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有位叫鄭思肖的詩人,常懷憂國憂民之心,是南宋的愛國詩人。他曾為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元兵南下時,他曾上諫抵禦之策,並以圖直言警醒當政者,抗擊保國。但當時的朝政風雨飄搖,小人當道,大都懦弱怕事,並未採納他的直諫。
面對朝廷的如此態度,鄭思肖痛心疾首。然而,一己之力終不能成事。他憤然離開繁華,獨自隱居在蘇州。
鄭思肖,特別善於畫墨蘭。宋朝滅亡後,他從此畫蘭花都不畫土,別人問他何故,他答:「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意喻宋朝的土地已被掠奪,故而無根,其愛國之節操讓人感動。
鄭思肖有著高潔的民族情操,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寒菊》,以菊花來表達了自己忠於故國的深情。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全詩:
《寒菊》 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盛開在秋天的菊花,並不與嬌豔的百花為伍,兀自開放在稀疏的籬笆旁,別有一番雅潔的意趣。
菊花有著傲霜凌寒的堅韌品質,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亡,凜冽的北風從從它身邊呼嘯而過,一場又一場的寒風並未將它吹落。枝頭凝固枯萎的菊花,香氣猶在浩浩天地間飄蕩。
詩人以菊花自喻,表達自己對於家國的一片赤子之心。當時,北方來的蒙古族統治者,鐵蹄踏破南宋山河,如寒冷的北風來襲,詩人用「寧可枝頭抱香死」的激昂壯烈,表達了自己不屈不撓的決心。
鄭思肖一生未娶,隱居在蘇州的一個小小的和尚廟裡,終身再未踏入仕途。南宋朝廷滅亡後,鄭思肖不忘家國,給自己起名所南,據說他每天坐著、躺著都要面向南方,以示自己對於南宋家國的思念之情。
我們曾拜讀過許多陸遊的作品,知道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我們今天所說到的鄭思肖,或許,他的詩作不如陸放翁那樣著名,但拳拳的愛國之心卻是一樣的深切。
鄭思肖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詩人、畫家,按說以他的才情,完全可以在新的政權下,像那些趨炎附勢的人一樣,為自己謀個一官半職。然後名利雙收,錦衣玉食的過完此生。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寧願選擇孤獨寂寞的隱居生活,寧願守著無窮無盡的清貧,風餐露宿,過著苦澀難熬的歲月,也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忘自己的家國。
通過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那個剛正不阿,一身凜然的鄭思肖,獨自走向歲月的盡頭。至死不渝的忠於自己的國家情懷,雖寂寞,卻如菊花般閃光的品質,令後人無限敬仰。
一個人,能有這樣高尚的民族氣節,能有猶如菊花一樣傲骨凌霜的個人品質,著實令人欽佩。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這樣的愛國詩人鄭思肖,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