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誕辰200周年:音樂界的不朽巔峰

2021-01-12 三聯生活周刊
華格納誕辰200周年:音樂界的不朽巔峰 2013-07-31 10:47 作者:陳晨來源:東方早報

他是這個世界上擁有傳記數量最多的人,他從來不僅僅是一個作曲家,那些被冠以「德意志精神源泉」的古老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在他筆下化身為恢弘的奇觀,明明只是神秘瘋狂的幻想卻讓聽者墮入比真實世界更深的「堅信不疑」。他的影響遍及世界每個領域,人文、藝術、政治、經濟、科學……因為幾乎每個領域的執牛耳者都是他的死忠或者死敵。

今年應該沒有一個音樂家會比華格納更紅。200年前的5月22日,德國音樂家華格納生於德國萊比錫。他是這個世界上擁有傳記數量最多的人,他從來不僅僅是一個作曲家,那些被冠以「德意志精神源泉」的古老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在他筆下化身為恢弘的奇觀,明明只是神秘瘋狂的幻想卻讓聽者墮入比真實世界更深的「堅信不疑」。他的影響遍及世界每個領域,人文、藝術、政治、經濟、科學……因為幾乎每個領域的執牛耳者都是他的死忠或者死敵。

還有那些你以為理所應當,如同「真理」一般的存在許多都來源於他:奏響在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時刻的《婚禮進行曲》、走進劇院電影院觀看表演觀眾席熄滅的燈光、為了視覺和音響效果而把樂隊隱藏在樂池內……在華格納所生活的時代,歐洲的音樂天空群芳爭豔:他童年時,貝多芬、舒伯特尚在人世,而諸如孟德爾頌、舒曼、蕭邦、比才、柏遼茲、羅西尼、布魯克納等一大批音樂巨匠亦與其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往。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人們追逐的對象。2010年,科隆版《尼伯龍根指環》在上海演出時的盛況就足以證明。

上周,作為世界上最重要音樂節之一的拜羅伊特音樂節在德國拜羅伊特正式開幕,在一個月時間裡,有29場華格納歌劇上演。(可惜在這個重要的年份裡,上海看不到一部華格納歌劇的演出。)此刻,我們決定用最嚴苛的標準去回顧、評述他的人生。關於華格納「失敗」的為人,不同時代的口誅筆伐屢見不鮮。而將以下羅列的專屬華格納的「七宗罪」堆疊起來「墊」在他腳下,就足以將他「供上神壇」,傲視眾生。

威廉·理察·華格納(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的華格納自幼受做演員的繼父影響愛好文藝,在聆聽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後狂熱地決定投身於音樂事業。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並同時成為詩人、劇作家、導演和指揮。

華格納早期的《婚禮》、《愛情禁令》、《黎濟恩》還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漂泊的荷蘭人》、《湯豪瑟》、《羅恩格林》等作品已經反映了華格納積極改革歌劇的意向。最著名的代表作《尼伯龍根指環》創作時間長達25年,全劇長達16個小時,分四夜上演。為上演該劇而建立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和拜羅伊特音樂節延續至今。

在偏重音樂技巧的義大利與法國歌劇盛行的時代,華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跟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將德國浪漫主義歌劇推向巔峰。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無路可走

作為19世紀浪漫樂派的代表,德國音樂家威廉·理察·華格納把從18世紀初建立起來的完整的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推上巔峰,後人除了另闢蹊徑,再無超越的可能。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說:「華格納的模仿者們只是一群猴子。」

這樣說顯然有些過分,後來者即便無法達到他的高度,但同樣為音樂史留下了赫赫瑰寶,布魯克納、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才華無疑是被華格納點燃的。另一個與他同年而生的音樂家威爾第也被認為終生在追趕華格納的腳步,並在其晚年的《奧賽羅》、《法斯塔夫》等作品中成功縮小了與華格納之間的差距。至於同時代的勃拉姆斯則選擇站在他的對立面,引得與華格納決裂後的尼採忙不迭在客廳鋼琴上供上一尊他的畫像;身為維也納歌劇院院長的馬勒寫了大量藝術歌曲卻對歌劇望而卻步,這都可以看作華格納對歌劇史的「虧欠」。

