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安妮寶貝改名為「慶山」。「慶」有歡慶讚頌之意,「山」字則是因為旅行中她爬過很多的高山,它們給了她一種堅定的感覺。「好像是大地上特別穩定的東西,跟天地連在一起。」為何要改名?大抵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她的品性也悄然發生變化,作品的風格也逐漸轉變。
她早期的作品文字華麗而高調,辭藻陰鬱豔麗,給人的感覺是頹廢的、虛無的、陰冷決絕。
長篇小說《蓮花》是作品風格轉變的標誌,後期慶山開始關注人與外界和自我的關係,是蒼涼的、平和的、溫情的。《夏摩山谷》延續了這種寫作風格,書中主人公的思考與發問何嘗不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呢?
書籍的魅力總是那麼妙不可言。你有沒有被書中的一個故事、一張照片打動就踏上了尋找的旅程呢?這本《夏摩山谷》講述的就是尋找夏摩山谷的故事。
《夏摩山谷》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虛空之輪、燕子歸巢、諸神的宮殿和心咒,裡面的各個小結都是以書中人物的名字來命名。在交錯的時間和空間中,夏摩山谷是三位女子遠音、如真、雀緹心中的烏託邦,也是作者慶山的心中白月光,是一個隱藏在內心深處卻不斷生長的地方。
01旅行,尋找內心的桃花源
遠音是活躍的舞臺劇創作者,一名演員,結婚後,她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照顧孩子的一日三餐、衣食起居,她漸漸迷惘於生活的方向和目標;
如真在環境惡化的大城市幻海經營一家小店鋪,過著簡單而無害的生活。她渴望愛,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報以她的卻總是傷害;
雀緹是一名醫生,與一名男子相戀,但卻沒有選擇在一起,而是心心相印,合為一體,恪守彼此永恆而無盡的諾言。聽過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雀緹的愛情卻告訴我們這種心心相印的無盡信念才是最美好、純真、強大的愛情。
旅行中尋找的烏託邦——夏摩山谷就在三名女子的際遇中展現在我們眼前。它始終保持著古老和幽靜的氣氛,這個地方宗教感如同空氣般存在,鐫刻在人們的意識之中,這裡的孩童從小被教導以空性和淨觀之道去看待自心,善待周圍的世界。
世代生活在夏摩山谷中的人,延續著單純而堅定的傳統和生活方式,沒有被外界的變化和欲望影響。
「夏摩山谷有魔力,與它有緣的人會被召喚。最後他們願意死在這裡,把山谷當成此生終結的歸宿」。
曾經一起長大的朋友,我們都曾許諾要去追逐星辰大海。只是工作的壓力都讓旅行成為心中的「硃砂痣」和「白月光」。
「以後我掙了錢,一定要……」條件狀語從句總是這麼脆弱,遠方成為一個到達不到的彼岸。
我們都怪時間太短、工作太忙、自己太窮,但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到裂變的時間點,或許也是遠方早已沒有了等待。
你有心中的桃花源嗎?你想要去追尋嗎?
02佛教,踏上修行之路
在交織錯亂的時空中,左腿深處擱在盛開的蓮花上面,佛冠頂部是阿彌陀佛的綠度母指引著這三位女子的人生方向。綠度母到底有何寓意呢?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慧月公主,她虔誠信奉鼓音如來,歷經一千萬年的供養與修行,她證悟勝義諦。她沒有採納那些僧人的建議——以男身來普渡眾生,而是女身成佛利益眾生,終於換身成為綠度母。她是觀音菩薩因慈悲眾生傷心時掉下的眼淚的變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書中三位女子仿佛是綠度母的化身。在人間體驗「眾生皆苦」的苦諦。她們找尋著生老病死之苦的原因,這是集諦。通過修行來開始實踐解決之道,即滅諦。最後便得大圓滿正果的道諦。佛教四諦,貫穿於她們的短暫卻有意義的人生。
我想你一定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志願活動。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可是在慈善機構裡服務的遠音卻認為被布施的人才是真正的布施者。
然而,有些人打著慈善和志願的幌子,收穫名聲,成就自己。社會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隨處可見。人們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剝削勞動力。
人類社會總是充斥著暴力、戰爭、自相殘殺和分歧,而她們選擇閱讀、旅行、修行來尋找一息尚存的道,才明白真正的修行其實是為他人做事,奉獻自己,人世的悲苦和磨難更能考驗修行所獲得的證量。
「人分成兩類,有些人為了身體而活,相信身體一旦死亡就一無所有。有些人為了以身體為容器的心性而活,知道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開啟又一次的輪迴。這種區別,使每個人對待過去、當下、未來的看法不同。計劃和準備不同,心中的目標也不同。」
那麼,你是為肉身而活,還是為心性而活呢?
03總結
翻開這本《夏摩山谷》,仿佛是在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在對話。迷茫是人生的主旋律,旅行與修行卻是能讓我們看透自我的一種方式。
不追回歸去,不期待未來,但過去已舍,而未來未到。但若現在法,處處觀察之。不惑不動搖,智者當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