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在歷代的古詩中都有一種象徵意義,我們所熟悉的就是陶淵明愛菊,他筆下的菊花也象徵著自己的性格特徵,不願與權勢同流合汙。
但是今天我想要介紹的不是陶淵明的菊花,而是鄭思肖的菊花。鄭思肖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有一句詩肯定都聽過,就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一句詩就來自於鄭思肖。
寒菊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你在秋天盛開,不願與百花為叢。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可你的情操意趣並未衰窮。你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也絕不會吹落於凜冽北風之中!
鄭思肖從晚香著筆,百花都願在一年之初的春季開放,唯有菊花獨秀於秋天,它忍受著秋霜的凜冽,卻依然傲然挺立於枝頭。鄭思肖的菊花其實與陶淵明的菊花雖然不盡相同,卻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他的菊花也同樣高潔,堅貞不屈。
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如果說前兩句是在讚美菊花的高尚品行,那麼後兩句就是前兩句的升華,它不光光是不與百花為伍,而且選擇在枝頭逐漸枯萎,不讓花瓣凋謝落地。其實這裡也隱喻了詩人自己,那時的宋朝少數民族入侵,鄭思肖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也不願屈服於蒙元統治。借菊花表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
全詩寫菊花的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妙在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還表達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懷,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花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
所以說這句詩還暗含了詩人的愛國情懷,你讀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