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分享的童謠有點多,建議大家收藏好,列印出來,念給孩子聽。
一直以來,口口相傳的童謠,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優勢,贏得孩子的喜愛。
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金波,就多次坦言自己是被母親用童謠餵大的。
他在《母親的童謠》裡也有寫:
夏天的夜晚
月光如水
我依偎在母親的懷裡
母親一邊為我搖著蒲扇
一邊輕輕地吟唱著童謠……
母親的童謠/是一條永不乾涸的河流
從母親的心裡/流進我的心裡。
在童謠中得到詩意啟蒙的金波,心中萌芽了一顆詩的種子,直到今天,這枚種子長成的大樹,依然碩果不斷。
令金波先生受益一生的童謠,到底有什麼魔力呢?一起來看!
☟ 有 趣
把一首趣味童謠等同於是一個歡快的笑聲,一點兒也不誇張,不信來讀——
從前有個屁,
驚天動地,
穿過鐵絲網,
來到了義大利。
義大利的國王正在看戲,
聞到這個屁,
很不滿意,
全城戒嚴捉拿這個屁。
這首童謠,真是大人孩子都會念啊。
屁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無趣不可提的東西,相反,充滿趣味。相信孩子聽後會笑出聲來。
再來看下面這首——
稀奇真稀奇
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雞,
螞蟻身長三尺六,
八十歲的老爺爺坐在搖籃裡。
這是一首顛倒歌。麻雀(小)怎能能踩死老母雞(大)呢?螞蟻又怎麼可能身長六尺呢?八十歲的老爺爺怎麼能在搖籃裡坐下呢?
從現實生活事物的反面去說,顛倒是非,幽默詼諧,令人捧腹。
下面這首河南經典童謠,也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顛倒歌——
小槐樹
小槐樹,結櫻桃,
楊柳樹上結辣椒,
吹著鼓,打著號,
抬著大車拉著轎。
蚊子踢死驢,
螞蟻踩塌橋,
木頭沉了底,
石頭水上漂。
正話反說,趣味十足。正對孩子的胃口。
更有意思的是謎語童謠,不僅是小孩,大人也會為之著迷。
一起來猜——
①
青石板,
曬芝麻,
日裡藏,
夜裡灑。
②
千條線,
萬條線,
落到河裡看不見。
③
一朵芙蓉頭上栽,
戰衣不用剪刀裁,
雖然不是英雄漢,
叫得千家萬戶開。
④
千隻腳,
萬隻腳,
站不住,
靠牆腳。
⑤
空中一隊兵,
哼哼不住聲,
棍棒都不怕,
就怕煙火薰。
⑥
兄弟七八個,
抱著柱子坐,
一時分了家,
衣服都扯破。
⑦
一個壇,
兩個口,
不裝油,
不裝酒。
孩子能猜到謎底嗎?大家又都猜對了嗎?
現在來公布答案:謎底依次是:星⇒月亮⇒公雞⇒掃帚⇒蚊子⇒蒜頭⇒燈籠。
這7首童謠,謎面就是童謠的內容,而謎底,同時也是童謠的標題。
謎語童謠,因為抓住謎底和謎面之間的某種聯繫,而以歌謠的形式敘說現象或事物的特徵,十分有趣。
既能吊足孩子的胃口,又能促進孩子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幫助他們做「善於發現」的人。
☟ 益 智
有一種童謠,是典型的問答式的童謠,以下面這首為例,一起來讀——
桃樹和梨樹
這山望見那山高,
望見那山一棵樹。
你怎知道它是桃?
葉子尖尖樹不高。
這山望見那山低,
望見那山一棵梨。
你怎知道它是梨?
葉子團團樹又低。
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去思考,啟迪他們的心智。
這首童謠在問答中,引導孩子去辨認果樹,為自己的「發現」欣喜不已。
下面這首《手帕歌》,讀後也讓人忍俊不禁。
手帕歌
葫蘆根,
葫蘆蔓,
不知小葫蘆
種哪塊?
種天上?
怕火燒。
種地上?
怕水澇。
種院裡?
怕人偷。
種屋裡?
害怕丟。
剛想要種立了秋。
遲疑不決,結果「錯過了今年,只能再等一年」
。那份遺憾可想而知,但那「猶猶豫豫」最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畫面,真覺有趣,像你,像我,恐怕也像許許多多人吧?
不過笑過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這首短短的童謠,是充滿寓意的。
它告訴我們:做事不要瞻前顧後,要敢於嘗試。哪怕是在不斷地試錯,也好過從來沒有嘗試過。
看似成人化、高深的智慧,用童謠說出來,是不是更能啟迪孩子?
除了問答童謠,數數童謠也非常益智。
如下面這首傳統童謠——
一二三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頭,
七八九,拍皮球,
張開兩隻手,十個手指頭。
比起直白枯燥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信這首《一二三》更能讓孩子記住各個數字的「出場順序」。
因為它巧妙地將數字變成了孩子們具體可知的形象了,化抽象為具體,能迅速提升孩子的數數能力。
如果你覺得數數童謠太過「小兒科」,那下面這首時序童謠一定能彌補缺憾。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
隔河望柳,
七九河開,
八九雁來。
九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按照時間的順序表現了自然景物的變化,這對如今生長在城市之中的孩子來說,不失為一場「及時雨」,讓他們輕鬆就能了解自然變化。
還有故事型童謠,比如下面這首——
唐僧騎馬蹬哩個蹬,
後面跟著個孫悟空,
孫悟空眼睛亮,
後面跟著個豬八戒,
豬八戒鼻子長,
後面跟著沙和尚,
沙和尚敲著鑼,
後面跟著個老妖婆,
老妖婆心最壞,
騙了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塗,
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當,
多虧孫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放金光,
轉身掏出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
妖魔鬼怪消滅光。
《西遊記》原著是一部長篇巨著,但唐僧帶著三個徒弟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無不是這書童謠裡講述的「套路」。
讀這樣的童謠,既能激起孩子對原著的好奇心與閱讀欲,也能啟發孩子去發現故事發展的規律,甚至寫出自己的故事。
☟ 品嘗音韻美
童謠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趣、好玩,孩子們感興趣。另一個就是語言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
隨便選一首,基本都是押韻的。先來看下面這首——
錯了歌
剛過十二點,太陽就落坡。
鴨子逃上樹,貓兒進了窩。
蝙蝠天上飛,正把蜂蜜捉。
狗兒不怕熱,舌頭嘴邊拖。
飛來螢火蟲,把我手燙破。
蚊子嗡嗡叫,直往燈上落。
月圓星星多,怎能不唱歌?
