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卻似總無情

2021-02-19 聚龍書院

有緣則聚,歡迎點擊泉州聚龍書院惠存

[書院微評]

朋友們早上好。

杜牧有一句詩,叫做「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不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一種「喜怒不形於色」的深沉的人。這種人,有時候看起來仿佛特別冷漠無情,其實,也許是我們對他們不夠了解的緣故。不喜不悲,有時候並非無情,它或許是一種職業需求,或許是一種理性的必然。

多情卻似總無情

文/劉墉


妻的眼睛不好,所以自從到美國,就常去看一位眼科名醫。每次從診所出來,妻都要怨:「看了他十幾年,還好像不認識似的,從來沒笑過,拉著一張撲克臉。」

有一天去餐館,遠遠看見那位眼科醫生,他居然在笑,還主動跟妻打招呼。妻開玩笑地說:「真稀奇,我還以為你從來不會笑呢!」

眼科醫生笑得更大聲了,突然又湊到妻耳邊,小聲地說:「你想想,看病的時候我能笑嗎?一笑、一顫,手一抖,雷射槍沒瞄準,麻煩就大了。」說完,又大笑了起來。


飯吃一半,那醫生跑過來,舉著杯敬妻。臉紅紅的,看來有幾分醉了。喝下酒,話匣子打了開來:「你知道在美國,醫生自殺率最高的是哪一科嗎?」他拍拍自己胸脯:「是眼科醫生!」

停了幾秒鐘,抬起紅紅的眼睛:「想想!揭開紗布,就是宣判。看見了?看不見?你為病人宣判,也為自己宣判。問題是,前一個手術才失敗,下一個病人已經等著動刀,你能傷感嗎?所以我從來不為成功的手術得意,也不為失敗的手術傷心,我是不哭也不笑的。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科醫生能做得長,也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睛看得清,使病人的眼睛能哭能笑。」

他這幾句話總留在我的腦海中。


有一天在演講裡提到,才下臺,就有一位老先生過來找我。老先生已近八十了,抗戰時是軍醫,他拉著我的手,不斷點著頭說:「老弟啊!只有你親身經歷,才會相信。那時候,什麼物資都缺,助理也沒有,一大排傷兵等著動手術,抬上來,開刀,才開著,就死了。沒人把屍首抬走,就往前一推,推下床去,換下一個傷兵上來。」

我把眼睛瞪大了。

「是啊!」老先生很平靜:「死人可以等,活人等不及啊!有時候手術臺前面,堆了一堆屍體。救了不少,也死了不少。你能傷心嗎?你有時間去哭去笑嗎?所以,只有不哭不笑的能撐得下去,只有不哭不笑的醫生,能救更多人。」


到深山裡的殘障育幼院去。才隔兩年,老師的面孔全不一樣了。

「一批來、一批去,本來就是如此。」院長說,「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滿懷理想和愛心,到這裡來。抓屎、倒尿,漸漸把熱情磨掉了,於是離開。然後,又有新的一批跟上來,不是很好嗎?」

說著,遇見個熟面孔,記得上次我來,就是他開車送我。「王先生是我們的老義工了。」院長說。我一怔,沒想到那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中年人,竟然是不拿錢的義工。

「他在附近做事,一有空就來。水管破了,今天他忙死了。」「他是教友嗎?」「不!他什麼都不信。他只是來、只是做,做完就走,隔天又來。你不能謝他,他會不好意思。只有這種人,能做得長。」


到同事家裡做客,正逢他的女兒送男朋友出國,兩個人哭哭啼啼,一副要死的樣子。「年輕人,太愛了,一刻也分不開。」同事說,「只怕很快就要吹了。」「這算哪門子道理?」我笑道。「等著瞧!教書教了幾十年,我看多了,愈分不開,變得愈快。」