而另一部分人,從接受華格納的影響起步,逐漸擺脫這個羈絆,最終在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另立一宗,成為新領域內開疆拓土的勇士。以去年借150周年「紅」過一輪的德彪西為例,華格納是個讓德彪西終生愛恨交加的糾結存在。這位作為19、20世紀音樂橋梁的音樂家在30歲以前狂熱地崇拜華格納,曾自喻為「在華格納陣營中自亂陣腳忘記了最簡單行禮規則的信徒」;他把《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甚至可以背譜彈奏整部歌劇;德彪西在創作歌劇《佩利亞斯與梅裡桑德》期間所寫的一封信中記載:「最糟糕的是那個化名理察·華格納的幽靈在小節線之一的一個轉折處出現了,於是我把整個東西都撕掉了,而且開始尋求各種樂句中更有特點的組合。」撕掉的是樂譜,撕不掉的則是後人在《佩利亞斯與梅裡桑德》中仍然可以感到《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陰魂不散」的影子。

於是德彪西放話,「華格納曾是輝煌的落日,但人們卻把落日的輝煌當成燦爛的曙光」。打著「印象派」的旗號,德彪西驕傲地宣告:「對我來說,傳統是不存在的,過去的塵土是不那麼受人尊重的。」多年以後,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中的和聲和「特裡斯坦和弦」一樣在西方和聲發展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代表了西方和聲發展的兩種路徑,同時又都動搖了傳統調性和聲的根基,進而促進了大小調和聲的解體。

隨著華格納的離世,人們都說歌劇的黃金時代過去了。空前絕後的華格納讓今天全世界歌劇界最大的盛事仍是上演他的作品。只要在上演《尼伯龍根指環》,不管水平如何,都會是一項令人心馳神往的創舉。

「難聽」現代音樂的

「始作俑者」

關於現代音樂怎麼那麼「難聽」已經被爭論了上百年,而這關200年前寫出那麼多好聽歌劇的華格納什麼事呢?

出現在華格納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開始處的幾小節可謂是音樂歷史上的分水嶺。這其中出現了一個包含F、B、#D以及#G音的奇怪和弦。這一和弦孕育著音樂發展中的疑問,對這個和弦的探討延續至今——在此之前,所有的和弦都有顯著標記,在某一個調內,其表達目的能夠清晰地為人所理解,聽覺能夠直觀判斷出和弦的發展方向,並且獲得悅耳愉悅的聽覺體驗。然而華格納拒絕在和弦上記標記,那些顯得模稜兩可的和聲更是讓人們「找不著調」。

華格納更強調和弦在音響上的效果。「特裡斯坦和弦」達到了和聲的極限,華格納賦予了這一和弦高度的情緒概括作用,集中表現了全劇的矛盾。從「特裡斯坦和聲」中,人們領悟到「飄浮的調性」在現代音樂中的驚人魅力。

這被視為否定作為音樂創作基礎的「調性」而踏出的第一步,被公認為是孕育了20世紀音樂的一粒種子。直到20世紀的到來,調性被徹底打破。被譽為「現代音樂之父」的勳伯格亦是深受華格納之「毒」。至於後來那些至今讓許多人高呼「刺耳」的「不中聽」的現代音樂,以及那些「先鋒音樂」所尊崇的探索聽覺感官新體驗,依然能夠在各色現代音樂會上聽到。學院派們津津樂道的學術前沿和令演出商們頭疼的難賣的晦澀曲目亦是華格納熾烈音樂才華留給今人的「餘溫」。

