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多情總被無情惱

2021-02-08 傳媒依然

有一天晚上我夢到爺爺。他的背已經很駝很駝,眼睛像是蒙了一層灰,看人的時候閃閃躲躲。夢中他生病了。我想到他這一生的遭遇,出生即喪母、在打罵中長大,一輩子有半生住在牛屋,很多人以為他傻,幾乎沒得到過除孫輩之外的任何人的尊重……哭了。


醒來以後,我心裡一直覺得堵得慌。很想給爺爺打個電話。還是作罷。一則他耳朵已經背得厲害;二則他不會理解我突然的感傷。


我怕我突然的關心會嚇他一跳。又怕他以為我出了什麼事。


多愁善感是件尷尬的事兒。很多時候,當你為一個人感到心疼時,他並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很有可能並不理解你。張愛玲一生和自己的弟弟都不算親切。有件小事或許可以窺見原因:


有一次在飯桌上,父親張志沂為了一點小事,打了弟弟張子靜一個嘴巴,張愛玲大大一震,眼淚落下,繼母笑了起來,說:「咦,你哭什麼,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


張愛玲丟下碗衝到浴室裡,對著鏡子,看自己的眼淚滔滔地流下來,咬著牙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就在這個時候,一隻皮球從窗外蹦進來,彈到玻璃鏡子上,原來是弟弟在陽臺上踢球,他早就忘了。這一類的事,他是慣了的。


終其一生,張愛玲沒有再與弟弟深交,就算離開上海時,也沒有與弟弟打招呼。


只是張愛玲真的不愛她的弟弟嗎?


"橙色的夕陽在身後落下,背上是涔涔的汗。這會兒早該涼了吧?那是太過久遠的童年。"若無深愛,這樣的句子怎會寫出來?


張愛玲雖然未免絕情,但曠世才女的愛與怨本來就較常人極端一些。說白了,絕情是因為深情。因為"多情卻被無情惱"。


少時讀到這句詩,以為不過寫愛情。待得年齡略長,發現其實是一種常態:你對一個人瞬間的關心、痛心、憐惜,多半時候對方是無法察覺的。那種感覺很微妙,就算你想說,似乎表達出來就變了味兒。


大學時我曾在學校商店買東西,店員多找了50塊錢。那時候我一個學期的生活費是1000元,這50塊錢差不多夠我花一個多周。但我想到店員會被老闆罰,想到她可能正無助尋找,便在大冬天裡穿上棉外套,走了很遠的路,還給她。


她顯然還沒有發現多找錢一事,對於我給她錢一愣,甚至連謝也沒有說一句。我腦補的感謝並沒有出現,我甚至幻想過有可能以後我去店裡都會得到格外熱情的招待。事實卻是她根本不會記得我長什麼樣子……


我不怪店員。只是自己「想多」。


「想多」是「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又一種說法。行走在茫茫塵世,那些突然的感動和悲憫,有時候確實無法對他人說。


就像有一次,我在理髮店,看到給我理髮10年的理髮師給別人理髮。是在瞬間發現他已不再是我當初認識的那個翩翩少年,想到我們所有人都會有可能生活面前臃腫、頹廢,想起20歲不到時看到中年人的羨慕與對30歲的暢想,忽然間覺得傷悲。


但我無法告訴他。


就像我剛生完孩子那年,在公交站遇到一個抱孩子的母親,想到自己如今對於孩子的喜歡和年輕時看別人家的孩子的那種喜歡全然兩碼事。那時自己也是體型微胖、頭髮凌亂,想著這個母親大概也和自己一樣。便不自覺地對她露出一笑。然而對方有些奇怪地看著我,並無回應。


不是「多情總被無情惱」,是我們無法要求別人的情感和我們同步,所以克制自己不要釋放太多情感的信號。


有一句話說:「在一個人人假裝正經的年代,我只好假裝不正經。」其實我想說:「在一個不需要深情的時代,我們只好假裝無情。」


對人沒有太多要求,忽然發現別人的友好,收穫一些驚喜一點感動。那些「多情總被無情惱」的時刻,便也化解了吧!



