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森林》:別小瞧孩子被起外號,也許孩子正在遭受隱性欺凌

2021-01-09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杜江霍思燕帶著嗯哼一起上節目。在談起孩子與同學溝通時,主持人說起了同學之間起外號的話題。

嗯哼很快地回應:"同學們也給我起外號,肚臍眼。"霍思燕在一旁也感到很驚訝,說:"第一次聽說,他的大名是杜宇麟"。嗯哼還說到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外號,但是霍思燕兩人都不太清楚嗯哼起外號,這也是嗯哼第一次提到自己的外號。

相信很多成年人在上學的時候都被取過綽號,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小時候被起的綽號都會長時間停留在記憶中。惡意綽號更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引援,在某個階段變得討厭上學、不願意與人接觸、失去自信。

一些家長以為起外號只是一種開玩笑的方式,小孩子之間只是打打鬧鬧不需要過多關注。然而,家長們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被起外號,因為孩子很可能正在遭受"隱形欺凌"

一、 起惡意外號屬校園霸凌,孩子也許在遭受"隱性欺凌"

1、校園霸凌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是人們對"隱形霸凌"又了多少呢?

多數人對校園霸凌的理解都停留在"暴力欺凌"這一層面上,但是其實暴力事件只是校園霸凌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霸凌行為是難以察覺的。

去年年底出爐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校園欺凌進行了輕重分類,哪怕是最微小的欺凌行為,也被列入了霸凌處罰中。這一文件,不僅把隱藏的"隱性欺凌"帶到大眾的視野,而且目的是讓廣大的教育者關注"看不見的傷害"。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將近有40%的中小學生有被惡意取外號的經歷,起惡意外號其實就是校園霸凌的一種方式。惡意外號不僅僅是嘲笑那麼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欺凌程度的,它會變為孩子內心的一種折磨,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不能在人際交往中獲得自信和滿足,又怎麼能在此種狀態下安心學習呢?

無論是稱呼的改變還是受到他人的評價,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經歷。家長必須要引導孩子勇敢地面對"隱性欺凌",幫孩子做好心理疏導。

2、分辨善意外號和惡意外號

其實"起外號"並一定是一件壞事,孩子並非懷揣著惡意,關鍵還是要懂得區分是善意外號還是惡意外號,很多時候,孩子都不喜歡自己的外號,覺得特別委屈。比如孩子因為長得白所以被叫作"小白",但是孩子會想到"小白"是一條狗的名字,所以心裡很牴觸這個外號。

外號分為善意和惡意兩種類型,善意的外號實際上是一種友情的表現。小夥伴很可能是出于欣賞、稱讚所以起外號,善意外號是沒有侮辱性的。但是,家長就必須重視起惡意的外號,刻意貶低、排擠、嘲諷以及傳播謠言等行為,都是從起惡意外號引發出來的"隱性霸凌"。

有些因為有趣而產生的外號,可能會被孩子誤讀,造成不必要的困擾,甚至解讀為其他孩子的惡意。這樣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破壞了同伴之間的。家長因為誤

解外號而向對方家長追責,往往都會導致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差,彼此都留下了不好的回憶。

比如,陳奕迅的女兒出生時候小臉胖乎乎,所以外號是包包;吳君如女兒出生時,《金雞》正在上映,就直接用"小肥雞"來作為暱稱。

外號可以用來表現親密的關係,可以給孩子溫暖有愛的感受。所以,家長在一開始先不要牴觸外號,也要教育孩子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外號,避免產生過大的心理負擔。

因此,要解決孩子被起外號的情況性質,首先要分清善意外號和惡意外號,惡意外號才能被認定為是"隱性欺凌"。如果是面對善意外號,家長要提醒孩子不必過分擔心,告訴他外號不能決定一個人,也不能給一個人定性。

3、"隱性欺凌"的危害很可能超過肢體霸凌

正是因為"隱性欺凌"不容易察覺,所以很多孩子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控訴,家長也難以發現孩子正在遭受校園暴力。就像是杜江一家,如果嗯哼沒有在節目中說出自己被起外號,霍思燕和杜江也許至今也不知道孩子在校園的經歷。

