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之情堪比陸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020-12-23 cml橙黃橘綠

南宋末年,有位叫鄭思肖的詩人,常懷憂國憂民之心,是南宋的愛國詩人。他曾為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元兵南下時,他曾上諫抵禦之策,並以圖直言警醒當政者,抗擊保國。但當時的朝政風雨飄搖,小人當道,大都懦弱怕事,並未採納他的直諫。

面對朝廷的如此態度,鄭思肖痛心疾首。然而,一己之力終不能成事。他憤然離開繁華,獨自隱居在蘇州。

鄭思肖,特別善於畫墨蘭。宋朝滅亡後,他從此畫蘭花都不畫土,別人問他何故,他答:「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意喻宋朝的土地已被掠奪,故而無根,其愛國之節操讓人感動。

鄭思肖有著高潔的民族情操,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寒菊》,以菊花來表達了自己忠於故國的深情。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全詩:

《寒菊》 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盛開在秋天的菊花,並不與嬌豔的百花為伍,兀自開放在稀疏的籬笆旁,別有一番雅潔的意趣。

菊花有著傲霜凌寒的堅韌品質,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亡,凜冽的北風從從它身邊呼嘯而過,一場又一場的寒風並未將它吹落。枝頭凝固枯萎的菊花,香氣猶在浩浩天地間飄蕩。

詩人以菊花自喻,表達自己對於家國的一片赤子之心。當時,北方來的蒙古族統治者,鐵蹄踏破南宋山河,如寒冷的北風來襲,詩人用「寧可枝頭抱香死」的激昂壯烈,表達了自己不屈不撓的決心。

鄭思肖一生未娶,隱居在蘇州的一個小小的和尚廟裡,終身再未踏入仕途。南宋朝廷滅亡後,鄭思肖不忘家國,給自己起名所南,據說他每天坐著、躺著都要面向南方,以示自己對於南宋家國的思念之情。

我們曾拜讀過許多陸遊的作品,知道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我們今天所說到的鄭思肖,或許,他的詩作不如陸放翁那樣著名,但拳拳的愛國之心卻是一樣的深切。

鄭思肖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詩人、畫家,按說以他的才情,完全可以在新的政權下,像那些趨炎附勢的人一樣,為自己謀個一官半職。然後名利雙收,錦衣玉食的過完此生。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寧願選擇孤獨寂寞的隱居生活,寧願守著無窮無盡的清貧,風餐露宿,過著苦澀難熬的歲月,也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忘自己的家國。

通過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那個剛正不阿,一身凜然的鄭思肖,獨自走向歲月的盡頭。至死不渝的忠於自己的國家情懷,雖寂寞,卻如菊花般閃光的品質,令後人無限敬仰。