相關焦點

  • 三岔口 ‖ 多情總被無情惱
    牆裡牆外兩個世界,牆裡是佳人,牆外是行人,牆裡是佳人笑,牆外是行人過客的急匆匆,行人想駐足看看牆裡的佳人,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反被無情惱!蘇軾一輩子,多情於仕途,一直希望幹點事情,但是每次多情的時候,都會被貶或者流放。蘇軾一輩子,不僅被革命的革命,還要被反革命的革命。
  • 無名室 《鍾無豔》:多情總被無情惱?
    也恰如那句「多情總被無情惱。」聽罷一曲現代流行樂《鍾無豔》,請隨小編走近今天無名室的主角——鍾無豔。鍾無豔,又名鍾離春、鍾無鹽,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之女。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記載,她相貌出了名的醜陋,在齊國,齊宣王行事素有「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之說。
  • 《百日孤獨》:多情總被無情惱
    多情總被無情惱啊。十萬個為什麼之後,影片結局給忙著猜猜猜的人迎面拍一板磚。薩姆一號不是翻盤的英雄,巨大的、史前般的怪獸最後三分鐘現身,面目猙獰,大地欲裂。之前機械般冷酷的總部給出的守則,都是真的,一步步設定的逃生通道也是真的。只是,再沒有機會使用了。薩姆一號閉上了絕望的雙眼。  你問我孤獨有多深,恐懼代表我的心。孤獨生恐懼,恐懼生對萬物的懷疑。
  • 為什麼多情總被無情惱?
    看到「多情」一詞,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此時此刻所謂的多情並非「多情種」的意思,而是指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其實,「牽腸掛肚」這個成語所描繪出來的感覺正是對這種「多情」的精準詮釋。最原始的多情其實就是父母對於子女的關心和照顧,這種多情體現在時時刻刻、點點滴滴當中,也正是這種父母對於子女的多情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而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照顧型父母」這種內在能量在起作用。
  • 多情總被無情惱,守望初心各安好
    有位作家說,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高中時期的一段情感經歷像木刻一樣,刻在向秦鐸的記憶裡,時隱時現,消失不了。
  •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蝶戀花
    笑漸不聞聲漸悄③,多情卻被無情惱④。【作品簡介】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也題作《蝶戀花·春景》,由蘇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描繪晚春的感懷之作。上闋寫暮春自然風光,春去夏來,自然界發生了許多變化。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對暮春景色的描述,又點化遊春少年的惆悵。
  • 一詩一故事 |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正所謂「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還有人評價它富有「禪趣」,那阻隔有情與無情溝通的,不僅僅是綠水環繞的圍牆,而更是人們的「心牆」。作者的一生雖歷經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執著人生,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
  • 多情總被無情惱
  • 蘇軾:多情卻被無情惱!
    天真爛漫的佳人一定不知道,有位自作多情的行人正惱恨她的無情。 行人的多情正是詞人的多情,有思國懷鄉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年華逝去,嚮往年輕生命之情。 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之情,也沒有人生煩惱。 這是作者所嚮往羨慕的「無情」,可是這無情讓他可望不可即,怎能不惱怒?
  • 多情總被無情惱,一直多情一直傷
    而我總覺得是因為他太慫。這個女孩子,在他心中神聖無比。比如,他清楚地記著這個女孩子第一次請他喝的酸奶的牌子,從此他要麼不喝酸奶,要麼只喝那個牌子。再比如,遇到事情,他拿不定主意,那個女孩子一句話,他立馬照做。女孩兒領證那天,他喝了個爛醉。邊喝邊給我斷斷續續地講他們的故事。
  • 高倉健:多情總被無情惱,前妻45歲離世,成為他心中最深的痛
    兩人約會時,高倉健總讓小美唱她的成名曲 多情總被無情惱,不知九泉之下的小美 如若再回到從前,一代男神高倉健,多情總被無情惱
  • 慧心語思|多情總被無情惱
    如果,天上沒有掉下個林妹妹,多情公子賈寶玉是不是可以一直做他的富貴閒人,享受「富三代」的腐敗生活呢?也許他和同時代別的男人一樣,娶了薛寶釵,又納了襲人、晴雯、金釧兒等人為妾,嬌妻美妾,左擁右抱,美滿幸福得沒法說呢?
  • 六首戀香衾:多情總被無情惱,不怕,且隨春風到海角
    戀香衾桃花封暗讖,夢邊春又恨。花開花落幾銷魂。夢遠芳瓊墜紅粉,向影情濃那一瞬。最美相思,飄不禁。莫怪別離東逝水,何論,我本多情惹淚痕。飲夢情長只為君。《戀香衾·墨浸纖毫》燕子來時炊煙緲,豆蔻女、對鏡梳妝。淡施胭脂,沐浴朝陽。幾憶曾經鈿盟誓,共日月、同暮天荒。卻道素心痴守,孑影憑窗。望斷天涯曲折路,那雁陣、欲往何方。墨浸纖毫,寫盡滄桑。寫盡人間別離怨,擱淺在、葉敗花殤。
  • 比「多情卻被無情惱」更妙的一首詞,情景交融,纏綿悱惻起相思!
    東坡居士也有同樣的遭遇感受,「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兩位多情人都是詞壇高手,一個見「舞袖」歸來無語,一個聞笑漸逝「惱」得不行,問世間情為何物?天門開闔,孰能不動此情?六根在身,孰能不起此念?
  • 多情卻似總無情
    杜牧有一句詩,叫做「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不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一種「喜怒不形於色」的深沉的人。這種人,有時候看起來仿佛特別冷漠無情,其實,也許是我們對他們不夠了解的緣故。不喜不悲,有時候並非無情,它或許是一種職業需求,或許是一種理性的必然。
  • 果敢愛情故事之《多情總被無情惱》大結局 翹首以盼待和平
    果敢愛情故事之《多情總被無情惱》大結局   翹首以盼待和平
  • 李宗盛與林憶蓮:多情總被無情傷,還不如無情好
    多情總被無情傷。做人不要太多情,「無情」一點。感情的理性克制。無情就平靜,就不會有心情波動,就可以遊戲人生。終於敢放膽,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鑑賞  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
  • 唐詩經典之《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賞析
    贈別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樽:酒杯。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 梁遇春: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
    通常的戀愛約略可以分做兩類:無情的多情和多情的無情。一雙情侶見面時就傾吐出無限纏綿的話,接吻了無數萬次,歡喜得淌下眼淚,分手時依依難捨,回家後不停地吟味過去的欣歡——這是正打得火熱的時候。後來時過境遷,兩人不得不含著滿泡眼淚離散了,彼此各自有個世界,舊的印象逐漸模糊了,新的引誘卻不斷地現在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