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2020-12-24 環球情報員

上海租界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從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92年)設縣以來,上海一直隸屬於松江府,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城。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的位置

抗戰爆發後,中日兩軍在上海華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會戰,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而租界內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仿佛與華界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租界當局在抗戰前期一直與日本侵略軍保持著互不幹涉的默契,直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與英美成為敵國,中立政策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上海租界又將迎來什麼樣的變化?

▲上海至今仍是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最高、最繁華的都市,號稱「魔都」

一、從設立到擴展

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朝廷在松江府的上海浦西岸設鎮,因而得名「上海鎮」。後來升格為「上海縣」,並一直沿用到1927年。

上海雖然扼守著長江流域入海的咽喉,卻因為古代中國以內陸經濟為主,使上海縣的地位一直不高,與相鄰縣相比,各方面都不突出。這種局面隨著《南京條約》的籤訂、洋人把勢力伸入長江流域,而終於被打破,一個全新的上海即將崛起。

▲清朝時,松江府治下有七個縣,上海縣只是其中之一,各方面都不算出色

晚清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租界在中國遍地開花,總共有九座城市先後設有二十七塊租界。其中又以上海租界的地位最為緊要。

一方面是由於上海本身處於長江入海口的優越位置,另一方面上海租界是在黃浦江邊從頭建起的一座新城,周圍數十裡內均是空閒的平地,清廷對其的制約因素甚小。

1843年11月,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來到上海縣,上海正式宣布開埠。1845年11月,《上海土地章程》告示於眾,標誌著上海租界成立。最早的英租界面積達到約830畝,約合0.5平方公裡。9個多月後,英租界四界全部劃定,擴展到1080畝。

▲總共有八個國家在中國有專管租界,還有五個國家有公共租界

1848年3月,三名外國傳教士擅自到青浦縣傳教,引起洋華衝突,釀成「青浦教案」。英方趁機逼迫上海籤訂協議,將英租界面積增至2820畝。

同年,美國駐上海領事為了有一塊獨立於英租界的居住地,通過聖公會向上海道臺提出要求,並獲得口頭同意,將今虹口區一帶劃為美商居留地。這是美租界的雛形,但沒有劃定四界。

1844年,中法籤訂《黃埔條約》後,法國人被允許在華居住和貿易。1848年,法國領事申請設立了上海法租界。法租界的位置介於上海縣城與英租界之間,面積約為986畝。

清朝官府將荒蕪的黃浦江灘租給洋人,原本目的是想讓洋人遠離華人居住區,並極力限制租界的規模。而洋人則打算以此為跳板開闢中國市場,自然需要更大面積的居住和經商場地。於是,洋人一直致力於用各種手段擴展租界。

▲上海處於長江入海口,租界的金融、商貿、物流可以輻射整個長江流域

太平軍進攻上海期間,為了統一防衛和管理,三個租界出現過短暫的合併。危機解除後,英國提出將三個租界永久性的合併,美國方面同意,法國領事則堅持保持獨立。於是英美租界在1863年合併為公共租界。

由於美租界一直沒有劃定界線,公共租界當局在此後的30年裡不斷向外拓展。至1899年5月8日,公共租界的面積增至33503畝,約合21平方公裡。

法租界依靠越界築路的手段,也在向外擴展實際控制區,再通過外交手段逼迫中國方面承認。到1914年,法租界的面積增加到15150畝,約9平方公裡,上海租界至此基本擴展完成。

▲上海租界五十餘年拓展示意圖,無論面積、人口都遠超上海縣城

上海縣城位於如今的南市區,距離最早的英租界有五、六裡地遠。租界的擴大,使原先各自獨立的租界與上海縣連成了一片,形成由南向北,上海縣城—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的格局。上海縣裡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租界受僱于洋人。

既然名為「租」界,這片土地的所有權自然是屬於中國方面。清朝官府採用「永租」的形式,將土地永久性租給洋人,收取一定租金,但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洋人卻有權將土地轉租給任何人。

