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020-12-23 一條鹹魚愛詩詞

菊花,開在秋天,它不像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嬌弱,作為傲霜之花,它卻一直受到很多詩人的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他們用優美的文字賦予它詩情畫意,讓它在詩壇上佔一席之位。

今天為大家精選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感受一下詩人的世界裡菊花有怎樣與眾不同的美麗。

1、《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

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2、《菊花》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這樣的場景就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我只顧著在籬笆前觀賞菊花的美麗,竟然沒發現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在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再無花可賞了。

這首詩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秋菊圖,詩人的筆法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第三句筆鋒一轉,跌宕有致,最後一句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3、《不第後賦菊 / 菊花》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他最後也如他的詩中描寫的那般,浩浩蕩蕩的帶著黃金甲殺進了長安。

此詩雖然四句,但是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4、《醉花陰·黃花謾說年年好》宋代:辛棄疾

黃花謾說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綠鬢不驚秋,若鬥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結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島。何日跨歸鸞,滄海飛塵,人世因緣了。

菊花啊,年年的都會盛開,花也開得極為茂盛,但在茂盛的花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凋謝。就如少女的烏髮不知歲月的無情,恍若把酒小酌,人若能一切安好連花都會隨之綻放的更美麗。

桃樹結了多少桃子啊,長滿了我住的小島。我什麼時候才能回歸家鄉啊,人世間滄海浮沉就如一粒微塵一般,都隨緣起緣滅最終了結。

5、《詠菊》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一夜過後,初次到來的霜都輕輕的附著在瓦上,那些芭蕉和荷花都無法耐住這嚴寒,有的折斷了,有的被吹得歪斜了,只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6、《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宋代:晏幾道

黃菊開時傷聚散。曾記花前,共說深深願。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閒結遍。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欲寫彩箋書別怨。淚痕早已先書滿。

這是一首感秋懷人的離別相思之詞。黃菊開時,是雙方離別之時,也是相約重逢之時,因此每見到黃菊就格外動情,待到菊花重開,離人便可團聚。這是已經約定好的。

然而,期限到了,人卻沒有回來,所有的等待都化作泡影。心此時已經陷入了絕望,此時此刻才嘗到真正的相思之苦和離別之怨,眼淚已經浸溼了寫信的彩箋了。

7、《野菊》宋代:楊萬裡

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花應冷笑東籬,猶向陶翁覓寵光。

開在野外的菊花,即不願意給文人騷客做乾糧,更不肯隨波逐流的在重陽節被俗人賞識。

開在野外才能更有清幽的韻味,哪肯為了俗物剪掉自己的幽香呢?

已是傍晚時分,我在半山腰中與野菊相逢。即使回城的腳步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黃的野菊。野菊花也許會冷笑那些家養的菊花,因為家菊們竟然向陶淵明尋求恩寵。

8、《趙昌寒菊》宋代:蘇軾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第一句是對菊花的描寫。輕肌、弱骨這樣的字眼,帶有一定的擬人色彩,第二句是對花蕊的色彩的具體描寫,以顯示其美。三、四句寫菊花是能夠延年益壽的藥,她在百草摧折的時候,才開始開花。是對菊花的品性的讚嘆。

9、《庭前菊》唐代:韋莊

為憶長安爛開,我今移爾滿庭栽。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本詩看去是平直敘述,無多機巧,實則寓曲於直,多弦外之音。詩人曾經有過被人輕慢忽視的經歷,故而暗以菊相標榜,借詠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鬱悶不平的心理。

10、《菊花》明代: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老舊園子裡的小路旁已經長出了小小的花叢,那些菊花開得並不張揚,一夜之間,白霜落在花上。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只能借著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這是一首託物寄興的詩,清新淡雅,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從這籬笆裡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倒映著自己一生的影子。

感謝關注,與你一起愛上韻律之美。

你喜歡哪些寫菊花的詩詞請在評論留言哦!

