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丨289杜牧《贈別·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2021-02-19 每日一首古詩詞

唐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今天我們接著來聊杜牧《贈別》的第二首,詩云:「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一首我們上次說過了,寫的好輕靈。「娉娉嫋嫋十三餘」,是寫意中人;「豆蔻梢頭二月初」,是從意中人寫到花;「春風十裡揚州路」,是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卷上珠簾總不如」,又從鬧市寫回美人,最後又烘託出自己的意中人。二十八個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呀!作別不說一個「你」,讚美不說一個「美」,甚至寫花也不說一個「花」字,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以第一首極空靈、極輕靈;那麼第二首呢,就極深情。第一首的空靈、輕靈得益於描寫、比擬和誇張的手法,那麼這一首的深情則用到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手法。

我們先來看詩句,「多情卻似總無情」這是多麼真實的苦惱啊!詩人在和自己的情人作別,他面對著自己心愛的人,不想讓她傷心,想故作輕鬆,卻又按捺不住自己的離愁別緒。明明是多情的,偏要從無情著筆,一個「總無情」,平添了多少無奈,平添了多少悵惘,恁般多情卻又無從表露,真是多情又被無情笑啊。所以緊接著說「唯覺樽前笑不成」,明明心中滿是離別的悲苦,偏偏又要從笑字入手,可見他想安撫他的意中人,強顏歡笑,舉樽道別,貌似平靜,可一個「笑不成」卻不小心透露了一切。所以你看從「多情卻是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這是什麼?這是一瞬間的一種情態。既是一種心態,也是當事人的一種情態。這種情態有些矛盾,是強顏歡笑和心中離別悲苦夾縫中的一種心態,所以在這種夾縫的心態、情態中,詩人有些無所適從,正不知該怎麼辦好,目光微微低垂,於是找到了寄託。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個物像、這個具象找的實在是太棒了!蠟燭當然是有燭心的。最有名的燭心,就是紫霞仙子和青霞仙子了。當然紫霞仙子和青霞仙子是佛祖面前的燈芯,這個級別要高很多,當然本質上和燭芯是一樣的。所以那樣的紫霞仙子,才讓那麼多人為之感慨、為之深愛,就是因為紫霞這根燈芯,有一顆深情之心啊!所以蠟燭有心,在詩人的眼裡自然變成了惜別之心,於是蠟燭如人,它那徹夜流淌的燭淚,就是在為相愛的人的離別而傷心吧?所以「替人垂淚到天明」可以是一種事實,可見二人難捨難分;但也可以是詩人注視到蠟燭時產生的一閃念、一種希望,這一夜分別的相愛的傷痛啊,就由這蠟燭替相愛的人流盡吧!所以你看從「多情卻又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的那種情態,到突然找到「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的一種物像寄託,這其實是什麼?是分別漫長過程中的一個瞬間。

杜牧聰明地用四句詩28個字,把這個瞬間從時間的瀚海中摳了出來,所以這個瞬間立刻就顯得具有了一種震撼美和永恆美。是的,什麼樣的才會永恆?其實活得再長也沒有辦法永恆,時間會掩埋一切,但只有一種永恆的方式「瞬間即永恆」。就像我們很多人都喜歡拍照片,尤其是以前那種拿舊式相機拍的那種老照片,為什麼我們看到那樣的照片都仿佛昔日重來,都一瞬間湧出滿滿的情懷,是因為照相機把生活的一個瞬間從時間的長河裡一下凝固了下來,所以那凝固的瞬間就一下擁有了永恆的魅力。杜牧才華橫溢,特別擅長去描繪這種凝固下來的瞬間的畫面感,比如他的《秋夕》,說「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再比如他說「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的語句都特別具有瞬間即永恆的畫面感。當然要想寫出這樣瞬間即永恆的畫面,不僅需要超逸絕群的筆力、俊朗飄逸的才情,還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又要說到我們在分析《贈別》其一時所說的,杜牧他那種對美的描寫與發現的能力。