演唱難得

「唱死人」

今天人們只能聽到華格納的作品,所以有時難免忘記他也是個出色的指揮家。在華格納雄踞歐洲揮壇的那些年裡,他被視作專制、傲慢、裝腔作勢、亂花錢的人,經常受到官方的譴責。然而,一段時間的適應與磨合之後,歐洲開始崛起一支獨一無二的深邃、劇烈、富有高度個人風格詮釋的樂團。「華格納學派」——那些受過華格納式訓練的指揮家(彪羅、裡希特、赫爾曼·萊維、菲利克斯·莫特爾、安東·賽德爾等)幾乎統治了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樂壇。

在他之前,一支交響樂團的合奏並不是什麼難事。譜面上沒有那麼講究的記號,樂器也沒有那麼多種多樣,樂器的演奏技法也沒有那麼高明複雜,更不用說那些「人體音箱」遭的大罪了。

關於交響樂,據說華格納只學過三部交響曲。即便如此他還是極力標榜一個指揮的權利——貝多芬的作品一般用十二行譜表,而華格納把它擴展到二十二行譜表。不知道現在指揮們看總譜眼花繚亂的時候有沒有怨念華格納。他還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發展出三管制或四管制,以營造他恢弘的樂隊效果。

為了能夠達到他所希望的某些區別於傳統的音色,華格納甚至不惜重新發明新樂器。比如被稱為「華格納大號」的次中音號,一般人根本吹不響。還有低音拉號、低音黑管、英國管這些新興又冷門的樂器,以及小鼓、低音鼓、鈸、三角鐵等打擊樂都被華格納一股腦塞進了交響樂

理察·華格納

今年應該沒有一個音樂家會比華格納更紅。200年前的5月22日,德國音樂家華格納生於德國萊比錫。他是這個世界上擁有傳記數量最多的人,他從來不僅僅是一個作曲家,那些被冠以「德意志精神源泉」的古老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在他筆下化身為恢弘的奇觀,明明只是神秘瘋狂的幻想卻讓聽者墮入比真實世界更深的「堅信不疑」。他的影響遍及世界每個領域,人文、藝術、政治、經濟、科學……因為幾乎每個領域的執牛耳者都是他的死忠或者死敵。

還有那些你以為理所應當,如同「真理」一般的存在許多都來源於他:奏響在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時刻的《婚禮進行曲》、走進劇院電影院觀看表演觀眾席熄滅的燈光、為了視覺和音響效果而把樂隊隱藏在樂池內……在華格納所生活的時代,歐洲的音樂天空群芳爭豔:他童年時,貝多芬、舒伯特尚在人世,而諸如孟德爾頌、舒曼、蕭邦、比才、柏遼茲、羅西尼、布魯克納等一大批音樂巨匠亦與其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往。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人們追逐的對象。2010年,科隆版《尼伯龍根指環》在上海演出時的盛況就足以證明。

上周,作為世界上最重要音樂節之一的拜羅伊特音樂節在德國拜羅伊特正式開幕,在一個月時間裡,有29場華格納歌劇上演。(可惜在這個重要的年份裡,上海看不到一部華格納歌劇的演出。)此刻,我們決定用最嚴苛的標準去回顧、評述他的人生。關於華格納「失敗」的為人,不同時代的口誅筆伐屢見不鮮。而將以下羅列的專屬華格納的「七宗罪」堆疊起來「墊」在他腳下,就足以將他「供上神壇」,傲視眾生。

威廉·理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的華格納自幼受做演員的繼父影響愛好文藝,在聆聽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後狂熱地決定投身於音樂事業。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並同時成為詩人、劇作家、導演和指揮。

華格納早期的《婚禮》、《愛情禁令》、《黎濟恩》還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漂泊的荷蘭人》、《湯豪瑟》、《羅恩格林》等作品已經反映了華格納積極改革歌劇的意向。最著名的代表作《尼伯龍根指環》創作時間長達25年,全劇長達16個小時,分四夜上演。為上演該劇而建立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和拜羅伊特音樂節延續至今。