相關焦點

  • 宋詩裡一首描寫菊花的名作,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小編今天要與大家介紹宋詩裡,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那便是鄭思肖的《寒菊》,可能有的朋友對於這首詩,並不是那麼熟悉;應當說這也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宋詩,同時也是一首非常唯美的傑作,詩人把菊花的那種品格,描寫的極為傳神,讀來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寒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晚秋,給菊花一首讚歌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雖然元稹並不是偏愛這一叢叢菊花,言語間卻無不透露他對於凌寒傲霜的菊花的讚美之情。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與春日盛放的百花不同,菊花選擇在秋天綻放。稀疏的籬笆周圍,隨處可見菊花的俏姿,其中的意趣可見一斑。儘管秋風瑟瑟,菊花仍巋然不動,只有枝頭才是它的歸宿。
  •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並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等氣節,令人佩服!
    當然,這其中少不了高潔的菊花。陶淵明獨愛菊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是出自陶淵明的筆下。其實,菊花之所以被很多詩人、詞人喜歡,便是因為它的高潔品質。不與百花爭豔,在秋日裡,百花開始衰敗,但是菊花才迎來它的「春天」。我認為寫菊花最好的,還是宋代詩人鄭思肖的《寒菊》: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霜降之後,天高地闊,萬物蕭條,菊花卻冒霜吐穎,爭奇鬥豔,陣陣清香飄向大地。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開放的樣子,古人用了兩個詞形容:箕舒翼張,曄曄煌煌。前一詞,花像簸箕,後窄前寬,飄逸如展翅。後一詞,曄曄是燦爛的耀眼,煌煌則是亮麗的燃燒。陽光之下,菊花之美,先是一種色調的有力張揚,然後才是色彩的持續舒展。
  • 宋詩裡最經典的一首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古人對於菊花有一種獨特的喜好,而且他們大多喜愛菊花,同時也寫過很多的詠菊詩,最為著名的便是東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他寫過一系列的詠菊詩,每一首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在他的筆下,那原本不起眼的菊花,被詩人描繪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唯美;另外詩人也不單單只是在描寫菊花,更多的是表達了對於菊花那種高貴品格的讚美
  • 愛國之情堪比陸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有著高潔的民族情操,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寒菊》,以菊花來表達了自己忠於故國的深情。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全詩:《寒菊》 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盛開在秋天的菊花,並不與嬌豔的百花為伍,兀自開放在稀疏的籬笆旁,別有一番雅潔的意趣。菊花有著傲霜凌寒的堅韌品質,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亡,凜冽的北風從從它身邊呼嘯而過,一場又一場的寒風並未將它吹落。
  • 宋詩不可忽略的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值得一讀
    宋詩與唐詩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的一點,那就是唐詩比較注重於抒情,然而宋詩卻是更側重於哲理,很多的詩人寫詩時,喜歡在詩句中來上那麼一兩句,充滿哲理的詩句,並用是重點突出那兩句,最為直觀的一個例子,那就是陸遊的《遊山西村》,原本寫得很平淡,可是到了第三四句,忽然來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哲理,也更為精練。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朝遺民鄭思肖到死堅守孤忠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詩便是出自鄭思肖的一首七絕《畫菊》。在詩中,鄭思肖以菊花自喻,寒冬凜冽的北風之下,菊花枯死之後猶抱香枝頭,不肯落去,便是鄭思肖內心眷系故國,片刻不曾放鬆的真實寫照。而且不只是鄭思肖一個人,而是宋亡後,像鄭思肖那樣猶為趙宋守著孤忠的一類人的寫照。