我們上一次說過,杜牧出身世家名門,既才華橫溢,又能力超群,可是大唐江河日下,杜牧生不逢時,便把滿腹才華傾注於文學創作與情感抒發,傾注於詩與情,與對美的發現。這表現在他有時放浪形骸甚至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比如杜牧在宣州幕下任掌書記的時候,聽說湖州美女如雲,便到湖州去遊玩,湖州的刺史崔君——一位姓崔的刺史素知杜牧詩名,盛情款待,而且他把本州所有的名妓都叫來了供杜牧欣賞,可是杜牧看了又看,最後還是遺憾地說,美還是很美的,但不夠盡善盡美。崔君一聽大為訝異,這些美女還不夠盡善盡美呀,你「杜司勳」的眼中怎樣才能算美呢?也就是說,你這雙眼要怎麼樣才能夠發現美呢?杜牧聞言笑笑說,那好吧,我希望崔君您能在江邊舉行一次競渡的娛樂活動,就是賽龍舟,讓全湖州的人都來觀看,到時候我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細細地看,或許憑我的這雙眼就能發現你湖州最美的人。於是刺史大人就按照杜牧的意願,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競渡活動。

那一天,兩岸圍觀的人人山人海,可是杜牧在人群裡轉了一天,眼見著龍舟賽都已經結束了,收船靠岸了,這時候人群中有一個鄉嫗,就是鄉村的老婦人,帶著一個女孩子,大約也就十三四歲。杜牧看到這個女孩子,突然兩眼放光,激動地對崔君說,你看這個女孩子,真是天姿國色,先前的那些啊,真是虛有其美啊!於是當著崔君的面,杜牧就把這母女倆接到船上來談話,杜牧表明自己的身份,傾吐了心中一見鍾情的愛意。這一下,這一對平民母女都很緊張,崔君就從旁解釋,介紹了杜牧的才華、文名與世家身份。一旦開誠布公,這對母女也倒並不拒絕。這時候杜牧說,看她們倆的樣子有些迷惑,就安慰她說,我鍾情你家的女兒,但不是馬上就娶她,只需要定下迎娶的日期。這時候老婦人就說,將來若是違約失信,又該怎麼辦呢?杜牧說不到10年,因為女孩子還小嘛,以10年為期,我杜牧憑我杜牧的才華,我必定到這兒來做太守,如果10年不來,就按照您的意思,讓女兒另嫁他人。女孩的母親當時就同意了,杜牧當時就給了貴重的聘禮。

分別之後杜牧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那個女孩子,可是他的官職又比較低,不能的刺史,其實都不是他的本意。一直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就接二連三地寫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到了大中三年的時候,杜牧41歲那年終於獲得了湖州刺史的職位,但是這個時候距離當年和那對母女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4年了。等到杜牧興致衝衝趕到湖州找到這個女孩子的時候,這個女孩子已經出嫁三年了,而且已經生下孩子了。杜牧把女孩子的母親叫來,這時候老婦人帶著外孫來見杜牧,杜牧責問,你當年可是答應把女兒許配給我的,為什麼沒能等我呢?老婦人就說,原來咱們的約定是10年啊,可您過了10年都沒來呀。你沒聽過那首歌嗎?《十年之後》。十年之後,你就不是你,她也不是她了,所以我才讓女兒出嫁的。然後杜牧取出當年的盟約看了看,哎呀!一聲長嘆,確實如此啊,只怪有緣無分啊,然後送了老婦人很多禮物,讓她走了。

可為這件事杜牧傷心了許久,與至美擦肩而過,為此杜牧還寫過一首詩,一首七言絕句叫《嘆花》,不是小李探花,是感嘆落花之意。詩云:「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據說還有一個版本,「自是尋春去校遲,往年曾見花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是說自己尋春賞花去遲了,以至於春盡花謝,與美好的時光擦肩而過。最後一句「綠樹成蔭子滿枝」,暗喻那美麗的少女妙齡已過,居然已然結婚生子,這種暗喻並不直露生硬,而是若即若離,婉曲含蓄。

你看,這就是杜牧,他也很狂放,但他的狂放和李白、和劉禹錫、和蘇東坡、和辛棄疾都不一樣,他有些放誕,有些放蕩,有些放浪,但他對美的發現與尋找卻是別具慧眼的。所以大概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競渡的人群中,發現他十年後想娶的女子。大概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與意中人的離別中,輕輕一抬眼,就看到、就明白、就能寫出「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的深情吧!

