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竟然擁有海外租界?揭秘朝鮮「清國租界」的前世今生

2020-12-25 浩然文史

租界因被視為列強侵華的產物而為人所熟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積貧積弱的晚清政府竟曾在朝鮮半島擁有多處租界,並在其中享有各種特權,儼然列強之一。而其中的仁川租界甚至維持到了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那麼,這些奇蹟般的「清國租界」是如何誕生的呢?

一、清國加強在朝存在之契機——壬午兵變

19世紀中期以後,朝鮮同宗主國大清一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鄰國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對朝鮮蠢蠢欲動,1876年日本逼迫朝鮮籤訂《江華條約》,朝鮮被迫開國,國外資本得以湧入朝鮮,大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因此失業。仇日排外的情緒逐漸在社會上醞釀。

而這一時期的朝鮮國內則呈現出了以大院君和王后閔氏為首的兩派長期鬥爭的局面。1864年,朝鮮哲宗李昇去世,死後無嗣,作為王室旁支的李熙入承大統(朝鮮高宗)。由於高宗年幼,由其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十年後,王后閔氏以高宗親政為由發動宮廷政變,掌握了實權。閔氏執政後開始效仿大清的洋務新政,實行了一系列「自強」政策。「閔氏新政」以「別技軍」的組建最為引人注目,而正是這支新式軍隊成為「壬午兵變」發生的催化劑。

裝備新式武器的別技軍

一方面,此時的朝鮮國內瀰漫著強烈的仇日氣氛,而這支軍隊恰好由日本軍官訓練,因而民間對這支部隊十分仇視,將其稱為「倭別技」。另一方面,為了籌集「別技軍」軍費,閔氏宣布裁汰舊式軍隊,並長期剋扣舊式軍隊的軍餉。至政變發生前,舊式軍隊已經連續十三個月沒有領到軍餉。此後頒布的將京軍五營縮編為武衛、壯御兩營的詔令更是意味著將近半數的舊式軍人將失去生活來源。民間和軍隊的不滿逐漸積聚,壬午年(1882年)六月初九暴動發生並迅速擴大化。

明成皇后(閔氏)的影視形象

此次兵變顯示出「對內反閔,對外反日」的特徵。在暴動中,閔氏逃往忠州避難,而退隱將近八年之久的大院君李昰應則趁機重掌朝政。此外,別技軍殺害了別技軍的日本教官並襲擊了日本領事館。此後,日本即以此為藉口對朝出兵,而中日兩國對朝的進一步幹涉也由此發端。

二、中日博弈——清國租界設立的內在動因

清日兩國對朝鮮的爭奪在近代朝鮮半島大國博弈的歷史上尤為引人注目。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不斷挑戰清朝在東亞國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在1874年的琉球事件和1876年《江華條約》籤訂後,日本開始對朝滲透,朝鮮逐漸成為中日爭奪東亞「宗主」地位的主戰場。作為對日本挑戰的回應,清朝開始調整傳統朝貢制度中不幹涉朝鮮內政的政策,積極尋求機會增強自身的在朝主導權。壬午兵變正好為兩國提供了加強在朝存在的契機。

日本首先做出了反映。7月29日,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逃回長崎,並立刻向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報告了壬午兵變的相關情況。7月30日至31日,日本內閣召開兩次緊急閣會(日本天皇參加了第二次會議)。7月31日,日本決定對朝進行武力幹涉。當天,日本向各國使館送達了《關於朝鮮京城暴動的事變處理辦法》以求各國諒解,並迅速將一個陸軍大隊和海軍「金剛」「清輝」「日進」「比叡」號調往仁川,試圖通過武力威脅朝鮮進行談判以滿足其侵略要求。

日本的迅速行動使朝鮮政府措手不及,大院君對於日本的無理要求表示難以接受,多次拒絕日本的談判要求。但鑑於朝鮮實力不濟無法與日本抗衡,遂只能採取拖延策略等待中國介入調停。

日方首腦:日本明治天皇

中國方面直到7月31日才通過駐日使館的報告知道朝鮮發生兵變的消息。時隔幾天,又收到了日本向朝鮮派兵的情報,事態的緊急程度已經不言而喻。8月4日,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派遣北洋提督丁汝昌、馬建忠率領「超勇」、「威遠」、「揚威」三艘軍艦先行前往仁川觀察情況。8月7日,在得到總理衙門批准後,下令吳長慶、袁世凱率領淮軍3000名前往朝鮮。丁、馬一行於10日抵朝,吳、袁一行亦於21日在仁川集結完畢。

