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決定了大多數的走向,但是還有一些人選擇堅持,不再做犧牲的人,那就是主角和陽菜了。
天氣之子揭露的現實是:選擇秩序的代價就是犧牲少部分善良的人的利益。
而當在認識到這個事實後,主角不接受,也不承認陽菜是獻身者的事實,更不惜與體制和秩序作對,因為他知道什麼是對他來說最重要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新海誠在這部電影裡想要表達的太多,以至於在很多點上不能表達清楚。家庭問題,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大城市生活的無可奈何,光鮮亮麗的城市下麻木的人心,孩子長大後童心的失去,少年純粹的愛情,披著正義的外殼卻是人血饅頭般的社會道德。
自打《天氣之子》打著新海誠新作的名頭出現在網絡上,兩極分化的評價似乎就成了必然,現在看來也果然如此。雖說《天氣之子》是誠哥第二部榮登11區超過100億票房的電影,帳面上儼然有種趕追吉卜力動畫電影大軍的趨勢,但隨之而來的評價,上映地區眾說紛紜的中庸評分,似乎也在「質疑」著這部作品的質量。
我認為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情感,是那麼的真實而又美好。帆高在最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陽菜,與圭介所說「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犧牲一人」作出對比。
為了大家放棄一個生命,還是為了一條生命去損害大家的利益,這本就是一個無法給出讓所有人滿意的悖論。而帆高那份就算放棄全世界也要救你的信念,令人熱血沸騰,純真的愛情,就是那麼的轟轟烈烈。
電影本身也和導演之前的幾部作品做了聯動,合體出現的你的名字的主角們,言葉之庭的公園,還有秒速五釐米中櫻花飛舞的轉場。
捨棄了傳統新海誠式距離愛情故事,看到的是誠哥的妥協,與改變。在這裡,誠哥自己也是「晴女」,他也正在跳出自己的模板,想要勇敢的向世界傳達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因為他的妥協與改變的矛盾使天氣之子落了個純度不上不下的名頭。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影片的完成度高,延續導演一貫的唯美畫風。裡面很多的彩蛋是需要對導演的電影有一定積累才看的出的。如果是初次觀影,趣味性會降低些。
這樣的一部電影在網上評價欠佳是可以預見的。畢竟沒有宣揚「主流價值觀」,故事也俗套,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確是略顯無力。但它也許不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去「看」。當你用社會的、所謂「成熟」的世俗眼光去看它的時候,或許就已經掉進了自己的陷阱,變成了影片中的「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