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2019年的韓國綜藝視頻引發了中國網友的熱議,該視頻中金容沃宣稱,北京大學的學生正是看到了朝鮮民眾如此勇敢抗日,才開始反思,繼而引發了五四運動。由此他大力稱讚當時的朝鮮民眾發揮主觀能動性,引領了世界和平運動,創造了世界是改寫的契機。那麼,五四運動是否與三一運動有直接關聯呢?
三一運動是1919年3月1日在朝鮮半島爆發的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由宗教界人士組成的33人「民族代表」和朝鮮青年學生發起的,以朝鮮高宗李熙葬禮為契機的爭取獨立的和平示威運動,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下迅速轉化為人民起義,最終於1919年6月以失敗告終。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各階層廣泛參與的徹底地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運動都受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帶來的影響,美國總統威爾遜於1918年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1】亦對兩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巴黎和會的召開也對兩國帶來了運動爆發的導火索或助燃物。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而與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使得朝鮮民眾誤以為巴黎和會已經允許朝鮮獨立。《申報》於1919年3月12日刊載的日佔朝鮮總督長谷川的「曉諭」中指出朝鮮民眾發起獨立運動的原因是受巴黎和會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的影響。自認為已經得到國際支持的朝鮮民眾認定發動運動的時機已到。【2】這印證了前文中「民族自決」原則對於運動爆發起推動作用的說法,但長谷川的表述也是對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殖民者對朝鮮的殘暴統治的極力掩飾。
1919年3月5日《申報》刊載《三一運動》。次日,《大公報》刊載《高麗亂世之訊》。【3】3月12日,《大公報》刊載了題為《朝鮮發布獨立宣言書》的朝鮮獨立宣言。《申報》於3月22日刊載的《西報之朝鮮消息》中收錄了朝鮮基督教士委員會發表的宣言書,揭露了日本殖民當局的高壓專制統治。4月10日,《延琿間之韓僑近訊》中報導了3月27日朝鮮僑民上街遊行情況,從報導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對朝鮮人民的正義行動有一定的傾向性。而3月15日刊載的《高麗菲律賓獨立感言》更是對三一運動抱有極大的同情之意。4月1日,《新潮》刊有傅斯年所筆《朝鮮獨立運動之新教訓》。同日《國民》刊有《可敬可佩的朝鮮人》。5月1日刊載的《大韓民國出現矣》直指運動爆發原因是「不堪亡國之痛,又激盈於民族自主主義」,贊其「組設政府,頒布約法,儼具新國家之雛形」表現了作者對朝鮮人民對三一運動的讚揚與肯定。廣東省國民議會甚至於1919年4月5日通過提案,勸告北京政府承認韓國獨立。並稱「韓國將來與中國有多大關係,孫逸仙曰:韓國東洋之巴爾幹,此問題解決之前,永久的平和不能來也。日本之對中國政策,如二十餘年前朝鮮黨禍之始作矣。滿洲、蒙古、山東、楊子江流域之將來,皆輿韓國問題有密接之關係,此重要問題也。」【4】綜上可見,該時期我國的媒體較為關注朝鮮三一運動動向,我國的民眾較為關心朝鮮人民並多報以同情與肯定,此時的地方政府也在關注著朝鮮局勢的動向。
1919年5月5日北京學生致徐世昌大總統書中指出「山東問題關係國家存亡,誰人不知。日人利用我南北合議不協,以對待朝鮮手段,利用李完用其人,隱為操縱於歐洲和會提出強硬之主張,豈僅目無公理,直為亡國導線。我等與其坐而待亡,如朝鮮今日之現象,萬劫千億而不能復;孰若乘一息尚存之時,及早喚醒賣國之賊,以謀挽救。」此是以朝鮮為鑑,警示中國勿要墮入殖民地之深淵。也可以看出先進青年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三一運動帶來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五四運動的爆發於三一運動是存在著一定關聯的。
五四運動的爆發並非根源於三一運動的影響,其與新文化運動的承接性是不可被忽視的。正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對於民主觀念的推崇與傳播,使得民主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讓長期受封建帝制統治而麻木的中國人民的思想逐漸得到解放,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中國思想的發展。1915年陳獨秀於《青年雜誌》中《敬告青年》一文中向中國青年提出六條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其對於自由、人權、進步等新潮思想的表述佔比較大。【5】1919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第6卷第1號中撰文指出「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6】,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在這裡,陳獨秀強調了民主與科學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並且闡述了為了追求民主與科學,面對流血犧牲是無所畏懼的,這點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先進青年在之後的五四運動中進行遊行示威活動。6月11日的《北京市民宣言》中更是提到「倘政府不顧和平,不完全聽從市民之希望,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7】可見,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離不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對於民主等進步思想的宣傳。
我們對於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有了一個相對較清晰的認識。三一運動是帶有反殖民性質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帶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的愛國運動。三一運動缺少了五四運動中較為關鍵的反封建性質。並且結合上文中關於新文化運動以來,民主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推動五四運動的表述。我們可以得出五四運動的爆發是複雜的,是綜合的,源自於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長期的救亡圖存、民主科學觀念的逐漸加強、俄國十月革命影響、西方其他民主運動影響等,直接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可以肯定的是,三一運動對五四運動確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我們也要注意,諸如「北京大學的學生正是看到了朝鮮民眾如此勇敢抗日,才開始反思,繼而引發了五四運動。」這種將三一運動當做五四運動爆發的基礎和前提的言論是錯誤的,其忽視了中國人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將五四運動這一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的爆發原因歸結為朝鮮民族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某些韓國人士忽視歷史史實的表現,也是對其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1】即(1)公開訂立和平條約,無秘密外交。(2)無論戰時與和平時期,公海航行絕對自由;(3)取消國家間的經濟障礙並建立貿易平等條約;(4)充分互相保證,各國軍備必須減少至保證本國內部安全的最低水平;(5)調整對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6)德國撤出俄國,調整俄國問題;(7)德軍撤出比利時,恢復比利時之獨立性;(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一洛林也還法國;(9)根據民族性原則,重新調整義大利邊界;(10)奧匈各族自治,允許獨立;(11)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12)奧斯曼帝國的民族自決。(13)恢復波蘭之獨立性。(14)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2】【3】薛冠愚 《中國輿論與朝鮮三一運動》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27卷第7期 2012年7月
【4】辛虎雄 林能士 《略論韓國「三一」運動對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
【5】陳獨秀 《敬告青年》 《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指德莫克拉西先生(Democracy)和賽因斯先生(Science),即民主與科學
【7】李維武 《五四運動與民主觀念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變化》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 學術探索 2011年8月
(好久不見!!大家新年快樂鴨!!寒假會儘量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