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塗
珞雪
漢服愛好者的快樂時光
漢服愛好者將文物結合古畫、壁畫還有陶俑綜合考慮,來設計漢服
□楚天都市報記者 夏雨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身著對襟大袖齊腰襦裙的珞雪,在人群中具有百分之百的辨識度,但和霓裳在身的同袍們站在一起,她便成了他們,你不能一眼認出她來,但你敢肯定,他們是群漢服愛好者。
同袍是漢服愛好者對同道中人的雅稱,取自《詩經·秦風·無衣》的「與子同袍,豈曰無衣」。
往前追溯到2003年,河南電工王樂天穿著自製漢服走上街頭,成為漢服首開先河的第一人,至此漢服文化走進大眾視野,經過17年的累積與影響,進而成為年輕人追逐的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的漢服姑娘走上街頭、甚至舉行漢服成人禮、婚禮。就在日前的七夕,不少大小規模的漢服群體復原著傳統文化活動。
那些把漢服當日常裝的人們,他們對漢服的愛來自哪裡?穿上漢服的體驗如何?從「奇裝異服」到「行走的活化石」,她們在推廣漢服的路上又有哪些難忘的遭遇或成果?而穿一件漢服的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講究?
因美而結緣的文化衣冠
作為武漢最早一批入圈的人,珞雪喜歡上漢服純粹因為對衣著著迷,「從小愛看古裝劇和《鏡花緣》連環畫,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好看的衣服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不穿呢?直到2008年,我參加了在武漢大學舉辦的笄禮(漢民族女孩成人禮),了解到漢服消亡的歷史原因,才意識到漢服不僅僅是一件美麗的衣裳,也是我們文化的衣冠。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漢服是復興傳統文化的符號,最終還要回到禮儀和傳統文化上來,所以我們幾個同袍在一起創建了古華文化社。」
古華文化社原為荊楚漢服qq群,端午節刺五毒、點雄黃;七夕節穿針拜九霄;花朝節賞紅,上巳節曲水流觴……12年來,每值傳統節日,珞雪和她的社團都會組織相應的民俗活動來宣傳漢服及傳統文化。2009年2月,他們為一位同袍舉辦了漢服婚禮,成為武漢首場漢服婚禮。2019年他們作為第七屆中華禮樂大會的協辦方在武漢園博園引領來自美國、馬達加斯加、緬甸等國家的國際友城市民感受濃濃中華情。
除了組織民俗活動和禮儀活動,珞雪也會做手工雅集,教大家製作漢服、團扇、蓮花燈等小手工,還在崇仁路小學和育才小學的第二課堂上教小朋友製作漢服摺紙,讓小朋友們更早地接觸漢服。
據珞雪介紹,武漢漢服愛好者已超三千餘人,不乏男性,並在不斷壯大。塗塗是2015年加入武漢漢服圈的同袍,她告訴記者,「最初喜歡的理由很簡單,只有一個詞就是『好看』,但隨著參加活動,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就更加沉迷了。算是因喜歡而了解,後因了解而越來越難捨吧!」
一件漢服的講究
漢服的上衣會根據領子的不同有不同款式:交領、直領、圓領、立領等,如果你把交領右衽不小心穿成左衽(古時表示喪服或囚服),那是萬萬不可的;七夕活動我們穿的都是對襟直領上衣,單層長的叫衫,短的叫襦,夾層的叫襖;對襟直領長衫也叫褙子,在宋代比較多見,齊胸襦裙是唐代的常見款式,襖裙則是明代特有的款式……
珞雪向記者耐心介紹著不同款式的漢服,讓人感嘆一件漢服有這麼多的講究。「有的人認為漢服是漢朝的衣服或者就是影視表演的古裝,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的包容性也很強,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所以漢服的款式也很多。」
據統計,2019年,淘寶平臺上漢服市場規模破20億元,但以2003年為起始點的最初興起的幾年,漢服商家少之又少,「買不到喜歡的,就自己做。」珞雪笑道。她研學了不少服飾書籍、墓葬資料,並去各地博物館看文物。
「馬山楚墓出土的直裾袍衣長175釐米,通袖長274釐米,袖寬48釐米,袖口寬40釐米。穿出來就是拖地的效果。開始很多商家做漢服的時候,懷疑這個文物的尺寸錯了,實際上,按文物去復原做的漢服,美感要好很多。」
在珞雪看來,自己因為穿上漢服而和古人有了一種奇妙的連接,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和向善向美的氣息。「穿上漢服以後自己就有了另外一個身份,我的言行舉止要能夠配得上這套衣服。漢服禮服的袖子非常寬大,這對手放的位置就有要求,如果手很隨意的垂下來,袖子就會耷拉不雅觀。漢服是有前中線和後中線的,就是在提醒你,衣冠是否整潔,做人要宗正。」
珞雪希望大家不要只把漢服當拍攝或表演的道具。她和同袍們一起學習古琴、尺八、古典舞、黃帝內經等等,「漢服相關的中華文化,真的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從遭冷眼到節日自由
已過四十不惑的珞雪在一家企業工作,她衣櫃有三分之一都是漢服,其他空間不得不留給工作裝。她回憶自己第一次穿漢服出門的時候,心裡即開心又忐忑,開心的是能穿上漢服和同袍們相聚,忐忑的是出門要遭受路人的冷眼和評論。
「以前在推廣漢服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漢服太過於小眾,很多人對漢服都存在誤解甚至排斥,穿漢服走在路上,有人會問穿的是戲服吧?到哪裡演出了?你們穿越了!古裝真好看!你們穿的是和服(韓服)吧?但正是由於大家不了解漢服,所以才需要我們耐心的講解,我們做活動的意義也在於此。就這樣從2008年開始做活動,直到2013年秋天,我們穿漢服路過首義廣場的時候,旁邊一個路人問,『你們穿的是漢服吧?』那一刻聽到有人認出漢服的時候,我們好開心!之後當我們穿著漢服走在路上時,聽到認出漢服並肯定漢服的聲音越來越多,心中也越來越欣慰。」
截至記者發稿時,抖音的漢服話題裡有155.3萬個視頻,387.2億的播放量;在B站,漢服頻道被45.2萬用戶訂閱。越來越多年輕人為漢服注入了活力。
起初,塗塗的家人並不支持她,「不理解我為什麼要打扮得像唱戲的?現在他們雖然還沒有全力支持,但是已經不反對了。沒有活動的休息時間,我在家穿日常漢服或者混搭,但傳統節日和春節假期我都已經實現了漢服自由啦!」塗塗說。
【糾錯】編輯:郭蔓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