中方首腦:《走向共和》中的光緒皇帝

在清軍向朝鮮集結期間(10~21日),日本對朝談判出現了新的情況。首先是8月16日,不堪朝鮮的拖延政策花房義質率日軍1500名抵達漢城,當面向朝鮮高宗提出了賠款謝罪等七項要求,並下達了在23日之前必須給予回復的通牒,然而大院君仍舊拒不回復。23日花房義質將駐漢城日軍撤往仁川與大部隊匯合,準備集合全部兵力發動大規模進攻。花房沒有想到,他一怒之下的撤退正好給了清軍以可乘之機。

駐朝清軍

清朝派兵的主要目的是助朝平叛,抵制日本對朝幹涉,鞏固在朝宗主地位。此前,張樹聲為了解朝鮮情況,曾委派周馥同朝鮮駐華領選使(相當於公使)金允植、魚允中進行會談以。作為閔氏集團成員的金、魚兩者一口咬定政變由大院君陰謀發動,並大肆渲染大院君盲目排外的形象,使清方將大院君視為對朝滲透的障礙。8月23日,利用日軍撤出漢城的機會,清軍迅速進駐,並於8月26日誘捕了對清軍毫無防備大院君(此後被軟禁在直隸保定,直到1885年才被放回朝鮮),幫助閔氏重掌朝政並迅速平定了暴動,壬午兵變至此平息。

三、壬午兵變善後及領事裁判權的獲得

由於對日強硬的大院君被軟禁,加之清方對日採取「懷柔」政策,調解日朝衝突。8月28日,朝日談判重新啟動,雙方籤訂《濟物浦條約》和《朝日修好條約續約》。通過條約,日本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在漢城的駐兵權,並進一步擴大了在釜山和仁川的開埠範圍。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社會

處於弱勢地位的朝鮮為制衡日本,只能求助於清朝力量。清方順勢與朝鮮籤訂了《中國朝鮮商民水陸貿易章程》,該條約規定「中國商民在朝鮮口岸如自行控告,應歸中國商務委員審斷」「兩國商民前往彼此已開口岸貿易,如安分守法,準其租地賃房建屋」。清朝由此正式獲得了在朝領事裁判權和租地權力,擁有了獨立的司法權力(包括警察權)和租地權力,離租界的建立只剩一步之遙。

四、德興號事件與清國租界的正式設立

所謂「德興號」是華商黃耀東計劃在朝開設的貿易分號。1883年10月,黃耀東派職員鄭渭生、鄭翼之兄弟到釜山的日本租界中央洞開設德興號,經營雜貨貿易。日本領事不許,但鄭氏兄弟置之不理,日本領事遂動員日本商人阻止德興號開業。

事件發生後,時任「總辦朝鮮商務委員」的清方官員陳樹棠對朝提出抗議,認為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清方在朝鮮沒有租界,並藉機正式向朝鮮政府提出設立中國租界,使華僑和日人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經過雙方談判,1884年4月中朝籤訂《仁川口華商地界章程》,仁川租界正式設立。

此後,隨著中朝貿易的不斷發展,清國租界不斷擴大。至甲午戰前,清國在朝鮮半島上已經擁有了仁川、釜山、元山等幾處「專管租界」。由於採取了包括袁世凱控制朝鮮內政、壟斷對朝貸款權等在內的一系列全面幹預政策,這一時期的清國在朝鮮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清國租界在這一時期也十分繁榮,一如美國人比德稱讚「中國租界是穩固的,有著漂亮的衙門和會館建築,以及成排的裝滿商品的欣欣向榮的商店。伴隨著繁忙和嘈雜的持續的爆竹聲及鑼鼓擊打聲,中國人在貿易方面明顯將日本人遠遠甩在了後邊。」

甲午戰後,日本取代了清朝在朝鮮的地位。此後,日本於1910年正式吞併朝鮮,以朝鮮已經成為日本的一部分為藉口,要求清朝取消在朝租界。但清國租界聚集的大量華商畢竟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日本竟也不敢輕舉妄動。隨後,圍繞租界問題雙方展開了長期的談判,直到1913年4月才正式取消了清國租界。而在這之前,大清帝國早已在辛亥革命的炮火聲中土崩瓦解。

文史君曰:

晚清中日雙方在朝鮮半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清朝利用自身在朝鮮的傳統優勢以及洋務運動期間增強的國勢在朝鮮一度佔得了上風,朝鮮半島上的清國租界正是這一時期清朝對朝政策的勝利成果。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日清兩國對朝爭奪的根本目的以及「清國租界」與列強駐華租界的性質存在根本不同。清朝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近代國際法規則對傳統的中朝宗藩關係進行改造,以求得國際社會承認,抵制西方勢力的進一步侵入,「清國租界」因此可以視為宗藩體制在近代的某種延續,其本質是防禦性的,與日本和西方以殖民掠奪為根本目的設立的租界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參考文獻

[1] [日]川島真(著)田建國(譯)田建華(校):《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宋娜娜:《朝鮮壬午兵變前後清對朝政策比較》,《黑龍江史志》,2008.

