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建立人設標籤、打造個人品牌並成功變現最簡單、最低成本的方式,估計就屬朋友圈了。
通過持續輸出有針對性內容,逐漸樹立自己的對外的形象與人設標籤,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與影響力來變現,已成為大多數普通人邁向成功與財富的一條「公認通道」。
我這次的「21天朋友圈文案寫作力踐行營」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鼓勵媽媽們先「寫起來」,養成良好的發圈習慣,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圈風格與文字風格,為在日後「使用」這條通道來探索各種「變現發展的可能」做好鋪墊。
就在踐行的第10天,通過大家提交的「復盤日的打卡」內容,我留意到一個共同的「困惑」:超過1/3的夥伴都在煩惱,自己發的朋友圈點讚評論互動不多,發的時候沒覺得內容有問題,發完後在互相交流時,卻被指出內容有點「不知所云」。
在細細翻看了這些夥伴的踐行圈後,我把自己的感受和反饋整理成這篇文章。
01 朋友圈文案三忌:硬、冷、糊
首先,我把在踐行圈看到的問題總結成三個字,分別是:硬;冷;糊。
硬
在看完困惑小夥伴的踐行圈後,我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發的圈都很「硬」,甚至有部分數量的朋友圈讓我似乎是直接「複製」品牌產品的廣告語,然後直接「黏貼」到朋友圈,然後配上產品圖。
在我看來,這種圈放到現實生活中,就如同你去逛一家店,剛踏進門口,銷售妹子就立刻尾隨,並不停在你耳邊叨叨:我們家這款產品很好,買件試試唄!
當腦補完這個畫面後,你當下的反應是不是想立刻轉身走人?
試問:這種情況下,你還會有諮詢購買(點讚評論諮詢)的衝動,嗎?
冷
翻完踐行圈的第二感受就是:不少夥伴的朋友圈的文字缺乏「溫度」。
這裡的「溫度」主要是指:「我」(讀者)無法通過你的文字感受到「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比如你的態度、觀點、感受、想法;同時,你的文字也沒有讓我(讀者)有收到被啟發、被鼓勵,或被撩撥、被戳痛之類的感覺。
我把這種圈歸類為「為了發圈而發圈」,結果當然就是:讀後無感。
在群裡探討時,有媽媽提了個問題:如果要「升溫」,是不是要把朋友圈髮長一點,增加多一些描述細節的內容?
對此,我的觀點是:增加細節描述,很大概率上的確能增加內容的「溫度」。但溫度高低的關鍵,並不在於文案的長短,而在於是否是否「走心」。
我在後面也會給出具體建議。
糊
你平常在刷朋友圈的時候,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已經很認真地看完對方的朋友圈的你,依然不太懂他想說啥。
在翻完群裡夥伴的踐行圈後,我第三個感受就是如此:發圈目的不清晰,不知道Ta這條圈具體要向誰表達或傳遞什麼態度或觀點。
即:發圈對象模糊或缺失,發圈目的不清晰。
02 優秀朋友圈文案內容的三要素
其次,翻看完踐行圈後,我忍不住思考:我們在通過朋友圈打造個人品牌、建立個人標籤的時候,是否也要適時反觀自己的朋友圈,會不會同樣存在以上三類問題呢?
如果有,可以通過那些維度、運用哪些方法來應對呢?