"隱性欺凌"不會在受害者身上留下痕跡,大概率會被"玩笑"和"打鬧"掩蓋,旁邊圍觀人群的起鬨或者"和稀泥"的態度更是讓受害者有苦難言,更難切斷校園暴力的循環。

自尊心受到傷害

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外顯出來,如果是因為被起惡意外號而自尊心受傷,家長也很難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而且,惡意外號常常是對孩子缺點的進一步誇大,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自尊心還是很強,會因為他人的負面評價而懷疑自己。

不愛交際,不能融入集體

在集體中生活是培養孩子能力的重要過程,當孩子受到集體嘲笑時,他就會對集體產生抗拒,逐漸變得孤僻。因為他害怕在集體中受到異樣的目光,想要逃離被嘲笑和指責的環境。久而久而,孩子就越來越難融入集體,就算是對著友好的人群,也會心生抗拒。

默不作聲是對"隱性欺凌"的容忍

給他人起外號會影響人際關係,甚至會落到拳腳相向的地步。然而,很多孩子在受到"隱性欺凌"的時候會默不作聲,因為他得不到朋友的幫助,又難以向家長開口。一次又一次的容忍,會加劇"隱性欺凌",還可能會變為一種扭曲的常態,汙染了友誼和學習氛圍。

二、《童謠森林》:教育孩子勇敢地與校園霸凌反抗,引導孩子克服困難和缺點

《童謠森林》這一繪本就是介紹在面對孩子被起惡意外號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在山的那邊的那邊的那邊,有一座童謠森林。那裡的動物們都會編童謠。一隻小兔來池塘邊喝水,小鴨們頓時來了勁,對著兔子唱起來童謠……

小鴨子們調皮地為所有的小動物都起了一個外號,小兔子們不高興,經歷了一些的冒險故事:教育小鴨子、為自己感到自豪不再自卑、克服耳朵長腿卻短的困難,終於解決了被起外號的問題。

從《童謠森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當孩子被起外號並且感到非常苦惱的時候,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勇敢地與校園霸凌反抗,引導孩子克服困難和缺點。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曾帥三個兄妹一起參加節目,他們的名字很有趣:姐姐叫曾好,他叫曾帥,妹妹叫曾可怡,連起來就是真好,真帥,真可以。

一些同學會叫他"真帥",並嘲笑他的名字,但是孩子卻勇敢地說:"我覺得名字就是爸爸媽媽給我們的祝福,不應該去嘲笑別的名字,所以我為我的名字而感到驕傲。"

確實,孩子不應該為自己的外號所累,更要勇敢地與校園霸凌反抗。無論是告訴老師家長請求幫助,還是勇敢地為自己辯護,孩子都需要勇氣去阻擋校園霸凌對自身的傷害。家長應該教育孩子不容忍校園暴力,而家長也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在孩子受到欺凌的時候能夠保護和安慰他。

此外,惡意外號也可以轉變為讓孩子引以為傲的標籤,推動孩子努力向上。《阿甘正傳》中,阿甘熱愛跑步,但是因為身體笨拙而被稱為"奔跑的傻子",全鎮子的人都在取笑他。但是他的媽媽並沒有放棄阿甘,給予了孩子最大的鼓勵,教育他打破負面評價,用行動證明給其他人看。阿甘慢慢脫去了腳上的支架,跑成最佳橄欖球員,也成為了越戰英雄,跑成了美國公路上的一道風景。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克服困難,努力跳出惡意外號的桎梏,把改變他人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動力,那麼外號也會成為孩子引以為傲的標籤。

