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俠客地理 ,作者李忠東
俠客地理
尋找自然美景,探秘山水奇觀,用腳、相機和鍵盤記錄地球故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大渡河秘史:一條河流不為人知的秘密
李忠東 周江陵 鄒蓉
編者按:2020年8月18日,青衣江流域出現100年一遇洪水,大渡河下遊、岷江下遊防汛形勢嚴峻,四川首次啟動I級防汛應急響應!據媒體報導,洪水淹至樂山大佛腳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大渡河既指今天的大渡河,又指今天的青衣江,這兩條毗鄰而居,相伴而行的河流,在歷史長河中總糾纏交織在一起。
當我們追溯文明的起源與演進時
最終我們都會追溯到
一座山或者一條河
地理往往成為文明起源的初始點
人們結草而居
因地制宜築城造廓,聚人成邑
然而
所有族群的生活習性、建築風貌
以至於所有詩歌、戲曲等文學藝術
最終都會和這座山這江水捆綁緾繞在一起
與其說什麼樣的族群創造什麼樣的文明
還不如說什麼的環境孕育什麼樣的文明
——引自《大河奇峽》序
大渡河安順場(楊建 攝)
01
混沌之河:名稱之謎
大渡河之名的由來,總是與四川盆地西南緣的青衣江、岷江交織在一起,難以理清
大渡河,從古到今,先後使用過十多個名字。如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陽山江、羊山江、魚通河、金川、銅河。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沫水、陽山江和銅河。
「沫水」大概是大渡河最早的稱謂,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沫水》中記載:「沫水出廣柔徼外,東南過旄牛縣北,又東到越巂靈道縣出蒙山南,東北與青衣水合,東入於江」。《水經注・沫水》大致給我們勾勒出了大渡河流經的區域,和我們今天的大渡河基本吻合。
大渡河中遊漢源段
而更早的記載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沫若水」。漢武帝派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曾到達沫水和若水。沫水為大渡河,若水為青衣江,後來樂山籍的郭沫若,乾脆以沫水和若水各取一字為名。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大渡河與青衣江毗鄰,地理環境十分相似,古人常常將它們混淆,所以青衣江又有沫水之稱,大渡河又常被稱為青衣江。所以在古代,沫水、青衣水、大渡水,常常是大渡河和青衣江共同的稱呼。
大渡河上遊金川段(楊建 攝)
「陽山江」則可看作是大渡河的別稱,也有人認為是唐朝時期大渡河的稱謂,但奇怪的是在古籍經典文獻中鮮有出現,而在地方志中卻較為頻繁。
從樂山沿大渡河到靈關道上的漢源和甘洛的一條古道,在古時稱為陽山江道,分水陸和陸路兩線,是南方絲綢之路東西兩路之間的橫向連線。
這條古道據說是秦時古蜀滅亡後,蜀人南遷的逃亡之路。有人考證在峨眉山符溪、金口河枕頭壩、漢源小堡鄉等地出土的大量蜀人墓葬和蜀式青銅器,便是史書所載「秦人遷蜀」事件證據,而史籍中「古涇口」後來演變為今天的金口河。
位於大渡河切沙灣河段的硝鬥巖天坑(@周建軍)
「銅河」是大渡河下遊的別稱,峨邊以下即銅河。其名的得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因附近山中產銅,故名;其二,相傳西漢人鄧通在此開礦鑄錢(史稱鄧通幣)而得此名。出生於樂山市沙灣的郭沫若在著作中,經常以銅河來相稱大渡河,可見銅河的稱謂在民間很有基礎。
「大渡河」一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專指眼前這條河的呢?「大渡河」一詞來源於「大渡水」或「大度水」。但西漢時期編撰的《漢書・地理志》中,大渡水指的是青衣水,也就是青衣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大渡河就像「沫水」一樣,既指今天的大渡河,又指今天的青衣江,這兩條毗鄰而居,相伴而行的河流,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青衣江洪雅段(李忠東 攝)
任乃強先生說:「查青衣江在漢曰大度水,漢以後即失此名。」但實際上,大渡河指青衣江並未消失,北宋時期的《資治通鑑》卷226注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大渡河,在雅州盧山縣界」,一直到成書於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統志》雅州條中還清晰地記載「大渡水,在蘆山縣北四十裡,邛縣、蘆山往來必渡此水,故名『大渡』,東南流入南安縣界」。
而從唐朝開始,大量史籍出現的大渡河,大多是指黎州飛越縣的那條河,唐飛越縣境相當於今漢源縣宜東鎮,今天的大渡河正好從其北側和西側通過。而在唐高宗儀鳳二年(677),還曾在大渡河畔設立大渡縣,據史實記載:於大渡河東岸置大渡縣(今瀘定縣興隆鄉沈村),隸雅州,武后大足元年(701)年,大渡縣連同三縣重置黎州。次年,也就是武后長安二年(702)大渡縣入飛越縣。
難道說歷史上真的有兩條名為「大渡河」的河流?有關大渡河的歷史就象一團亂麻,它和四川盆地西南緣的青衣江、岷江交織在一起,越理越亂。
大渡河在樂山匯入岷江(李忠東 攝)
02
蜿蜒之河:流向之謎
到底向南還是向東,這真是一個問題……
大渡河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阿尼瑪卿山脈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其上源為麻爾柯河、阿柯河,在久治縣)經阿壩縣於馬爾康縣境接納梭磨河、綽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後稱大金川,向南流經金川縣、丹巴縣,於丹巴縣城東接納小金川後始稱大渡河,再經瀘定縣、石棉縣轉向東流,經漢源縣、峨邊縣,於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長1062公裡。
大渡河流域示意圖(來源:《大河奇峽》)
觀察大渡河流域的水系圖,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青海玉樹的果洛山起源,整個水系大致由北向南流淌,但行至石棉一帶時卻突然來一個90度拐彎,折向東奔岷江而去,在地圖上形成了「L」型直角拐彎。這是流水自然的選擇結果呢?還是河流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呢?