  • 鄭思肖這首《寒菊》清新脫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特別是菊花,更是時常入詩,或者寫進文章裡,為此有很多的詠菊名篇流傳於世。那麼眾多的經典詠菊名篇中,唯有宋朝詩人鄭思肖的這首《寒菊》,格調最高雅,也最有情趣,雖然只是在描寫菊花,但是很顯然詩人正是通過對於菊花的讚美,從而告訴了世人,一個人生活在這天地之間,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定自我,不能做牆頭草。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沈眉莊了。她是標準的大家閨秀,是正三品高官家的嫡女,她靜美,端莊,大氣,淡然。剛進宮就得到皇上跟太后的喜歡。她清晰知道後宮女子的命運,所以從未奢求過專寵。死在愛人的懷裡,對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局。就像她最喜歡的那首詩一樣「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甄嬛傳》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悲劇的一生
    眉姐姐說她最喜歡的就是菊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自己也像是菊花一樣,外柔內剛,這種氣節,讓觀眾折服,也奠定了她的悲劇。如此一個敢愛敢恨的眉姐姐,她的離開怎能不令人惋惜!
  • 寧可枝頭抱香死,其實是詩人自己的情懷,你讀懂了嗎
    菊花,在歷代的古詩中都有一種象徵意義,我們所熟悉的就是陶淵明愛菊,他筆下的菊花也象徵著自己的性格特徵,不願與權勢同流合汙。但是今天我想要介紹的不是陶淵明的菊花,而是鄭思肖的菊花。鄭思肖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有一句詩肯定都聽過,就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幾個快遞小哥又湊在一起聊天。勇哥悻悻地說,有個無賴。仗著自己老員工。天天偷我的件拿去派。搞得我4點班次沒件派,真的心裡很不爽。幹他,小白哥同情地說。鋒哥頗有同感的點了點頭,一樣的。我5月後剛來。
  • 「文韻白雲鄂博」「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
    《「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鐵花是花更是樹)選自中共白雲鄂博礦區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的文學作品集《初心可鑑》。在白雲鄂博礦區的礦山上,生長著一種叫「鐵樹」的花。這種花不擇地勢,不示張揚,默默紮根在巖石後,溝岔裡。就像一代代礦山兒女骨子裡就有著堅韌、克己、奮力向上的美好品格。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朋友圈留下絕筆信的毛書記走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從不發朋友圈的毛書記唯一一次發的朋友圈,竟然成了「絕筆書」,以死諫言,其言、其行可謂悲壯。10月15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稱自己在工作中受到壓力,「一年多的成都大學工作,已是頭破血流」,並提到「因工作失敗而結束」並疑似失聯。今天,毛書記的遺體在其居住地的河畔被找到。一個即將過50歲生日的人,一個學者型的領導,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來成大不過一年多的書記,因為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在與不正之風做鬥爭的過程中敗下陣來,身心疲憊!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只有沈眉莊,因安陵容刻意報信,說甄嬛危急,過於擔心姐妹,孕中受驚,難產血崩而死。看多了女人間的勾心鬥角,再回來看她們的姐妹之情,真是看一次哭一次,一生能得友如沈眉莊,真是一大幸事。皇帝對她倍加寵愛,各種賞賜不斷,因她最愛菊花,把她的住的地方改名為存菊堂。還讓她學習管理後宮諸事,一時間風頭無兩。可接著她遇到的就是不斷地迫害,被華妃派人推進水裡,幸虧命大,活了下來。又被華妃和曹琴默聯合太醫,設了一個大局。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算是宮鬥戲中的傳奇之作,要說劇中最有氣節的女子非沈眉莊莫屬。說起沈眉莊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選角,斕曦端莊大氣的樣貌仿佛就是書中的眉莊,端莊從容漂亮。出身尊貴的眉莊自有她的傲氣,從入宮就得皇上垂青,是的初入宮的她難免忘記處境,忘記槍打出頭鳥。在被一次次的暗害後,她深知後宮活下去的艱難,從此收斂鋒芒。甄嬛得寵她不嫉妒嗎?
  • (深度哲思)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生命最後的解脫,除了在風中裸露、瀰漫,在日下消融、隱遁之外,還有什麼呢?是一種極致、灑脫的美麗。它拒絕一切的挽留與理解,懦弱與恐慌,它是一種人生之殤。除了把不停的呼吸從潮汐中收斂之後,然後使之上升、擴散,或是回歸自然。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可講?沒有死亡,就沒有新的生命誕生。如果不會死亡,人類哪會知道,在那個世界的幽冥?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
    我記得有一幕是皇帝送她菊花,她微微低頭輕嗅花香,她的動作是那麼柔緩,滿屏幕都是美人嫻靜溫婉的一笑。和滿屏燦爛的花朵相襯,仿佛真看到一個古代大家閨秀在花間淺笑。她心懷傲氣,卻不自負。她自認才貌都不如甄嬛,卻不曾心生妒意。她知道兩個人要想要維持長久的友誼,就必須身份地位、性格學識、思想境界都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