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同朝共事,兩人是死對頭。王安石主張變法,是朝廷新黨的代表人物,而蘇軾進入官場以來,他的政治思想和覺悟很難和新法融入到一起,蘇軾又是一個敢於直言的人,因此當王安石碰上蘇軾,可謂火花四濺,火藥味兒十足。
蘇東坡參加科舉的時候王安石是考官,從此兩個人就結下了梁子。漢武帝曾經為招賢良採取對策的方式,後來被科舉考試採納,成為其中的一個科目。蘇東坡在制策考試中大談特談治國良策,當然他的觀點與他父親蘇洵一致,而與王安石的觀點截然相反。王安石只是考官之一,其他考官對蘇東坡的文章頗為欣賞,王安石卻批評蘇東坡的文章為下等文。從此王安石對蘇東坡便十分不滿,處處刁難。有一次,王安石為蘇東坡下制文中寫到蘇東坡應該努力的增強語言能力,並且不能違背道義,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認為守舊的思想是你最重要的事情,同志仍需努力啊。從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對蘇東坡的嚴重的不滿,而蘇東坡看到制文後當然也是對王安石沒有好印象。
王安石與蘇軾在政治上鬥了很多年,都已經疲憊,該說的都說了,兩者都無法扭轉對方的政治觀點。惺惺相惜的二人開始轉變鬥法的介質,二人都為唐宋八大家,當然文學底蘊深厚,因此兩人經常已詩文對接,一較高下。這一比試,還增進的二人的友誼。有一次,蘇東坡對王安石的「積李兮縞夜,崇桃兮炫晝」讚賞有佳,說這兩句有楚辭的味道,王安石認可後對蘇東坡又說,你的雪詩中的「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二句是否用了道藏中的典故,東坡笑以頷之。
有互捧,就有互掐。蘇東坡有一次閒著沒事路過王安石府就進來轉一圈,王安石還不在家,在桌子上他看見了兩句詩,「黃昏風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蘇東坡此時還沒有週遊中國,見識也短,他沒見過菊花落滿地,心裡暗笑,這王安石老師是不是傻了,哪有菊花的花瓣會落地的?他還記得詩句「寧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說的是菊花花瓣啊寧可在枝頭就枯萎死去,也不會被風吹落到地面。於是他在後面又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氣夠嗆,這蘇東坡真是自以為是,有機會我便讓他見見菊花是怎樣落滿地的。十年之後王安石果然將蘇軾貶黃州,到了地方蘇軾才知道:菊惟黃州落瓣!其實菊花落瓣不僅僅在黃州才有,很多地方因風大雨大,菊花就會落滿地。蘇東坡也因這次的事件,再也不敢輕易做評論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