我們再把範圍擴大,更為有趣現象出現了。
我們發現,不止是大渡河,流淌在橫斷山區的其他幾條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均在中下遊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拐彎。
難道這也是巧合?
流淌在橫斷山區的其他幾條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均在中下遊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拐彎
我們將三條河流第一次拐彎的點做一個連線,三個點居然幾乎在一條直線上。
它們就像三個跳芭蕾的演員,隨著音樂節奏身體同時傾斜,大腿同時往一個方向彎曲。唯一有區別的是,金沙江和雅礱江向北東方向折轉之後,最終再次折轉重新回到南北流向,而大渡河折轉後,就再也沒有回頭,徑直東流,匯入岷江。
地理常識告訴我們,大江大河的流向和拐彎大多與地質構造有關。穿行在青藏高原橫斷山區的系列南北向河流,正是受到近南北構造線的控制,同樣這三條河流出現的協同拐彎,也受到一組北東-南西向斷裂帶的控制。
大渡河流經石棉,突然一個90度折轉,向東切開大相嶺,直奔四川盆地而去(來源:《大河奇峽》)
那麼大渡河為什麼向東折轉之後,卻並不像金沙江和雅礱江一樣,再次折轉回來,繼續由北向南流淌呢?
或者說有沒有這種可能,大渡河本身已經折轉回來向南流淌,但後來由於地殼變化等其他原因導致河水不能南流,這才被迫切穿大瓦山,奔向東側的四川盆地呢?
與大渡河南北對應的河流是位於攀西地區的安寧河。安寧河全長337公裡,多年平均流量217立方米/秒,這個流量與相鄰的金沙江(4750立方米/秒)和雅礱江(1860立方米/秒)相比,顯得十分寒酸。安寧河的流量雖小,但其流淌的安寧河谷卻十分寬闊,安寧河谷甚至還是僅次於成都平原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這似乎與形成它的安寧河並不匹配。
一條僅200餘立方米/秒的河流能形成如此規模的衝積平原和河谷嗎?
安寧河谷(楊建 攝)
這種疑問,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引起地理專家的關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的徐茂其教授在對大渡河支流南椏河考察後發現,南椏河存在大量廣谷平川的殘遺景觀,而且尤其在菩薩崗埡口尤為壯觀。
他認為,從野雞洞一帶,古河道的延伸方向來看,安寧河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河道應是由南向北,流入大渡河的,後因菩薩崗東西向強烈隆起,強迫菩薩崗以南的安寧河水倒向南流入金沙江。
徐教授的發現讓人耳目一新,但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安寧河並非由南向北注入大渡河,而原本就與大渡河是同一條河流,安寧河谷是大渡河曾經的舊河道。
在地史的某個時期,大渡河由南椏河經菩薩崗沿安寧河谷向南流,最後匯入金沙江。但由於菩薩崗東西向強烈隆起,成為分水嶺,將大渡河南北分開,北面的大渡河被迫向東切開大瓦山,流向四川盆地。而南邊的安寧河,水量銳減,幾乎成為斷頭河,只好重新一路納聚細流,繼續向南流淌。
這就是為什麼安寧河水量較小,但安寧河谷卻十分寬闊的原因。而出現在菩薩崗一帶寬3∼4公裡的所謂古安寧河谷遺蹟,其實是大渡河的古河道遺蹟。厚達數十米的第四系鬆散堆積物,也是大渡河的傑作。
紅色箭頭為可能大渡河古流向(來源:《大河奇峽》)
其實這絕非天方夜譚,科學家們早就在大渡河河谷和安寧河谷發現昔格達組湖相沉積,這些沉積物北始於大渡河的瀘定一帶,南至攀枝花,呈南北向線形串珠狀分布,明顯它們之間曾經是彼此貫通的湖泊。
因此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孔屏博士在2009年便明顯提出如下推斷:「古大渡河的大致流徑,它自丹巴以北向南,經瀘定,在石棉附近連接南椏河谷,並越過拖烏山『風口』,再接安寧河谷繼續向南,最後匯入古金沙江水系。」
曾經一直向南流的大渡河,在環境的變遷下,被迫向東尋找出口擁抱四川盆地,正是這一次轉折,這才切開大瓦山的屏障,將一段絕世峽谷留在這裡,讓我們驚嘆不已。
橙色為大渡河河谷和安寧河谷發現昔格達組湖相沉積,這些沉積物北始於大渡河的瀘定一帶,南至攀枝花,呈南北向線形串珠狀分布,明顯它們之間曾經是彼此貫通的湖泊
03
委屈之河:岷江正源之謎
大渡河與岷江,誰是幹流,誰是支流?
