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正在經歷校園欺凌,家長要多關注

2020-12-22 溫柔虎爸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加入到校園生活,要學會與別人相處,這也意味著孩子要離開家長的保護,開始學會保護自己。學校也像是一個小社會,有的孩子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而有的孩子卻能很好地保護好自己,這與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

情景導入:

去年,《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可謂是刷爆了各類平臺,主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璽都因此部電影而收穫了大獎,然而這部電影的成功,除了受到劇本和演員的演技影響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具有生活性,是真真實實發生在生活中,觀眾觀影過程中代入感強,有感同身受。

也是因為這一部電影,讓大家更加開始關注到校園暴力這一塊,大部分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成績,很少關心孩子在學校裡與他人相處的情況。其實,校園暴力不僅僅是他人對孩子進行身體上的傷害,還有的是來自語言暴力,這往往才是最致命的。

當孩子受到校園暴力的時候,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有的家長會不以為意,甚至還會對孩子說道:「為什麼別人只欺負你呢?」又或是有的家長會敷衍了事,告訴孩子當自己被欺負的時候,報告老師就可以了,這治標不治本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正在經歷校園欺凌,家長要多關注

1. 突然排斥去學校

平時孩子對於上學總是興致滿滿,當有一天孩子突然排斥去上學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留個心眼,搞明白孩子不想去上學的原因,這時候很有可能孩子正在遭受校園暴力,孩子選擇逃避的一種方式。

2. 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突然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家長也應該重視起來了,或許孩子在學校裡遭受同學的譏笑或是嘲諷,對孩子的心靈帶來了傷害,孩子自卑,甚至輕視自己。

3. 情緒低落,不願意溝通

當孩子情緒總是很低落,又不願意跟家長進行溝通的時候,可能正面臨著威脅。孩子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又不敢告知大人,家長平時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緒,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嘗試給孩子換一個學習環境。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每一冊都是中英雙語繪本,不同的故事、內容,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該系列共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培養孩子十種情緒正能量:自我保護、勇敢、自信、誠實守信、情緒管控、懂禮貌、友誼、分享、自強、自律。每個主題後面都附有「給父母的話」,給父母補充相應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跟孩子相處。

全套繪本貼心考慮孩子生長發育特點,每一個主題故事,都根據孩子的視覺創作,配有精緻的手繪插畫,充分吸引孩子注意力,激發閱讀興趣。

繪本故事的表現形式容易被孩子接受,生動、有趣的故事場景將成長的道理蘊涵其中。親子共讀的形式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快樂閱讀。

