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不可忽略的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值得一讀

2021-01-11 塵世曉書僮

現在大部分的人,可能只要一提起詩歌,必定是第一時間想到唐詩,作為盛產詩歌的唐朝,在那兩百年裡,誕生了無數偉大的詩人,他們用手中的一支筆,寫下了一首首妙筆生花的唯美詩作,閱讀那些唐詩,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詞彙量,而且還能夠陶冶情操,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其實除了唐詩之外,我們還是不應該忽略掉宋詩,作為唐朝之後,又一個偉大的帝國,同樣的也是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詩人,雖然現在人們一提起宋朝,可能更多的是想到宋詞。但是宋朝的一些文人士大夫,他們並不很看重於宋詞,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創作詩歌。例如王安石、蘇軾、歐陽修、黃庭堅等等,這些人主要還是以詩歌為主,填詞只是一時興趣所致,只是我們後人,才覺得宋詞很優美,但是在當時,宋詞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

宋詩與唐詩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區別,最為顯的一點,那就是唐詩比較注重於抒情,然而宋詩卻是更側重於哲理,很多的詩人寫詩時,喜歡在詩句中來上那麼一兩句,充滿哲理的詩句,並用是重點突出那兩句,最為直觀的一個例子,那就是陸遊的《遊山西村》,原本寫得很平淡,可是到了第三四句,忽然來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哲理,也更為精練。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要為大家推薦宋詩裡一首經典的佳作,那便是鄭思肖的《畫菊》,可能很多的朋友,對於這位詩人,以及這首詩,那都是比較陌生;鄭思肖,宋末詩人,今天福建福州人,這也是一首非常唯美的作品,很是值得一讀。

《畫菊》宋代: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個人是非常的喜歡這首詩,在這首詩中,儘管詩人寫得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深入地去讀,能夠真正的讀懂詩句中的意思,那麼一定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可以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也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也正是詩人的偉大之處。

詩的頭兩句,便是不俗,寫得非常的唯美,「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那麼這兩句詩大致的意思是,菊花在秋天盛開,不去與其它的花爭相競豔,那獨立的疏籬旁邊,菊花的情趣並沒有衰窮。在這兩句中,詩人高度讚美的菊花高貴的品格,同時也表達出了自身的一個願意,不願意與人同流合汙,要做一個清白的人,要保持骨子裡的高傲。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也是這整首詩中,最為經典的兩句,那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菊花是寧願在枝頭上,抱在一起,散發著清香而死,絕對不會被寒冷的北風吹落。從這兩句中,詩人進一步讚美了菊花的高貴的品格,同時也更為明確地表達出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要堅持自我,不能願意點頭哈腰。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可以說是寫得非常的唯美,同時又是意境高遠,詩人以菊花喻人,很是有說服力,讀來更是朗朗上口,人們一讀便是能夠明白其中意思,這也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相關焦點

