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慘皇長子,眼看就要當上太子,卻被父皇一腳踢死

2021-02-10 魚羊密史


(圖)電視劇《大明嬪妃》中的朱常洛,宋洋(飾)

在皇權社會中,皇長子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只要得到皇帝認可,皇長子往往能成為爭奪皇位的有生力量。然而,因為一些別的因素,皇長子也往往會陷入困境,比較有名的就是明神宗長子朱常洛。

因為一時興起,太后宮中的宮女懷孕了,這讓明神宗很尷尬,認吧,心裡不願意;不認吧,證據擺在那裡。所以,朱常洛雖然貴為皇長子,但早年極不受待見,國本之爭延續了幾十年後,才艱難地當上了皇帝。相比朱常洛,清朝也有一位皇長子遇到了較為相似的情況,他就是清宣宗長子愛新覺羅·奕緯。

說清宣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若說道光帝,就比較熟悉了,宣宗是廟號,道光為年號。道光帝旻寧是嘉慶帝第二子,因長子夭折,旻寧躍居長子之位。因為生母是嘉慶帝為皇子時的嫡福晉,後又被冊立為皇后,這使旻寧的出身變得極為高貴——嫡長子。有清一代,旻寧是唯一以嫡長子身份上位的皇帝。

旻寧是個非常本分的人,史載「幼好學」,有「恭儉之德,寬仁之量」(《清史稿·宣宗本紀》),早在嘉慶四年(1799年)時就被秘密定為皇儲,這件事旻寧並不知曉。鑑於生母死後,嘉慶帝又立新皇后,新皇后又有子,這讓旻寧內心極其緊張,生怕皇位繼承第一人選的位置受到挑戰,故更加小心翼翼,謹言慎行。

旻寧十五歲完婚,其福晉身體不太好,肚子也不爭氣,一晃十多年過去了,一直未生子。對此,旻寧很著急,嘉慶帝也很著急。嘉慶十二年(1807年)七八月間,嘉慶帝外出木蘭圍場,整日忙碌的旻寧終於鬆了口氣。一時興起,旻寧便偷偷跟府邸的一名使喚丫頭那拉氏活動了一下,不料那拉氏一夕而孕。

事情過去後,旻寧像沒事似的繼續做他的皇子。那拉氏懷孕後,旻寧很是緊張,因為他素來循規蹈矩,唯恐私幸婢女之事暴露,壞了名聲,影響皇位繼承。然而,紙裡終歸包不住火,孩子還是來了。嘉慶十三年(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旻寧的第一個兒子降生。這一年,旻寧二十七歲,嘉慶帝四十九歲。


(圖)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

聞聽此訊,嘉慶帝樂得手舞足蹈,專門給內閣下達諭令,「朕仰蒙昊蒼鴻佑,列聖慈恩,於本日得皇長孫,雲礽兆慶,奕葉延釐。明歲正值朕五旬萬壽。壽貺頻仍,洵為吉祥喜事。……二阿哥之官女子那拉氏慶育皇孫,著加恩封為側室福晉。所有冊封典禮,著各該衙門照例辦理」(《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

這是嘉慶帝的第一個孫子,後取名奕緯,深得嘉慶帝疼愛。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嘉慶帝封奕緯為多羅貝勒。多羅貝勒,即貝勒,是一類皇室爵位,相當於王或諸侯,其地位次於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這一年,奕緯年僅十二歲,如此年紀封貝勒,可見嘉慶帝是把他當作皇太孫來培養的。

然而,旻寧一直不喜歡奕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駕崩,旻寧以皇太子身份即位,是為道光帝。道光帝登基後,隨即把奕緯從貝勒降為皇子,中外皆以皇長子稱之;奕緯的生母那拉氏,先封和嬪,後晉封和妃,至死連個貴妃都沒混上,更別說皇貴妃、皇后了。說起來,道光帝還真有些無情。

因為不受重視,奕緯除了重大節日以皇長子的身份去祭陵,別無他事。漸漸地,奕緯因缺乏管教,滋生了許多小毛病,道光帝更不待見他。然而,道光帝自有了長子奕緯,一直沒再生兒子,十八年的時間裡,奕緯一直是道光帝的獨生子。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道光帝才有了第二個兒子奕綱。