穿行四川西部的幾條大河,它們都有彼此相同的特點。比如,它們都幾乎等間距平行從北向南流淌,然後在南端與幹流匯合,最終入長江東流出四川盆地。
再比如,他們都完整地穿越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從上至下,經歷了源頭區高寒溼地,中上遊深切峽谷。這幾條河就像是芭蕾舞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在同一位置外開,同一位置伸展,同一位置繃直,同一位置旋轉,整齊劃一,令人驚嘆。這種高度的協調性,恐怕是全球獨一無二的。
大渡河上流的曲流(李忠東 攝)
構成四川西部的四條大河,大渡河匯入岷江,雅礱江匯入金沙江。河流越是往西,河流的長度越長。比如,岷江全長711公裡(以東源為正源),大渡河全長1062公裡,雅礱江全長1571公裡,金沙江全長3481公裡。
所以,當數據放在一起比較時,大渡河似乎就顯得有些委屈,它作為岷江最大的支流,其長度遠遠大於岷江(以東源為正源),不僅是長度,從流量來看,岷江在樂山與大渡河會合之前的河口流量為485立方米/秒,而大渡河流入四川盆地之前的福祿鎮,測得的多年平均流量為1490立方米/秒,差距相當懸殊。
大渡河大峽谷(楊建 攝)
而從流域面積看,大渡河的流域面積為9.2萬平方公裡,而岷江整個流域的面積13.6萬平方公裡,如果將大渡河流域的面積扣除,岷江流域的面積僅有4.4萬平方公裡。如果要給一個公正的說法,也許應當是這樣:大渡河,長江的一級支流,全長1279公裡,於宜賓匯入長江,岷江是其最大的支流。
長期以來,以岷江為長江一級支流,以大渡河為岷江支流,還真是委屈了大渡河。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岷江形成並滋養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一直被視之為蜀地的母親河,而居四川盆地西南一隅的大渡河無論從知名度還是滋養功能都無法與之相比,所以就習慣性將它當作岷江的支流了。
岷江不僅搶了大渡河的風頭,而且在歷史上還長期作為長江的正源,直到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才糾正,長江的正源其實是金沙江。
大渡河(楊建 攝)
說到如何確定河流的源頭,在河源學上一般從三個方面來看,從長度上看,「河源唯遠」;從流量上看,「流量唯大」;從方向上看,以「與主流方向一致」。然後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又以「河源唯遠」為重要標準。
以此為標準,又引出大渡河的另一段委屈來。
歷史上長期將其作為岷江的一條支流,其實它至少應當是岷江的正源。
岷江的正源,在傳統是這樣認為的:「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槓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於虹橋關上遊川主寺後,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於宜賓市注入長江。」
岷江都江堰寶瓶口航拍,岷江長期被當成長江的源頭,大概是因為它太重要了
這種說法完全無視了大渡河的存在,因為從河源學角度,無論是從長度,流量,還是流域面積,大渡河都要比發育於岷山南麓的岷江更有資格成為岷江的正源。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少創率領的團隊開展了一項課題,他們依據國內外地理學界普遍採用的「河源唯遠」的原則,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分析及源頭地區的實地考察驗證,確定大河源頭和長度,其中便包括長江及其四條重要支流。
經過他們的研究,最終確定大渡河是岷江正源,其最上源流名為瑪爾曲,源頭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滿掌鄉境內的莫壩東山西麓,源頭坐標為東經100度17分32秒,北緯33度23分16秒,源頭海拔高程4579米。
這一結果最終於2013年由中國科學院予以確認。
大渡河切出來的絕世深峽(楊建 攝)
(本文文字源於李忠東、周江陵、鄒蓉《大河奇峽—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2019年4月,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俠客地理(ID:xiakedili)
文字:李忠東 周江陵 鄒蓉
圖片:薛康 李忠東 張黃榮 楊健 周建軍等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文地理】大渡河秘史:一條河流不為人知的秘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