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縱橫:淺談中國五四運動與朝鮮三一運動的關聯

2021-02-23 事去千年猶記



近日,一部2019年的韓國綜藝視頻引發了中國網友的熱議,該視頻中金容沃宣稱,北京大學的學生正是看到了朝鮮民眾如此勇敢抗日,才開始反思,繼而引發了五四運動。由此他大力稱讚當時的朝鮮民眾發揮主觀能動性,引領了世界和平運動,創造了世界是改寫的契機。那麼,五四運動是否與三一運動有直接關聯呢?

三一運動是1919年3月1日在朝鮮半島爆發的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由宗教界人士組成的33人「民族代表」和朝鮮青年學生發起的,以朝鮮高宗李熙葬禮為契機的爭取獨立的和平示威運動,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下迅速轉化為人民起義,最終於1919年6月以失敗告終。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各階層廣泛參與的徹底地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運動都受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帶來的影響,美國總統威爾遜於1918年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1】亦對兩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巴黎和會的召開也對兩國帶來了運動爆發的導火索或助燃物。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而與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使得朝鮮民眾誤以為巴黎和會已經允許朝鮮獨立。《申報》於1919年3月12日刊載的日佔朝鮮總督長谷川的「曉諭」中指出朝鮮民眾發起獨立運動的原因是受巴黎和會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的影響。自認為已經得到國際支持的朝鮮民眾認定發動運動的時機已到。【2】這印證了前文中「民族自決」原則對於運動爆發起推動作用的說法,但長谷川的表述也是對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殖民者對朝鮮的殘暴統治的極力掩飾。

1919年3月5日《申報》刊載《三一運動》。次日,《大公報》刊載《高麗亂世之訊》。【3】3月12日,《大公報》刊載了題為《朝鮮發布獨立宣言書》的朝鮮獨立宣言。《申報》於3月22日刊載的《西報之朝鮮消息》中收錄了朝鮮基督教士委員會發表的宣言書,揭露了日本殖民當局的高壓專制統治。4月10日,《延琿間之韓僑近訊》中報導了3月27日朝鮮僑民上街遊行情況,從報導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對朝鮮人民的正義行動有一定的傾向性。而3月15日刊載的《高麗菲律賓獨立感言》更是對三一運動抱有極大的同情之意。4月1日,《新潮》刊有傅斯年所筆《朝鮮獨立運動之新教訓》。同日《國民》刊有《可敬可佩的朝鮮人》。5月1日刊載的《大韓民國出現矣》直指運動爆發原因是「不堪亡國之痛,又激盈於民族自主主義」,贊其「組設政府,頒布約法,儼具新國家之雛形」表現了作者對朝鮮人民對三一運動的讚揚與肯定。廣東省國民議會甚至於1919年4月5日通過提案,勸告北京政府承認韓國獨立。並稱「韓國將來與中國有多大關係,孫逸仙曰:韓國東洋之巴爾幹,此問題解決之前,永久的平和不能來也。日本之對中國政策,如二十餘年前朝鮮黨禍之始作矣。滿洲、蒙古、山東、楊子江流域之將來,皆輿韓國問題有密接之關係,此重要問題也。」【4】綜上可見,該時期我國的媒體較為關注朝鮮三一運動動向,我國的民眾較為關心朝鮮人民並多報以同情與肯定,此時的地方政府也在關注著朝鮮局勢的動向。

1919年5月5日北京學生致徐世昌大總統書中指出「山東問題關係國家存亡,誰人不知。日人利用我南北合議不協,以對待朝鮮手段,利用李完用其人,隱為操縱於歐洲和會提出強硬之主張,豈僅目無公理,直為亡國導線。我等與其坐而待亡,如朝鮮今日之現象,萬劫千億而不能復;孰若乘一息尚存之時,及早喚醒賣國之賊,以謀挽救。」此是以朝鮮為鑑,警示中國勿要墮入殖民地之深淵。也可以看出先進青年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三一運動帶來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五四運動的爆發於三一運動是存在著一定關聯的。

五四運動的爆發並非根源於三一運動的影響,其與新文化運動的承接性是不可被忽視的。正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對於民主觀念的推崇與傳播,使得民主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讓長期受封建帝制統治而麻木的中國人民的思想逐漸得到解放,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中國思想的發展。1915年陳獨秀於《青年雜誌》中《敬告青年》一文中向中國青年提出六條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其對於自由、人權、進步等新潮思想的表述佔比較大。【5】1919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第6卷第1號中撰文指出「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6】,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在這裡,陳獨秀強調了民主與科學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並且闡述了為了追求民主與科學,面對流血犧牲是無所畏懼的,這點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先進青年在之後的五四運動中進行遊行示威活動。6月11日的《北京市民宣言》中更是提到「倘政府不顧和平,不完全聽從市民之希望,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7】可見,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離不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部分先進知識分子對於民主等進步思想的宣傳。