有了新兒子,道光帝對奕緯的關注度越發降低。不過,奕綱僅活了四個月便夭折了。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道光帝第三子奕繼降生,僅一個月又夭折了。此時,道光帝已經四十八歲,因接連喪子,不得不再次把目光瞄向了皇長子奕緯。事實上,從道光九年(1829年)開始,奕緯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太廟祭祖、祭拜孔子等重大祭祀、禮儀活動中,都能看到奕緯的身影。


此時,皇四子奕詝(道光十一年六月生)尚未出生,奕緯是道光帝僅存的兒子,而且是皇長子,太子之位就在眼前,沒有人跟他爭。然而,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奕緯病了,而且很嚴重。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初九日,道光帝「臨視皇長子奕緯疾」;四月十一日,道光帝再次「臨視皇長子奕緯疾」(《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到了四月十二日,奕緯便去世了,時年二十四歲。

關於奕緯之死,《清史稿》未講原因。據《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記載,「大阿哥奕緯自上年秋間遘疾。至今春甫經就痊。茲復患病旬餘。竟爾不起」,說奕緯是舊病復發,不治而死。這就奇怪了,奕緯一向身體很好,且正值壯年,去年四月還親自到太廟代替道光帝向列祖列宗行大禮,為何突然就病死了呢?

一本名為《老太監的回憶》(原名《宮廷瑣記》)或許能解開疑團。該書為清末太監信修明遺著,記述了道光以來諸多宮廷常生活細節。書云:「道光初年,老師某太史教讀過嚴,告訴大阿哥奕緯要好好讀書,將來好當皇上。大阿哥說,我當了皇上,先殺了你。老師便將這話轉奏了道光皇帝。道光大怒,把大阿哥叫來,他剛跪下請安,道光帝就踢了他一腳。正好傷了下部,沒過幾天就死了」。

結合《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筆者認為《老太監的回憶》值得一信。《實錄》稱「奕緯自上年秋間遘疾。至今春甫經就痊」,在去秋至今春如此長的時間,竟然沒有道光帝前去「臨視皇長子奕緯疾」的記載。當時,奕緯舉足輕重,道光帝不該不去看望,這不符合常理。顯然,《實錄》對奕緯的病情是虛構。

道光帝這一腳踢巧了,正中奕緯要害。可憐奕緯,苦熬了二十多年,眼看著就要當上太子了,卻因為一句氣話,被道光帝一腳踢死。事後,道光帝一度絕後,後悔莫及,追封奕緯為貝勒,諡隱志。奕緯死後兩個月,皇四子奕詝降生,即後來的鹹豐帝。鹹豐帝即位後,追封奕緯這位未曾謀面的大哥為郡王。

*作者:劉秉光,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歷史學者,今日頭條籤約作家。已出版《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你所不知道的帝王》《笑談囧聞趣史》等。

