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

2021-02-19 唐詩宋詞鑑賞

贈別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際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相關焦點

  •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 贈別
    贈別【唐】杜牧
  • 【經典賞析NO.48】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是唐代詩人杜牧為一位紅顏知己而作,共兩首。此詩讚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我們今天賞析其二。
  • 【經典賞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唐·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詩詞賞析 | 杜牧:贈別
    贈別【唐】杜牧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贈別二首·其二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譯文】多情的人卻像是無情人兒一樣冰冷,在離別的酒宴上只覺笑不出聲。蠟燭仿佛還有惜別的心意,替離別的人流淚到天明。【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這是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杜牧《贈別》
    詩友們,今天我們學習杜牧的《贈別》,背會的詩友別忘了在篇末投票打卡啊!
  • 唐詩經典之《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賞析
    贈別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酒杯。
  • 杜牧《贈別》
    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 唐詩三百首丨289杜牧《贈別·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今天我們接著來聊杜牧《贈別》的第二首,詩云:「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第一首我們上次說過了,寫的好輕靈。「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個物像、這個具象找的實在是太棒了!蠟燭當然是有燭心的。最有名的燭心,就是紫霞仙子和青霞仙子了。當然紫霞仙子和青霞仙子是佛祖面前的燈芯,這個級別要高很多,當然本質上和燭芯是一樣的。所以那樣的紫霞仙子,才讓那麼多人為之感慨、為之深愛,就是因為紫霞這根燈芯,有一顆深情之心啊!
  • 為迪瑪希的原創作品選詞《贈別相思》
    總之,迪瑪希唱歌法語歌,所以引起了日本人的關注。我早在當年迪瑪希上《我是歌手》就注意到了他,對於他挑戰的其他成名歌手的歌曲,我不是特別感冒。他自己作詞作曲的歌,終於在中國被人填了中文歌詞,歌名叫做《難忘的一天》,我當時看了那個詞,那叫一個不滿意。根據旋律,我給他選擇了兩首中國古詩,適合歌唱。
  • 【畢業季·贈別詩:最禪意的贈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
    今天我們繼續跟著畢業離別季進行咱們的「贈別詩」專題。昨天,那首濃情傷感的贈別詩大家還記得吧,一起來背誦一遍吧。贈  別(唐)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配畫:北京市文匯中學初一    曲翀 今天,我們來欣賞背誦一首禪意悠遠的贈別詩。說到禪意,您是不是馬上就想到了他?
  • 【美女詩神】10.杜牧《贈別》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最近我經常聽到一個很潮的詞語「春風十裡」,甚至還有人誤認為「春風十裡」就是一個成語。如果僅僅從「春風十裡」這個詞語來說,首先會讓你想到什麼呢?是微風和煦的春天?是山水悽迷的江南?還是令人如沐春風的一種性格氣質?其實你怎麼理解都是不錯的,但如果更想知道,「春風十裡」最初是用來形容什麼的。
  • 楊雨11:杜牧《贈別》
    這就要說到它的原始出處,晚唐詩人杜牧的《贈別》詩了:「春風十裡」很美,杜牧的這首《贈別》也很美。那麼,這首詩到底美在哪裡呢?我覺得呀,至少有三點。最最重要一點,杜牧還很努力,二十三歲就寫出《阿房宮賦》。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一天都要讀好幾遍《阿房宮賦》。如此有才的杜牧,二十六歲的時候以第五名的好成績高中進士,真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正因為杜牧如此有才,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對他非常賞識,請他到揚州擔任高級秘書,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腹悉心培養。這一年,杜牧只有三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