我們對於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有了一個相對較清晰的認識。三一運動是帶有反殖民性質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帶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的愛國運動。三一運動缺少了五四運動中較為關鍵的反封建性質。並且結合上文中關於新文化運動以來,民主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推動五四運動的表述。我們可以得出五四運動的爆發是複雜的,是綜合的,源自於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長期的救亡圖存、民主科學觀念的逐漸加強、俄國十月革命影響、西方其他民主運動影響等,直接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可以肯定的是,三一運動對五四運動確實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我們也要注意,諸如「北京大學的學生正是看到了朝鮮民眾如此勇敢抗日,才開始反思,繼而引發了五四運動。」這種將三一運動當做五四運動爆發的基礎和前提的言論是錯誤的,其忽視了中國人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將五四運動這一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的爆發原因歸結為朝鮮民族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某些韓國人士忽視歷史史實的表現,也是對其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1】即(1)公開訂立和平條約,無秘密外交。(2)無論戰時與和平時期,公海航行絕對自由;(3)取消國家間的經濟障礙並建立貿易平等條約;(4)充分互相保證,各國軍備必須減少至保證本國內部安全的最低水平;(5)調整對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對待殖民地人民;(6)德國撤出俄國,調整俄國問題;(7)德軍撤出比利時,恢復比利時之獨立性;(8)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一洛林也還法國;(9)根據民族性原則,重新調整義大利邊界;(10)奧匈各族自治,允許獨立;(11)同盟國撤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12)奧斯曼帝國的民族自決。(13)恢復波蘭之獨立性。(14)成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

【2】【3】薛冠愚 《中國輿論與朝鮮三一運動》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27卷第7期 2012年7月

【4】辛虎雄 林能士 《略論韓國「三一」運動對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

【5】陳獨秀 《敬告青年》 《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指德莫克拉西先生(Democracy)和賽因斯先生(Science),即民主與科學

【7】李維武 《五四運動與民主觀念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變化》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 學術探索 2011年8月

(好久不見!!大家新年快樂鴨!!寒假會儘量更新!!)

