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劉伯承,苦學俄文遠赴蘇聯留學,為了看書眼窩都磨出了血

2020-12-24 冰點歷史

01攻克俄語

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後,革命事業遇到很大的阻礙。面對這樣的情況周總理曾說:「敵人的勢力現在正處在強大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勢力還很弱小,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對敵鬥爭經驗。」

於是1927年10月,組織決定派遣了劉伯承、林伯渠等十餘人前往蘇聯學習。此時的劉伯承已經35歲了,俄語對於元帥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說了半輩子四川話的劉伯承元帥,學起俄語來,顯得有些吃力。比如俄語裡的大部分都是濃重的捲舌音,劉伯承髮捲舌音有困難,他就喝一口水在嘴裡,然後儘可能地發音。這樣的練習俄語,劉伯承元帥沒少被水嗆住嗓子

據《劉伯承元帥》記載:「劉伯承每日練習俄語的時間都在4個小時以上,在工作的時間裡,經常查看俄文資料,不認識的俄文,就拿著多達700頁俄文字典一頁一頁的找,當時的蘇聯外教都佩服劉伯承的毅力。」

因為長時間地看俄文資料,劉伯承的右義眼經常磨得他眼窩出血,單眼長時間看書,也導致元帥的視力出現了非常大的損傷。據劉伯承警衛員回憶:「劉伯承元帥在建國後工作時,只要用眼過度,時不常就會看不清東西,嚴重時甚至會短暫失明。」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俄語這關劉伯承元帥算是勉強通過了。就這樣,劉伯承元帥在1927年11月踏上了前往蘇聯的郵輪。

02留學往事

赴蘇留學的故事,據《劉伯承元帥》中記載:「劉伯承在前往蘇聯的遊輪上,見到了伏龍芝軍事學院的教員,他對劉伯承說:你在學院的俄文名字叫『阿法納西耶夫』。」(阿法納西耶夫是俄國一位文學家,是俄國農奴制改革時期的文化先行者。蘇聯教員給劉伯承起這個俄文名字,可能是看劉帥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像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吧。)

來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後,劉伯承元帥更加刻苦地學習起蘇聯的先進軍事知識,在學院圖書館一呆就是一整天。由於對俄文掌握的水平還是不夠好,劉伯承元帥想了一個妙招。據《開國將帥錄》中記載:「劉伯承赴蘇聯留學時期,組織上和蘇聯當局每日都會給他們飯食津貼,於是劉伯承就拿著自己的學員證換一堆食物,然後送給在學院打工的小工,並讓小工每天教他學習俄文。」

堅持學習俄文半年左右,劉伯承的俄語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他逐漸能和伏龍芝的教員探討深層的討軍事策略問題。據俄國史料記載:「學院從事步兵戰術研究的斯莫林教授,就與劉伯承探討過蘇中兩國士兵的各種差異,還推薦劉伯承去翻譯一些歐洲史上著名的戰役。」

在蘇留學期間,劉伯承學習了許多的歐洲近現代的軍事戰役,提升了自身的專業水平。他還將一些用俄語表達的戰術,翻譯成了中文。其翻譯後的中文意思也完美符合「信達雅」三原則。例如:「在當時按字面意思翻譯的俄文戰術叫:黑猩猩戰術,劉伯承就把他翻譯成遊擊戰,將『雜種隊伍』翻譯成『混成軍』等等。」

劉伯承元帥在蘇聯的學習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03報效祖國

1930年,劉伯承順利從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回往祖國。來到上海時,周總理對他說:「伯承同志,現在的形勢非常嚴峻,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我們的同志時刻都會面臨著流血犧牲的危險,你敢在上海留下來,搞秘密翻譯工作嘛?」劉伯承回答道:「保證完成任務。」

就這樣,劉伯承元帥在上海建立了我軍第一個翻譯所。在主持翻譯工作的日子裡,劉伯承曾遇過一次危險。據《劉伯承傳》中記載:「由於當時缺乏翻譯資料,劉伯承親自去國立圖書館查閱資料時,被特務盯梢,特務在跟了劉伯承兩條街後,上去盤問劉伯承,劉伯承則對他們說:『家中的孩子想聽俄國童話故事,我來找俄國童話書』。」就這樣劉伯承元帥躲過了一劫。