這樣一來,洋人可以對土地任意支配,與擁有產權只有名義上的差別而已。正是由於清/民國政府的不斷妥協退讓,使上海租界的規模越來越大,權利越來越多,成為事實上的「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的擴張(動圖)

二、國中之國

上海租界建立在一片空白的河灘地上,一切都需要從頭建起,英租界首先成立的行政部門便是一個負責道路和碼頭建設的委員會。

1853年初,太平天國戰事波及蘇南,大量華人難民湧入租界,使租界內的人口從數百激增至兩萬多,開始像一座真正的城市,原先的房屋、道路等建築設施不敷使用。

▲工部局大樓,可以看作是公共租界的市政府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三國領事在1854年7月擅自修改《上海土地章程》,共同組織一個市政機關「工部局」,以及類似於市議會的董事會。法租界隨後成立了類似的公董局及董事會。

工部局和公董局實質上都是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向租界內的外僑和華人收取地稅房捐、擁有相當於警察局的巡捕房,對工商、出版、娛樂等行業實行管理,所屬部門多達十來個。

▲公共租界工部局旗幟,帶有濃烈的英倫風格

在工部局的管理下,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中國第一套完整的下水管網、最早的電氣化路燈等等,都出現在上海租界。不但上海縣仿照租界的模式建設華界,連全國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

更重要的是,領事裁判權使租界擁有獨立的司法,通行的也是董事會制訂的法律,完全脫離了中國司法的管轄。租界還成立自己的武裝,即萬國商團。

▲工部局的外籍巡捕,恍若殖民地警察

與殖民地相比,租界的主權在名義上仍然屬於中國,但租界內幾乎一切事務都由工部局與公董會及董事會作主,清/民國政府都無權幹涉。不過,租界畢竟是「租」的,理論上將來會歸還中國。

換一個角度來看,上海租界這套完全獨立的自治管理機構,保證了租界未受到清末民初頻繁戰亂的影響。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完善的市政建設、優良的港口條件,以及面向長江流域龐大市場,使上海租界即將呈現出不亞於倫敦、巴黎的繁榮景象,

▲上海的法租界街景

三、離不開華人的繁榮

上海租界設立的前十年中,洋人和華人是迥然分開的,雖然租界當局並不禁止華人進入,卻不允許華人建房或租房居住。1850年時,租界內常住居民僅有210位外國僑民。

1853年,太平天國戰亂遍及長江下遊諸省,只剩下上海一域未受波及。上海縣城又爆發小刀會起義,來自各地的難民湧入租界並定居下來,使租界內的華人猛增到2萬。租界當局和上海縣衙都企圖把難民趕回華界,卻遭到洋商的反對。

▲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在上海得到快速發展,對上海的繁榮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不少華人難民曾是富豪之家,他們在租界內買房、租房以及日常消費,都給洋商帶來了不菲的利潤,更使租界充滿活力。可以說,上海租界的繁華正是由此而發端的。

1860年和1862年,太平軍兩次進至上海外圍,一度使租界內的華人難民超過50萬。戰事結束後,難民數量大幅回落,但租界華人的增長趨勢已經無法遏制。1890年,租界總人口達20萬,其中外國僑民只有4000餘人。

20世紀初,清廷退位、民國成立,上海租界的發展迎來一個更快速的時期,人口幾乎每十年翻一番,土地房產價格猛增,尤其是抗戰前十年更甚。一家美資公司的土地資產價值,在922年為80餘萬,到1932年已超過2200萬。

▲上海大世界曾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城,享譽亞洲

1936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夕,上海租界內的華人超過170萬,外國僑民不過7萬。且這僅是在冊人口,即繳納租界稅賦的人口,不包含流動人口。

除了人口外,經濟發展更是突出。上海租界的進出口總額一直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1936年,租界內工廠數量超5000家,也達到了全國半數。租界內有商店3.4萬家,全上海超過7萬家。

上海租界不但吸引了眾多外商和銀行的投資,還成為很多華商發展的首選之地。數十家中外銀行,以及近乎同樣多的、來自上海縣及外地的錢莊,使租界內資本運營和資金存量規模,僅次於倫敦、巴黎、紐約,成為遠東第一金融中心。