相關焦點

  • 韓國"國師":中國五四運動受韓國啟發
    節目以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三一獨立運動」百年為題,在介紹運動所帶來的世界影響時,竟稱「當時的中國人缺乏民族意識,國家觀薄弱,因為羨慕韓國的『三一運動』,所以後來發起了五四運動」。韓國「三一獨立運動」又稱「獨立萬歲運動」,是指1919年3月1日於朝鮮半島爆發的大規模民族解放運動,和中國的「五四運動」有著相似的大背景。
  • 「五四運動」受韓國啟發?韓國"國師"言論激怒中國網友
    韓國「三一獨立運動」又稱「獨立萬歲運動」,是指1919年3月1日於朝鮮半島爆發的大規模民族解放運動,和中國的「五四運動」有著相似的大背景。這期節目中,金容沃介紹了領導並組織了「三一運動」的韓國抗日獨立運動家、政治家呂運亨。但在介紹運動所帶來的世界影響時,他竟稱中國不像當時的朝鮮,沒有國土被日本掠奪後拼命也要找回來的民族意識,國家觀也非常薄弱,沒有獨立鬥爭意識。
  • 「一一 ·九」運動與五四運動:作為比較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原標題:【哈爾濱革命史志】「一一九」運動與五四運動:作為比較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五四運動和「一一·九」運動都是中國近代史中的學生愛國運動,比較而言,二者有相似又有不同。「一一·九」運動與五四運動的簡介(一)五四運動的簡介五四運動(又稱「五四風雷」)是1919年5月4日由愛國學生、工人發起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1919年在商討「一戰」戰後事宜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中國作為戰勝國本應收回德國在山東的利權,列強卻私相授受,悍然合盤轉讓給日本)直接引發了五四運動。
  • 【哈爾濱革命史志】「一一·九」運動與五四運動:作為比較研究的...
    五四運動和「一一·九」運動都是中國近代史中的學生愛國運動,比較而言,二者有相似又有不同。歷史事件的比較研究使我們更加清晰的看到「一一·九」運動對於中國近代史、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生活在事發地——哈爾濱的一員,感到由衷的自豪之餘,更覺得有義務有責任把先輩的精神發揚光大,使更多的後昆受到教益。
  • 韓國「國師」:中國五四運動受韓國啟發
    節目以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三一獨立運動」百年為題,在介紹運動所帶來的世界影響時,竟稱「當時的中國人缺乏民族意識,國家觀薄弱,因為羨慕韓國的『三一運動』,所以後來發起了五四運動」。韓國「三一獨立運動」又稱「獨立萬歲運動」,是指1919年3月1日於朝鮮半島爆發的大規模民族解放運動。2019年即是「三一運動」100周年,也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
  • 「三一運動」的多張面孔
    這場運動作為朝鮮民族反抗與獨立精神的象徵、以及韓國進入現代的標誌性事件被廣為流傳與接受,而我們常常會忽略圍繞這場運動不同政治主體之間的話語競爭。對於朝鮮半島而言,南北分斷後,對三一運動集體記憶的生產以及意義的闡釋,已然成為了宣揚各自建國正當性的工具。
  • 五四運動100周年|周谷城:紀念五四運動60周年
    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運動。這時英、法等國急迫要和議成功,且因與日本訂有密約之故,竟依日人的無理要求,允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強佔去的中國權利。這一失敗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大憤慨,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五四運動。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火燒趙家樓,迫使當局「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運動的序幕參加五四運動的群眾,最初幾乎完全為知識分子,即大專學校及中學學生。
  • 100年前的韓國爆發三一運動,竟是美總統威爾遜的14點主張引起的?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實際控制了朝鮮,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很多有熱血的韓國人,要反抗日本的統治。1909年的時候,韓國義士安重根為什麼1919年會發生三一運動呢?大家要知道,早在九年前的1910年,日本就強行通過了日韓合併條約,把朝鮮的末代帝王降級為日本的王了,為什麼時隔九年之後,才爆發這樣的反日運動呢?原因跟中國的五四運動很相似。
  •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感悟心得一覽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感想
    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徹底反帝反封建愛國革命運動,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新的起點。1840年以後的中國,積貧積弱,戰亂不已,水深火熱,不斷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前赴後繼,但種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即使是結束了幾千年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仍然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
  • 繼泡菜、柿餅後,「韓酸」又瞄上了五四運動
    2019年剛好是韓國抵抗日本殖民統治「三一獨立運動」一百年,被譽為韓國「國師」的金容沃在節目中介紹「三一運動」所帶來的世界影響時,稱中國不像當時的朝鮮,沒有國土被日本掠奪後拼命也要找回來的民族意識,國家觀非常薄弱,沒有獨立鬥爭意識
  • 從紀念史視角加強五四運動研究
    五四運動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一件標誌性的重大事件,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乃至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發展進程中都具有重要影響。處於新時代這一歷史條件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進一步推進五四運動研究,從更寬廣的視野認識中國共產黨和五四運動的歷史,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 五四運動的三大「領袖」
    段錫朋的情況卻有些不同:一是他沒有留下著作,二是他從事的工作與知識界關係不大,三是他與這些年走紅的歷史人物少有關聯。如此一來,他的名字就依然比較陌生。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到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甚至一些嚴肅的學者致力於還原歷史真相,也往往只是恢復了傅斯年和羅家倫的歷史地位,而段錫朋即使被提到,也是列在他們之後。但在事實上,五四運動的第一號學生領袖不是傅斯年,也不是羅家倫,而是段錫朋。
  • 黨史上的為什麼(1):五四運動為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既是反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對封建主義的運動,它將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中國人民自從鴉片戰爭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始終企盼著民族的復興。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地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尋找國家與民族的出路,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覺醒的時代
    王統照是那天遊行學生中的一員,他的這段親歷回憶,可謂五四運動記述中的典型。在絕大多數關於五四運動的回憶中,青年學生都佔據著一個主角位置。毋庸置疑,他們是這場運動的發起者,理應將目光聚焦在這些生機勃勃的青年身上。如果仔細查看,會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的雙眼都布滿血絲,眼眶泛青,這是他們為籌備標語和宣言徹夜未眠的奮戰勳章。「中國存亡,就在此舉了!
  • 黃修志《中國研究朝鮮王朝史一百年(1919-2019)》
    黃炎培撰寫的《朝鮮》一書在國內流傳甚廣,對「朝鮮時代」和「朝鮮失國」做了重點闡述。共同的民族命運和民族敵人將兩國知識分子聯結在一起,讓國人增強了與朝鮮同氣連枝的認識,遂聯合起來反抗日本侵略。1919年,朝鮮爆發了反抗日本的「三一運動」,中國也爆發了反抗日本的「五四運動」,兩國人民相互支援。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成立,不少韓國學者來華,促進了中韓兩國知識分子的交流和認識。
  • 五四運動,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 臺灣大學的「新五四運動」
    作者 王正方    臺灣大學的師生開始了「新五四運動」:5月4日為抗議臺「教育部」粗暴拔管,在臺大「傅園」舉辦「傅斯年校長追思會暨紀念五四運動晉百年」;臺大中文系、分子醫學研究所、機械系、政治系等多位教授和學生等,發起臉書:「還我校長,黃絲帶的關懷」、 「5/4為臺大而戰遊行活動」,號召全校師生在傅鍾集合上課
  • 五四運動珍貴老照片(附:紀錄片+電影《我的1919》)
    (公務員高參(ID:igongwuyuan)註: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觀看電影《我的1919》)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紀錄片:《五四記憶》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上海各界積極聲援和響應。《民國日報》、《申報》等報刊揭露北洋政府出賣國家權益、鎮壓學生的罪行。
  • 晚清中國竟然擁有海外租界?揭秘朝鮮「清國租界」的前世今生
    清方順勢與朝鮮籤訂了《中國朝鮮商民水陸貿易章程》,該條約規定「中國商民在朝鮮口岸如自行控告,應歸中國商務委員審斷」「兩國商民前往彼此已開口岸貿易,如安分守法,準其租地賃房建屋」。清朝由此正式獲得了在朝領事裁判權和租地權力,擁有了獨立的司法權力(包括警察權)和租地權力,離租界的建立只剩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