版權聲明:【本文由劉秉光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中國版《思悼》:皇帝想讓長子當太子,長子卻與父皇反目成仇
    趙元佐,字惟吉,是宋太宗趙光義的長子,生母是李夫人,與日後的真宗趙恆是同母兄弟。趙元佐作為長子,不僅聰明機警,擅長騎射,而且「貌類太宗」,非常的趙光義喜歡。宋太宗趙光義是繼承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登基以後為了安撫人心,將皇弟趙廷美封為開封府尹齊王,後又進封秦王,又將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封為武功郡王。
  • 古代最倒黴的太子,因對老師說了一句狠話,被父皇發現後一腳踢死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而太子,就算得上是將來執掌天下的君王,身份同樣十分重要,不過即便是他們,也有必須需要敬重的人,那就是老師,規矩不能亂,而清朝的愛新覺羅·奕緯,可以說是最古代最為倒黴的太子,他因為對老師說了一句狠話,被父皇發現後一腳踢死。
  • 古代最倒黴「太子」只因和老師開了個大玩笑,就被皇帝一腳踹死
    古代最倒黴「太子」只因和老師開了個大玩笑,就被皇帝一腳踹死 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我國自古尊師重道,出生在帝王之家的皇子們,也要對老師恭敬有加。清朝時期,有一位「皇太子」,只因辱罵老師,被皇帝一腳踢死,堪稱史上最悲催的皇太子。此人是誰呢?
  • 漢武帝晚年後悔太子劉據之死,但為何沒有厚待太子的後人?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多病,胡巫們說此病系被宮中之人行巫蠱之術詛咒而致,因此漢武帝責令繡衣使者江充負責將下至宮女、宦官,上至太子、皇后、皇帝本人的居所、辦公場所,刨地三尺全都要翻騰一遍,一定要尋找到蠱物。漢武帝的龍椅下都被挖了一遍,最後在太子劉據的東宮發現了桐質木人。
  • 儲君爭奪戰:李世民選太子,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個?
    話說,最愛君想討論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適合當太子?答案似乎毫無疑問:選品德、才能最出眾的,不就行了嗎?這事,得從李世民的長子、太子李承乾說起。話說,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其中由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共有三個:分別是長子即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作為嫡出,又是長子,李承乾自然毫無疑問的成了大唐帝國的太子和儲君,但是這個儲君,好像問題多多。
  • 《鶴唳華亭》父皇要他聽話一點,太子帶她上朝堂,齊王嚇傻了
    外有一代名將母舅顧思林力撐,內有清流領袖的太傅、史部尚書盧世瑜(王勁松飾演)支持,上有皇帝蕭鑑忌憚打壓,下有齊王蕭定棠(金瀚飾演)、中書令李柏舟等勢力排擠。蕭定權的母后三年前去世了,父皇厚此簿彼,蕭定權沒有感受到父愛,夾縫中求生存。三、精彩劇情分享:蕭定權在冠禮的典禮之上,被齊王蕭定棠算計,中止了受禮。蕭定權原來以為自己有證據,可以證明蕭定棠是幕後指使之人。
  • 唐朝太子當儲君26年,為繼位等到癱瘓中風,父皇去世馬上站了起來
    儘管皇位繼承制度要求皇位需傳給嫡長子,如果沒有嫡長子則立嫡子,但實際上,歷史上很多皇帝並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嫡子。比如唐朝最為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高宗第二個兒子,雖是嫡子,但卻不是嫡長子,而他的哥哥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才得以隆登大寶。此後,唐朝後代子孫效仿李世民,很少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太子即位的更是不多。實際上,李誦在太子期間,其父皇唐德宗曾多次想廢黜他。
  • 劉據:漢武帝的太子,死於巫蠱之禍
    自登基以來,劉徹夙夜憂嘆,每一日都精神高度集中,他的全部精力都撲在了國事上。 長子劉據降生,劉徹突然在那空曠的宮殿群中找到了家的感覺,他的喜悅感染了帝國的所有臣民。誰說帝王沒有人倫之情?劉據七歲時被父皇立為了帝國的太子(武帝也是七歲而成為儲君的)。武帝為劉據立博望苑,並允許太子大養門客組建自己的班子。 劉徹毫不掩飾對長子劉據的喜愛。 可是這對父子最終還是敗給了歲月。劉徹越來越發現太子一點也沒有自己的風範,不類己。劉據總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大吹仁義之風。
  • 太子同時是藩王?嫡長子不襲爵,有大功卻封侯?棄劇!常識是基礎
    遼太宗即位後當然忌憚哥哥,因為耶律倍在法理上是父親無可爭辯的繼承人。受不了弟弟和母親各種壓制的耶律倍最後居然淪落到要投靠後唐保命,最後還客死異鄉,任誰遇上這樣的事也不可能坦然對待。太子是國本,是儲君,皇帝御駕親徵,太子就要在都城監國,一旦皇帝兵敗駕崩,太子可以立刻登基。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九子奪嫡」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兒,其對於清朝就好比「玄武門」之變於唐朝。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在權力面前是那樣的脆弱單薄可笑。而作為失敗者的皇太子胤礽,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實力作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子,滿周歲即被康熙立為太子,一生兩度廢立,歷經大起大落。