黃浦江邊鱗次櫛比的各國風情建築、燈紅酒綠的不夜城,這些世人熟悉的上海灘風情,其實都發生在租界內,尤其是公共租界。也正因為如此,上海才有了「東方巴黎」的美稱。

▲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租界的黃金時代,被譽為「東方巴黎」,是座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縣1843年的城廂面積近2平方公裡,人口20萬。清末時仍有約57萬人口,1930年時卻只剩下11萬。大量人口遷入租界及周邊地區,助推租界繁榮的同時,上海縣城之外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城內,縣治的存在不再合乎時宜。

1927年,由於上海的地位日漸提升,國民政府升格為上海縣(連同租界)為上海特別市,與南京、北平、重慶等幾個特別市(類似於直轄市)並列,這是上海首次獲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次年初,租界被宣布為上海的特別區。1930年上海特別市又改名為上海市。

▲從租界設立起來,人口一直呈現出由上海縣城和周邊地區流向租界的趨勢

上海租界的繁華離不開華人的辛勞與華商的投資,但租界當局對華人的歧視和排斥貫穿著始終。華人不但享受不到與納稅成正比的待遇。連在工部局任職的華人巡捕,薪金、晉升等各方面都是最差的。

民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反帝反殖民意識的覺醒,使租界內華人為爭取自身權利而展開了不懈的鬥爭。而租界作為半殖民地的象徵,隨著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已經在國際上越來越少,中國的租界問題更讓國人深感恥辱。

▲著名的上海外灘公園,直到1922年才允許「高等華人」入內

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1925年的「五卅慘案」,租界華人華商聯合起來,兩次通過請願、罷市等方式,向租界當局展示自己的力量,迫使租界當局在1926年4月,同意工部局董事會增加3名華董。

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收復漢口後,漢口英租界當局與革命軍為敵,製造「一·三慘案」,導致三十多名群眾死傷。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收回租界的呼聲下,漢口、九江兩地的英租界被迫交還給國民政府。

有鑑於此,上海租界出於緩和矛盾、維持租界生存的目的,將工部局董事會的華董增加到5名,佔到11人總名額的近半數。此外,還取消了諸多公共設施對華人的限制,向華人開放更多領域。

▲位於公共租界的南京路

四、中立的避難所

上海租界直接關係到列強在華利益,使得上海在亂世中沒有遭受過大的破壞。但抗戰是一場全面戰爭,上海租界避無可避,更是兩次直面戰爭的第一線。

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和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日兩軍在上海市內華界展開激戰。街道樓宇被炸成廢墟,無辜百姓慘遭橫死,更多人無家可歸。而上海租界卻在各方的默契下,成為戰爭中難得的避難所。

▲上海租界在中日戰爭保持中立,用鐵絲網阻斷大部分對外交通,只留下幾個通道

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期望西方國家幹預,制止日本侵略,日本則要求西方國家不插手「衝突」,上海租界當局秉承各自祖國的外交立場,保持著中立。事實上助長了日本人的侵略意圖。

日本政府也嚴令日軍不得與租界當局發生衝突。於是,上海租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抗日力量和難民的庇護所。高峰時,租界內難民達到70萬人。

▲「一二八事變」中,毗鄰公共租界日本區的閘北區是主戰場

兩次上海戰事期間,租界當局都沒有完全切斷租界與華界的聯繫,使得租界的華人民眾能夠給予中國軍隊大量的物資和精神支援。中國軍隊在危急情況下,也被允許以難民的身份進入租界,但不得攜帶武器。

不過,上海租界的中立政策有一個不小的缺口,那就是日本區的存在。20世紀初,由於日本政府對外拓殖和搶佔中國市場的需要,大量日本移民湧入公共租界的虹口區一帶。

日本僑民數量在1935年時超過了2萬,公共租界當局將該地區劃歸日本領事館管理,成為公共租界的日本區,外界經常將其稱為「日租界」。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公共租界日本區的日僑夾道歡迎日軍