[3] 姜波:《試論壬午兵變時期中日兩國對朝鮮政策及其影響》,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7.

[4] 賀江楓:《朝鮮半島的中國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華商租界為個案研究》,《史林》,2012.

(作者:浩然文史·建顏)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老照片裡的舊義大利租界
    2020年6月21日父親節&夏至當天,奈目書店特邀嘉賓許多老師為大家普及了天津舊九國租界之舊義大利租界的歷史文化知識。這次我們來深度解讀天津現存最大規模的舊租界兵營的前世今生。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清朝時,松江府治下有七個縣,上海縣只是其中之一,各方面都不算出色晚清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租界在中國遍地開花,總共有九座城市先後設有二十七塊租界。其中又以上海租界的地位最為緊要。既然名為「租」界,這片土地的所有權自然是屬於中國方面。清朝官府採用「永租」的形式,將土地永久性租給洋人,收取一定租金,但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洋人卻有權將土地轉租給任何人。這樣一來,洋人可以對土地任意支配,與擁有產權只有名義上的差別而已。
  • 上海租界故事1:租界的形成—中西文化的初次碰撞!
    英國人四次來上海「敲門」英國人第一次來上海「敲門」:1831年8月20日,英國傳教士郭實臘(Dr、Gutzlaff)帶領的探險船抵達上海,他們的目的是考察上海天津一帶有無直接的貿易機會,同時希望通過上海、天津等地的中國官員幫助他們向中國皇帝投遞廣州十三行的腐敗申訴狀,並希望中國皇帝開放對外貿易。
  • 1898年德國王子亨利訪清時到達漢口老照片,漢陽兵工廠與法租界
    法國於1896年與清政府籤訂『漢口法租界租約』,在漢口設立租界,面積約187畝,並於1902年再次展拓界阯。 漢口法租界與漢口俄租界乃同年設立,俄、法兩國租界選在同一地區,俄佔2/3,法佔1/3.。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圖為漢口法租界。
  • 當朝鮮變成大韓帝國後:今後清國百姓再越境必械杖對付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失去了作為中國千年的臣屬國——朝鮮。1897年10月12日,朝鮮第26代國王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作為千年的宗主國——中國,對於朝鮮的行為自然不會認可。為此,中韓兩國之間進行了長期的外交談判。然而,作為日本的傀儡國,所謂的「大韓帝國」已經鐵了心要離開中國,向日本靠攏。
  • 上海租界就是這樣出現的
    不論劇情還是歌詞,讓我們對租界及居住在內的外國人都有了了解。租界,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產物。於今天而言,租界早已成為陳跡。於國人而言,卻不應該忘記。上海的租界以其歷史之長、面積之大、苦難之重,以及中國人民反帝鬥爭之尖銳複雜,而成為租界的典型。走進它,了解它,繼而研究它,不僅是史學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普通人了解過去的一個面向。
  • 上海租界形成及其之後的歷史
    再由有這些人選舉產生市政委員,美英法三國,只有建議和協調的職能,不參與行政,美國人呢覺得主意不錯,當時就同意了,法國不幹那麼一個高傲的民族,憑什麼聽你英國人指手畫腳堅決不跟英國人在一起,於是呢,因為英美兩國租界就合併成了公共租界,法國租界呢還是法國租界,這樣一來上海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格局,叫做一市三治一個城市三個管理機構,中國人住的地方歸清政府管,法租界歸法國政府,公共租界自己管自己,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成型以後啊
  • 天津歷史博物館圖片一組,晚清英國日本租界的繁榮
    近日有幸參觀了天津歷史博物館,看到了很多英國日本租界的東西,就知道一百多年前英日租界的繁榮,以及外國人對於中國人壓迫。
  • 天津原日租界大福大樓前世今生
    大福大樓坐落於和平區原日租界,環繞河南路、萬全道與蒙古路之間,正門在河南路現29號。正門上方處原有「大福大樓」匾額」,在上世紀1967年被拆毀,更名為「紅旗大樓」。80年代初又被剔除。現磚牆處對比仍可辨認到當年拆除後重新抹灰描繪出磚縫的痕跡。大福大樓從街道外部看樓的形狀如凹字型,三層樓房。
  • 中國租界最多的城市,不是上海,也不是北京,而是這個城市!
    近代中國史上由於閉關鎖國、鴉片戰爭等一系列時代催化劑,衍生出了一個時代產物——租界。在許多的電影中常常能見到的就是發生在上海租界的故事,老上海的裡弄裡儘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出沒。而根據歷史記載和數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7塊地方曾經是租界,第一塊是英國在1845年通過《上海租界章程規定》取得的上海租界,最後一塊是1902年奧匈帝國的天津租界,其中有2塊還不僅僅是單一國家的專管租界,而是公共的。而說到我國租界最多的城市,卻不是被頻頻提及的上海,也不是北京。