果然,半年之後,聽說兩個人吹了。都不再傷心,都各自找到新的戀人。

想起以前研究所的一位室友,不也是這樣嗎?剛到美國的時候,常看他打越洋電話。在學校餐廳端盤子,一個鐘頭三塊錢,還不夠講三分鐘的電話。常聽兩個人在電話裡吵架,吵完了哭,哭完了又笑。女孩子來看過他一次,也是有哭有笑。

只是,當女孩回臺灣,他神不守舍兩三天,突然說:「才離開,就盼著再碰面;才碰面,心裡又怕分離。愛一個人,真累!」然後,他去了佛羅裡達,不久之後結了婚,娶了一個新去的留學生。

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什麼是「太上忘情」「情到深處無怨尤。」

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巔峰。

聚龍書院簡介

書院坐落在美麗的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由聚龍小鎮創辦於2007年。書院以「秉持閩南古早之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助推東亞友鄰交流」為宗旨,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及閩南文化為己任。

8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純粹的文化品格,不僅為小鎮居民奉獻了各種國學論壇、傳統文化講座、文化沙龍、書畫展覽等日常活動,更在這個「最有人情味」的地方為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們帶來了「中華文化傳承世紀論壇」、「東亞文都文化傳承與發展國際論壇」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大活動。

我們擁有自己精美的院刊——《聚薈》,它以「聚焦人心世相,薈集古今智慧」為理念,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傳播和交流的思想平臺,成為聚龍小鎮踐行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面窗口。