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日本區是中日兩軍的主戰場之一,因此也可以說,上海租界並沒有置身戰事之外。但租界當局認為日本區的戰事與自己無關,以便於繼續保持中立。

淞滬會戰期間,日本政府要求上海租界當局鎮壓租界內的抗日力量,並不惜武力威懾。租界當局最終不得不妥協,答應了日本人的要求,禁止報刊進行抗日宣傳和民眾舉行抗日集會,中立政策越來越多地只能維持在表面上。

五、兩次「收回」租界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等國宣戰。英美的主要精力在於歐洲,根本沒有做好與日本開戰的準備,租界內的軍力相對日軍更是少得可憐。因此,租界沒有經過抵抗便宣布投降,上海租界從這一刻開始,實質上失去了「自治」。

沒過多久,日軍將租界內的外僑關進集中營,並沒收了他們包括租界房地產在內的所有財產。租界內的華人與華界一樣,開始接受日本人的嚴苛統治。

▲公共租界的英國駐軍裝甲車,在數十萬日軍面前,可以忽略不計

隨著中、美、英等國都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抗戰的表現得到了同盟國的肯定和支持。為了爭取中國全力對抗日本法西斯,1942年10月,英美兩國聲明將放棄各項在華特權,並很快與中國政府籤訂條約,歸還所有在華租界。

不過,此時的租界實際掌握在日軍手中,真正拿回租界還要靠戰場定勝負。英美兩國的表態更多是出於法律層面,實質意義並不很大,但這也確定了租界及在華特權的壽終正寢。

▲租界的外國僑民大部分被關押在上海龍華集中營,直到抗戰勝利才重獲自由

作為應對,日本很快表示把上海租界歸還給汪偽政府。1943年7月底,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分別「交還」給了汪偽政府,成為上海特別市的第一區和第八區。國際社會當然對此不予承認。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整個上海市,並對原租界的行政區域進行重新劃分,上海租界真正回歸了中國。1946年,中國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籤訂條約,法國放棄所有在華特權,完成了法租界回歸的法律程序。至此,「上海租界」終於成為歷史名詞。

▲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回剩餘租界的管轄權,這是籤訂法律文件的日期

作為特殊時期的產物,上海租界是西方面向中國、一扇極其生動的窗口,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西方社會。可以說,中國城市近現代化改造的很多方面,都能折射出上海租界的影子。

除此之外,上海租界的特殊地位,給各類中國革命力量提供了一定的庇護。而東西方的各類思想和文化也通過這裡進入中國,又促進了中國革命力量的發展。

▲1928年的外灘,右邊為歐戰紀念碑

租界的繁榮帶動了整個上海的經濟,使其成為長江流域的龍頭。收回後,更放大了金融、工商、物流中心的作用,其經濟規模一度佔到全中國的六分之一。

直至今日,上海仍然是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租界在對外交往和貿易中的角色被完整繼承了下來。而以外灘、南京路為核心的鬧市區,又是曾經的英租界。再加上街頭俯仰可拾的異國風情建築,這些都是租界留給上海無法抹去的痕跡。