  • 邪王的一品寵妃:重生回來,太子只為復仇,卻從未恨過他的父皇
    興文帝想了很多,長寧在他面前,一直都是活潑乖巧的,然而實際上,這不過只是她為了討他歡心帶上的一張面具而已。那麼,和她一母同胞的五皇子呢?背著他的時候,是不是連太子也都不放在眼裡?最近東宮風雨飄搖,朝廷裡面最早彈劾太子無後不堪為尊的奏摺,也是蘇家那邊的言官。他這麼迫不及待,又是存了什麼不可告人的心思?眼神漸漸冷漠下來,興文帝知道,他應該要做出決斷了。
  • 太子直呼皇帝為爹,《大明風華》不用「父皇」二字,是對的嗎?
    「我知道,是爹可憐我,這兩天讓老二監國,是想讓我歇歇,做不做太子沒關係,做您的兒子就行!」畫面之中,一個面目和藹心寬體胖的中年男子激動地說出這段話,這個男子是誰?他就是朱高熾,朱棣的大兒子,《大明風華》中的皇太子。
  • 扶搖:君父皇帝隱瞞真相,無極太子受騙,出徵徵討親生父親
    在此之前,小編分析過君父皇帝立無極為太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德王長孫迦和無極太子他們父子倆互相殘殺。,當準備告訴無極太子真相時,卻被君父皇帝派來的手下給打斷了,話到嘴邊有生生的咽回去了。君父皇帝籌謀了多年,將長孫無極立為太子,送無極太子去穹蒼學藝,給自己下毒並讓讓德王長孫迦主持朝政。
  • 《鶴唳華亭》裡讓人心疼的太子蕭定權,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按照原著小說皇太子未能繼位登基的虐心結局,蕭定權的歷史原型應該是南齊開國皇帝高帝蕭道成的長孫、武帝蕭賾的長子,即文惠太子蕭長懋。 《鶴唳華亭》中蕭定權的老師,一心護佑太子的吏部尚書盧世瑜曾說:「太子殿下是先帝交給臣的。」可知蕭定權和爺爺關係不一般,很是親近,以致隔代給他指定了保護人。
  • 明明有太子,為什麼朱棣還要正式冊封皇太孫呢?
    第二次是冊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的典禮。自從他當上太子並在永樂七年監國以來,父皇朱棣對他是既有指導、扶持,又有限制和打擊,兩個兄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也在時刻覬覦他的太子地位,並且不斷陷害他的部下和支持者,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但儘管如此,如今他的長子被立為皇太孫,這一點在無形中大大加強和鞏固了他的太子地位。父皇可以不寵愛他而寵愛高煦,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連長孫朱瞻基都廢掉,再換上朱高煦。
  • 史上最冤!當了31年太子,卻被小人陷害而死
    如果太子是一個職業的話,那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難做的職業之一了。首先,你要生的是時候,最好母親是皇后,自己還是皇帝的長子。因為中國古代講究長幼尊卑有序,只有嫡長子,才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當然這是在你的父親,也就是皇帝陛下掌握著實際權力的情況下。
  • 古代第一位主動辭職太子,父皇多次勸他三思,他為何執意放棄皇位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為了皇位,兄弟自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的事情可一點不少見,古代的皇帝制度裡面,太子自然就是下一任繼承人,不知道多少人,比如說李世民、楊廣都在窺視著這個位置,隨著兇狠的宮廷鬥爭,但是歷史上,卻有一個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主動辭掉皇太子職務的人
  • 讓清朝三代頭疼的前朝餘孽,朱三太子不知所蹤,卻折磨清朝三代
    朱三太子,是歷史中最特殊的人物,有的人說他活著,也有人說他早已死去,但無論如何,他的影響力都是極大的,是反清復明的精神領袖,無論生死,都折磨清朝三代君主,讓清朝三代君主頭疼不已。朱三太子,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他的名聲遠播,只要是起義的人,就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號召所有反清復明者,共同反抗清朝統治。在某種程度上,朱三太子的黨羽是最多的,只要是反清復明的人,都可以算是他的黨羽,他都要成為反清復明的形象大使了。朱三太子 只靠一個名字,就讓清朝動蕩無數年,各地起義,皆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而他本人,卻從未出現,也沒有知道他是生是死。
  • 他本是很有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因不愛學習,24歲被父皇踢身亡
    有很多人說清朝無昏君,就是說清朝與別的王朝相比較,皇帝們對於工作都是努力的,就算是在工作上沒有什麼成績,那也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越做越好的,也算是盡了力了。就算是沒有成績的,也只能說是平庸的君主,而不是昏君。 清朝的皇帝們工作如此盡力,其主要原因與他們的教育強度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