在偏重音樂技巧的義大利與法國歌劇盛行的時代,華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跟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將德國浪漫主義歌劇推向巔峰。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無路可走

 作為19世紀浪漫樂派的代表,德國音樂家威廉·理察·華格納把從18世紀初建立起來的完整的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推上巔峰,後人除了另闢蹊徑,再無超越的可能。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說:「華格納的模仿者們只是一群猴子。」

這樣說顯然有些過分,後來者即便無法達到他的高度,但同樣為音樂史留下了赫赫瑰寶,布魯克納、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才華無疑是被華格納點燃的。另一個與他同年而生的音樂家威爾第也被認為終生在追趕華格納的腳步,並在其晚年的《奧賽羅》、《法斯塔夫》等作品中成功縮小了與華格納之間的差距。至於同時代的勃拉姆斯則選擇站在他的對立面,引得與華格納決裂後的尼採忙不迭在客廳鋼琴上供上一尊他的畫像;身為維也納歌劇院院長的馬勒寫了大量藝術歌曲卻對歌劇望而卻步,這都可以看作華格納對歌劇史的「虧欠」。

而另一部分人,從接受華格納的影響起步,逐漸擺脫這個羈絆,最終在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另立一宗,成為新領域內開疆拓土的勇士。以去年借150周年「紅」過一輪的德彪西為例,華格納是個讓德彪西終生愛恨交加的糾結存在。這位作為19、20世紀音樂橋梁的音樂家在30歲以前狂熱地崇拜華格納,曾自喻為「在華格納陣營中自亂陣腳忘記了最簡單行禮規則的信徒」;他把《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甚至可以背譜彈奏整部歌劇;德彪西在創作歌劇《佩利亞斯與梅裡桑德》期間所寫的一封信中記載:「最糟糕的是那個化名理察·華格納的幽靈在小節線之一的一個轉折處出現了,於是我把整個東西都撕掉了,而且開始尋求各種樂句中更有特點的組合。」撕掉的是樂譜,撕不掉的則是後人在《佩利亞斯與梅裡桑德》中仍然可以感到《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陰魂不散」的影子。

於是德彪西放話,「華格納曾是輝煌的落日,但人們卻把落日的輝煌當成燦爛的曙光」。打著「印象派」的旗號,德彪西驕傲地宣告:「對我來說,傳統是不存在的,過去的塵土是不那麼受人尊重的。」多年以後,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中的和聲和「特裡斯坦和弦」一樣在西方和聲發展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代表了西方和聲發展的兩種路徑,同時又都動搖了傳統調性和聲的根基,進而促進了大小調和聲的解體。

隨著華格納的離世,人們都說歌劇的黃金時代過去了。空前絕後的華格納讓今天全世界歌劇界最大的盛事仍是上演他的作品。只要在上演《尼伯龍根指環》,不管水平如何,都會是一項令人心馳神往的創舉。

「難聽」現代音樂的

「始作俑者」

 關於現代音樂怎麼那麼「難聽」已經被爭論了上百年,而這關200年前寫出那麼多好聽歌劇的華格納什麼事呢?

出現在華格納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開始處的幾小節可謂是音樂歷史上的分水嶺。這其中出現了一個包含F、B、#D以及#G音的奇怪和弦。這一和弦孕育著音樂發展中的疑問,對這個和弦的探討延續至今——在此之前,所有的和弦都有顯著標記,在某一個調內,其表達目的能夠清晰地為人所理解,聽覺能夠直觀判斷出和弦的發展方向,並且獲得悅耳愉悅的聽覺體驗。然而華格納拒絕在和弦上記標記,那些顯得模稜兩可的和聲更是讓人們「找不著調」。

華格納更強調和弦在音響上的效果。「特裡斯坦和弦」達到了和聲的極限,華格納賦予了這一和弦高度的情緒概括作用,集中表現了全劇的矛盾。從「特裡斯坦和聲」中,人們領悟到「飄浮的調性」在現代音樂中的驚人魅力。