  • 宋詩裡一首描寫菊花的名作,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當然除了唐詩之外,我們還是不應該忽略掉宋詩,作為唐朝之後,又一個偉大的帝國,它在文化上,同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宋詞,它無論是在文學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那都不亞於唐詩。另外宋詩的發展,也同樣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宋詩裡最經典的一首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古人對於菊花有一種獨特的喜好,而且他們大多喜愛菊花,同時也寫過很多的詠菊詩,最為著名的便是東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他寫過一系列的詠菊詩,每一首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在他的筆下,那原本不起眼的菊花,被詩人描繪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唯美;另外詩人也不單單只是在描寫菊花,更多的是表達了對於菊花那種高貴品格的讚美
  • 每日一首古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說起菊花,是不是就會想起菊花所有的品格。甚至「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樣的絕美詩句。 寒菊 / 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晚秋,給菊花一首讚歌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雖然元稹並不是偏愛這一叢叢菊花,言語間卻無不透露他對於凌寒傲霜的菊花的讚美之情。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與春日盛放的百花不同,菊花選擇在秋天綻放。稀疏的籬笆周圍,隨處可見菊花的俏姿,其中的意趣可見一斑。儘管秋風瑟瑟,菊花仍巋然不動,只有枝頭才是它的歸宿。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等氣節,令人佩服!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首詩重點在於託物言志。不僅僅是詠嘆菊花,更是藉此表達詩人自己的志向。這首詩的大意很好理解:菊花在秋天開放,從來不與百花為伍。獨自生長在疏離的籬笆旁,但是情操、意趣是無盡的。菊花,寧肯在枝頭凋謝、枯萎,在不曾吹落進凜冽的北風中。想要了解這首詩言的是什麼志,首先要了解詩人。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詩人鄭思肖。
  • 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甄嬛傳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沈眉莊了。她是標準的大家閨秀,是正三品高官家的嫡女,她靜美,端莊,大氣,淡然。剛進宮就得到皇上跟太后的喜歡。她清晰知道後宮女子的命運,所以從未奢求過專寵。死在愛人的懷裡,對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局。就像她最喜歡的那首詩一樣「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愛國之情堪比陸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然而,一己之力終不能成事。他憤然離開繁華,獨自隱居在蘇州。鄭思肖,特別善於畫墨蘭。宋朝滅亡後,他從此畫蘭花都不畫土,別人問他何故,他答:「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意喻宋朝的土地已被掠奪,故而無根,其愛國之節操讓人感動。鄭思肖有著高潔的民族情操,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寒菊》,以菊花來表達了自己忠於故國的深情。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朝遺民鄭思肖到死堅守孤忠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句詩便是出自鄭思肖的一首七絕《畫菊》。在詩中,鄭思肖以菊花自喻,寒冬凜冽的北風之下,菊花枯死之後猶抱香枝頭,不肯落去,便是鄭思肖內心眷系故國,片刻不曾放鬆的真實寫照。而且不只是鄭思肖一個人,而是宋亡後,像鄭思肖那樣猶為趙宋守著孤忠的一類人的寫照。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開放的樣子,古人用了兩個詞形容:箕舒翼張,曄曄煌煌。前一詞,花像簸箕,後窄前寬,飄逸如展翅。後一詞,曄曄是燦爛的耀眼,煌煌則是亮麗的燃燒。陽光之下,菊花之美,先是一種色調的有力張揚,然後才是色彩的持續舒展。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幾個快遞小哥又湊在一起聊天。勇哥悻悻地說,有個無賴。仗著自己老員工。天天偷我的件拿去派。搞得我4點班次沒件派,真的心裡很不爽。幹他,小白哥同情地說。鋒哥頗有同感的點了點頭,一樣的。我5月後剛來。
  • 鄭思肖這首《寒菊》清新脫俗,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如果我們僅僅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這就是一首很普通的詠物詩,所要讚美的就是菊花,但是我們知道了詩人創作時的背景,還有當時的心境,再來讀這首詩時,那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菊花每當在百花凋謝了之後,它才會慢慢地綻放,並且開出來的花同樣很豔麗,詩人在第一二句中,便是寫出了菊花獨特的品格,這樣的一種描寫,也就使得這首詩更具有張力,讀來也是朗朗上口;菊花雖然開得很豔麗,可是獨立於籬笆邊,看上去卻是又有很是孤獨,但是身上的情趣,卻又是從來沒有改變過。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朋友圈留下絕筆信的毛書記走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從不發朋友圈的毛書記唯一一次發的朋友圈,竟然成了「絕筆書」,以死諫言,其言、其行可謂悲壯。10月15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稱自己在工作中受到壓力,「一年多的成都大學工作,已是頭破血流」,並提到「因工作失敗而結束」並疑似失聯。今天,毛書記的遺體在其居住地的河畔被找到。一個即將過50歲生日的人,一個學者型的領導,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來成大不過一年多的書記,因為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在與不正之風做鬥爭的過程中敗下陣來,身心疲憊!
  • 寧可枝頭抱香死,其實是詩人自己的情懷,你讀懂了嗎
    菊花,在歷代的古詩中都有一種象徵意義,我們所熟悉的就是陶淵明愛菊,他筆下的菊花也象徵著自己的性格特徵,不願與權勢同流合汙。但是今天我想要介紹的不是陶淵明的菊花,而是鄭思肖的菊花。鄭思肖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有一句詩肯定都聽過,就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甄嬛傳》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她悲劇的一生
    人如其名,沈眉莊是真的優雅,真的美,一瞥一笑儘是溫柔,腹有詩書氣自華,眼神裡是一股高傲的倔強,這就是典型的大家閨秀。說起身世,沈眉莊和安陵容也有相似之處。同安陵容的母親一樣,沈眉莊的母親也是府裡的正妻,沈眉莊的父親沈自山也有很多小妾,但是比起安陵容那個哭瞎了眼睛的可憐母親,沈眉莊的母親可不是個好惹的角色,府裡的小妾都對她恭恭敬敬的。
  • 「文韻白雲鄂博」「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
    《「盜火者」和他的後人們》(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鐵花是花更是樹)選自中共白雲鄂博礦區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的文學作品集《初心可鑑》。在白雲鄂博礦區的礦山上,生長著一種叫「鐵樹」的花。這種花不擇地勢,不示張揚,默默紮根在巖石後,溝岔裡。就像一代代礦山兒女骨子裡就有著堅韌、克己、奮力向上的美好品格。
  • 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 (深度哲思)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突然,一切都悄然無語,靜觀著那黑夜中白色的梟鳥徐徐飛起,扯起一塊人生光陰神秘的面紗,在空中飄蕩。當一個清脆、揪心的斷裂聲響徹在人間時,黑色的悲哀便瀰漫在天空。於是,回歸者的希望、意欲,以及對未來的默認、企盼,或者是在春天的憧憬,一如那清晨的夢想,化作霧氣,飄入空中,滴為流水,滲入土壤。曹植詩云: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 《甄嬛傳》沈眉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只有沈眉莊,因安陵容刻意報信,說甄嬛危急,過於擔心姐妹,孕中受驚,難產血崩而死。看多了女人間的勾心鬥角,再回來看她們的姐妹之情,真是看一次哭一次,一生能得友如沈眉莊,真是一大幸事。一頂假孕爭寵的帽子就扣給了她,驕傲如沈眉莊,不被皇帝相信,還被他當著眾人侮辱。她的心,死了。她以為皇帝待她是一番真心,與其他人是不同的。可此刻她才發現,她們都一樣。
  •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讀古詩詞,邂逅舊時光裡的秋花
    又是一年秋風起,和我一起讀古詩詞,邂逅那些盛開在舊時光裡或歡喜或憂傷的秋花。雨後新綠,竹林清翠,夕陽向晚,鳥棲樹下,花開枝頭,詩人的書齋山環水繞雲蒸霞蔚,猶如仙境一般, 真是一個清幽雅致清新宜居的好地方。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 寧可枝頭抱香死——宋末愛國志士鄭所南
    比如陸秀夫: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又比如文天祥:文天祥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鄭所南是另外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