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色.戒》的朋友可能還記得結尾處,王佳芝(湯唯飾)放走了易先生(梁朝偉飾)後,裝得沒事人一樣叫了輛黃包車,說「到福開森路去」。福開森路就是今天上海市徐匯區的武康路,這條長約1183米,呈弧形南北走向的道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07年,原名福開森路,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築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築37處,包括巴金、黃興、鄭洞國、唐紹儀、周作民、趙丹等諸多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宋慶齡故居也在路口,武康路也是目前上海三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
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區正式被劃入法租界,成為法國新租界。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上海最終被日軍攻陷,以武康路為中心的法租界進入了為期4年之久的「孤島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日本交惡,侵華日軍佔領上海法租界,武康路陷落。1943年,法國宣布放棄以武康路為中心的法租界,汪偽政府乘機宣布「接受」法租界,並將武康路所在法租界改稱為上海市特別第八區。但汪偽政府不被國、共兩黨及國際社會所認可,也不為國內民眾所接受的現實令汪精衛非常懊惱,周佛海、胡蘭成及汪偽上海市市長等人隨即提出對策,建議汪精衛把「接收」的租界中200多條以外國人命名的馬路,全部改成以中國各省、市及部分縣級行政區域名稱命名,這樣既可以擺脫漢奸罵名,又能贏得民心,這些馬路換上各省、市地名後,名字還會永遠存在,名垂青史,汪精衛大喜,立即吩咐照辦。改名之事,汪只對福開森路等幾條重要馬路給予關注,他憑自己多次途經武康上莫幹山留下的美好印象,對周佛海說,武康莫幹山在山區,福開森路在大都市,但環境和氛圍極為相象,不僅洋人喜歡那裡,上海灘的政要富商都喜歡往那裡跑,福開森路就改為武康路吧。武康路由此得名,哪怕是文革期間上海很多道路改為革命名稱,這裡也依然如故。
如同一艘巨船般的武康大樓是武康路的標誌性建築,武康大樓原名諾曼第公寓,始建於1924年,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
上海有很多值得遊覽的道路,遊客們大多只知道人潮洶湧的南京路,我更喜歡如同武康路這般充滿小資情調、異域風情的優雅街道。
我們的武康路之行是從武康大樓開始的,其實淮海西路武康路口還有宋慶齡故居,只是我們一不小心就走過了,等到發現又不想再回頭了。
建於1924年武康大樓是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築,中國文化演藝界的名流,如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鄭君裡、王文娟等都曾在此居住。
還在路口就遇到正在街拍的模特,蹭拍了一張,武康路的小資情調從一位美女開始展現。
你認識或者不認識的名人故居在武康路數不勝數,街道兩旁全是各種歐式風格的建築,例如上圖就曾是義大利總領事官邸,據說這樣的地中海式花園建築風格在上海已經瀕臨絕種,不過目前這裡是某單位辦公場所,不對外開放。
武康路393號這幢不起眼的小樓是中華民國創建者之一黃興的故居,新古典主義樣式加裝飾藝術派風格。
抗日名將,新1軍軍長鄭洞國的舊居在武康路274號,1950年-1952年,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的鄭洞國居住於此。
總之掛著優秀歷史建築的小洋樓無處不在,每一塊牌匾後面都有一段歷史和故事。
冬日的暖陽映襯著樹影投射在米黃色的牆壁上,沒有車水馬龍,武康路就是印象中的老上海。
有人說武康路是上海最優雅的馬路,我沒去過上海所有的馬路,但從我去過的來看,這個稱號不為過。
這裡人車不多,比較安靜,路兩旁大多是法國梧桐,咖啡廳、麵包店散落在街邊。
這裡也是上海著名的落葉景觀道,上海世博會期間,這條道路也被上海市旅遊局推薦為最有上海味道的老馬路。
落葉的時節已經過去,滿地落葉的景色我們已經錯過,只能撿起一片久違了的法國梧桐樹葉,小時候家鄉的行道樹也是法國梧桐,只是到了今天,法國梧桐早已不見了蹤影。
武康路曾經是法租界,如今也是外國人聚集的地方,小學叫做世界小學,各國人士的子女在此就讀。
武康路113號便是武康路名人故居的精華所在,1955年後,著名作家巴金居住於此,並在此創作了《隨想錄》等作品。
巴金故居是免費開放的,在開放時間內領票即可進入。
灰色的小樓不算大,分為兩層,內部基本還是巴金老先生當年居住的樣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個大大的書架和滿滿的各國書籍。
巴金和夫人蕭珊的臥室,巴金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在這幢小樓裡度過了中晚年的大部分時光,巴金也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巴金故居後面還有一個小花園,如果這幢小洋樓能夠出售的話,哪怕不是巴金故居,價值也在億元以上。
巴金故居門口的梧桐樹上被遊客刻上了「巴金」二字。
武康路安靜而優雅,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上海貴婦。
梧桐樹掩映下都是風格各異的洋樓,如同這座小洋樓,也許並不出奇,但那個半圓形的陽臺,與羅密歐向朱麗葉示愛時的陽臺幾乎如出一轍。
順便也上了一堂歐式建築風格的課,英國因為多雪,英式洋樓屋頂是尖尖的,還會有煙囪,西班牙建築則會有簡潔的花紋,也許體現了西班牙人的熱情,法國建築則顯得更加輕盈、活潑。
上海有很多著名的道路,外灘邊的南京路因為一部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早已聲名在外,是遊客趨之若鶩的地方,盧灣區的淮海路代表著上海的繁華和摩登,被稱為「東方的香榭麗舍大街」,虹口區的多倫路是當年魯迅、茅盾等常常出入的地方,人稱「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靜安區的陝西北路是上海著名的文化休閒街,有諸多名人故居。上海是著名的國際大都市,百來年的開埠歷史,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是大都市的標誌,但也有一些在市區中心的道路依然保存著幾十年前的樣貌,武康路就是這麼一條最有上海味道的街道,這裡有很多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