  •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作為租界,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幾十年間,上海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最國際化的城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管轄的上海縣和外國租界共同構成了著名的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在全國首屈一指,它儼然像一個「國中之國」。1899年,合併後的英美聯合租界佔地33503畝,正式命名為「公共租界」。
  • 老照片:上海租界的印度人,請中國女孩當保姆,女主人很嚴肅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開港通商,英國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塊租界。1863年9月,與美國租界合併,稱為公共租界。他們有了地盤,就要維持治安,巡捕房應運而生。巡捕,主要由華人和印度人組成。印度巡捕的老照片不少,但他們的生活照,卻比較少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組照片,便是在上海的印度人。
  • 啟微新書 | 戰場之外:租界英文報刊與中國的國際宣傳(1928~1941)
    戰場之外租界英文報刊與中國的國際宣傳(1928~1941)魏舒歌
  • 上海的租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地位?日本兵真的不敢進?
    難民可以進租界,中國士兵不可以進,最後八百壯士退入租界卻被繳械扣押?圖1:上海租界的地標——外灘    隨著影片《八百》的熱映,租界也成了熱門話題。上海的租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位,日軍真的就不敢進租界?難民可以進租界,中國士兵不可以進,八百壯士退入租界卻被繳械扣押?
  • 【報名】龍華講堂:從電影《八佰》談上海租界鐵門
    【報名】龍華講堂:從電影《八佰》談上海租界鐵門 2020-10-13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復刻|來自「法租界」的西餐廳
    霞飛路,百樂門,法租界,小酒館,截然不同的情緒在那裡巧妙並行和諧共生,文化在那裡肆意生長。字裡行間拼湊還原時間,一棟棟外表斑駁的老洋房再次著色,巴洛克風格卷渦狀山花的門楣重現生機。門口的青磚步行道上,衣著華麗的先生小姐緩步而來。100年前上海吹來的風,紅青相間的清水磚牆盡頭,住著什麼人家,厚重的烏漆大門,來拜訪的又是什麼樣的客人。
  • 進入租界後,受到的傷害比與日軍作戰更大
    可能不少人覺得,八佰壯士進入租界後就是一種勝利,其實在半殖民地的歷史背景下,這些人只不過從虎口轉移到狼口而已。英法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要遠比日本要早得多。在它們和日本法西斯還沒有因為自身利益發生不可逆轉的衝突之前,西方列強和日本法西斯其實還是一個陣營的。英法為首的西方列強對日本和納粹法西斯沒有本質不同,只有利益不同。
  • 電影《八佰》中日軍不敢得罪的歐美租界在上海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電影《八佰》的故事背景取材於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後期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故事,當時中國軍隊的主力基本上已經全部撤出了上海這就意味著上海道臺要允許英國人在上海擁有商用的土地,而大清律例規定嚴禁土地買賣,所以就只能通過租借土地這種方式來給英國人提供通商的場所,租界由此得名。
  • 廣州近代史和租界的縮影——沙面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是屬於法租界內的建築,面積不大,整體為黃色;廣東外事博物館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收藏了全球各地贈送的禮物,樓梯旁的空間還展示了多副沙面的老照片。陪你出去走走認為,在這裡選擇這裡作為外事博物館是很有意義的。
  • wuli韜韜變身「武力韜韜」,這群「租界少年」真的很能打
    講真,在看預告片之前,胡扒醫還從來沒想過印象裡的「精緻豬豬男孩」黃子韜竟然這麼能打!無論是「橫行街頭,制霸租界」的小混混生涯,還是在帶領小夥伴衝向救國最前線的抗爭過程中,有著紮實武術功底的黃子韜盡顯「人狠話不多」的「狼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