!」
浙大兒院耳鼻喉科主任付勇說,通過一系列神經、行為反應測試,開機後文文的狀態非常理想,預計到今年9月之前,文文就能夠植入對側耳蝸。
從現在開始,告別無聲,擁抱來自媽媽的「愛的回聲」,撥浪鼓、鈴鐺不再是文文置之不理的玩具。
不過小傢伙現在還是完全聽不懂的,和剛來到世界的新生兒沒差,只是她的世界已煥然一新——將通過康復學校的訓練,逐漸趕上正常孩子的語言學習,這離陳姐聽到小女兒喊「媽媽」的願望更近了一步。
「兒童的語言發育期一般在2到3歲,所以人工耳蝸植入最好在3歲之前,並且越早越好。如果孩子此期間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經過1到2年康復學校的訓練一般就能開口說話了,有的甚至還會唱歌、說繞口令。」
付勇主任說,對於文文這樣的孩子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兩側耳朵都植入耳蝸。因為雙耳植入在清晰度、方向感以及在嘈雜的環境下對聲音的敏感度上,比單耳植入要好很多。
根據浙江省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提供的數據,浙江去年新生聾兒約1200人,輕中度的聾兒可以佩戴助聽器,重度耳聾患兒則要通過植入人工耳蝸來感受外面的聲音。
由於人工耳蝸價格昂貴,普通家庭難以承擔。2015年起,浙江省已把人工耳蝸植入納入醫保,安裝國產品牌價值約4.8萬元的一側人工耳蝸,可享受最高醫保報銷3萬元。
此外,浙大兒院作為全國先天性貧困聾兒人工耳蝸資助項目的定點醫院,也聯合「愛的分貝」等扶貧基金會,幫助有需要並符合條件家庭的重度聾兒。目前,浙大兒院耳鼻喉科已為400多個寶寶做了人工耳蝸植入。
這些對於有重度耳聾患兒的家庭來說,都是好消息。給聾兒一個有聲世界,願世界終無聾兒。
我們也希望,小文文能儘快開口叫「媽媽」,並且會有更多的奇蹟發生在陳姐一家!
先天性耳聾是指因母體妊娠過程、分娩過程中的異常或遺傳因素造成的耳聾。
造成先天性耳聾的因素可能有基因遺傳、妊娠過程中有感染、早產、患高膽紅素血症、藥物影響等。
如何發現先天性耳聾?每個孩子出生後都會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不過關就要進一步篩查、隨診。當然,也有很多新生兒出生之後會因為羊水的慢慢吸收等因素,聽力逐漸恢復。
見習記者:翁含露
通訊員:王雪飛
監製:曹漪潔
主編:尉潔婷
責編:陳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