請你想一想,唱錯沒唱錯?
這首韻律感極強,且內容非常豐富。
關鍵是,很多「知識點」真的錯了啊!
太陽十二點落山?夜晚出沒的蝙蝠捉得到蜜蜂?狗兒不怕熱為什麼要把舌頭拖在嘴邊?……
嘗過這首童謠的音韻美之後,讓孩子找出bug,親子共讀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哦。
接著來看下面這首——
中秋節
月兒斜,
中秋節,
又吃月餅又供兔兒爺。
穿新襪,換新鞋,
也跟奶,
也跟姐,
上趟前門逛趟街。
從頭(標題)到尾,這首童謠都在押「ie」韻。
它本身就簡短,配上同樣的韻腳,讀起來更加琅琅上口。
繼續看下面這首——
老鼠抬花轎
八隻老鼠抬花轎,
兩隻老鼠放鞭炮,
四隻老鼠來吹號,
「嗚哩哇啦」真熱鬧。
老貓聽見來賀喜,
一隻一隻全吃掉。
還有這首——
老鼠嗅著油豆香
油一缸,
豆一筐,
老鼠嗅著油豆香。
爬上缸,
跳進筐,
偷油偷豆兩頭忙。
又高興,
又慌張,
腳一滑,
身一晃,
「撲通」一聲跌進缸。
在童謠裡,小老鼠的形象經常出現,並且總是傻得可愛。就算不押韻,光讀上一讀文字,就能品嘗到閱讀的快樂。
長期被音韻美浸潤的孩子,語感強,對文字也會變得敏感。從這一點來說,童謠大概是親近母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了。
☟ 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繞口令童謠,總是惡作劇般把一些發音容易混淆的字連綴成有一定意義的童謠,可以有效訓練孩子的發音。來試試看——
誇駱駝
◇錢德慈
駱駝馱著貨,
貨用駱駝馱。
伯伯牽駱駝,
一個跟一個。
穿過大沙漠,
不怕渴和熱。
伯伯誇駱駝,
幹活真不錯。
繞口令PK中,讀得又準又快者取勝。所以孩子能讀準還不夠,還要提升他們的迅速。長期加以訓練,孩子對聲母、韻母和聲調,都能準確發音。
下面這首傳統經典童謠,也是一首非常有意思的繞口令——
坡上立著一隻鵝
坡上立著一隻鵝,
坡下就是一條河,
寬寬的河,
肥肥的鵝,
鵝要過河,
河要渡鵝,
不知是鵝過河,
還是河渡鵝。
「寬寬的河」「肥肥的鵝」這兩個形象放在一起本身就非常有畫面感,讓人看到就會「嘿嘿」一笑。
再配上「he」「e」這樣傻傻不分清楚的音,孩子讀起來還是比較有挑戰力的。
但一旦挑戰成功,不僅能糾正他們的發音,更能讓他們擁有一股莫大的成就感。這樣的成就感,會讓他們對語言文字,有一種天然的好感與感知力。
☟ 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在這一功效上,最奏效的恐怕要屬連鎖調童謠了。
什麼是連鎖調童謠?看完下面這首你就瞭然於心了。
做習題
小調皮,做習題。
習題難,畫小雁;
小雁飛,畫烏龜;
烏龜爬,畫小馬;
小馬跑,畫小貓,
小貓叫,嚇一跳。
學文化,怕動腦,
看你怎麼學得好?
頂針的修辭手法讓童謠的內容逐句相連,環環相扣,節奏感非常強。
讀這樣的童謠,可以幫助孩子發散思維,「看了上一句,你想想下面會發生什麼」,這樣的思維訓練是開放的,可以讓孩子的想像力自由馳騁。
接著來看下面這兩首——
蓋花樓
蓋!蓋!
蓋花樓。
花樓低,
碰著雞。
雞下蛋,
碰著雁。
雁叼米,
碰著小孩就是你。
誰跟我玩
誰跟我玩,打火鐮;
火鐮花,賣甜瓜;
甜瓜苦,賣豆腐;
豆腐爛,賣雞蛋;
雞蛋香,賣生薑;
生薑辣,造寶塔;
寶塔高,剁三刀;
三刀快,切青菜;
青菜青,上北京;
上北京,去幹啥?
遊故宮,登景山;
再去逛逛頤和園。
雖然內容本身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但它卻像一個擊中水面的石頭,讓孩子的思維如水波一樣,一圈一圈漾開。
一個從小就懂得發散思維的孩子,長大以後一定也是一個思維活躍的人。
童謠的好處當然不止於傳播快樂和美感,提高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它還能滋潤孩子的心靈,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讓孩子獲取知識……
所以,別再等了,一起跟孩子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