聚龍書院,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鑑賞  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
  • 唐詩經典之《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賞析
    贈別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酒杯。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杜牧《贈別》
    贈 別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1、「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聚首如膠似漆作別時卻像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卻笑不出聲。案頭蠟燭有心它還會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直流到天明。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我們的杜牧同學,多情卻似總無情……那些年,風也過雨也過。10歲,爺爺去世,家裡少了頂梁柱,風光日子不再有。14歲,父親去世,家境衰落已無可避免,到這,杜牧同學向錦衣玉食的生活揮揮手,說了聲再見,不帶走一片雲彩。
  • 無名室 《鍾無豔》:多情總被無情惱?
    也恰如那句「多情總被無情惱。」聽罷一曲現代流行樂《鍾無豔》,請隨小編走近今天無名室的主角——鍾無豔。鍾無豔,又名鍾離春、鍾無鹽,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之女。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她相貌出了名的醜陋,在齊國,齊宣王行事素有「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之說。
  • 唉,多情總被無情惱
    因為"多情卻被無情惱"。少時讀到這句詩,以為不過寫愛情。待得年齡略長,發現其實是一種常態:你對一個人瞬間的關心、痛心、憐惜,多半時候對方是無法察覺的。那種感覺很微妙,就算你想說,似乎表達出來就變了味兒。大學時我曾在學校商店買東西,店員多找了50塊錢。那時候我一個學期的生活費是1000元,這50塊錢差不多夠我花一個多周。
  • 心田電臺 |《多情卻似總無情——風流才子杜十三》
    多情卻似總無情——風流才子杜十三心田雜談杜牧是個幸運兒。一生之中,政治上雖無很大的建樹,但世俗生活上,也不曾受過什麼痛苦折磨,比短命的王勃、李賀、顛沛流離的杜甫要快活得多。他出生豪門,祖父是杜佑,歷仕德宗、順宗、憲宗三朝的宰相。杜牧的取名,含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寓意。
  • 唐詩三百首:杜牧《贈別·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三岔口 ‖ 多情總被無情惱
    牆裡牆外兩個世界,牆裡是佳人,牆外是行人,牆裡是佳人笑,牆外是行人過客的急匆匆,行人想駐足看看牆裡的佳人,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反被無情惱!蘇軾一輩子,多情於仕途,一直希望幹點事情,但是每次多情的時候,都會被貶或者流放。蘇軾一輩子,不僅被革命的革命,還要被反革命的革命。
  • 唐詩三百首丨289杜牧《贈別·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今天我們接著來聊杜牧《贈別》的第二首,詩云:「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第一首我們上次說過了,寫的好輕靈。
  • 李宗盛與林憶蓮:多情總被無情傷,還不如無情好
    多情總被無情傷。做人不要太多情,「無情」一點。感情的理性克制。無情就平靜,就不會有心情波動,就可以遊戲人生。終於敢放膽,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 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
    此詞中的「相見爭如不見,多情何似無情」,即是寫情的佳句。這說明,司馬光並非假道學,而能表達真率的感情。上闕寫宴會所遇舞妓的美姿,下闕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並不濃妝豔抹,刻意修飾,只是鬆鬆地換成了一個雲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的輕盈的體態,象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
  • 梁遇春: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
    通常的戀愛約略可以分做兩類: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一雙情侶見面時就傾吐出無限纏綿的話,接吻了無數萬次,歡喜得淌下眼淚,分手時依依難捨,回家後不停地吟味過去的欣歡——這是正打得火熱的時候。後來時過境遷,兩人不得不含著滿泡眼淚離散了,彼此各自有個世界,舊的印象逐漸模糊了,新的引誘卻不斷地現在當前。
  • 為什麼多情總被無情惱?
    看到「多情」一詞,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此時此刻所謂的多情並非「多情種」的意思,而是指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其實,「牽腸掛肚」這個成語所描繪出來的感覺正是對這種「多情」的精準詮釋。最原始的多情其實就是父母對於子女的關心和照顧,這種多情體現在時時刻刻、點點滴滴當中,也正是這種父母對於子女的多情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而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照顧型父母」這種內在能量在起作用。
  • 《百日孤獨》:多情總被無情惱
    多情總被無情惱啊。十萬個為什麼之後,影片結局給忙著猜猜猜的人迎面拍一板磚。薩姆一號不是翻盤的英雄,巨大的、史前般的怪獸最後三分鐘現身,面目猙獰,大地欲裂。之前機械般冷酷的總部給出的守則,都是真的,一步步設定的逃生通道也是真的。只是,再沒有機會使用了。薩姆一號閉上了絕望的雙眼。  你問我孤獨有多深,恐懼代表我的心。孤獨生恐懼,恐懼生對萬物的懷疑。
  • 蘇軾:多情卻被無情惱!
    天真爛漫的佳人一定不知道,有位自作多情的行人正惱恨她的無情。 行人的多情正是詞人的多情,有思國懷鄉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年華逝去,嚮往年輕生命之情。 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之情,也沒有人生煩惱。 這是作者所嚮往羨慕的「無情」,可是這無情讓他可望不可即,怎能不惱怒?
  • 多情總被無情惱,守望初心各安好
    有位作家說,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高中時期的一段情感經歷像木刻一樣,刻在向秦鐸的記憶裡,時隱時現,消失不了。
  • 多情總被無情苦
    蝶戀花· 多情總被無情苦文靜傲雪紅梅開滿樹,暗送清香,繚繞軒庭暮。移步畫廊凝目睹,春光早在枝頭處。料峭寒風吹已住,來日黃鶯,翠柳相約顧。思起那人心又慕,多情總被無情苦。2021.1.2日
  • 六首戀香衾:多情總被無情惱,不怕,且隨春風到海角
    戀香衾桃花封暗讖,夢邊春又恨。花開花落幾銷魂。夢遠芳瓊墜紅粉,向影情濃那一瞬。最美相思,飄不禁。莫怪別離東逝水,何論,我本多情惹淚痕。飲夢情長只為君。《戀香衾·墨浸纖毫》燕子來時炊煙緲,豆蔻女、對鏡梳妝。淡施胭脂,沐浴朝陽。幾憶曾經鈿盟誓,共日月、同暮天荒。卻道素心痴守,孑影憑窗。望斷天涯曲折路,那雁陣、欲往何方。墨浸纖毫,寫盡滄桑。寫盡人間別離怨,擱淺在、葉敗花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