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地名的傳說——吳氏文化

2021-02-07 吳姓吳氏

吳本良在大區(今吳良)市集做牙郎(買賣中間人),他好武尚義,為人豪爽,司秤公平,老少無欺,成了人們愛戴的市場經紀人。

    離大區不遠的湖岑有個七太婆,生得又白又胖。七太婆在大區集市上擺了一鋪肉攤賣肉,只要顧客報個斤兩,她一斧下去,總是八九不離十,被人稱為「一刀準」。

    這天正是大區市集,縣太爺奉命派兵到巍山抄家,隊伍前頭已到白坦,武官隨後,騎著馬來到大區市集,見擺肉攤的七太婆豐臀肥乳,想調戲一番。他跳下馬假裝要買肉,報了斤兩後,七太婆一斧下去就用稻草紮好遞上。武官推說這塊肉太肥,要求換一塊。七太婆不惱不怒,又是一斧,切下一塊精肉遞了過去。武官又說這塊肉斤兩不足不要,七太婆拿秤叫他自己稱,結果毫釐不差。武官又說這秤是黑秤,七太婆火了,說你這不明明是在調排人嗎?恰好牙郎吳本良背著秤走了過來,他笑嘻嘻地對武官說:「我是集市的牙郎,你既然不相信攤主的秤,就用我的公平秤稱一稱吧!」

武官見半路闖出個程咬金,斷了他調戲女人的興頭,就黑著臉說:「什麼牙郎?你們這是串通一起,刁難官府!」說著,就將公平秤一折為二。吳本良見武官如此蠻橫無理,就上前一把拖住武官的領口,大喝一聲:「你身為官吏,卻到地方上擾民,今日我們一起到縣裡去評理!」武官仗著自己的武藝和權力,哪裡把吳本良看在眼裡,一拳就往吳本良臉上砸來。吳本良眼疾手快,避過拳頭,飛起一腳,將武官踢出一丈多遠。市上看熱鬧的人先是為吳本良捏著一把汗,繼而又為吳本良本領高強喝採,一齊罵武官無理。武官見隊伍不在身邊,自己武藝不如對方,又是自己理虧,只怕下不了臺,回頭跳上馬背就往白坦方向逃跑。

    吳本良的武功和維護市場的勇氣感動了鄉裡人,從此以後大家就尊稱吳本良為「吳良村頭」,即吳姓第一人的意思。漸漸地,大區這村名卻被人淡忘了,而「吳良」就成了這個村的村名。