這被視為否定作為音樂創作基礎的「調性」而踏出的第一步,被公認為是孕育了20世紀音樂的一粒種子。直到20世紀的到來,調性被徹底打破。被譽為「現代音樂之父」的勳伯格亦是深受華格納之「毒」。至於後來那些至今讓許多人高呼「刺耳」的「不中聽」的現代音樂,以及那些「先鋒音樂」所尊崇的探索聽覺感官新體驗,依然能夠在各色現代音樂會上聽到。學院派們津津樂道的學術前沿和令演出商們頭疼的難賣的晦澀曲目亦是華格納熾烈音樂才華留給今人的「餘溫」。

演唱難得

「唱死人」

 今天人們只能聽到華格納的作品,所以有時難免忘記他也是個出色的指揮家。在華格納雄踞歐洲揮壇的那些年裡,他被視作專制、傲慢、裝腔作勢、亂花錢的人,經常受到官方的譴責。然而,一段時間的適應與磨合之後,歐洲開始崛起一支獨一無二的深邃、劇烈、富有高度個人風格詮釋的樂團。「華格納學派」——那些受過華格納式訓練的指揮家(彪羅、裡希特、赫爾曼·萊維、菲利克斯·莫特爾、安東·賽德爾等)幾乎統治了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樂壇。

在他之前,一支交響樂團的合奏並不是什麼難事。譜面上沒有那麼講究的記號,樂器也沒有那麼多種多樣,樂器的演奏技法也沒有那麼高明複雜,更不用說那些「人體音箱」遭的大罪了。

關於交響樂,據說華格納只學過三部交響曲。即便如此他還是極力標榜一個指揮的權利——貝多芬的作品一般用十二行譜表,而華格納把它擴展到二十二行譜表。不知道現在指揮們看總譜眼花繚亂的時候有沒有怨念華格納。他還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隊的編制發展出三管制或四管制,以營造他恢弘的樂隊效果。

為了能夠達到他所希望的某些區別於傳統的音色,華格納甚至不惜重新發明新樂器。比如被稱為「華格納大號」的次中音號,一般人根本吹不響。還有低音拉號、低音黑管、英國管這些新興又冷門的樂器,以及小鼓、低音鼓、鈸、三角鐵等打擊樂都被華格納一股腦塞進了交響樂。

在長達12年的納粹德國時期,到處奏響的是華格納的音樂,今天的電影中表現猶太人背井離鄉、亡命國外,或被納粹用火車車皮運往集中營的背景音樂多半還是沿用華格納的音樂。作為納粹德國的音響符號,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以色列依然禁演華格納的作品。