▲上海港為世界第一大港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作為租界,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從元朝到元朝二十年(公元1292年),上海一直隸屬松江府,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城。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幾十年間,上海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最國際化的城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管轄的上海縣和外國租界共同構成了著名的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在全國首屈一指,它儼然像一個「國中之國」。1899年,合併後的英美聯合租界佔地33503畝,正式命名為「公共租界」。之後,租界當局想出一個詭計,向清政府提出越界築路,即把租界內的道路延伸到租界外,如虹橋路。
  • 電影《八佰》中日軍不敢得罪的歐美租界在上海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淞滬會戰後期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故事,當時中國軍隊的主力基本上已經全部撤出了上海,但是留下了一支小部隊做象徵性的抵抗,這支只有四百餘人的小部隊在頑強抵抗了四天之後就後撤回了租界之中。這就涉及到了上海的公共租界問題。
  • 上海租界形成及其之後的歷史
    電影《捌佰》上映後表現出不俗的成績,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電影裡的上海租界是怎麼形成以及它之後的歷史。
  • 1937年上海四行倉庫,當謝晉元走進租界後,等待他們是什麼?
    ,上海爆發淞滬會戰,這場維持近3個月的戰爭,敵我雙方共投入兵力超百萬。目睹這場戰鬥的除了上海市民,還有租界內多國西方媒體記者。租界內的英軍處於「人道主義」的關懷,聯繫民國政府希望安排這群戰士先撤出到租界,再尋求轉移。10月30日撤退命令下發後,當晚趁著朦朧的夜色,謝晉元率領部隊悄悄撤回到租界。
  • 上海的租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地位?日本兵真的不敢進?
    難民可以進租界,中國士兵不可以進,最後八百壯士退入租界卻被繳械扣押?圖1:上海租界的地標——外灘    隨著影片《八百》的熱映,租界也成了熱門話題。上海的租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位,日軍真的就不敢進租界?難民可以進租界,中國士兵不可以進,八百壯士退入租界卻被繳械扣押?
  • 上海租界就是這樣出現的
    不論劇情還是歌詞,讓我們對租界及居住在內的外國人都有了了解。租界,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產物。於今天而言,租界早已成為陳跡。於國人而言,卻不應該忘記。上海的租界以其歷史之長、面積之大、苦難之重,以及中國人民反帝鬥爭之尖銳複雜,而成為租界的典型。走進它,了解它,繼而研究它,不僅是史學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普通人了解過去的一個面向。
  • 上海租界故事1:租界的形成—中西文化的初次碰撞!
    (前半部分圖文形式後以音像影片形式)介紹近代上海從開埠到現代化的城市歷程,老上海人文軼事、歷史景點、知名建築、大學、教堂等尋根尋舊之旅。英軍就這樣不費一槍一彈地佔領了上海縣城(老城廂)。接下來便是1842年8月29日大清國和大英帝國籤訂了《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這個條約約定:英國人有權居住在上海港口,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條約,並沒有答應給英國人在上海劃一個租界—換句話說,中國的第一個租界—上海租界,不是依據《南京條約》而劃定的。
  • 老照片:上海租界的印度人,請中國女孩當保姆,女主人很嚴肅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開港通商,英國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塊租界。1863年9月,與美國租界合併,稱為公共租界。他們有了地盤,就要維持治安,巡捕房應運而生。巡捕,主要由華人和印度人組成。印度巡捕的老照片不少,但他們的生活照,卻比較少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組照片,便是在上海的印度人。
  • 龍華講堂第三講:從電影《八佰》談上海租界鐵門(1925-1946年)
    「從電影《八佰》談上海租界鐵門(1925-1946年)」的專題講座。馬軍老師以上海租界鐵門的設置及開關的歷史變遷,著重就抗日戰爭時期戰事的發生、難民潮的出現、鐵門的設置與開關與在座的各位聽眾進行了深入交流。
  • 【報名】龍華講堂:從電影《八佰》談上海租界鐵門
    【報名】龍華講堂:從電影《八佰》談上海租界鐵門 2020-10-13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猶太女孩見證過的上海租界,比電影《八佰》更複雜