相關焦點

  • 山東東流吳氏宗譜(一)——吳氏文化
    引進中原文化。經過數十年,吳國成為擁有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國,並開始進攻親楚的小邦巢、徐。十九世 諸樊 壽夢公之長子也歿於公元前五四八年生二子長公子光(闔廬)次夫概【事跡】公元五六一年壽夢去世,諸樊以長子身份臨時攝政,他與兄弟商量決定廢長立少,將王位讓給季札,並受到王室的一致擁護。但季札像當年泰伯一樣逃到鄉下,諸樊繼位。
  • 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
    原為明·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年)進士、 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吳龍徵的宅第,因其官任東觀侍讀、西臺御史,故稱「東觀西臺」,明、清沿襲為地名。清代狀元吳魯亦居此。  晉代衣冠南渡,中原吳氏南來散居晉江一帶很多,支脈繁多(據現在初步調查散居泉州境內吳氏人口達30多萬人)。
  • 蘇州市舉辦「地名文化進社區」活動
    12月23日,由蘇州市地名委員會、蘇州市民政局主辦,姑蘇區人民政府協辦的蘇州市「地名文化進社區」主題活動暨《蘇州地名》發布儀式在姑蘇區舉辦,首次發布地名文化口袋宣傳冊——《蘇州地名》,立足於講好本地地名故事,弘揚吳地文化。  《蘇州地名》由市民政局設計製作,是紮實推進蘇州地名文化成果轉化的項目之一。
  • 三門泰伯吳氏後裔探訪——吳氏文化
    走進吳岙鎮,一條彎曲的老街,把我們引到了吳岙的吳氏祠堂。村裡的老人們看到我們的到來,十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老人戴著一個老花眼鏡,細細地向我們細述著吳氏家族的發展歷史,老人們告訴我們,他們的祖上是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 ,他們是泰伯後裔,村中的吳氏的祠堂是用來祀奉祖先的。我們細細品賞這精美的建築,老人告訴我們,祠堂建於清乾隆年間。
  • 吳氏族譜和昭穆——吳氏文化
    《山雅吳氏宗譜》:因遭火災焚毀,始修年代不詳。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1992年,吳文炳、吳聖茅、吳惟江、吳紀錐、吳聖錠、吳三民等人主持重修。B.山雅象畔霞樓吳氏宗譜始修年代不詳,因遭兵災被毀。1992年由吳承鵠、吳子文、吳家興等人主持重修。 5、《塘頭吳氏譜牒》:始修年代不詳。1995年重修。
  • 吳氏宗譜舊序——吳氏文化
    吳氏舊譜序(摘自吳氏宗譜卷首 譜序一頁) 人之生也自吹律審間音而姓氏於是乎是承先啟後而無基業於是乎興姓氏則吾之所本基業則吾之所居本焉而不知所宗居焉而不知所承是謂無親無家罪莫大焉無親不仁也無家不知也吳氏季札之後唐太史競公之流派也則其本之所從來遠矣地有豐之金鬥吳氏之所肇居也生在於斯長於斯萃國族於斯後有天井湖之峙伏前有豐水之汪洋鬱郁蔥匕毓秀特異牧牛羊之崗浴群驥之池皆其勝概也斯則居之所從來又久矣本之是宗居之是承則非冒無知之罪蒙不知之非者可論也於是乎是序
  • 地名故事 |關於鄧州臺灣村的傳說由來~
    一段塵封的歷史,一則神奇的傳說,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神聖的使命,我們邀您走進鄧州鎮鄉村寨,或記,或述,牽手文化,尋根鄧州,講述有關地名的那些美麗故事,與您許下一個美麗的約定,由此結識一段浪漫的文緣~~【地名故事】第9期臺灣村的傳說由來臺灣村,位於鄧州城西北45華裡張村上營、冠軍兩個行政村的上營
  • 【地名故事】徐莊鎮:仁義村劉備尋馬的傳說故事
    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更有時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山東聊城莘縣歷史悠久,古蹟眾多,許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莘縣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謂豐富多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既是過去地名命名規律的體現,又是今後地名命名原則的借鑑。莘縣史志將帶您品讀地名背後的故事,了解莘縣、熱愛莘縣、傳播莘縣。
  • 香港地名文化
    香港作為我國的一個特殊地區,有其獨特的文化現象。一方面它具有根深蒂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有著對中文的執著追求;另一方面,又在長達150餘年的歲月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處於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香港地區歷史悠久,但「香港」作為地名出現在史籍中卻比較晚。最早記載「香港」一名的文獻是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
  • 宜興紫砂〈吳氏金鼎〉傳承品牌文化