感興趣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粉絲特價】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旦你的孩子有5種反常表現,他可能正在經歷校園霸凌
    一旦孩子出現這5種反常現象,說明他可能正在經歷校園霸凌,家長們一定要留意並引起重視。第一種:厭學如果孩子突然產生了厭學心理,那麼說明他在學校很有可能遭受了校園霸凌。因為當孩子在學校受到其他同學的欺負和霸凌時,孩子就會對學校產生恐懼感,這就會導致他們不想去上學。
  • 孩子有這些反常的表現的時候家長要注意,他可能被校園霸凌
    當孩子經歷這五個異常現象時,這意味著他可能正在校園裡遭受欺凌。 父母需要小心謹慎。類型1:厭倦學習如果孩子突然上學並發展了心理,這意味著他很可能在校園裡遭受欺凌。 當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或欺負他們時,他們害怕上學,不想上學。
  • 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欺凌」,面對校園霸凌,家長怎麼教育孩子
    之前有一場很火電影,這場電影哪怕是現在已經播出很久,熱度卻一直未減,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園霸凌。校園霸凌讓很多人感同身受,也讓我們很多人揪心不已。有相關資料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正在遭受校園霸凌,而這些傷害對於孩子是不可逆的。
  • 《童謠森林》:別小瞧孩子被起外號,也許孩子正在遭受隱性欺凌
    惡意綽號更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引援,在某個階段變得討厭上學、不願意與人接觸、失去自信。一些家長以為起外號只是一種開玩笑的方式,小孩子之間只是打打鬧鬧不需要過多關注。然而,家長們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被起外號,因為孩子很可能正在遭受"隱形欺凌"一、 起惡意外號屬校園霸凌,孩子也許在遭受"隱性欺凌"1、校園霸凌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是人們對"隱形霸凌"又了多少呢?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家長:如果有人打你,你要這樣做
    最近又刷了一遍《少年的你》,對於裡面周冬雨受欺凌的情節還一直歷歷在目,恐嚇、暴力、拍視頻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顛覆我們大家的認知。你能想像社會的「骯髒」竟然在校園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 校園欺凌 你的不以為然,就是助鄒為虐
    可見中國校園欺凌的嚴重性。當然,導致中國校園欺凌和美國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的。因為集體主義的原因,在中國,被欺凌方更多的時候是「不和群」的那個,而不是單純的以大欺小的權力關係。比如,對日本校園欺凌現象的研究表明,他們會對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群體而苦惱。他們經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認為是自己不好,沒有辦法融入集體。
  • 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表示:孩子之所以遭受了校園暴力,最根本的原因除了施暴者的脾氣之外,就是受到欺凌的孩子性格都比較軟弱,而且這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 【正義貓】別讓校園欺凌傷了孩子
    2015年,中國在美留學生翟芸瑤等多名留學生,因戀愛爭鋒吃醋對受害女學生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虐待恐嚇。受害者隨後報警,經過警方調查之後,此案提起公訴。翟某、張某和楊某被控以綁架罪」和「酷刑罪」,最長可能被判終身監禁。經過了半年的審判,三名主要嫌疑人最終被判處了6~13年的監禁,花樣年華將在牢獄中度過。
  • 校園欺凌,為什麼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在初中階段,遭受過言語欺凌的學生比例為52.3%,遭受過社交欺凌的比例為41.8%,遭受過肢體欺凌的比例為21.7%,遭受過網絡欺凌的比例為16.8%,有61.2%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40.1%的學生曾受到過不止一種形式的欺凌,只有38.8%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受到過校園欺凌。而到了高中階段,這些情況才會略有好轉。
  • 校園欺凌調查:哪些孩子容易被欺凌?如何防治?
    校園欺凌近年來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觸目驚心的案例讓我們意識到校園欺凌就發生在身邊,周圍的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他們的身心健康、人格與行為方式、價值觀和世界觀等都可能由於校園欺凌帶來的傷害而受到深遠的影響。對於校園欺凌,除了用典型事例來讓社會公眾認識到其惡劣性和嚴重性以外,也需要科學的數據來揭示我國校園欺凌的現狀、影響因素以及諸多方面的後果。
  • 《少年的你》:撕開校園欺凌的外衣,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與失敗!
    電影《少年的你》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雖然,作為一部青春多元素題材片,《少年的你》難以對「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展開深刻的、全面的剖析;但不難看出,影片想表達的不只是被欺凌的孩子有多慘,欺凌別人的孩子有多惡,而是巧妙地呈現了雙方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欺凌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有所探尋。
  • 校園欺凌 | 用防霸凌繪本保護你的孩子
    大家可能要問:「霸凌」到底是什麼?「隱性霸凌」又是什麼?近幾年,「霸凌(bully)」這個詞才進入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的視野,但多數人的理解還停留在「霸凌就是學生之間的暴力欺凌」這個層面。實際上,暴力事件只是校園霸凌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霸凌行為藏在水下。
  • 如果孩子有這4種「表現」,心理可能已經不健康了,家長別忽視
    但是我發現身邊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無憂無慮的,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實際上,即使是孩子也有煩惱的事情,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變成心理問題。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4種表現,很有可能心理已經不健康了。
  • 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往往人際關係不好,家長要注意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從小教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發現孩子有一些不利於人際交往的一些表現,家長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人際往往不好。跟別人說話時不注意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小孩子說話口齒伶俐,說的很多話都是大人們意料不到的,不禁有些大人們會誇孩子聰明,小時候說話就這麼厲害,長大後肯定能當個主持人,或者是長大後肯定有出息。
  • 別讓校園欺凌成為青春的一道疤痕,家長和老師請看看
    所以,在我們譴責施暴者,懇求施暴者得到應有的懲罰的同時,也呼籲每一位家長以及每一位老師,正視校園欺凌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及時幹預,拯救孩子!一、認識校園欺凌想要預防校園欺凌,首先要對校園欺凌有個全面的認識。
  • 《少年的你》喚起大眾的關注,校園欺凌事件中,你充當什麼角色?
    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敢問一下,我們難道這一生都會是少年模樣嗎?我們在成長的經歷之中,總是會遇到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少年時期的你們,是否曾經經歷過「校園欺凌」的事情呢,《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就引發了大眾們的關注,你在這樣的一場時間之中,充當的是什麼角色?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是年輕的時期,我們屬於未成年,生活在學校裡。
  • 2020公務員面試熱點: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整治校園欺凌刻不容緩
    【熱點概述】從去年大熱的《悲傷逆流成河》到正在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校園欺凌」這四個字逐漸搬上螢屏,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電影中的暴力畫面,充斥著侮辱、踢打、威脅等更為殘忍的手段,很難想像這是如花般的少年們的另一幅面孔。也正是因為大熒幕對青少年暴力事件的聚焦,讓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校園欺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專家談校園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時疏導 易轉為欺凌者
    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有不少聲音提出進行刑事處罰,李玫瑾表示,欺凌現象多發生在青春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不宜過分放大校園欺凌。她建議,對最熟悉情況的老師應增加一項特殊要求,摸排學生有沒有朋友、誰跟誰關係好等情況。一旦發現欺凌行為,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但不應該為了處罰而處罰。
  • 被孩子嫌棄是什麼感受?孩子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1.總是提起別人家長當父母的都有經驗,每當孩子的同學買了什麼新的文具、玩具,孩子總是要掛在嘴邊,暗示父母該有所行動了。這裡的孩子提起別的家長,目的還只是單純地想擁有新的玩具。但如果孩子突然說起那個哪個同學的爸爸真聰明,總是會幫孩子修理玩具,或是誰誰誰的媽媽好漂亮,像大明星一樣。
  • 李玫瑾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從小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想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情商要比智商更加重要,這一觀點在近些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那麼情商究竟有多重要呢?,也有後天營養和成長階段,是否經歷過智力開發;但情商卻完全不同,情商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完全取決於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個孩子在3~6歲時所接受到的教育,所培養出的世界觀,基本上就可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情商大致範圍,因此,中國古話中所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相當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