一個人,能有這樣高尚的民族氣節,能有猶如菊花一樣傲骨凌霜的個人品質,著實令人欽佩。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這樣的愛國詩人鄭思肖,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說起菊花,是不是就會想起菊花所有的品格。甚至「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樣的絕美詩句。 寒菊 / 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晚秋,給菊花一首讚歌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雖然元稹並不是偏愛這一叢叢菊花,言語間卻無不透露他對於凌寒傲霜的菊花的讚美之情。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與春日盛放的百花不同,菊花選擇在秋天綻放。稀疏的籬笆周圍,隨處可見菊花的俏姿,其中的意趣可見一斑。儘管秋風瑟瑟,菊花仍巋然不動,只有枝頭才是它的歸宿。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等氣節,令人佩服!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首詩重點在於託物言志。不僅僅是詠嘆菊花,更是藉此表達詩人自己的志向。這首詩的大意很好理解:菊花在秋天開放,從來不與百花為伍。獨自生長在疏離的籬笆旁,但是情操、意趣是無盡的。菊花,寧肯在枝頭凋謝、枯萎,在不曾吹落進凜冽的北風中。想要了解這首詩言的是什麼志,首先要了解詩人。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詩人鄭思肖。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朝遺民鄭思肖到死堅守孤忠
    除了上面所述的思念趙宋的行為之外,他的詩文也都帶有為大宋竭忠盡誠之意。「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詩便是出自鄭思肖的一首七絕《畫菊》。在詩中,鄭思肖以菊花自喻,寒冬凜冽的北風之下,菊花枯死之後猶抱香枝頭,不肯落去,便是鄭思肖內心眷系故國,片刻不曾放鬆的真實寫照。而且不只是鄭思肖一個人,而是宋亡後,像鄭思肖那樣猶為趙宋守著孤忠的一類人的寫照。
  • 宋詩不可忽略的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值得一讀
    宋詩與唐詩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的一點,那就是唐詩比較注重於抒情,然而宋詩卻是更側重於哲理,很多的詩人寫詩時,喜歡在詩句中來上那麼一兩句,充滿哲理的詩句,並用是重點突出那兩句,最為直觀的一個例子,那就是陸遊的《遊山西村》,原本寫得很平淡,可是到了第三四句,忽然來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哲理,也更為精練。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沈眉莊了。她是標準的大家閨秀,是正三品高官家的嫡女,她靜美,端莊,大氣,淡然。剛進宮就得到皇上跟太后的喜歡。她清晰知道後宮女子的命運,所以從未奢求過專寵。她是聰慧的,最先捕捉到安陵容的表裡不一,恨極華妃時也能分析出甄嬛小產不全是歡宜香之故,抓住麗嬪的弱點對付華妃,淡定的演戲為了孩子重獲恩寵……,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她只是不爭,並不缺乏爭得資本與智慧。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到了晉朝,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詩句聲名遠揚,賞菊之事蔚然成風。清代李漁說:桃花之美,在荒郊籬落;菊花之美,則是人工扶植的結果。從春到秋,因生長周期長,花工經過數個月的辛苦勞作,才能培育出美麗的花朵。李漁說,桃花、梨花之美,主要在天工;菊花之美,則全在人工。時至今日,許多地方逢時舉辦菊花節,推出夜賞菊花等項目。
  • 宋詩裡最經典的一首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也被稱為君子之花,它與梅、蘭、竹君,並稱為「四君子花」,它代表著高潔,以及堅強;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會如此偏愛菊花的原因。也正是由於文人對於菊花的喜愛,所以便有了很多詠菊詩,而且這些詩作,大多都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唯美,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那說起詠菊的名篇,除了陶淵明的之外,到了宋朝另外一位詩人鄭思肖的這首《寒菊》,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 宋詩裡一首描寫菊花的名作,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的這首詩,完全可以媲美唐詩,而且詩作中,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精神,以及詩人對於菊花細膩的觀察,那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都知道古人把梅、蘭、竹、菊四種花,稱為君子之花,這四種花,可謂是中國古代文人象徵,很多的詩人,那都是描寫和讚美過這些花。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幾個快遞小哥又湊在一起聊天。勇哥悻悻地說,有個無賴。仗著自己老員工。天天偷我的件拿去派。搞得我4點班次沒件派,真的心裡很不爽。幹他,小白哥同情地說。鋒哥頗有同感的點了點頭,一樣的。我5月後剛來。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朋友圈留下絕筆信的毛書記走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從不發朋友圈的毛書記唯一一次發的朋友圈,竟然成了「絕筆書」,以死諫言,其言、其行可謂悲壯。10月15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稱自己在工作中受到壓力,「一年多的成都大學工作,已是頭破血流」,並提到「因工作失敗而結束」並疑似失聯。今天,毛書記的遺體在其居住地的河畔被找到。一個即將過50歲生日的人,一個學者型的領導,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來成大不過一年多的書記,因為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在與不正之風做鬥爭的過程中敗下陣來,身心疲憊!
  • 寧可枝頭抱香死,其實是詩人自己的情懷,你讀懂了嗎
    菊花,在歷代的古詩中都有一種象徵意義,我們所熟悉的就是陶淵明愛菊,他筆下的菊花也象徵著自己的性格特徵,不願與權勢同流合汙。但是今天我想要介紹的不是陶淵明的菊花,而是鄭思肖的菊花。鄭思肖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有一句詩肯定都聽過,就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文韻白雲鄂博」「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
    《「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鐵花是花更是樹)選自中共白雲鄂博礦區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的文學作品集《初心可鑑》。在白雲鄂博礦區的礦山上,生長著一種叫「鐵樹」的花。這種花不擇地勢,不示張揚,默默紮根在巖石後,溝岔裡。就像一代代礦山兒女骨子裡就有著堅韌、克己、奮力向上的美好品格。
  • 《甄嬛傳》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悲劇的一生
    說起身世,沈眉莊和安陵容也有相似之處。同安陵容的母親一樣,沈眉莊的母親也是府裡的正妻,沈眉莊的父親沈自山也有很多小妾,但是比起安陵容那個哭瞎了眼睛的可憐母親,沈眉莊的母親可不是個好惹的角色,府裡的小妾都對她恭恭敬敬的。在母親的教導下,沈眉莊自然守規矩,個性獨立,自尊自愛。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受到太后和皇帝欣賞,眉姐姐進宮沒多久就協理統領六宮,這是何等的殊榮。
  • 鄭思肖這首《寒菊》清新脫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雖然這幾種植物很普通,但是它們要麼傲立於寒風中,要麼在百花盛開的時節綻放,成為了世間獨一無二的物種。古代的文人正是看到這一點,也都希望自己可以獨一無二,有著高尚的品格。特別是菊花,更是時常入詩,或者寫進文章裡,為此有很多的詠菊名篇流傳於世。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只有沈眉莊,因安陵容刻意報信,說甄嬛危急,過於擔心姐妹,孕中受驚,難產血崩而死。看多了女人間的勾心鬥角,再回來看她們的姐妹之情,真是看一次哭一次,一生能得友如沈眉莊,真是一大幸事。她的心,死了。她以為皇帝待她是一番真心,與其他人是不同的。可此刻她才發現,她們都一樣。那這樣的男人,這樣的寵愛,要來又有何用?
  • 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 (深度哲思)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生命最後的解脫,除了在風中裸露、瀰漫,在日下消融、隱遁之外,還有什麼呢?是一種極致、灑脫的美麗。它拒絕一切的挽留與理解,懦弱與恐慌,它是一種人生之殤。除了把不停的呼吸從潮汐中收斂之後,然後使之上升、擴散,或是回歸自然。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可講?沒有死亡,就沒有新的生命誕生。如果不會死亡,人類哪會知道,在那個世界的幽冥?
  • 寧可枝頭抱香死——宋末愛國志士鄭所南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在顧炎武看來,亡國不過是封建王朝更替,是改朝換代,易姓改號。因此,應該為亡國負責的,不過是當官的肉食者。亡天下則不同,亡天下是天下覆滅,民族滅亡。相對於亡國,亡天下的責任是匹夫匹婦,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出自顧炎武這段話。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算是宮鬥戲中的傳奇之作,要說劇中最有氣節的女子非沈眉莊莫屬。說起沈眉莊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選角,斕曦端莊大氣的樣貌仿佛就是書中的眉莊,端莊從容漂亮。出身尊貴的眉莊自有她的傲氣,從入宮就得皇上垂青,是的初入宮的她難免忘記處境,忘記槍打出頭鳥。在被一次次的暗害後,她深知後宮活下去的艱難,從此收斂鋒芒。甄嬛得寵她不嫉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