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讓條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020-12-23 中國風快遞

前輩,請讓條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幾個快遞小哥又湊在一起聊天。

勇哥悻悻地說,有個無賴。仗著自己老員工。天天偷我的件拿去派。搞得我4點班次沒件派,真的心裡很不爽。

幹他,小白哥同情地說。

鋒哥頗有同感的點了點頭,一樣的。我5月後剛來。老員工一個客戶不給我。防的緊緊的。幽默的笑了一下,又說,慢慢來,搞不死他。不然就把自己搞死,我選擇乾死他。

勇哥接著說到,本來這個班次是我的。我四點來拿件。這個無賴就3點來拿。

平哥不解地問,你站點老闆不管管。

我們順豐主管只會發現問題,不會解決問題的,事後諸葛亮就牛逼,說不客氣點就是看戲的。

鵬哥搖了搖頭,我們這,恨不得件少點。攬收的散戶不是自己區域,或者被管理催著去收,都懶得收。

勇哥很是無奈,越想越氣不過。本來我們這個區就沒有幾個派件,兩個老員工,天天都趁我不在拿我件去派,每天四點到我這個班次就那麼五六個件,我派個球啊,這兩個老員工,自己又不會開發客戶,看我開發兩個客戶眼紅的要死,現在想把我擠走,我也得想辦法整整這兩個無賴。

鋒哥笑到,我也是順豐的,頗有同感。

說實在的,要是按愛我以前的脾氣,老早就打他一頓,不幹了,現在工作不好找。勇哥心有不甘地說,第一個月我師傅帶著我,我們保底不是六千五嗎,第一個月我還拿了八千六啊,現在越搞越差,我師傅走了,現在沒人罩著了。

鋒哥勸到,找找關係吧。請客吃飯。走動走動,你們保底好高。我這才3000保底,第二個月就自己吃提成了,我這個月來的兩個老員工一人給我一點兒區域。估計不出三個月。我就能幹趴其中一個。快的話下個月發工資,他就知道我厲害了。出門在外。不狠點兒就被別人欺負了。

驛站劉哥驚訝到,順豐氣氛這麼緊張啊

鋒哥贊同滴說,嗯。比其他的鬥爭激烈很多,唉。順豐其實並不好幹。

驛站劉哥勸解到,珍惜手裡的工作吧,今年快遞還算影響少的,現在很多人想幹快遞了。

前輩,讓條路!

從這段聊天裡,我們看到,快遞公司裡,也存在欺生的現象。快遞老哥的搶新人件和客戶的行為,以及主管的不作為,造成了新來快遞小哥的強烈反應:前輩,讓條路!

心學大師王陽明非常強調致良知,那麼什麼是致良知呢?王陽明認為,良知即天理,在此心上去人慾、存天理,就是致良知。知行本體即是良知,即知即行,致知必在行,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在良知上用為善去惡的工夫,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合於理。

新人困局

那麼,我們用致良知來分析一下,新來快遞小哥的行為可取嗎?首先,快遞公司主管的行為有違良知。致良知是在良知上用為善去惡的功夫,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語,使事事物物皆合於理。做為一名主管,協調員工的關係是其職責所在,既然能發現問題,卻充當看客,事後只說幾句不疼不癢的話,這樣做很不夠格。不作為,是最不稱職的領導。既對不起上級領導的厚愛,又對不起下面員工的信任,對的起自己的工資和良知嗎?旁人尚且看不慣這種行為,充當老好人的領導,並沒有為善去惡,對於有違規矩的老員工聽之任之,自然讓新員工心寒。