至於唱,華格納的歌劇跟其他歌劇有何不同呢?專業人士可以頭頭是道地分析出無數條條框框的要領,而直接一點說,就是「太難唱了」!歌手開著巨大馬力的肺活量隨便一唱就是四五個小時不間斷;樂隊伴奏又莫名其妙地不和諧,歌手不憑自己的絕對音準很難找到音。加上華格納主張人聲是樂劇的一部分,歌手還非得控制著自身音量以「一己之力」去跟整個樂隊對抗、交響。極端事例是德國男高音歌唱家路德維希·施諾爾半個月內連續出演了華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萊茵河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的演出和《唐·喬萬尼》的排練後,活活給累死了。後來,德國的音樂學校還開設專科培養「華格納歌手」,來滿足人們需要欣賞華格納歌劇的「惡趣味」。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無詞指環,80分鐘的華格納精髓
    1945年5月1日晚,德國電臺播放了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眾神的黃昏》片段。一段恢弘而令人窒息的音樂之後,電臺突然插播了希特勒的死訊。於是有一種說法,第三帝國是在華格納的哀鳴聲中土崩瓦解的。「二戰以後,德國幾乎沒有劇院再上演華格納的作品。這是出於政治原因。
  • 中央歌劇院完美收官華格納巔峰巨作 「尼伯龍根指環」之《萊茵的黃金》
    2016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央歌劇院完美收官華格納巔峰巨作「尼伯龍根指環」之《萊茵的黃金》2016年9月19日,中央歌劇院歷時四年集全院之力精心打造全華班華格納巔峰巨作華格納的指環系列被認為是歌劇界的巔峰之作,世界上沒有幾家歌劇院能獨立完整上演這部鴻篇巨著,這也成為歌劇界名副其實的「試金石」。2013年,時值華格納誕辰200周年之際,作為國家級頂尖的歌劇團,中央歌劇院勇挑重擔,以極大的魄力、決心和實力以一團一院之力挑戰世界歌劇的巔峰之作——華格納的指環系列。
  • 艾米莉·勃朗特誕辰200周年 一生30載徒留《呼嘯山莊》卻震驚文壇
    該郵筒是英國皇家郵政為紀念英國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誕辰200周年而造,它位於約克郡的索頓,那裡正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出生地。亮紅色的郵筒外部裝點有她生前所著的小說與詩歌中的名句,十分顯眼。  而今天(7月30日),正是19世紀英國作家和詩人艾米莉·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07.30—1848.12.19)誕辰200周年紀念日。
  • 華格納經典歌劇《羅恩格林》中國首演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 4日晚,中國歌劇舞臺上迎來了一部「遲到」的藝術瑰寶,由國家大劇院製作,義大利知名歌劇導演強卡洛·德·莫納科執導的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成功亮相,神話般的舞臺,宏偉壯麗的音樂,原汁原味的演唱為觀眾帶來一次華格納式的藝術震撼,這部2012年國家大劇院歌劇收官之作也為國家大劇院五周年慶典活動拉開序幕。
  • 成為不朽,然後死去|梅爾維爾誕辰100周年紀念
    今年是法國電影大師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誕辰100周年,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法國電影新浪潮前驅
  • 克拉拉誕辰200周年全球巡演 克拉維克鋼琴一路支持
    作為「全球紀念克拉拉·舒曼誕辰200周年」系列活動,由克拉維克鋼琴上海代表處主辦,德國克拉拉·舒曼國際音協及中國總會、德國政府官方音樂平臺羅伯特舒曼網為支持,2019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誕辰200周年全球巡演紀念音劇會(鄭州站)7月5日晚19點盛大開幕。
  • 英國紀念夏洛蒂·勃朗特誕辰200周年
    本報倫敦2月23日電  (記者黃培昭)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英國國家肖像陳列館從22日開始隆重展出《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生前手稿、日記、肖像和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以紀念這位英國著名女作家誕辰200周年。本次展覽將持續至今年8月14日。
  • 《遊吟詩人》獻禮威爾第誕辰200周年
    經典歌劇展魅力  作為歌劇大師威爾第巔峰時期的作品,把《遊吟詩人》搬上舞臺難度相當高。除了對舞美、音響等要求十分苛刻外,對演員們的唱功也是一次很大的考驗。  擔任此次演出指揮的著名指揮家湯沐海表示,今年是威爾第誕辰200周年,《遊吟詩人》的上演會讓中國觀眾愛上歌劇。  中原歌手獲好評  演出中,除了主演們的高超表演引來陣陣掌聲外,「混搭」而成的合唱團也讓觀眾十分滿意。劇中重頭戲之一的合唱部分由匈牙利國家歌劇院、南開大學合唱團、河南歌劇院三方組成。
  • 「雙城情緣」獲外媒關注:東莞推出伍珀塔爾展 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值得一提的是,攝影周特設《恩格斯的故鄉——德國伍珀塔爾城市圖片展》專題展覽,以紀念偉大思想家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全球通訊社聯盟以《A dialogue between two industrial cities: Wuppertal Photo Exhibition launched in China's Dongguan to commemorat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Friedrich Engels》(中譯名:兩座工業名城的「對話」:中國東莞推出友城展紀念恩格斯誕辰