劉伯承在上海工作的幾個月時間裡,翻譯了著名的《蘇軍步兵戰鬥條令》。這本條令記錄了大量的軍事技術對士兵如果做思想政治工作和俄國經典的軍事戰術。聶榮臻在回憶時說道:「當時我和劉伯承、葉劍英等同志翻譯的《蘇軍步兵戰鬥條令》,很快就被周總理運用在了江西前線,並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蘇軍步兵戰鬥條令》也成為了我軍史上第一個軍事條令。此後劉伯承元帥翻譯了眾多蘇聯資料,為我軍的建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元帥劉伯承:36歲苦學俄語,炮火中翻譯10萬字的《合同戰術》
    到了讀書的年紀,5歲的劉伯承來到了當地的私塾念書,他很是認真刻苦,教他的老師對其讚不絕口,還對他的父母說:「劉伯承是一個認真刻苦的孩子,記憶也比尋常的孩子要好,如果認真培養,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梁。」在讀私塾的時候,劉伯承便養成了刻苦學習的好習慣。聽聞古人為了學習不僅頭懸梁,還錐刺股,他深受觸動,決定自己也要刻苦讀書。
  • 劉蒙將軍追憶父親劉伯承元帥:雙眼近乎失明,卻連糖水都捨不得喝
    01艱苦奮鬥是致勝法寶劉伯承次子劉蒙少將曾講過一件事,在抗戰時期,劉伯承因為繁忙的工作導致身體出了狀況在南京期間,劉帥一直都穿著自己那套半舊的軍服,當時組織有規定,為了保護這些領導的安全,他們上街時應該著便裝,劉伯承見是組織規定的,才不好說不。警衛員張福旺本想用毛料給劉帥做件衣服,劉帥卻說用藍卡其就可以了,結實又便宜。
  • 汪榮華:在長徵中與劉伯承結緣,照顧病重劉帥13年,享年91歲
    在少先隊裡,汪榮華都在計算著14歲什麼時候才能到。她回到家時總是問:"我今天14歲了嗎?"不過她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是。圖|汪榮華當她滿14歲時,她立馬去報名,隨後她懷著期待的心進入兵營去訓練。汪榮華不怕苦不怕累,她是進來最小的孩子,但也是最可刻苦的。
  • 【軍神劉伯承元帥及夫人汪榮華小傳】平臺歌聲《祖國,我想你說》•《綠水青山中國行•開州採風之歌》作詞:王本海.及譚周文書法作品展
    同年底奉派赴蘇聯學習軍事,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後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剛到蘇聯時,為攻克俄文關,他「視文法如錢串,視生字如銅錢,汲汲然日夜積累之;視疑難如敵陣,惶惶然日夜攻佔之,不數月已能閱讀俄文書籍矣。」
  • 志願軍出兵朝鮮,能夠指揮大軍作戰的有6人,為何沒考慮劉伯承?
    10月開始,蘇聯老大哥以及朝鮮都先後發來電報,請求解放軍出兵朝鮮;中央在經過反覆權衡之後,也決定出兵朝鮮。當時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主要有6人,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但最後卻讓彭德懷擔任志願軍司令,率部開赴朝鮮戰場,這是為何呢?
  • 劉伯承愛兵如子,為部下找「眼珠子」,被士兵們稱為「老媽媽」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劉伯承元帥對下屬十分的寬厚,十分的平易近人,並且體貼關懷部下,即使是一些小事情,都會為部下想的面面俱到。因此當時有很多人都稱劉伯承元帥為「老媽媽」,這個稱呼,也足見劉帥在眾多幹部戰士中的地位了。
  • 《日瓦戈醫生》手稿被偷帶出境,中情局又把俄文版運回了蘇聯
    1959年《日瓦戈醫生》巴黎簡裝俄語版,部分通過中情局人員分發給在西歐的蘇聯觀光客。       蘇聯在廣泛報導中對《日瓦戈醫生》表示出敵意,結果,這本原本可能只有少數精英讀者的書,變成了全球暢銷書。瑞典學院決定,將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授給帕斯捷爾納克,本已驚人的空前銷售量繼續猛增。
  • 劉伯承對記者介紹:粟裕百戰百勝,名將之風,是最優秀將領
    自1950年10月抗美援朝開始,人民日報每天都要出一個專刊,最年輕的記者金鳳是專題組的成員。全軍運動會,志願軍也派代表團參加。金鳳從總政了解到,名單中個個都是志願軍的功臣和英雄。志願軍還派了一個觀禮團,由政治部主任杜平帶隊。而報社交給金鳳的任務,就是搶先報導3位空軍英雄。
  • 劉伯承臨終前未了心願:女兒6歲被殺害,始終未破案
    這一時期,劉伯承司令員的兒子劉太行、左權副總參謀長的女兒左太北、鄧小平政委的女兒鄧林、任弼時的女兒任遠徵、黃鎮的女兒黃文、黃浩,以及後來的楊勇司令員的兒子楊小平、白堅同志的兒子白克明等等都相繼來到這座託兒所。後來,為了感謝美國友人對延安孩子們的熱情捐助,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將中央託兒所更名為洛杉磯託兒所。戰爭環境艱苦而漫長,但洛杉磯託兒所成百上千個孩子都活了下來,惟獨華北死了。
  • 硬核院士:23歲留學蘇聯,周總理為他餞行,學成歸國填補諸多空白
    正在讀一些農業課外書的少年,剛巧看到畫報上蘇聯於1948年開始的農田防護林建設計劃,他很興奮。於是,大學志願他選了剛剛成立的北京農業大學。學林苦不苦,有沒有前途,他根本沒有考慮。"只要國家有用,就是好的,就這麼簡單。"同年秋天,不到17歲的沈國舫如願進入北京農業大學,報到那天才知道他的入學分數高出第二名錄取者50分左右。從此他進入了"林家院子",開始了一生與樹木打交道的歷程。