我結合在《引爆寫作力》這門課裡學到的四條公式,梳理出了「優秀朋友圈文案內容的三要素」,分別是:溫度、利他和軟植入,這三個維度的要素是遞進的。
第一層,是「溫度」:願意看你
即:別人要能通過你朋友圈發的內容感受到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比如,你的文字是否對外傳遞出你對生活中人事物的態度或觀點;你的配圖或視頻能否讓人進一步了解你真實的生活環境、具體行為,從而令人能感受、了解到你對產品、服務的認可、喜愛、感激等情緒。
不要以為表達態度、傳遞觀點就非得要寫得很長很專業。相反,當你通過生活化的場景,以自身感受或者是目標讀者的痛點洞察結果為切入點,用接地氣的大白話去分享的時候,你會發現:能產生共鳴的人反而更多。
因為,文案的「溫度」不在於文案的長短、辭藻的華麗,而在於「情感真實」。
只有當你真誠對外時,你的人設形象才會更真實、更接地氣,也更容易拉近和對方的距離。
打造個人品牌也好,建立個人標籤也罷,首先得先有人願意看你。
第二層,是「利他」:看完對「我」有用
當別人願意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給你的朋友圈時,如果你發的內容不僅讓人感覺有溫度,還能對別人有用,你發圈的水平就又拔高了一個層次。
比如,看完你的朋友圈後,對方收穫了處理某些問題的方法工具,或者身心受到了啟發或鼓勵,甚至開始思考,這都屬於「利他」型的朋友圈。
比如,這條居家芳療主題的朋友圈,屬於長文細節類型,通過比較詳細地描述過程,讓目標讀者了解如果寶寶出現感冒徵兆時,可以如何處理,並提供參考溝通話術和技巧。
又比如,這條屬於簡短類型的勵志利他圈。
用金句屬性的文案,搭配簡單的事件結果描述,給予目標讀者啟發、激勵和思考。
當你的內容能對人有用,才會有人開始喜歡看你。
最後一層:是「軟植入」:有對應產品服務「我」
我非常認可一個觀點:新媒體寫作是文學與商業的結合體,最終一定要能變現。
翻譯成人話就是:我們努力、刻意練習,積極輸出有價值的內容,最終都是為了「變現」。
所以,在踐行通過朋友圈造品牌、建標籤時,務必關注是否有以軟植入的方式曝光並種草你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或代理的品牌。
比如,運用生活場景做好產品曝光,以感受心得的形式發布好評反饋,適當抱個大腿借力營銷你的產品服務,等等。
與此同時,構思內容時,你還務必清晰:你的這些內容是說給誰聽的?當下發的這條圈目的是什麼,是要對外傳播什麼態度、觀點、理念?是否與你計劃建立的人設標籤方向一致,能否為建立個人品牌、提升個人影響力加分……
當你的內容做到了「有溫度」「能利他」時,互動諮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當你持續做好「軟植入」,變現也是遲早的事。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個銷售,很希望通過溝通和促成技巧來提升轉化率,在看完下面這條朋友圈,你有什麼感受?
是不是會開始對Ta分享的成交方法感興趣?甚至可能開始忍不住在評論區或直接私信他發起諮詢?
首先,在用「一句話式」的開啟該條朋友圈的主題,立刻直接用大白話來直戳要害——因為不懂溝通,不曉得如何說能讓客戶心動,所以你才會覺得客戶難搞定,直接戳痛目標用戶;
然後,引導用戶開始思考自己搞不定客戶的原因,並產生「代入感」,同時讓用戶有一種「是的,就是這樣」的共鳴感『』
最後,用一個小例子搭配一張成交圖,並利用用戶「規避損失」心理和對快速見效的渴望,引導私信諮詢服務。
全程快準狠,不僅發圈目標清晰(希望提升溝通能力來促進成交的人),而且目的明確(刺激詢單,轉化變現),文案布局邏輯簡單清晰(用普遍現象捅痛點-拋觀點-案例支持-洞悉並利用用戶心理引導詢單)。
記住:當別人願意看你,喜歡看你之後,你得有產品或服務「留」住Ta,創造出更深入交互的機會。
除了上述舉例的「營銷推廣圈」,就算發日常好評圈,借勢圈也需要考慮這三個要素。然後再根據不同類型的圈,有針對性地搭配不同的公式模型來構思文案。
當然,通過朋友圈建立人設標籤、打造個人品牌,提升個人影響本就是需持之以恆去做的事,所以,即使了解了「發圈三要素」,也不要奢望立刻就能大量成交。
相反,應該抱持一顆堅定而平常的心,堅持用已被驗證有效的方法來發圈,儘量同時兼顧「有溫度」「可利他」「軟植入」。
要一邊大膽探索、一邊復盤調整,然後再繼續踐行。
只有打下紮實的內容輸出能力基礎,未來,當你需要通過持續輸出有針對性內容,逐漸樹立自己的對外的形象物,人設標籤,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與影響力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