    非中國人的上海當然就是指租界。上海有兩個租界,一個是公共租界,一個是法租界。麗蓮家主要生活在法租界裡面,她從小都是在法租界長大。 舊上海的租界地圖。圖/維基百科生活在租界裡的外國人來自各個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各個國家的都有。
  • 中國租界最多的城市,不是上海,也不是北京,而是這個城市!
    近代中國史上由於閉關鎖國、鴉片戰爭等一系列時代催化劑,衍生出了一個時代產物——租界。在許多的電影中常常能見到的就是發生在上海租界的故事,老上海的裡弄裡儘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在出沒。而根據歷史記載和數據統計,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7塊地方曾經是租界,第一塊是英國在1845年通過《上海租界章程規定》取得的上海租界,最後一塊是1902年奧匈帝國的天津租界,其中有2塊還不僅僅是單一國家的專管租界,而是公共的。而說到我國租界最多的城市,卻不是被頻頻提及的上海,也不是北京。
  • 進入租界後,受到的傷害比與日軍作戰更大
    可能不少人覺得,八佰壯士進入租界後就是一種勝利,其實在半殖民地的歷史背景下,這些人只不過從虎口轉移到狼口而已。英法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要遠比日本要早得多。在它們和日本法西斯還沒有因為自身利益發生不可逆轉的衝突之前,西方列強和日本法西斯其實還是一個陣營的。英法為首的西方列強對日本和納粹法西斯沒有本質不同,只有利益不同。
  • 杜月笙霸氣怒懟:「日軍敢來,兩個鐘頭內,我將租界全部毀滅!」
    自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中國國門的那天起,上海這個原本在清政府版圖中不起眼的小縣城,幾乎是隨著清王朝的衰落而繁榮興盛起來。到抗戰爆發前夕,上海地面上租界林立,已經成了揚名遠東的國際大都市。在這裡,各國各執一詞,同一座城市中執行著不同國家的法制,法律不能不漏洞百出,因此,上海一時間也成了黑幫的天堂。
  • 上海市澳門路:普陀區唯一的租界所在地,地理、風格與全區均不同
    上海市的澳門路,這也是普陀區唯一的租界所在地,地理、風格與全普陀區均不同。普陀區大部分的地方都不是租界,而且整體上位於蘇州河以北,而澳門路則是位於蘇州河以南,而且還有一些老租界的特定。澳門路地區也是上海市普陀區一個不為人知的租界地區,位於蘇州河以南的澳門路,這樣也是一個歷經百年發展的地區。上海市澳門路在一個地形比較特殊的地方,這也是一條弧形的道路。
  • 上海故事:真正意義上的上海—大上海誕生記
    (前半部分圖文形式後以音像影片形式)介紹近代上海從開埠到現代化的城市歷程,老上海人文軼事、歷史景點、知名建築、大學、教堂等尋根尋舊之旅。使遊客從圖文和影片的觀賞,配合深度旅遊走讀形式體驗形成上海這座近代國際大都市獨特魅力的因緣,更好地理解上海歷史文化及其海納百川的涵義,以更加自信包容和開放(符合大上海的氣質)的姿勢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上文提到在1853年受太平天國影響,上海老城廂發生小刀會起義後,大批中外移民遷入,尤其租界人口暴增。
  • 地方文史|馬軍:「鐵門」內外的近代上海
    馬軍研究員以電影《八佰》作為楔子,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和生動的事例,介紹了上海租界鐵門的由來、位置布局和對市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分享了自己研究租界鐵門的緣起和體會,強調歷史研究應具有現實關懷。這場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阮清華主持。 馬老師從今年上映的《八佰》談起,電影中有一幕是淞滬會戰爆發後,大批中國難民要衝破鐵門阻擋,逃往租界避難。
  • 啟微新書 | 戰場之外:租界英文報刊與中國的國際宣傳(1928~1941)
    而中國欲聯英、美制日,影響西方的輿論便是關鍵一環。魏博士這本書正展現了這個輿論博弈的過程。正如書中所述,國民政府在建立初期既沒有有效的宣傳工具,又缺乏國際宣傳的技巧。當時中國的宣傳體系以蘇聯模式為藍本,主要針對國內民眾思想、意識形態的教化,而非影響西方受眾。
  • 晚清中國竟然擁有海外租界?揭秘朝鮮「清國租界」的前世今生
    租界因被視為列強侵華的產物而為人所熟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積貧積弱的晚清政府竟曾在朝鮮半島擁有多處租界,並在其中享有各種特權,儼然列強之一。而其中的仁川租界甚至維持到了民國成立後的1913年。那麼,這些奇蹟般的「清國租界」是如何誕生的呢?
  • 上海武康路,最優雅的名人街道
    福開森路就是今天上海市徐匯區的武康路,這條長約1183米,呈弧形南北走向的道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07年,原名福開森路,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築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築37處,包括巴金、黃興、鄭洞國、唐紹儀、周作民、趙丹等諸多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宋慶齡故居也在路口,武康路也是目前上海三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