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杜牧《贈別》

2021-02-19 美詩團

詩友們,今天我們學習杜牧的《贈別》,背會的詩友別忘了在篇末投票打卡啊!

贈 別

唐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1、「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時卻像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卻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會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直流到天明。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勳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後人謂之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餘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餘,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王國維

浣溪沙 集醉翁詞

劉微鵬

把酒花前欲問君。

春光歸去可饒人。

年來白髮滿頭新。

白髮戴花君莫笑,

暮雲空闊不知音。

那堪疏雨滴黃昏。

相關焦點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唐詩三百首丨289杜牧《贈別·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今天我們接著來聊杜牧《贈別》的第二首,詩云:「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第一首我們上次說過了,寫的好輕靈。
  • 唐詩三百首:杜牧《贈別·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唐詩經典之《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賞析
    贈別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酒杯。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詩詞賞析 | 杜牧: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酒杯。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杜牧《贈別》
    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 贈別
    贈別【唐】杜牧
  •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
    贈別【唐】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 【美女詩神】10.杜牧《贈別》
    杜牧《贈別》長情是活成彼此的唯一贈別作者:杜牧 (唐)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多情卻似總無情
    杜牧有一句詩,叫做「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不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一種「喜怒不形於色」的深沉的人。這種人,有時候看起來仿佛特別冷漠無情,其實,也許是我們對他們不夠了解的緣故。不喜不悲,有時候並非無情,它或許是一種職業需求,或許是一種理性的必然。
  • 為迪瑪希的原創作品選詞《贈別相思》
    他自己作詞作曲的歌,終於在中國被人填了中文歌詞,歌名叫做《難忘的一天》,我當時看了那個詞,那叫一個不滿意。根據旋律,我給他選擇了兩首中國古詩,適合歌唱。且中國古詩不適合飆海豚音。總之,我錄製了個小樣,供參考。鋼琴師是東京的音樂大學畢業,在東京從事音樂活動三十年,母親老了他就回到仙臺來照顧。他是個孝子,因為性格和氣,鋼琴也彈得毫不強勢。因為我選擇的兩首詩,題目分別叫做 贈別 和 相思,於是就為迪瑪希的這首歌取個歌名《贈別相思》。
  •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們的杜牧同學,多情卻似總無情……那些年,風也過雨也過。10歲,爺爺去世,家裡少了頂梁柱,風光日子不再有。14歲,父親去世,家境衰落已無可避免,到這,杜牧同學向錦衣玉食的生活揮揮手,說了聲再見,不帶走一片雲彩。
  • 心田電臺 |《多情卻似總無情——風流才子杜十三》
    多情卻似總無情——風流才子杜十三心田雜談杜牧是個幸運兒。一生之中,政治上雖無很大的建樹,但世俗生活上,也不曾受過什麼痛苦折磨,比短命的王勃、李賀、顛沛流離的杜甫要快活得多。他出生豪門,祖父是杜佑,歷仕德宗、順宗、憲宗三朝的宰相。杜牧的取名,含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寓意。
  • 十年一覺揚州夢——杜牧
    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策蹇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僕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共讀一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誦之。郾大加賞。曰:「請公與狀頭!」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26歲就進士及第的杜牧,曾兩度與揚州結緣。
  • 十二首古詩詞描繪出十二種笑,詩詞之妙,笑也能年少
    蘇軾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陸遊吟「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原來詩人都是性情中人。笑又很多種,可以微笑、大笑、譏笑、竊笑、苦笑、嬌笑、壞笑,太多了數不勝數,希望我們都能內心光明磊落,不要有意譏笑別人。誰也不是聖人,但可以向聖人學習,隨意污衊、謾罵別人,請先自己照照鏡子,你是孔子還是老莊。下面精選一些描寫笑的詩詞,一起欣賞。
  • 【畢業季·贈別詩:最禪意的贈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
    今天我們繼續跟著畢業離別季進行咱們的「贈別詩」專題。昨天,那首濃情傷感的贈別詩大家還記得吧,一起來背誦一遍吧。贈  別(唐)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配畫:北京市文匯中學初一    曲翀 今天,我們來欣賞背誦一首禪意悠遠的贈別詩。說到禪意,您是不是馬上就想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