  • 「王瘋子」王近山對劉伯承說了這樣一句話,劉伯承當場就樂了
    王近山的腦袋碰在一塊石頭尖上,穿了一個窟窿,鮮血流了一地,但王近山硬是用帶血的石頭將敵人砸死了,自己才昏迷過去。團長王宏坤(後來的海軍上將)派人找到他,把他抬回來,感慨地說:「這個王近山呀,真是個瘋子!」這個外號很快就在部隊裡叫開了。紅軍時期,王近山最光輝的戰例是以1個團兵力全殲敵人一個旅。
  • 《楚喬傳》趙麗穎演技炸裂,為了角色連眼窩都是戲...
    細心的公舉也發現不只是戲裡,自拍中的穎寶眼窩也開始有些凹陷,顯得有些憔悴。「骷髏眼」也不等於眼窩深邃,眼窩深邃是像歐美眼妝那樣,眼窩很深,和肌肉與眉骨有關。而「骷髏眼」眼窩凹陷,是在平平的眼窩處突然塌陷有陰影。但是二者都比較有韻味。
  • 他曾是中共最高領導,36歲慷慨就義,妻子拒再婚,獨女已97歲
    咱們今天的主人公名字叫做瞿秋白,生於19世紀末期,他的祖上曾經是江蘇宜興的望族,可惜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對自己的家業無能為力,只能靠伯父瞿世琥接濟,可惜一段時間之後經歷了辛亥革命,伯父已經無力資助,不久之後,其母金璇由於不堪生活之苦服毒自盡了,年僅17歲的瞿秋白輾轉各地投親靠友
  • 明德中學的「磨血」精神
    本文原載《長沙百年名校》明德中學初名明德學堂,老校區位於開福區泰安裡,始建於1903年,創始人為胡元倓。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事,則磨血之人也。」所謂「中等社會」實際上是指資產階級,也就是說,明德學堂是以培養資產階級新式人才為其辦學宗旨。胡元倓等正是以「磨血」的精神來辦好明德學堂的。1904年明德學堂卒業書胡元倓胡元倓(1872—1940),字子靖,號耐庵,晚年自號樂誠老人,長沙府湘潭縣人。1902年,胡元倓被派往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班學習。
  • 少年劉伯承,科舉上榜,為何卻被取消考試資格?
    幼年時的劉伯承膽大、好動,象爬樹掏鳥蛋啦,上房捅蜂窩啦,都少不了他。母親經常抱怨說:「牆上都是你的腳板印,都快叫你把牆踏平嘍!」久而久之,他竟成了村裡孩子們公認的「頭兒」。一吃罷飯,孩子們就嘰嘰喳喳跟著他在田裡追蜻蜓,在河裡摸小魚,快活得似一群小鳥。有時候,他還模仿戲曲中的一些武打場面,帶領小崇拜者同鄰村的孩子們互相對陣,展開「石頭戰」。交戰結果,往往是劉伯承的「隊伍」獲勝。
  • 每到夜晚,一部蘇聯秘密電臺就在西安城中活躍起來
    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人,他的父親就闖關東,到東北各地做點小買賣。1918年夏天,王敦瑛從老家小學畢業後,隨父親到了中蘇交界的黑河市,考入了當地的市立中學。可王敦瑛只上了兩年,就因為他父親承擔不了學費而輟學。失學後,王敦瑛一邊幫著父親做買賣,一邊自學俄語,兩年後他又考入了黑河市立俄文補習學校。
  • 西遊記金角大王扮演者,成為劉伯承第一替身,生下一女兒家喻戶曉
    該作品在情節上高度還原原著內容,保留住《西遊記》中的精華部分,在演員選角上,楊潔導演為了將最好的角色呈現給大家我們至今都還記得這位與孫悟空搏鬥的妖怪。但或許是角色過於經典,使得我們忘了去了解扮演這一角色的演員。這位金角大王的扮演者是車曉彤,他是國家著名的話劇演員。雖然我們對車曉彤這一名字並不是很熟悉,甚至是很少聽聞,但是如果提到他的女兒,或許大家就有印象了。
  • 為什麼你的眼窩凹陷?眼窩凹陷是有原因的!
    明明是20歲的如花年齡,出門卻被叫阿姨!大姐!為什麼?這到底是哪裡出了錯?為啥年紀輕輕的你會出現眼窩凹陷?而同齡的別人卻沒有,其實眼窩凹陷的出現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眼窩凹陷眼窩是生理學上的專業術語,指眼球所在的凹陷的部分。而眼窩凹陷不是眉骨高形成的凹陷,而是因為眼部脂肪流失過快、萎縮、肌肉鬆弛形成的。
  •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
    最近玩螞蟻莊園這個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11月12日每日一題答案是什麼了?今天的問題是「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大家都知道答案嗎?這裡小編根據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問題,下面就是11月12日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這道題的答案了,來看看吧。
  • 轉載·三十而已「「王漫妮都30歲了還要出國留學,腦子有病吧」」
    細查之下,發現大家diss的點在於「王漫妮都30歲了還出去留學,現實嗎?」 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歲了還出國留學到底值不值。 @36歲的Heng 在踏上加州的土地之前,Heng在國內擁有著一份大型國企技術維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