我是奶果媽媽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校園欺凌 | 用防霸凌繪本保護你的孩子
    《悲傷逆流成河》中:生活條件不好的女主人公易遙僅僅因為和學校中的優等生關係好而遭受各類殘酷欺凌。在一場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流言成了毀人利器,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那些欺負過她的同學,他們沒有拿刀,可那種心靈上的疤痕更為深刻。「霸凌」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但「隱性霸凌」人們了解多少?
  • 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欺凌」,面對校園霸凌,家長怎麼教育孩子
    有相關資料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正在遭受校園霸凌,而這些傷害對於孩子是不可逆的。那麼父母作為孩子的守護者,當發現孩子在遭受校園霸凌的時候,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呢?教孩子冷靜地面對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頭部受傷詢問原因,女兒低聲回答說:「是班裡的一個男生,抓著我的頭髮磕到了桌子上」。
  • 校園欺凌調查:哪些孩子容易被欺凌?如何防治?
    對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數據的分析顯示,家庭和學校在應對校園欺凌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本期,我們通過數據分析,與專家學者一起展開探討,溯本求源,探尋最有力的手段,對校園欺凌說「不」!樣本介紹 從2013年起,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對分布在全國20個省級單位的112所學校的10279名初中一年級學生進行了持續的追蹤調查。
  • 【正義貓】別讓校園欺凌傷了孩子
    ,本喵突然發現純淨的校園環境也許也有著「灰度空間」。雖然這個觀點過於偏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我國的法律對校園欺凌的施暴者的「仁慈」已經引起了社會的不滿。 校園欺凌的誘因______低齡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在小學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明顯增多。女生施暴的比率增加。經過相關機構的統計,雖然男生間發生校園欺凌的比率高於女生,但是近年來女生施暴的比率上升絕對值高於男生。而且最讓本喵氣憤的是,面對校園欺凌,孩子們的表現有點「冷漠」。有些圍觀的孩子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在旁看熱鬧起鬨,或者是拿手機拍攝。
  • 這樣的「傻孩子」,反而勝過聰明的孩子,家長可別小瞧了
    說實話這些零食在我們農村,還是不容易吃到的,所以那些坐滿孩子的餐桌,零食剛端上去就被一搶而空了。不過,我觀察到一個餐桌上的孩子比較特別,他在其他孩子搶零食搶得口袋滿滿的時候,基本上沒拿。可能他的媽媽也發現了,就問他:「你怎麼不多拿些零食吃?」那孩子說:「搶零食的小朋友,看起來比我年齡小,我年長一點,哪裡能跟他們搶?」我聽見這句話,重新打量了一下這孩子,感覺他應該沒有比周圍孩子大兩歲。
  • 別這樣給孩子起小名,難聽不說還讓人笑話,孩子長大也會不孝順
    其中有一位大約6歲的男孩,旁邊跟著奶奶,不管他做啥,奶奶就喊,我的小祖宗你可慢點,小祖宗別摔著了,哎哎我的小祖宗嘞……旁邊我和幾位媽媽,真是哭笑不得,而且這個小男孩明顯是被寵壞的主,奶奶說啥就是不聽,奶奶管他還往奶奶身上招呼。我在心裡想,照這樣下去,這孩子長大肯定不會孝順。孩子出生後,一般家長都會給孩子起小名,不僅是為了叫起來方便,也顯得更親暱。
  • 超實用的自我保護繪本,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還有家長微課!
    ▌孬孬媽媽說:自從有了孩子,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受欺負,比如:被其他小朋友起惡意外號
  • 最適合孩子的25首中國童謠(2)
    這期分享的童謠有點多,建議大家收藏好,列印出來,念給孩子聽。一直以來,口口相傳的童謠,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優勢,贏得孩子的喜愛。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金波,就多次坦言自己是被母親用童謠餵大的。
  • 《少年的你》上映一個月,你的孩子學會遠離欺凌的方法了麼……
    「大連10歲女童被13歲男生殺害」 「7歲女孩眼睛被塞紙片」等社會新聞的曝光,以及來自官方,類似「孩子之間鬧著玩兒」的回應,讓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心驚和心寒的同時,也意識到了校園欺凌的嚴重性,以及整個社會對校園欺凌現象關注的嚴重缺失。面對屢禁不止的校園欺凌事件,如何教孩子保護自己?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不傷害他人?如何引導孩子敢於求助?