那麼老員工呢?偷拿新人的派件,搶新人的客戶,也有違規矩。也是和去人慾,存天理背道而馳的。難道你剛來的時候,老員工也是這麼對你的?不論是不是,你這樣做了,不也是把惡的習慣傳播在快遞小哥當中嗎?所以,無論主管,還是快遞老哥,都應該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們這樣做了,或者助長惡的習氣蔓延,或者換來以牙還牙的報復。長此以往,順豐,能靠什麼順風?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那麼,就新來的快遞小哥來說,打一架肯定不可取,那樣得不償失。又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個人觀點:先和主管、快遞老哥講清楚,一切要按規矩來。主管要和老快遞員講清楚,既然各管一段,就不要再拿其他區域的快遞,這是他的職責所在。老快遞員也應該按規矩來,派發自己片區快遞,開發自己的客戶,競爭應該是良性循環,而不能靠竊取別人的利益賺錢。說清楚還不行的話,那我也搶你的快遞,搶你的客戶,市場無序的話,主管就會著急,就會真心調和,老快遞員本身不佔理,自然不會再無理取鬧。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搞事情嗎?不是的,這是先禮後兵。凡事有度,給你機會,你還不講理,那就要投桃報李了。正如陽明心學所說,致良知是在良知上用為善去惡的工夫,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合於理。遇到禮讓後,仍然不講理的「惡人」,讓他們承受同樣的後果,他們才會幡然醒悟。這,也是一種為善去惡,也是一種致良知。

所謂的主管那樣的老好人,其實也是一種良知被蒙蔽的人,真正敢於讓事事物物趨於合理,敢於向類似欺負新人這種惡習挑戰的小哥,才是良知光明的人。

敢於大聲向欺負新人的老哥喊一句:前輩,讓條路!的快遞小哥,我為你點讚!

