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菊花有一種獨特的喜好,而且他們大多喜愛菊花,同時也寫過很多的詠菊詩,最為著名的便是東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他寫過一系列的詠菊詩,每一首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在他的筆下,那原本不起眼的菊花,被詩人描繪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唯美;另外詩人也不單單只是在描寫菊花,更多的是表達了對於菊花那種高貴品格的讚美。所以這樣的作品,也就使得更為唯美,還充滿了無限的哲理。
菊花也被稱為君子之花,它與梅、蘭、竹君,並稱為「四君子花」,它代表著高潔,以及堅強;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會如此偏愛菊花的原因。也正是由於文人對於菊花的喜愛,所以便有了很多詠菊詩,而且這些詩作,大多都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唯美,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
那說起詠菊的名篇,除了陶淵明的之外,到了宋朝另外一位詩人鄭思肖的這首《寒菊》,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這首詩表面看似在詠菊,其實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堅定的信念,以及對於國讎家恨的感慨,詩人把菊花身上的那種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們一去一讀再讀,能夠從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同時也能夠了解到古人對於人生的解讀。
《寒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末期,這個時候整個大宋帝國,可以說是已經搖搖欲墜,然而到了詩人的晚年,大宋王朝最終還是滅亡了,這對於詩人來說,那無疑是一種打擊,所以詩人一輩子也沒有在元朝做官,而是隱居在了一座寺廟裡,自此再也不過問世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那他的這首《寒菊》,也正是寫於那個時候。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我們都知道菊花它是在秋天才開花,這個時候所有的花都已經沒有了,開始在結果實了,所以菊花它顯得很孤獨,並不與那些花爭豔,這也就是為什麼菊花,它要獨立在那稀稀疏疏的籬笆邊,然而菊花儘管很孤獨,但是它卻是有趣味,同時還堅定了自己信念。詩人在這裡這樣的一種描寫,也正是借用菊花來表達自己對於大宋王朝的忠貞。這也正是此詩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儘管國家沒有了,但是依舊要堅持自己的底線。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句,歷來被無數的詩人化用過,而且很多的詩人也都寫過這樣的詩句,例如陸遊就有:「空餘殘蕊抱枝幹。」,另外大才女朱淑真也有過相似的詩句:「不隨黃葉舞秋風。」,可謂都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正是此詩,能夠感動歷代讀者的原。而且這兩句描寫的更為生動,也更加的細膩,同時也再一次表明了詩人堅定的決心,只要像那菊花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那麼便是不害怕北風。
鄭思肖的這首《寒菊》,可以說是一首詠菊裡難得的佳作,詩人並沒有高超的表現手法,也沒有使用什麼生僻的字,更加的沒有使用典故,完全是以一種白描的方式,但是同樣的寫得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唯美,最為重要的還是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出了一種高尚的品格,堅持住了自己內心的信念,這也正是此詩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所以這樣作品,最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古人的大胸懷,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