唐詩三百首丨288杜牧《贈別·其一》: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公眾號菜單有唐詩三百首
公眾號主頁回復「唐詩三百首」,可獲取合集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間風月如塵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國學經典

相關焦點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唐詩三百首:杜牧《贈別·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杜牧《贈別》
    詩友們,今天我們學習杜牧的《贈別》,背會的詩友別忘了在篇末投票打卡啊!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唐詩經典之《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賞析
    贈別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酒杯。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詩詞賞析 | 杜牧:贈別
    贈別【唐】杜牧
  • 杜牧《贈別》
    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
    贈別【唐】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 贈別
    贈別【唐】杜牧
  • 【美女詩神】10.杜牧《贈別》
    杜牧《贈別》長情是活成彼此的唯一贈別作者:杜牧 (唐)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唐詩大咖杜牧,為什麼戀戀不忘僅工作三個年頭的揚州?
    作者:李大奎在有名的唐代大詩人中,杜牧是其中之一,他與"七絕聖手"李商隱合稱"小李杜",傳之於世的詩作有五百多首,其中《遣懷》、《贈別》等二十餘首更是千古絕唱,讓世人深深記住了這位以擅寫"七言絕句"而著稱的"風流詩人"。
  • 為迪瑪希的原創作品選詞《贈別相思》
    根據旋律,我給他選擇了兩首中國古詩,適合歌唱。希望 迪瑪希 的歌迷們慫恿一下這個小夥兒,放棄目前 難忘的一天 那個填詞,用中國的古詩來歌唱吧,還可以藉此再上一次 《經典詠流傳》,來一個跨國傳承。因為我選擇的兩首詩,題目分別叫做 贈別 和 相思,於是就為迪瑪希的這首歌取個歌名《贈別相思》。附:贈別作者: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 多情卻似總無情
    杜牧有一句詩,叫做「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不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一種「喜怒不形於色」的深沉的人。這種人,有時候看起來仿佛特別冷漠無情,其實,也許是我們對他們不夠了解的緣故。不喜不悲,有時候並非無情,它或許是一種職業需求,或許是一種理性的必然。
  •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心田電臺 |《多情卻似總無情——風流才子杜十三》
    多情卻似總無情——風流才子杜十三心田雜談杜牧是個幸運兒。一生之中,政治上雖無很大的建樹,但世俗生活上,也不曾受過什麼痛苦折磨,比短命的王勃、李賀、顛沛流離的杜甫要快活得多。他出生豪門,祖父是杜佑,歷仕德宗、順宗、憲宗三朝的宰相。杜牧的取名,含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寓意。
  • 十二首古詩詞描繪出十二種笑,詩詞之妙,笑也能年少
    蘇軾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陸遊吟「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原來詩人都是性情中人。笑又很多種,可以微笑、大笑、譏笑、竊笑、苦笑、嬌笑、壞笑,太多了數不勝數,希望我們都能內心光明磊落,不要有意譏笑別人。誰也不是聖人,但可以向聖人學習,隨意污衊、謾罵別人,請先自己照照鏡子,你是孔子還是老莊。下面精選一些描寫笑的詩詞,一起欣賞。
  •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我們的杜牧同學,多情卻似總無情……那些年,風也過雨也過。10歲,爺爺去世,家裡少了頂梁柱,風光日子不再有。14歲,父親去世,家境衰落已無可避免,到這,杜牧同學向錦衣玉食的生活揮揮手,說了聲再見,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