  •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正在經歷校園欺凌,家長要多關注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加入到校園生活,要學會與別人相處,這也意味著孩子要離開家長的保護,開始學會保護自己。學校也像是一個小社會,有的孩子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而有的孩子卻能很好地保護好自己,這與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
  • 反校園欺凌相關繪本推薦|引導孩子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電影《少年的你》熱映一時,除了票房喜人和榮獲多項大獎外,這部電影也再一次將「校園欺凌」這一話題帶入公眾視野。很多在校園中遭受欺凌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帶著常人看不到的傷痛,甚至有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長大,被時間永遠遺落在了童年的痛苦中。
  • 當孩子被取綽號,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我們可以看到,善意的綽號可以變成孩子引以為傲的標籤,鼓勵他,鞭策他,促使他變成更好的自己。小時候我們幾乎人人都被取過外號,如果是善意的也就罷了,可偏偏不少外號都「暗藏機鋒」。一個人的名字,承載著家人的期冀和祝福,沒想到卻成了認知尚不成熟的孩子排擠欺凌他人的開始。
  • 電影《帕丁頓熊2》——別小瞧,你的說話方式將影響孩子一生
    因為有一些搞笑的情節,所以孩子願意去看。愛和勇氣是這個劇的主題,看了以後,讓善良的人們走了困境,重新充滿了前進的勇氣。在這個劇裡,我驚訝地發現,你的孩子將會記下你說的每一句話。有些話會帶給孩子一生的意義。這是一支充滿孝順的,感恩的,正能量的,有教養的,溫暖的帕丁頓熊,之所以教的這麼好,全憑他的露西嬸嬸。
  • 別小瞧孩子「過家家」,「假裝遊戲」能促進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
    但是這是孩子們最常見,也是最熟悉的遊戲,家長有時候過於忙碌,可能不會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但是也絕對不能小瞧孩子這種"過家家"的遊戲。例如,孩子在家裡面玩過家家的遊戲,如果聽到了電視正在播放的某一個音樂,孩子有可能會根據這個音樂和玩具一起跳舞,這個並不是孩子事先能預想到,更不是他們事先安排好的,而是隨機的變化進行調整,同時在腦海中拓展自己的故事線。
  • 童謠:帶孩子向著明亮那方
    ,不能不提日本著名童謠詩人金子美玲,她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瑰麗的想像,被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所喜愛。夏目漱石的弟子、作家鈴木三重吉創辦了兒童刊物《赤鳥》,旨在「為世上的孩子創作真正有價值的童話和童謠」,童謠運動就此拉開序幕。這一呼籲得到了包括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在內的作家的支持,日本當時在世的一流文學家、藝術家悉數參與到這場運動中,創作出了許多富有創造力的童話和童謠。後來,又有作曲家為其中一些優秀童謠譜曲,使得童謠更加普及開來。
  • 兒子回農村奶奶家住7天,名字變成了鐵蛋,該給孩子起外號嗎?
    兒子回農村奶奶家住7天,名字變成了鐵蛋,該給孩子起外號嗎?「媽媽你別喊我博世了,我現在的名字叫鐵蛋,你怎麼老是記不住呀!」聽著兒子給我說話,我氣不打一處來。我大聲吼他:「誰給你起這麼個破名字,鐵蛋鐵蛋,不就是一個蛋蛋嗎?哪有你自己的名字好,博世,就是博士的意思,以後你要好好學習,大了讀博士,多好呀!」「你懂什麼呀媽媽,這個名字是我和奶奶在老家,他們給我起的名字,說我長得結實,叫鐵蛋以後會幹活。我奶奶他們老家那裡,很多人都有一個外號(小名字),我奶奶也有,我奶奶叫醜妮,不信你去問問奶奶!
  • 城市與社會|解決校園欺凌應重視同伴教育的作用
    但是如果我們發現這兩個小孩總是打架,其中一個總是挨打,這其中就存在權力不對等的問題,被打的小孩就是在遭受校園欺凌。 澎湃新聞:校園欺凌的發生跟哪些因素比較相關? 王曦影:誘發校園欺凌的原因比較複雜,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有國外學者認為欺凌者可能缺乏安全的依戀關係和同理心,並運用欺凌尋求關注。對於被欺凌者來說,雖然我們應當承認,誰都有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但是通常有身體殘疾的、性傾向或行為與傳統性別觀念不一致的、過胖或過瘦的、家庭貧困的、流動留守兒童等孩子更容易遭受欺凌。
  • 面對校園欺凌,不要總是等到孩子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才醍醐灌頂
    我是一位教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媽,還是一位曾經也受過校園欺凌的孩子,面對校園欺凌,我深惡痛絕。我想吶喊,我想申訴,我想救救被同學欺凌的孩子們。作為教師,我想保護我的學生,作為媽媽,我想保護我的孩子,作為曾經遭受校園欺凌的一員,我更想保護自己。
  • 1.1億兒童在遭受「隱性飢餓」,看似吃飽了,補的卻是「假營養」
    還有一種飢餓,會存在人的身體內,表現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被稱為「隱性飢餓」。隱性飢餓實質上是營養不良,人體內缺乏某種礦物質、維生素,造成的營養不平衡。 1.1億兒童在遭受「隱形飢餓」,看似吃飽了,補的卻是「假營養」 這幾天,母嬰群裡的壯壯媽媽非常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