相關焦點

  •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說起菊花,是不是就會想起菊花所有的品格。甚至「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樣的絕美詩句。 寒菊 / 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晚秋,給菊花一首讚歌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雖然元稹並不是偏愛這一叢叢菊花,言語間卻無不透露他對於凌寒傲霜的菊花的讚美之情。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與春日盛放的百花不同,菊花選擇在秋天綻放。稀疏的籬笆周圍,隨處可見菊花的俏姿,其中的意趣可見一斑。儘管秋風瑟瑟,菊花仍巋然不動,只有枝頭才是它的歸宿。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等氣節,令人佩服!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首詩重點在於託物言志。不僅僅是詠嘆菊花,更是藉此表達詩人自己的志向。這首詩的大意很好理解:菊花在秋天開放,從來不與百花為伍。獨自生長在疏離的籬笆旁,但是情操、意趣是無盡的。菊花,寧肯在枝頭凋謝、枯萎,在不曾吹落進凜冽的北風中。想要了解這首詩言的是什麼志,首先要了解詩人。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詩人鄭思肖。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沈眉莊了。她是標準的大家閨秀,是正三品高官家的嫡女,她靜美,端莊,大氣,淡然。剛進宮就得到皇上跟太后的喜歡。她清晰知道後宮女子的命運,所以從未奢求過專寵。死在愛人的懷裡,對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局。就像她最喜歡的那首詩一樣「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愛國之情堪比陸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盛開在秋天的菊花,並不與嬌豔的百花為伍,兀自開放在稀疏的籬笆旁,別有一番雅潔的意趣。菊花有著傲霜凌寒的堅韌品質,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亡,凜冽的北風從從它身邊呼嘯而過,一場又一場的寒風並未將它吹落。
  • 宋詩不可忽略的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值得一讀
    宋詩與唐詩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的一點,那就是唐詩比較注重於抒情,然而宋詩卻是更側重於哲理,很多的詩人寫詩時,喜歡在詩句中來上那麼一兩句,充滿哲理的詩句,並用是重點突出那兩句,最為直觀的一個例子,那就是陸遊的《遊山西村》,原本寫得很平淡,可是到了第三四句,忽然來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哲理,也更為精練。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朝遺民鄭思肖到死堅守孤忠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詩便是出自鄭思肖的一首七絕《畫菊》。在詩中,鄭思肖以菊花自喻,寒冬凜冽的北風之下,菊花枯死之後猶抱香枝頭,不肯落去,便是鄭思肖內心眷系故國,片刻不曾放鬆的真實寫照。而且不只是鄭思肖一個人,而是宋亡後,像鄭思肖那樣猶為趙宋守著孤忠的一類人的寫照。
  • 宋詩裡一首描寫菊花的名作,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的這首詩,完全可以媲美唐詩,而且詩作中,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精神,以及詩人對於菊花細膩的觀察,那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都知道古人把梅、蘭、竹、菊四種花,稱為君子之花,這四種花,可謂是中國古代文人象徵,很多的詩人,那都是描寫和讚美過這些花。
  • 宋詩裡最經典的一首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而且這首詩表面看似在詠菊,其實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堅定的信念,以及對於國讎家恨的感慨,詩人把菊花身上的那種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們一去一讀再讀,能夠從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同時也能夠了解到古人對於人生的解讀。《寒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開放的樣子,古人用了兩個詞形容:箕舒翼張,曄曄煌煌。前一詞,花像簸箕,後窄前寬,飄逸如展翅。後一詞,曄曄是燦爛的耀眼,煌煌則是亮麗的燃燒。陽光之下,菊花之美,先是一種色調的有力張揚,然後才是色彩的持續舒展。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朋友圈留下絕筆信的毛書記走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從不發朋友圈的毛書記唯一一次發的朋友圈,竟然成了「絕筆書」,以死諫言,其言、其行可謂悲壯。10月15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稱自己在工作中受到壓力,「一年多的成都大學工作,已是頭破血流」,並提到「因工作失敗而結束」並疑似失聯。今天,毛書記的遺體在其居住地的河畔被找到。一個即將過50歲生日的人,一個學者型的領導,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來成大不過一年多的書記,因為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在與不正之風做鬥爭的過程中敗下陣來,身心疲憊!
  • 鄭思肖這首《寒菊》清新脫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雖然這幾種植物很普通,但是它們要麼傲立於寒風中,要麼在百花盛開的時節綻放,成為了世間獨一無二的物種。古代的文人正是看到這一點,也都希望自己可以獨一無二,有著高尚的品格。特別是菊花,更是時常入詩,或者寫進文章裡,為此有很多的詠菊名篇流傳於世。
  • 《甄嬛傳》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悲劇的一生
    眉姐姐說她最喜歡的就是菊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自己也像是菊花一樣,外柔內剛,這種氣節,讓觀眾折服,也奠定了她的悲劇。如此一個敢愛敢恨的眉姐姐,她的離開怎能不令人惋惜!
  • 「文韻白雲鄂博」「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
    《「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鐵花是花更是樹)選自中共白雲鄂博礦區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的文學作品集《初心可鑑》。在白雲鄂博礦區的礦山上,生長著一種叫「鐵樹」的花。這種花不擇地勢,不示張揚,默默紮根在巖石後,溝岔裡。就像一代代礦山兒女骨子裡就有著堅韌、克己、奮力向上的美好品格。
  • (深度哲思)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生命最後的解脫,除了在風中裸露、瀰漫,在日下消融、隱遁之外,還有什麼呢?是一種極致、灑脫的美麗。它拒絕一切的挽留與理解,懦弱與恐慌,它是一種人生之殤。除了把不停的呼吸從潮汐中收斂之後,然後使之上升、擴散,或是回歸自然。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可講?沒有死亡,就沒有新的生命誕生。如果不會死亡,人類哪會知道,在那個世界的幽冥?
  • 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 寧可枝頭抱香死,其實是詩人自己的情懷,你讀懂了嗎
    菊花,在歷代的古詩中都有一種象徵意義,我們所熟悉的就是陶淵明愛菊,他筆下的菊花也象徵著自己的性格特徵,不願與權勢同流合汙。但是今天我想要介紹的不是陶淵明的菊花,而是鄭思肖的菊花。鄭思肖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有一句詩肯定都聽過,就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只有沈眉莊,因安陵容刻意報信,說甄嬛危急,過於擔心姐妹,孕中受驚,難產血崩而死。看多了女人間的勾心鬥角,再回來看她們的姐妹之情,真是看一次哭一次,一生能得友如沈眉莊,真是一大幸事。她的心,死了。她以為皇帝待她是一番真心,與其他人是不同的。可此刻她才發現,她們都一樣。那這樣的男人,這樣的寵愛,要來又有何用?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算是宮鬥戲中的傳奇之作,要說劇中最有氣節的女子非沈眉莊莫屬。說起沈眉莊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選角,斕曦端莊大氣的樣貌仿佛就是書中的眉莊,端莊從容漂亮。出身尊貴的眉莊自有她的傲氣,從入宮就得皇上垂青,是的初入宮的她難免忘記處境,忘記槍打出頭鳥。在被一次次的暗害後,她深知後宮活下去的艱難,從此收斂鋒芒。甄嬛得寵她不嫉妒嗎?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
    她死以後,作為「純元周邊愛好者」的皇帝竟然也給她找了一個替身——瑛貴人。只是,這瑛貴人最終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