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友們,今天我們學習杜牧的《贈別》,背會的詩友別忘了在篇末投票打卡啊!
贈 別
唐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1、「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時卻像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卻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會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直流到天明。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勳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後人謂之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餘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餘,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王國維
浣溪沙 集醉翁詞
劉微鵬
把酒花前欲問君。
春光歸去可饒人。
年來白髮滿頭新。
白髮戴花君莫笑,
暮雲空闊不知音。
那堪疏雨滴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