  • Thorsten Johanns演奏理察·施特勞斯,大師誕辰156周年
    不僅見證了華格納時代的聲勢煊赫,也見證了浪漫主義的漫長告別。他與以寫圓舞曲著稱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為代表的維也納施特勞斯家族完全沒有關係,一般都以全名理察·施特勞斯(R. Strauss)稱呼,以與該家族的眾多成員相區分。
  • 狄更斯誕辰200周年:是文化復興還是輓歌?
    今天的卡姆登大街在狄更斯誕辰200 周年前夕,我走在卡姆登(Camden)大街上。正值下班的高峰期,雪花在黃昏的霓虹燈中變幻著顏色,從地鐵裡湧出來一張張面帶倦色的臉,街兩旁的商鋪正忙著做打烊前的最後生意,窮人們一如往常擠在連成一片的慈善店裡,仔細挑選著從回收箱裡收集來的服裝和生活用品。
  • 2019年克拉拉·舒曼誕辰200周年音樂會
    2019年是克拉拉誕辰20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性音樂家,世界各地都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其中,當然少不了音樂會的身影。
  • 人生難得一入戲 ——寫在威爾第誕辰200周年
    核心提示:威爾第200歲了。要理解威爾第越來越難了。最近兩個世紀,音樂世界就像哲學世界一樣日耳曼化。當我們在海頓、莫扎特作品中都大談"貝多芬痕跡"時,一切已經無可救藥。 威爾第200歲了。要理解威爾第越來越難了。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河北交響樂團帶你走進音樂大師的藝術世界
    11月13日晚,河北交響樂團「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音樂會」 在河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河北日報記者 曹錚 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曹錚)今年是偉大音樂巨匠、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1月13日晚,河北交響樂團「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音樂會」 在河北省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河北交響樂團精彩呈現了貝多芬3部經典作品,帶領觀眾走進音樂「浪漫天才」的藝術世界。
  • 紀念克拉拉·舒曼誕辰200周年(上)
    Blazing a trail: Clara Schumann at 200By Jessica DuchenThis year marks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Clara Schumann’s birth and the timing could scarcely be better.
  • 【20180918徵聯揭曉】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徵聯/徵文 評選作品揭曉-徵聯類
    【20180918徵聯揭曉】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徵聯/徵文評選作品揭曉-徵聯類 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沙頭街道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徵聯/徵文活動」,歷經初評、專家評委評審等階段,並已完成公示,根據公示期間收到的反饋信息,就
  • 蕭邦何以不朽?
    他用鋼琴構築了一個孤寂的抒情世界丨聆聽鋼琴詩人蕭邦    蕭邦200歲誕辰即將到來(「據稱」蕭邦生於1810年3月1日,確切日期尚有爭議)——所以今年是音樂界的「蕭邦年」。    不妨思考一下,蕭邦之所以不朽的根本原因。按照藝術的通理,藝術家不朽,一定因為該藝術家有「絕活兒」——所謂「絕」,蓋指其成就之「獨特」乃至「奇特」,舉世罕見,甚至獨一無二,從而成為某一方面或某一範疇的精粹典範,並籍此彰顯令後人崇敬和仰慕的正面價值。
  • 「三毛之父」誕辰110周年!這個展覽帶你回眸他的藝術人生
    「三毛之父」誕辰110周年!>11月10日是張樂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上午,「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在中華藝術宮0米層15、16展廳拉開帷幕。
  • 紀念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重新審視他的不朽傑作《卡門》
    今年是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喬治·比才是何許人?《卡門》的作曲家。」這是當代德國作家、戲劇顧問和新聞評論家沃爾夫岡·維拉切克在他介紹50部經典歌劇的書中寫下的。這行文字令人想到年過八旬的理查·施特勞斯一次介紹自我時說的一句十分相似的話:「我是《玫瑰騎士》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