    吳海龍,吳氏陶藝歷吳餘清及吳門第五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六屆),紫砂壺型設計大師,中國國禮特供藝術家,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物。他的紫砂作品多次榮獲海內外國際性及國家級金獎,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藝術館、國家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等紛紛收藏,被泰國親王、英國王子、美國矽谷、海峽兩岸等的文化藝術大家們大加讚賞,也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被帶出國門走向世界,入選2017年哈薩克斯坦世博會,得到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學者的認可。紫砂壺雖小,匯聚的是百年匠心,千年文化。
  • 吳氏兩始祖 誰先入莆至今是謎_海峽都市報電子版_海都報電子版...
    N海都記者 陳小芳 李偉強 文/圖 海都訊 與其他姓氏不同的是,莆田吳氏有兩位入莆始祖,至今還未有確切定論是誰先遷入莆田。兩位始祖中,吳興修築陂建「北洋」的豐功偉績,早已名載史冊;吳祭繁衍了眾多後裔,在世界各地有400多萬子孫。 兩位入莆始祖 或是堂兄弟關係 吳氏在莆田有吳興和吳祭兩個世系。吳興居北洋,俗稱北吳。吳祭居南洋,俗稱南吳。
  • 福建吳氏宗譜(資料彙編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吳氏網」,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華夏吳氏大家庭。「搭建尋根平臺、服務吳氏宗親」,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吳氏文化,傳播吳氏正能量。荊山吳氏自十世起自編字行:士志成光,文章華國,禮義傳家,有道曾孫,祖武克繩,本枝百世,奕葉重新。現傳人口409人。錢頭吳氏箕疇派系據池店錢頭(塘)吳氏家譜記載:其始遷祖箕疇自浙江錢塘析居晉邑,因不忘祖籍地,仍以錢塘為住居地名,以示不忘故土。
  • 鍋鐵吳氏入川前初探——吳氏文化
    各位宗親朋友:綜合與吳斌宗親的所述「應德金華立志良」【音同造成之誤】,湖北竹溪十堰吳氏字派七言詩:應德景華立志良
  • 陳留吳氏與吳伯雄溯源
    (圖片說明:吳伯雄及夫人戴美玉一行蒞汴參觀訪問,圖片來源於開封網)     陳留,古代地名,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長垣是陳留吳氏較早聚居的地方,也是陳留吳氏走向興盛的起點。      江蘇是吳氏的發源地,3280多年前,肇基始祖泰伯(通稱太伯),為謙讓王位,由陝西歧山,遠徙江蘇無錫梅村,建立了勾吳國,開創了吳氏數千年基業,譜寫了吳文化的光輝歷史。古代的吳國,位置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周初,是泰伯的封地。
  • 西原村史話(30)西原村地名傳說
    三十一、西原村地名傳說
  • 宣富交界的地名傳說
    正因為這樣的歷史原因,交界一帶的地名傳說在富源的傳流反而沒有宣威流傳廣,而且傳說連在一起,都因一個神話,很有意思,這裡就來說說這些地名來源。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小海子是一個片區名,包括現在業土依前面至楊家墳那一帶都是湖泊,也就相當於一個小海,故稱小海子,當然現在只稱白龍洞上面的那一片地方。
  • 傳說中的趙雲 猇亭地名
    關於趙雲,猇亭地名傳說中至少有兩則,一則是馬架溪傳說,一則是雲池傳說。 傳說馬良入川向諸葛亮獻上紮營圖,諸葛亮看後大驚,急命趙雲赴猇亭增援。 趙雲率兵行至馬架溪,遭遇吳軍阻擊。 一時間烈焰亂竄,箭矢如雨,趙雲指揮眾軍冒死進攻,死屍竟填平了一條溪澗。 因多是馬屍,遂叫「馬架溪」。
  • 地名文化節目,如何講述中國精神?
    我們常常以地名為尺度,來丈量走過的人生。那麼,地名是如何產生和變遷的?中國的地名文化是如何傳承與發展的?對當代人來說,了解地名文化有何現實意義?《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範式,即以知識競答、文化展演、專家點評等形式,溯源地名來源、傳承地方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
  • 傳承宗族文化 義烏吳氏延陵宗祠表彰優秀學子
    延陵祠堂管理委員會在這裡為金華地區優秀延陵吳氏學子頒發助學金,百餘名宗親共聚一堂,為他們共同慶賀。 「我們吳氏一直以來重視教育,重視宗族文化的傳承。等到這些孩子走出校園,踏上社會,他們將是社會的棟梁,也是我們吳氏的榮耀。」據介紹,延陵宗祠包括義烏及周邊縣市36個吳姓村莊。在一些吳氏有識之士的倡議下,成立了宗祠管理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成功設立了「優秀學子獎勵」、「尊老」、「貧困弱勢資助」基金會,每年都定期組織幫扶老弱、獎勵學子活動,將全體宗親緊緊相連在一起。
  • 紅色文化:福清玉塘吳氏宗祠
    福清玉塘吳氏宗祠位於龍山街道玉塘村,是重要人物故居、舊居、活動地,本體面積1000㎡。1949年7月,人民解放軍0019部隊冒炎暑、沐暴雨,翻山越嶺,渡江涉水,日夜兼程向前挺進。林秋明攝2005年玉塘吳氏宗祠按原樣重修,保存完好,現狀展示利用情況一般,以闡釋性展示為主,缺少體驗性展示活動和與周邊相關景點聯動展示,將通過整體保護傳承、博物館保護傳承及旅遊開發傳承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